《喉科家訓》~ 增訂喉科家訓卷四 (2)
增訂喉科家訓卷四 (2)
1. 喉痧先宜疏表說
古來治喉痧者,莫不重於咽喉而忽於痧疹,早進寒涼,遏伏疫邪之故耳。凡厲疫之氣,由口鼻而入於肺胃,發必由肺胃而出於肌表,熱淫上升,咽喉必痛,所以必先透痧為要。痧透之後,再議治喉,此一定之理,也是症之源流。痧疹為本,咽喉為標,苟非洞開毛竅,何以泄其毒而殺其勢?此開手所以用透表法也,俾汗暢而丹痧外達,至無惡寒壯熱之象,則外閉之風寒已解,內蘊之毒火方張。
寒涼瀉熱初起,是所忌投,既透之後,又不得仍用辛散也。
白話文:
從古至今,治療喉痧(一種急性喉部疾病)的人,無不把重點放在咽喉的處理上,卻忽略了痧疹的問題,過早使用寒涼藥物,導致疫病的邪氣被抑制在體內無法釋放。通常,這種強烈的疫病之氣,會通過口鼻進入肺和胃,其爆發一定是從肺和胃開始,然後透過皮膚表面呈現出來。當熱度過高時,咽喉必定會感到疼痛,因此,首先必須讓痧疹透出成為首要目標。
痧疹透出後,再進一步考慮咽喉的治療,這是一個確定的道理,也是該病症的根本和發展過程。痧疹是根本,咽喉的問題只是表徵,如果不能打開毛孔,如何能釋放毒素,減緩其威脅?這就是為何在開始治療時會選擇透表法,讓汗水充分流動,使痧疹得以向外釋放,直到不再有怕冷、高燒等症狀,表示外部的風寒已經消除,體內潛藏的熱毒才開始顯現。
在痧疹剛開始透出的時候,使用寒涼藥物來降溫是應該避免的,一旦痧疹已經透出,就不能再使用辛辣散熱的藥物了。
2. 解穢發散疏風疏肺說
時命不正,天陽之氣及地質穢濁之氣,由口鼻而入,瀰漫於無形,勢必芳香以解之,如臥龍丹、太乙丹、闢瘟丹之類是也。
屬痧陽腑經邪初起,必從發散,疫痧受邪重於時痧,尤宜即與關達,如荊防、豆豉之類是也。
疫痧每發於火旺風勝之年,且必觸時令之毒風而發,故疏風為必需之品,若已成火化者,桑蒺參用也。
疫痧疏肺者,以肺主皮毛,肺氣開則皮毛亦開,自無壅滯不透之患,且肺主一身之氣化,清肅下行,諸氣受治,疫痧亦因而自潰,故蒡前、杏貝、桔梗,循經速達,皆為斯症之妙品,臨症宜細審也。
白話文:
[對於清除污濁、散發病氣以及疏風理肺的說明]
當自然界的運行規律失常,天空的純淨能量和大地的污濁之氣,透過我們的口鼻進入人體,這些污濁之氣在體內無形中蔓延,我們必須用具有芳香氣味的藥物來化解它們,例如臥龍丹、太乙丹、闢瘟丹等就是這類藥物。
如果疾病是因為痧邪入侵陽腑經絡初期所導致,治療上應首先考慮散發病氣。而疫痧比一般的時痧受到更嚴重的邪氣影響,因此更應該立即進行通關驅邪,例如荊芥、防風、豆豉等藥物就適合用在此情況下。
疫痧通常發生在火氣旺盛、風力強勁的年份,而且必定是在接觸到季節性的毒風後才會發病,所以疏風的藥物是必要的。但如果疾病已經轉化為火熱狀態,那麼桑葉和蒺藜就應同時使用。
對於疫痧疏理肺部的原因,是因為肺主皮毛,一旦肺氣暢通,皮毛也會跟著打開,就不會有堵塞不通的問題。再者,肺部掌控全身的氣化作用,當氣流順暢下降,所有氣機都會受到良好的調節,疫痧也會因此自愈。因此,牛蒡子、前胡、杏仁、貝母、桔梗這些能沿著經絡迅速達到病竈的藥物,都是治療這種病症的好選擇,在實際診斷時,醫生應仔細判斷病情。
3. 疫毒兩腮結腫說
疫邪郁於少陽、陽明之經絡,凝結上焦,遂致兩腮結腫,今之所謂痧毒,古云鰻鯉瘟是也。當用柴胡、葛根、防風、蒺藜。頰車開闔不利,只用防風、蒺藜加於主藥中可也。口唇緊小,膚黑欲脫,秦艽、蒺藜藥加之。以上痧未透清之治法。又有痧疹透後,結核腫痛,未成膿者,用消風化痰、活血解毒以散之,如桑葉、蒺藜、牛蒡、前胡、杏仁、貝母、甘草、桔梗、赤芍、制蠶之預治之。
白話文:
[關於兩側腮部因疫毒而腫大的解釋],內容如下:病毒邪氣積聚在少陽和陽明的經絡中,使得身體上半部分的能量阻塞,進而導致兩側腮部出現腫脹,這就是現在所稱的痧毒,古人則稱之為鰻鯉瘟。應使用柴胡、葛根、防風和蒺藜等藥物進行治療。如果出現張閉嘴巴困難的情況,只需在主要藥物中加入防風和蒺藜即可。若口脣緊縮變小,皮膚發黑有脫落跡象,應添加秦艽和蒺藜到藥物中。以上都是對於痧毒未完全清除時的治療方法。
另外,對於痧疹爆發後,出現結節性腫脹且疼痛,但尚未形成膿包的情況,應使用能消風化痰、活血解毒的藥物來緩解,例如桑葉、蒺藜、牛蒡子、前胡、杏仁、貝母、甘草、桔梗、赤芍以及制蠶等,這些都是預防和治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