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方新編》~ 卷二十二 (28)
卷二十二 (28)
1. 補原本未列方
五苓、胃苓、六和、正氣,見論吐下瀉痧、霍亂痧、水腹痛痧。
五苓散加減:去桂即四苓,白朮換蒼朮,加末二味。
白話文:
五苓散加減方:去除肉桂就是四苓散,把白朮換成蒼朮,再加入末梢藥材。
豬苓、茯苓、澤瀉、蒼朮(泔浸)、車前、木通。
白話文:
豬苓、茯苓、澤瀉、蒼朮(用泔水浸泡過)、車前、木通。
胃苓湯:去白朮、桂、草。即前上四味,加製厚朴、陳皮去白。
白話文:
胃苓湯: 去掉白朮、桂枝、生薑。就是前面的前四味藥,加上炮製後的厚朴、陳皮,去掉生薑。
六和湯:厚朴錢五分,赤苓、藿香、扁豆、木瓜、蒼朮各錢,砂仁、半夏、人參、杏仁、甘草各五分,暑加香薷、冷加紫蘇,一方無蒼朮,一方有白朮。
白話文:
六和湯:厚朴五分錢,茯苓、藿香、扁豆、木瓜、蒼朮各一錢,砂仁、半夏、人參、杏仁、甘草各五分錢。暑天加香薷,寒冷加紫蘇,一方沒有蒼朮,一方有白朮。
藿香正氣散:藿香、紫蘇、白芷、茯苓、腹皮各二錢,桔梗、紫樸、陳皮、白朮(土炒)、半夏曲各二錢,甘草錢,每五錢,水煎(此與六和、薑、棗引勿輕用),或加木瓜,傷食重者加消食藥,元氣虛弱人慎用。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藿香、紫蘇、白芷、茯苓、腹皮各二錢,桔梗、紫樸、陳皮、白朮(土炒)、半夏曲各二錢,甘草錢,每五錢,水煎(此與六和、薑、棗引勿輕用),或加木瓜,傷食重者加消食藥,元氣虛弱人慎用。
藿香正氣散:藿香、紫蘇、白芷、茯苓、腹皮各十克,桔梗、紫樸、陳皮、白朮(土炒)、半夏曲各十克,甘草五克,每服十五克,水煎服(此藥與六和、薑、棗引一起用,不要輕易使用),或加木瓜,傷食嚴重點的加消食藥,元氣虛弱的人慎用。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藿香、紫蘇、白芷、茯苓、腹皮各十克,桔梗、紫樸、陳皮、白朮(土炒)、半夏曲各十克,甘草五克,每次服用十五克,用水煎煮後服用(此藥需與六和湯、薑、棗一同使用,不可隨便使用),或者加入木瓜,若消化不良較嚴重可添加助消化的藥物,體質虛弱者應謹慎使用。
2. 續附絡痛方案
一客匠,年十六,發熱,久之胸脅痛,脈細弱,或作勞怯治。嘔噦便秘,小腹脹急。或參用左金,便溺通而痛愈緊,夜尤甚,小便赤色,投痧症藥亦未效。儒醫孫敬承云:脈無變,而胸前不可手近,其痛在絡,用金鈴子肉一個,元胡錢,蔞皮錢,生香附錢半,陳大麥仁三錢,煎飲,一服而愈。金鈴入絡,佐以元胡,氣血俱通。似與痧宜,而書中未收,附記於此。
白話文:
有一個病人,十六歲,發燒,胸脅疼痛已久,脈象細弱,於是採用了勞怯治療法。但病人嘔吐、便祕,小腹脹痛。後來採用左金湯,雖然大便通暢,但疼痛更加劇烈,尤其在晚上,小便呈紅色。即使使用了痧症藥物,也沒有效果。
儒醫孫敬承說:脈象沒有變化,但胸前疼痛劇烈,以致無法用手接近。這種疼痛位於經絡之中,可以用金鈴子肉一個、元胡錢、蔞皮錢、生香附錢半、陳大麥仁三錢煎服。服用一劑後,疼痛痊癒。金鈴子可以入絡,輔以元胡,氣血就能夠流通。這似乎與痧症相宜,但書中沒有收錄,因此附記於此。
又,海浮石治痰甚妙,並附後。金鈴子(即川楝子),苦寒,能導小腸、膀胱之熱,因引心包相火下行,通利小便(脾胃虛寒者忌,肉與核不並用);海石(一名浮石),咸軟堅,寒潤下,止嗽止渴通淋,化上焦老痰,消結核(多服損人血氣)。
白話文:
此外,海浮石治療痰症非常有效,並附於後。金鈴子(即川楝子),性味苦寒,能導除小腸、膀胱的熱氣,並引導心包相火下行,通利小便(脾胃虛寒者忌服,肉與核不可同時使用);海石(又名浮石),鹹軟堅固,寒性潤下,止咳止渴、通淋,化解上焦老痰,消散結核(過量服用會損害人體氣血)。
原敘言康熙庚戍有滌痧丸引刻於毗陵,此書症案中屢言滌痧散,而方竟失載,續當訪補。
白話文:
康熙庚戍年,有滌痧丸的驗方被刻印在毗陵。這本書的病症案例中,曾多次提及滌痧散,但卻沒有記載具體的配方。以後有機會,我會再查找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