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家訓》~ 增訂喉科家訓卷四 (1)
增訂喉科家訓卷四 (1)
1. 增訂喉科家訓卷四
2. 白喉喉痧相似不同義
白喉咽喉腐也,喉痧亦咽喉腐也。何以相似不同,也是屬難辨。誰知白喉由以腎虛火旺里症也,咽喉雖腐有汗發熱,其勢緩自下焦而至上焦。喉痧為厲疫之氣由於口傳入表症也,咽喉腫腐發熱無汗,其勢急自上焦而至下焦。一屬陰虛,一屬陽邪,不可不知。今醫治白喉未能治喉痧,治喉痧不能治白喉。
余今會通者,治白喉即能治喉痧,治喉痧亦能治白喉。即此二症,古書雖未暢論,大意有之。惟仲景云:少陰病心煩咽痛白爛,用豬膚涼潤法。今之白喉書亦從聖書套出,並非新出症名也。所稱白喉者,以咽喉白腐也。即如喉痧一症,仲景有陽毒咽痛之文,叔和有溫毒之號,然其治法未詳。
後賢論症處方者無數,有用辛溫表散法,又有辛涼解肌法,又有寒涼抑火法。論症雖詳而方法各巽也。吾今考其原因,辛涼透表最屬近理。初起連劑並進,無不汗暢痧透。若過於辛溫表散,仍恐汗多亡陽,火熱莫制。且疫瘀爛喉挾溫者,多不得純用溫散。吳淮陰雲:溫者熱之漸,熱者溫之極也。
斯言是也。學醫者辨明表裡虛實寒熱之旨,考古酌今,靈機活潑,非但二症可治,即一切之症皆可治也。
白話文:
【白喉與喉痧相似卻意義不同】
白喉和喉痧都是咽喉部位發生腐蝕的情況,為什麼說它們相似卻又不同呢?這點確實讓人難以分辨。但事實上,白喉是由於腎虛火旺的內在病因造成的,雖然咽喉會腐蝕,但是會出汗並且發熱,病情發展的趨勢是從下焦(指人體下部,包括肝、腎等)逐漸向上焦(指人體上部,包括心、肺等)擴散。
喉痧則是由於感染了強烈的疫癘之氣,經由口進入身體表面的病症,咽喉腫脹腐蝕並伴隨發熱,但不出汗,病情發展迅速,且由上焦向下焦蔓延。一個屬於陰虛,一個屬於陽邪,這一點必須要明白。
現在的醫生治療白喉可能無法治療喉痧,同樣地,治療喉痧的醫生可能無法治療白喉。
然而,經過我的研究,治療白喉的方法也能用來治療喉痧,反之亦然。對於這兩種疾病,雖然古書沒有詳細的討論,但大致的概念已經存在。像張仲景就曾提到,少陰病(一種虛寒病)會有心煩、咽喉疼痛及白色腐爛的症狀,可以使用豬皮清涼滋潤的方法來治療。現今的白喉治療方式也是從這些古籍中發展出來的,並非新發現的病症名稱。所謂的白喉,就是因為咽喉部位出現白色腐蝕。
至於喉痧這種疾病,張仲景曾描述過類似「陽毒」咽喉疼痛的症狀,王叔和也有溫毒的說法,但他們的治療方法並不明確。
後來許多醫學專家針對疾病開出了無數的藥方,有的採用辛溫表散法(利用辛香溫熱的藥物),有的採用辛涼解肌法(利用辛香涼爽的藥物),還有的採用寒涼抑火法(利用寒冷涼爽的藥物)。他們對疾病的描述雖然詳細,但治療方法各有不同。
根據我的研究,辛涼透表法(利用辛香涼爽的藥物促進汗液排出)是最合理的治療方法。在疾病初期連續使用,通常可以順利排汗,使病情得到控制。如果過度使用辛溫表散法,可能會導致大量出汗,使得體內的陽氣流失,而且火熱無法得到抑制。對於因疫病導致咽喉腐爛,且伴有溫熱症狀的患者,一般不建議單純使用溫熱性藥物。
吳淮陰曾經說過:溫是熱的前兆,熱是溫的極端。這句話非常正確。
作為醫生,必須明確分辨疾病的內外、虛實、寒熱,同時結合古人的智慧和現代的知識,靈活運用,這樣不僅可以治療這兩種疾病,甚至可以治療所有疾病。
3. 喉痧明證說
喉痧由厲毒內伏,其未發之先,必五內煩躁,手掌心熱,漸漸咽痛,僧寒發熱,胸悶口渴,有痧者熱勢必壯。川大紅紙捲成條,咽菜油點火照看,頭而頤項見有痧點隱隱,及周身膚胰通紅者,無論咽喉紅與不紅,腫與不腫,腐與不腐,但覺咽痛,或會痛過發熱後,反不甚覺痛者,均屬疫痧,急宜鰥後各方暢為透達。既透方清層次不可攙越,轉捩不可呆鈍。
蓋從來風火之重,變幻之速,無有過於此症者,一落呆相便多貽誤。亦有偶然感觸,內本無邪,僅見咽痛,寒熱,熱不甚壯,膚腠不紅,胸悶口渴亦微者,但須乘其初起之時,照方疏解,不至發痧,熱退痛定可愈。至於失治邪陷,則有腮腫,頰車不開,唇口緊小,肢體膚黑欲脫,舌絳,喉腐,痧點牛隱不透,馴至神昏譫語,氣喘腹瀉,鼻煽鼻煤,音啞痙厥,不可為矣。喉痧發於肺胃,初起憎寒發熱,為肺邪欲泄之象,所以必現咽喉腫痛者。
咽喉為肺胃道路,顧氏為熱淫浮越者是也。其瑣碎小粒為痧,痧者沙也,打暈如塵沙而起,屬肺。其成片如雲頭突起者為𰣤,𰣤者丹也,或隱在皮膚之間,多起於手足身背之一,前賢為屬脾,以脾主肌肉故也。余則以為此正胃腑之熱浮外越,耳蓋明亦主肌肉。也有一見即化者,有痧透後始化者,其如疙瘩愧者,發者多麻木而癢,此係其人肝熱而兼濕痰,藥宜佐以泄肝化痰滲濕之品。
至於失治邪陷,初陷則在少陽陽明,耳前後腫陷之深,則頰車不開,唇緊,膚黑,陰明風毒極盛也。其舌苔黃而底白者,猶在氣分,至舌絳則直逼營分矣。營分受邪則逼入心絡,再陷則神昏譫語,毒陷益烈,惡候並見,不轉瞬而風火交煽,痙厥立至鼻煽,音啞,肺陰告絕,頃刻云亡。其氣喘腹瀉鼻煤之症,微者可治,甚者不可治,當以後立各門中求之。
白話文:
喉痧的病因是由一種強烈的病毒潛藏在體內,疾病未爆發前,患者通常會感到內心煩躁,手掌心發熱,然後逐漸出現咽喉疼痛,寒戰發燒,胸悶口渴等症狀,若感染喉痧,體溫會顯著升高。使用大紅色的紙捲成條,沾上菜油點燃來照亮,如果在頭部、頸部看到有隱約的痧點,以及全身皮膚泛紅,無論咽喉是否紅腫、腐爛,只要感覺到咽喉疼痛,或者在發燒後反而覺得疼痛減輕,都屬於喉痧的徵兆,應立即按照各種治療方法進行透疹排毒。一旦開始排毒,必須清楚地按步驟進行,不可操之過急,轉折時也不能遲鈍。
因為這種風火型疾病的嚴重性和變化速度,超過其他任何病症,一旦病情陷入呆滯,就容易造成診斷錯誤。也有部分患者因偶爾接觸病原,但體內原本並無異常,只出現咽喉疼痛和寒熱交替的症狀,且皮膚並不泛紅,胸悶口渴的症狀也很輕微,這種情況下,只需在其初期,按照處方疏解,就不會發展成為喉痧,待熱度消退,疼痛停止即可痊癒。然而,如果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導致病情惡化,就會出現腮腺腫脹,面部肌肉無法活動,嘴脣口角收縮,四肢皮膚變黑,舌頭呈深紅色,咽喉腐爛,痧點隱而不發,進而導致神志不清,囈語連篇,呼吸困難,腹瀉,鼻子不通,聲音嘶啞,抽搐昏迷等症狀,病情將變得非常危急。
喉痧的源頭在肺和胃,起初會出現畏寒發燒的症狀,這是肺部病邪欲出的表現,所以一定會伴隨咽喉腫痛。咽喉是肺和胃的通道,顧氏認為這是熱氣過剩的表現。其中的小粒狀物質就是痧,痧就像沙子,呈現出塵土般的顏色,屬於肺部病變。而那些成片狀,像雲朵般突出的物質被稱為"𰣤",𰣤是丹砂的意思,有的隱藏在皮膚之下,大多出現在手腳和背部,前輩學者認為這與脾臟有關,因為脾臟主管肌肉。但我認為這正是胃腑的熱氣外溢,耳朵和眼睛同樣也主管肌肉。有的痧一出現就消失,有的則是在痧透出後才消失,那些像疙瘩一樣的痧,發出時多伴有麻木和瘙癢感,這表明患者同時患有肝熱和濕痰,治療時應輔以清肝、化痰和利濕的藥物。
對於那些錯過治療時機,病情陷入惡化的患者,病邪最初會侵入少陽和陽明經脈,耳朵周圍會出現深度的腫脹,面部肌肉無法活動,皮膚變黑,這是太陰風毒極盛的表現。如果舌苔呈黃色,底部為白色,說明病邪還在氣分,一旦舌頭變成深紅色,就表示病邪已經進入營分。營分受到病邪侵襲,會進一步影響心絡,再進一步,患者會出現神志不清,囈語連篇,病邪進一步擴散,各種惡劣症狀相繼出現,風火交加,抽搐昏迷馬上就會發生,鼻子不通,聲音嘶啞,肺部陰虛已極,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而那些呼吸困難,腹瀉,鼻子不通的症狀,如果病情較輕,還有治療的可能,如果病情嚴重,就無法救治了,這些問題可以參考後面各章節的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