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心法》~ 內服諸方 (1)

回本書目錄

內服諸方 (1)

1. 內服諸方

荊防敗毒散

桔梗(二錢),薄荷(八分),甘草(一錢),枳殼(炒五分),雲苓(小便赤用赤苓),紅柴胡,北條風,前胡,羌活(表虛多汗輕用),川芎,荊芥,獨活(各錢半),蔥白(不去根,三寸),淡豆豉(三十粒),或加牛子(二錢炒),連翹(錢半),煎溫服,取微汗。強壯體實人二三劑;虛弱人及小兒,分兩減輕,更加人參數分一二劑。

白話文:

荊防敗毒散

桔梗(半兩),薄荷(一錢六分),甘草(半兩),枳殼(炒熟,一錢),雲苓(小便發紅者用赤苓),紅柴胡,北條風,前胡,羌活(身體虛弱、多汗者酌情減量),川芎,荊芥,獨活(各一錢),蔥白(連根帶葉,長三寸),淡豆豉(三十粒),或加牛子(炒熟,半兩),連翹(一錢),煎沸服下,喝到微微出汗為宜。身體強壯者2-3劑;身體虛弱者及兒童,酌情減量,再加人參數分,連用1-2劑。

清咽利膈湯

大黃(酒洗,二錢),白芒硝(一錢),芥穗(錢半),甘草,北風(一線),牛子,連翹,黑梔仁,桔梗,竹葉,玄參,薄荷,酒芩,黃連(酒炒五分),銀花(二錢),無汗加麻黃,小便赤痛加滑石,大便不閉去芒硝。

喉痹飲

前胡,牛子,元參,浙貝,花粉(各二錢),僵蟲(泡去石灰,一錢半),銀花,桔梗(各三錢),薄荷(八分),荊芥(錢半),甘草(半錢),燈芯(三尺),方中貝母、花粉可減可加可去。微紅腫可減,不腫可去,若紅腫雖不甚亦不微,兼之口渴,舌生黃苔,可重加,並重加銀花。紅甚加豆根數分。

白話文:

清咽利膈湯:

大黃(用酒清洗,二錢),白芒硝(一錢),芥菜子(錢半),甘草,柴胡(一線),牛皮消(一個),連翹,黑梔子,桔梗,竹葉,玄參,薄荷,酒芩,黃連(用酒炒五分),銀花(二錢),沒有出汗症狀的加麻黃,小便赤痛的加滑石,大便通暢的去除芒硝。

喉痹飲:

前胡,牛皮消,元參,浙貝母,花粉(各二錢),僵蠶(用清水泡去除石膏,一錢半),銀花,桔梗(各三錢),薄荷(八分),荊芥(錢半),甘草(半錢),燈芯草(三尺),方中的川貝母和花粉可以減量、增加或去除。症狀稍微紅腫的可以減量,不腫的可以去除,如果紅腫的症狀雖然不多也不少,但出現口渴、舌苔發黃的狀況,則可以大量增加劑量,並大量增加銀花的劑量。紅腫很嚴重的加豆根數分。

真人活命飲

銀花(五錢),北條風(一錢),歸尾,白芷,陳皮,甘草,浙貝,花粉,穿山前足甲(蛤粉炒成珠,各錢半),皂刺尖,赤芍(各一錢),茅針(一根),出蛾蠶絲(一個),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各一錢,二味後入),煎兌水酒,頻頻咽之。

六味地黃湯

熟地(八錢),山藥(炒四錢),棗皮(酒蒸),丹皮(酒洗),雲苓(各二錢),澤瀉(匕水炒,錢半),空心服。忌蘿蔔、蔥、蒜、無鱗魚、禽畜血。

白話文:

真人活命飲

銀花(30克),北條風(6克),歸尾、白芷、陳皮、甘草、浙貝、花粉、穿山前足甲(用蛤粉炒成珠,各9克),皁刺尖、赤芍(各6克),茅針(一根),出蛾蠶絲(一個),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各6克,後兩種藥材最後加入),煎服後兌入水酒,頻頻嚥下。

六味地黃湯

熟地(48克),山藥(炒24克),棗皮(用酒蒸),牡丹皮(用酒洗),茯苓(各12克),澤瀉(用半勺水炒,9克),空腹服用。忌食蘿蔔、蔥、蒜、無鱗魚、禽畜血。

知柏地黃湯

六味地黃湯加知母(酒炒,五分),黃柏(匕水炒,五分)

八味地黃湯

六味地黃湯加熟附子(一錢五分),上安桂(去皮,一錢)

八珍湯

高麗參(或用洋參加蜜炙上色黃耆以佐之),焦白朮,雲苓(各三錢),炙甘草,正芎,歸身(酒洗,一錢),熟地(五錢),酒芍(二錢),煨生薑,大棗

白話文:

六味地黃湯加知母(酒炒,五分),黃柏(匕水炒,五分),稱為知柏地黃湯。六味地黃湯加熟附子(一錢五分),上安桂(去皮,一錢),稱為八味地黃湯。高麗參(或用洋參加蜜炙上色黃耆以佐之),焦白朮,雲苓(各三錢),炙甘草,正芎,歸身(酒洗,一錢),熟地(五錢),酒芍(二錢),煨生薑,大棗,稱為八珍湯。

加味甘桔湯

即喉痹飲加減(喉痹飲見上頁)。

元參解毒湯

玄參(三錢),黑梔仁,甘草,竹葉,芥穗(各半錢),生地(酒泡,三錢),粉葛,桔梗(各二錢),片芩(酒炒,八分),燈芯(三尺)

連翹散

連翹,粉葛,赤芍(酒炒),桔梗,牛子(炒),淮通(各二錢),片芩(酒炒),升麻,竹葉(各八分),黑梔仁,甘草(各一錢),寸冬(三錢),燈芯(三尺)

白話文:

加味甘桔湯是喉痹飲的加減方,也就是在喉痹飲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元參解毒汤的药方是:玄參三钱,黑梔仁、甘草、竹葉、芥穗各半钱,生地(酒泡)三钱,粉葛、桔梗各二钱,片芩(酒炒)八分,燈芯三尺。

連翹散的药方是:連翹、粉葛、赤芍(酒炒)、桔梗、牛子(炒)、淮通各二钱,片芩(酒炒)、升麻、竹葉各八分,黑梔仁、甘草各一钱,寸冬三钱,燈芯三尺。

普濟消毒飲

酒芩(三錢),酒連(錢半),陳皮,玄參,連翹,牛子(炒),板藍根(如無即以建黛用清水飛過代之),馬勃,甘草,桔梗,紅柴胡,僵蟲(各二錢),人參(三錢),升麻,薄荷(各七分)

歸耆飲

生黃耆,當歸(酒洗),銀花(各五錢),甘草(三錢),煎服或兌糯米酒。初起銀花重用,可加至二三兩,其餘藥不加。

白話文:

普濟消毒飲由酒芩、酒連、陳皮、玄參、連翹、牛子、板藍根(或以建黛代之)、馬勃、甘草、桔梗、紅柴胡、僵蟲、人參、升麻、薄荷等藥材組成。歸耆飲則由生黃耆、當歸、銀花、甘草等藥材組成,可煎服或加入糯米酒飲用。初起時可加重銀花用量,至二三兩,其餘藥材不加。

六君子湯

人參(三錢),漂白朮(五錢),雲苓(三錢),炙草(二錢),陳皮(去白,一錢),法夏(錢半),生薑大棗(引),去夏陳即四君子湯。

理中湯

人參,漂白朮,建姜(炒),炙草

加味理中湯

理中湯或加法夏,木香,或加上桂,砂仁,隨症酌用。

附子理中湯

理中湯加附子。

白話文:

六君子湯由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陳皮、法夏和生薑大棗組成,去掉法夏和陳皮即為四君子湯。理中湯則由人參、白朮、乾薑和炙甘草組成。加味理中湯可以在理中湯的基础上加入法夏、木香、桂枝或砂仁,根據病症酌情使用。附子理中湯是在理中湯中加入附子。

甘露飲

天冬(去心,二錢),麥冬(去心,二錢),熟地(八錢),黃芩(酒炒,八分),生地(二錢,酒浸一日),茵陳(酒炒,二錢),枳殼,甘草(各一錢),真金石斛(四錢,如無真者即用霍川石斛),枇杷葉(密炙,二錢),煎,熱服。

清胃散

升麻(三錢),粉葛(一錢),黃芩(酒炒,六分),當歸(酒洗,二錢),生地(酒浸,五錢),丹皮(五錢),煎,熱服。凡一切涼藥總宜熱服。

白話文:

甘露飲

天冬(去掉心,二錢),麥冬(去掉心,二錢),熟地黃(八錢),黃芩(用酒炒過,八分),生地黃(二錢,用酒浸泡一天),茵陳(用酒炒過,二錢),枳殼,甘草(各一錢),真金石斛(四錢,如果沒有真金石斛就用霍川石斛代替),枇杷葉(用蜂蜜炙過,二錢)。將這些藥材一起煎煮,趁熱服用。

清胃散

升麻(三錢),粉葛(一錢),黃芩(用酒炒過,六分),當歸(用酒洗過,二錢),生地黃(用酒浸泡,五錢),丹皮(五錢)。將這些藥材一起煎煮,趁熱服用。所有涼性藥物都應該趁熱服用。

方內或加熟石膏,連翹,牛子,銀花,隨症酌入。

全真一氣湯

熟地(八錢,可加至二三兩),漂術(三錢),麥冬(三錢,米炒),北味(五分,蜜蒸),牛膝(酒炒,二錢),附子(錢半),入黑鉛(一塊),煎濃,微溫服,氣虛者人參湯兌服。

歸脾湯

蜜耆,人參,漂術,茯神,棗仁(炒),南木香,當歸(各三錢),炙草(錢半),志肉(八分),龍眼(五枚士殼核),紅棗(二枚去核),煨姜(三片),濃煎服。

白話文:

全真一氣湯

方劑中可酌情加入熟石膏、連翹、牛子、銀花。

歸脾湯

熟地(八錢,可加至二三兩)、漂術(三錢)、麥冬(三錢,米炒)、北味(五分,蜜蒸)、牛膝(酒炒,二錢)、附子(錢半)、黑鉛(一塊),煎濃後微溫服用。氣虛者可加入人參湯兌服。

歸脾湯

蜜耆、人參、漂術、茯神、棗仁(炒)、南木香、當歸(各三錢)、炙草(錢半)、志肉(八分)、龍眼(五枚去殼核)、紅棗(二枚去核)、煨姜(三片),煎濃服用。

四逆湯

生附子(一枚,去皮切片,洗淨鹹味,再用甘草湯泡洗,大者用一半),建姜(二錢,生用不炒),炙甘草(四錢),久煎,候附子熟。方不麻口,冷服。

姜附湯

四逆湯去甘草。

附子湯

焦術(一兩),熟附(五錢),雲苓(四錢),人參(六錢),煎濃。煎濃,溫服。

補中益氣湯

蜜耆(生用亦可),漂術(各三錢),陳皮(五錢,去白),升麻(蜜炒,三分),紅胡(蜜炒三分),人參(三錢),炙草(錢半),歸身(三錢),生薑大棗(引)

白話文:

四逆湯以生附子、建姜、炙甘草三味藥材煎煮,附子去皮切片,洗去鹹味,再用甘草湯浸泡,大者用一半,建姜生用不炒,炙甘草用四錢,久煎至附子熟透。服用時要注意,如果藥方沒有麻口,則冷服。姜附湯是四逆湯去甘草的方子。附子湯則用焦術、熟附、雲苓、人參四味藥材煎煮,煎至濃稠,溫服。補中益氣湯則以蜜耆、漂術、陳皮、升麻、紅胡、人參、炙草、歸身、生薑、大棗等藥材組成,其中升麻、紅胡用蜜炒,陳皮去白,生薑、大棗為引。

補陰益氣煎

即於前方去耆、術,加熟地,淮藥,為陰虛人表劑。

四物湯

熟地(六錢,血熱加生地),當歸(四錢,酒洗),酒芍(二錢半,血熱生用),川芎(錢半)

生脈散

人參,麥冬,五味子

加味逍遙散

當歸(酒洗,五錢),黑梔仁,炙草(各一錢),紅胡(八分),白芍(二錢半),丹皮(去骨酒泡),雲苓,漂術(各二錢),薄荷(五分),生薑(引)

白話文:

補陰益氣煎:原本的方子去掉黃耆和白朮,加入熟地黃和淮山藥,用來治療陰虛體質的表證。

四物湯:熟地黃(六錢,如果血熱就用生地黃),當歸(四錢,用酒洗淨),炒白芍(二錢半,如果血熱就生用),川芎(一錢半)。

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

加味逍遙散:當歸(用酒洗淨,五錢)、黑梔子仁、炙甘草(各一錢)、紅花(八分)、白芍(二錢半)、丹皮(去骨用酒浸泡)、茯苓、白朮(各二錢)、薄荷(五分)、生薑(引)。

鎮陰煎

熟地(八錢),牛膝(酒炒,二錢),澤瀉(匕水炒),上桂(去皮),附片(各一錢),用黑鉛二塊同煎。

紫菀湯

紫菀茸(二錢),知母(八分,蜜蒸再用酒炒焦乳),真川貝(三錢,糯米拌炒仍去米),高麗參(四錢,上洋參亦可),茯苓(二錢,拌蒸曬乾),五味(一錢,蜜蒸),炙草(二錢),桔梗(一錢),阿膠(四錢,蒸滲),或加玄參(一錢,酒蒸),麥冬(一錢炒)

白話文:

鎮陰煎由熟地八錢、酒炒牛膝二錢、匕水炒澤瀉、去皮上桂、附片各一錢,以及黑鉛二塊一同煎煮而成。

紫菀湯則由紫菀茸二錢、蜜蒸再酒炒焦乳的知母八分、糯米拌炒去米的真川貝三錢、上洋參或高麗參四錢、拌蒸曬乾的茯苓二錢、蜜蒸的五味一錢、炙草二錢、桔梗一錢、蒸滲的阿膠四錢,以及可選加的酒蒸玄參一錢、炒麥冬一錢組成。

補肺阿膠散

馬蔸鈴(一錢,去殼),牛子(炒一錢),炙草(二錢),杏仁(一錢,去皮尖炒黃),真阿膠(八錢,蒸滲),用糯米一撮煎服。

麻杏甘石湯

麻絨(二錢),炙草(錢半),杏仁(十三粒,去皮尖),熟石膏(三錢),生薑(引)

大棗

陳皮,法夏,茯苓,甘草

枳桔二陳湯

陳皮(二錢去白),法夏(四錢),茯苓(二錢),甘草(錢半),枳殼(二錢炒),桔梗(三錢),老薑汁半杯兌服,或加桑白皮、杏仁。

白話文:

補肺阿膠散用馬兜鈴、牛膝、炙草、杏仁和阿膠,用糯米煎服。麻杏甘石湯用麻絨、炙草、杏仁、熟石膏和生薑。大棗配陳皮、法夏、茯苓和甘草。枳桔二陳湯用陳皮、法夏、茯苓、甘草、枳殼、桔梗,加老薑汁兌服,也可加桑白皮和杏仁。

加味導痰湯

陳皮(去白),茯苓,枳殼(炒),真膽星,杏仁(去皮尖炒研),桔梗(各二錢),桑白皮(錢半),法夏(四錢),甘草(錢半),或加石膏,知母,栝蔞霜,老薑汁

十全大補湯

人參,漂術(荷葉包飯上蒸),蜜耆,歸身(酒洗,各三錢),茯苓,酒芍(各二錢),炙草,川芎(各一錢),熟地(五錢),上桂(八分,上皮研泡或蒸兌),煨薑、大棗(引)

白話文:

加味導痰湯的藥材包括陳皮、茯苓、枳殼、膽星、杏仁、桔梗、桑白皮、法夏、甘草,可以加石膏、知母、栝蔞霜、老薑汁。

十全大補湯的藥材包括人參、漂術、蜜耆、歸身、茯苓、酒芍、炙草、川芎、熟地、上桂、煨薑、大棗。

四七湯(一名七氣湯)

法夏(五錢),茯苓(三錢),川樸(錢半薑汁炒),蘇葉(一錢),大棗(二枚),老生薑(三片),或用薑汁兌服。

溯源救腎湯

麥冬(米拌炒焦去米),熟地(各五錢),漂白朮,杜仲(酒炒),牛膝(酒炒,各二錢),白芍(灑炒),白茯苓,續斷(酒炒,各錢半),建姜(炒黑,六分),蓮肉(七枚,去心),燈芯(三尺)

白話文:

四七湯(一名七氣湯)

方劑組成:

  • 法夏 五錢
  • 茯苓 三錢
  • 川樸(薑汁炒) 一錢半
  • 蘇葉 一錢
  • 大棗 兩枚
  • 老生薑 三片

用法:

可用薑汁兌服。

溯源救腎湯

方劑組成:

  • 麥冬(米拌炒焦去米) 五錢
  • 熟地 五錢
  • 漂白朮 五錢
  • 杜仲(酒炒) 二錢
  • 牛膝(酒炒) 二錢
  • 白芍(灑炒) 二錢
  • 白茯苓 一錢半
  • 續斷(酒炒) 一錢半
  • 建姜(炒黑) 六分
  • 蓮肉(去心) 七枚
  • 燈芯 三尺

人參養榮湯

十全大補湯加五味,陳皮,志肉,去川芎

瀉黃散

黃連(酒炒,五分),黃柏(酒炒,五分),黃芩(酒炒,五分),黑梔仁(八分),赤茯苓(八分),澤瀉(八分),茵陳(酒炒,八分),燈芯(三尺),煎,熱服。

沆瀣丹

川芎(酒洗),大黃(酒蒸),黃芩(酒炒),黃柏(酒炒,各九分),赤芍(酒炒),黑醜(取頭末炒),檳榔,枳殼(炒),白滑石(刮去紅土),連翹(各六分),薄荷(四分),煎熱服,月內之兒減半用之。

白話文:

十全大補湯加入五味子、陳皮、豬肉,去除川芎,就是人參養榮湯。瀉黃散則是用酒炒過的黃連、黃柏、黃芩,以及酒炒的茵陳,再加入黑梔仁、赤茯苓、澤瀉、燈芯,煎煮後趁熱服用。沆瀣丹則是用酒洗過的川芎、酒蒸的大黃、酒炒的黃芩和黃柏,以及酒炒的赤芍、黑醜的頭末、檳榔、炒過的枳殼、刮去紅土的白滑石、連翹,和薄荷,煎煮後趁熱服用,對於月內嬰兒則減半使用。

人參固本丸

熟地,生地,天冬,麥冬(各四兩),人參(三兩),蜜丸每服五錢,中寒人忌服。

雄黃解毒丸

雄黃(選明亮的研細,水飛,取輕浮者,澄水去水曬乾,一兩),真蟬肚鬱金(曬乾研細,一錢),巴豆(去殼取白肉,十四粒,去皮炒熟,研細紅包壓去油),如法制過,合研碾勻,用米醋煎濃汁,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茶湯泡軟,杵化送下,不可過七丸。雄黃破結氣,鬱金散惡血,巴豆斬關奪門,能下惡涎。此屬厲劑,苟非急切,不可妄投。

白話文:

人參固本丸

熟地黃、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各160克),人參(120克),製成蜜丸,每次服用20克,中寒體質的人不宜服用。

雄黃解毒丸

雄黃(選擇明亮的,研成細末,水飛後取上浮的,澄清後除水曬乾,60克),蟬肚鬱金(曬乾研細,6克),巴豆(去殼取白肉14粒,去皮炒熟,研細,包在紅布中壓去油),依上述方法處理後,合在一起研磨均勻,用米醋煎製成濃汁,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7粒,用茶水泡軟,搗碎後送服,不可超過7粒。雄黃能破除阻滯之氣,鬱金能散瘀血,巴豆能攻堅下惡涎。此藥屬烈性劑,非緊急情況不可輕易使用。

蠟礬丸

淨黃臘(二兩),生白礬(三兩研細),將蠟煎融離火,候蠟稍凝,入礬末攪勻,乘熱作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

白話文:

將乾燥的黃蜂窩(重量為二兩)和生白明礬(重量為三兩且要磨得非常細緻)準備好。先用溫度適當的方法把黃蜂窩熔化,然後等它稍微冷卻一些後加入已經磨好的明礬粉末,均勻地混合在一起。趁著這個混合物還很燙的時候把它塑造成像小綠豆一樣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個這樣的藥丸,可以用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