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家訓》~ 增訂喉科家訓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增訂喉科家訓卷四 (1)

1. 白喉喉痧相似不同義

白喉咽喉腐也,喉痧亦咽喉腐也。何以相似不同,也是屬難辨。誰知白喉由以腎虛火旺里症也,咽喉雖腐有汗發熱,其勢緩自下焦而至上焦。喉痧為厲疫之氣由於口傳入表症也,咽喉腫腐發熱無汗,其勢急自上焦而至下焦。一屬陰虛,一屬陽邪,不可不知。今醫治白喉未能治喉痧,治喉痧不能治白喉。

余今會通者,治白喉即能治喉痧,治喉痧亦能治白喉。即此二症,古書雖未暢論,大意有之。惟仲景云:少陰病心煩咽痛白爛,用豬膚涼潤法。今之白喉書亦從聖書套出,並非新出症名也。所稱白喉者,以咽喉白腐也。即如喉痧一症,仲景有陽毒咽痛之文,叔和有溫毒之號,然其治法未詳。

白話文:

白喉和喉痧都是咽喉腐爛的病症,雖然症狀相似,但病因卻不同,所以難以辨別。白喉是由於腎虛火旺引起,咽喉腐爛伴隨出汗發熱,病勢緩慢,從下焦蔓延到上焦。喉痧則是因為厲疫之氣從口鼻進入,導致咽喉腫脹腐爛,發熱無汗,病勢迅速,從上焦蔓延到下焦。白喉屬於陰虛,喉痧屬於陽邪,不可不分。現在醫治白喉的藥方無法治療喉痧,治療喉痧的藥方也無法治療白喉。

我現在能夠通曉兩者,治療白喉就能治癒喉痧,治療喉痧也能治癒白喉。這兩種病症,古書雖然沒有詳細論述,但大意都有記載。像仲景說少陰病心煩咽痛白爛,可以用豬膚來治療,這就是涼潤法。現在的《白喉書》也是從古書中套用出來,並不是新出現的病症。所謂白喉,就是咽喉白腐。就像喉痧,仲景有陽毒咽痛的記載,叔和則稱為溫毒,但其治療方法並沒有詳細說明。

後賢論症處方者無數,有用辛溫表散法,又有辛涼解肌法,又有寒涼抑火法。論症雖詳而方法各巽也。吾今考其原因,辛涼透表最屬近理。初起連劑並進,無不汗暢痧透。若過於辛溫表散,仍恐汗多亡陽,火熱莫制。且疫瘀爛喉挾溫者,多不得純用溫散。吳淮陰雲:溫者熱之漸,熱者溫之極也。

斯言是也。學醫者辨明表裡虛實寒熱之旨,考古酌今,靈機活潑,非但二症可治,即一切之症皆可治也。

白話文:

後世賢達論述疾病並開立處方者不計其數,其中有用辛溫表散法來治療,也有用辛涼解肌法,還有寒涼抑火法。雖然論述疾病症狀詳盡,但治療方法卻各有偏頗。我現在探究其原因,認為辛涼透表法最符合道理。疾病初期連續使用辛涼透表法,都能讓汗液暢通,痧氣透出。如果過度使用辛溫表散法,恐懼汗出過多而耗損陽氣,火熱無法控制。而且疫病導致喉嚨潰爛,夾雜溫熱症狀者,大多不能單純使用溫散法。吳淮陰說:「溫是热的逐渐变化,热是溫的極致。」

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學醫者要明白表裡虛實寒熱的道理,参考古人的经验,结合当今情况,灵活運用,不僅能治好這兩種疾病,也能治好所有疾病。

2. 喉痧明證說

喉痧由厲毒內伏,其未發之先,必五內煩躁,手掌心熱,漸漸咽痛,僧寒發熱,胸悶口渴,有痧者熱勢必壯。川大紅紙捲成條,咽菜油點火照看,頭而頤項見有痧點隱隱,及周身膚胰通紅者,無論咽喉紅與不紅,腫與不腫,腐與不腐,但覺咽痛,或會痛過發熱後,反不甚覺痛者,均屬疫痧,急宜鰥後各方暢為透達。既透方清層次不可攙越,轉捩不可呆鈍。

蓋從來風火之重,變幻之速,無有過於此症者,一落呆相便多貽誤。亦有偶然感觸,內本無邪,僅見咽痛,寒熱,熱不甚壯,膚腠不紅,胸悶口渴亦微者,但須乘其初起之時,照方疏解,不至發痧,熱退痛定可愈。至於失治邪陷,則有腮腫,頰車不開,唇口緊小,肢體膚黑欲脫,舌絳,喉腐,痧點牛隱不透,馴至神昏譫語,氣喘腹瀉,鼻煽鼻煤,音啞痙厥,不可為矣。喉痧發於肺胃,初起憎寒發熱,為肺邪欲泄之象,所以必現咽喉腫痛者。

白話文:

喉痧的辨證與治療

喉痧是由於厲毒潛伏體內,未發病之前,患者常會感到五臟煩躁,手掌心發熱。隨著病情發展,會出現咽喉疼痛,畏寒發熱,胸悶口渴,且有痧點出現。如果有痧點,病情就會更加嚴重。

可用川大紅紙捲成條,點燃菜油照看患者的頭部、下巴和頸部,如果發現隱隱的痧點,或者全身皮膚泛紅,無論咽喉是否紅腫,是否腐爛,只要感覺咽喉疼痛,或者疼痛加重後發熱,但之後疼痛減輕,都屬於疫痧,應該立即服用透達的藥物。

治療疫痧時,透達方劑和清熱方劑要依次使用,不可混淆,轉換方劑時也要謹慎,不可遲疑。因為風火之症變化迅速,治療上稍有不慎就會延誤病情。

也有一些患者由於偶然受涼,體內並無邪氣,僅出現咽喉疼痛、畏寒發熱、發熱不嚴重、皮膚不泛紅、胸悶口渴症狀較輕微的情況。此類患者應該趁病情初起時,服用疏解方劑,即可避免發痧,熱退疼痛即可痊癒。

然而,如果延誤治療,邪氣入侵,則可能出現腮腫、張口困難、嘴唇緊縮、四肢皮膚發黑欲脫落、舌頭紅絳、咽喉腐爛、痧點隱而不透等症狀,甚至會出現神志昏迷、胡言亂語、氣喘腹瀉、鼻翼煽動、聲音嘶啞、抽搐等危重症狀,就难以治疗了。

喉痧是由於肺胃受邪引起的,初期出現畏寒發熱,是肺邪欲要發泄的表現,因此患者必然會出現咽喉腫痛。

咽喉為肺胃道路,顧氏為熱淫浮越者是也。其瑣碎小粒為痧,痧者沙也,打暈如塵沙而起,屬肺。其成片如雲頭突起者為𰣤,𰣤者丹也,或隱在皮膚之間,多起於手足身背之一,前賢為屬脾,以脾主肌肉故也。余則以為此正胃腑之熱浮外越,耳蓋明亦主肌肉。也有一見即化者,有痧透後始化者,其如疙瘩愧者,發者多麻木而癢,此係其人肝熱而兼濕痰,藥宜佐以泄肝化痰滲濕之品。

至於失治邪陷,初陷則在少陽陽明,耳前後腫陷之深,則頰車不開,唇緊,膚黑,陰明風毒極盛也。其舌苔黃而底白者,猶在氣分,至舌絳則直逼營分矣。營分受邪則逼入心絡,再陷則神昏譫語,毒陷益烈,惡候並見,不轉瞬而風火交煽,痙厥立至鼻煽,音啞,肺陰告絕,頃刻云亡。其氣喘腹瀉鼻煤之症,微者可治,甚者不可治,當以後立各門中求之。

白話文:

咽喉是肺和胃的通道,顧氏認為這是因為熱氣過盛、浮於體表所致。那些細小的颗粒叫做痧,痧就像沙子一樣,被打晕后像尘沙一样冒出来,属于肺部。那些像云头一样突起的一片片东西叫做𰣤,𰣤就像丹砂一样,有时隐没在皮肤之间,多发于手脚、背部等部位,前人认为它属于脾,因为脾主肌肉。我则认为这正是胃腑的热气浮出体表,耳盖明也主肌肉。有些𰣤出现后就消失了,有些则在痧消退后才消失,有的像疙瘩一样,出现后会引起麻木和瘙痒,这都是因为这个人肝火旺盛,又兼有湿痰,治疗时应该加入泄肝化痰、渗湿的药物。

如果治疗不当,邪气就会深入体内,刚开始侵入少阳和阳明经脉,耳前后会肿胀凹陷,严重时还会导致下巴无法张开、嘴唇紧闭、皮肤发黑,说明阴明经脉的风毒十分盛行。如果舌苔黄而舌底白,说明邪气还停留在气分,当舌头变红时,邪气就会直接侵犯营分。营分受邪气侵犯后就会逼入心络,如果邪气再深入就会导致神志不清、胡言乱语,毒气更加严重,各种不好的症状都出现了,很快就会出现风火交攻的症状,导致痉挛抽搐、鼻子发热、声音嘶哑,肺阴耗竭,很快就会死亡。如果出现气喘、腹泻、鼻塞等症状,轻微的可以治疗,严重的则不可治疗,应该参考其他医书的治疗方法。

3. 喉痧先宜疏表說

古來治喉痧者,莫不重於咽喉而忽於痧疹,早進寒涼,遏伏疫邪之故耳。凡厲疫之氣,由口鼻而入於肺胃,發必由肺胃而出於肌表,熱淫上升,咽喉必痛,所以必先透痧為要。痧透之後,再議治喉,此一定之理,也是症之源流。痧疹為本,咽喉為標,苟非洞開毛竅,何以泄其毒而殺其勢?此開手所以用透表法也,俾汗暢而丹痧外達,至無惡寒壯熱之象,則外閉之風寒已解,內蘊之毒火方張。

寒涼瀉熱初起,是所忌投,既透之後,又不得仍用辛散也。

白話文:

古時候治療喉痧的人,大多重視咽喉,卻忽略了痧疹,一味地用寒涼藥物,反而抑制了疫邪,導致病情加重。

凡是厲疫之氣,都是從口鼻進入肺胃,發病時也必從肺胃透過肌膚表層表現出來。熱氣往上侵犯,咽喉必定疼痛,所以必須先透痧才是關鍵。痧疹透出之後,再治療咽喉,這是固定的道理,也是疾病的源頭所在。

痧疹是根本,咽喉是表象,如果不能暢通毛孔,怎麼能排泄毒素、削弱病勢呢?這就是一開始要使用透表法的原因,讓汗液暢通,讓丹痧疹外露,直到沒有惡寒發熱的症狀,代表外邊的風寒已經消散,體內蘊藏的毒火才能發散。

寒涼藥物瀉熱,在初期是絕對不能使用的。即使痧疹透出之後,也不能再用辛散的藥物。

4. 解穢發散疏風疏肺說

時命不正,天陽之氣及地質穢濁之氣,由口鼻而入,瀰漫於無形,勢必芳香以解之,如臥龍丹、太乙丹、闢瘟丹之類是也。

屬痧陽腑經邪初起,必從發散,疫痧受邪重於時痧,尤宜即與關達,如荊防、豆豉之類是也。

疫痧每發於火旺風勝之年,且必觸時令之毒風而發,故疏風為必需之品,若已成火化者,桑蒺參用也。

疫痧疏肺者,以肺主皮毛,肺氣開則皮毛亦開,自無壅滯不透之患,且肺主一身之氣化,清肅下行,諸氣受治,疫痧亦因而自潰,故蒡前、杏貝、桔梗,循經速達,皆為斯症之妙品,臨症宜細審也。

白話文:

當環境氣候不佳,陽氣和地氣混濁,會從口鼻侵入人體,無形無狀地蔓延開來。這時需要用芳香藥物來化解,像是臥龍丹、太乙丹、闢瘟丹等。

如果病情剛開始,屬於痧陽腑經受邪氣侵犯,就要從發散入手。疫痧比時痧受邪氣更重,更需要及時疏通經絡,使用荊防、豆豉等藥物。

疫痧多發於天氣炎熱、風盛的年份,而且需要接觸到當季的毒風才會發作,所以疏風是必須的。如果已經發展到火化階段,就要使用桑蒺參。

治療疫痧要注重疏肺,因為肺主皮毛,肺氣通暢,皮毛也自然通暢,就不會出現鬱結不通的問題。而且肺主一身氣化,清肅下行,其他臟腑也因此受到調治,疫痧也會自然消散。因此,蒡前、杏貝、桔梗等藥物,循經速達,都是治療疫痧的良藥,用藥時需要仔細觀察病情。

5. 疫毒兩腮結腫說

疫邪郁於少陽、陽明之經絡,凝結上焦,遂致兩腮結腫,今之所謂痧毒,古云鰻鯉瘟是也。當用柴胡、葛根、防風、蒺藜。頰車開闔不利,只用防風、蒺藜加於主藥中可也。口唇緊小,膚黑欲脫,秦艽、蒺藜藥加之。以上痧未透清之治法。又有痧疹透後,結核腫痛,未成膿者,用消風化痰、活血解毒以散之,如桑葉、蒺藜、牛蒡、前胡、杏仁、貝母、甘草、桔梗、赤芍、制蠶之預治之。

白話文:

瘟疫的邪氣停留在少陽、陽明經脈,聚集在上焦,導致兩腮腫脹,這就是現在說的痧毒,古代叫做鰻鯉瘟。應該用柴胡、葛根、防風、蒺藜來治療。如果嘴巴開合不靈活,只要在主藥中加些防風、蒺藜就行了。如果嘴唇緊縮,皮膚發黑快要脫落,就需要在藥方中加入秦艽、蒺藜。這些都是針對痧毒尚未透出的治療方法。如果痧疹已經透出,但結核腫痛,尚未化膿,就要用消風化痰、活血解毒的藥物來散之,比如桑葉、蒺藜、牛蒡、前胡、杏仁、貝母、甘草、桔梗、赤芍、制蠶,用這些藥物來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