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槤

《咽喉脈證通論》~ 總論 (1)

回本書目錄

總論 (1)

1. 總論

夫喉者,吾生氣機出入之門戶,瞬息存亡之際,性命系焉。偶一受病,危在須臾,迫不及待,所貴醫者能識受病之原,與夫虛實痰火風寒熱毒之異,更於望聞問中參究脈理,尤為先務之急。自來業喉科者,全不講脈,所以治之鮮效。今試論之,假如其脈洪大而實,其人氣粗而躁,此有餘之證。

用藥則以散風下氣清火消痰,散之者,荊芥、防風、羌活、獨活、紫蘇是也;下之者,枳殼、枳實、青皮、厚朴、山楂、前胡是也;清之者,山梔、黃芩、黃柏。甚則犀角、黃連。消痰則以膽星、蔞仁、杏仁為主。若脈洪大而浮軟無力,或弦緩而澀,其人氣委而靜,此不足之證,用藥則以涼血生血滋潤消痰。涼之者,丹皮、白芍是也;生之者,生地、當歸是也;潤之者,苡仁、知母、花粉是也。

消痰則以貝母、蔞仁、杏仁,兼用山梔、黃芩、黃柏、犀角、黃連。或有純是陰脈者,或有純是陽脈者,當以病治病,脈不與焉,即以荊芥、防風、牛蒡、射干、黃芩、枳殼、銀花、獨活、生地、丹皮、花粉為治,再以保命丹或紅內消同服,日用吹藥,夜用噙藥,無不見效。

更有一種熱病而服熱藥,火毒熾甚,而發於喉間,大寒大熱,疼痛不止,或舌脹而木,伸縮不能,飲食難進,其脈洪實有力,大便不行,宜急下之。若脈洪弦而浮無力,宜涼血行血為主,若過用疏風散火之劑,恐變別證,最稱難治。

又有一種出外急走遠路脫力,而傷肺氣,喘息難舒,以致喉痛舌脹,地閣下腫,突如鎖喉之狀,內視之非重舌,外視之非痰毒,寒熱大作,痰涎洶湧,六脈洪大中空,面色發黃而浮,初以防風通聖散探之,或效一二,即以涼血生血順氣之藥治之。又有似喉證非喉證者,其喉亦痛,牙關緊閉,胸脅疼痛,或腹脹痛,四肢攣厥作痛,此因受有重傷,或用力太過,致瘀血凝滯,當以行血破瘀為要,初起可救,過五六日不治。

又如弱證喉癬,雖是肺經之病,亦有兼他經而起者,何以知之?假如喉間紅瘰作痛,是肺經火盛之故。若頸項之筋,有時或左或右,作脹而硬,氣悶不快,此怒氣傷肝,左關脈必洪大而弦,當清肝火以舒筋,涼血為主。用藥則以當歸、牛膝,佐以柴胡、黃芩、羚羊。若兼右關微弱而緩,乃脾胃有虧,須兼用白芍、茯苓,此肝脾與肺共病也。

喉間紅瘰作痛,其舌紫色,或生刺作痛,或作木乾枯,是心經受虧,無血榮養,以致虛火熾盛,且兼思慮過度,鬱氣所成,左寸脈必浮洪。當以犀角(涼血)、黃連(清火)為主,佐以當歸(生血)、白芍(涼血),此心與肺共病也。喉間紅瘰作痛,滿唇焦裂,目熱如燒,或作乾嘔,是胃經虛火熾盛,右關脈必洪弦,且緊。

白話文:

[總論]

喉嚨是人體氣機出入的門戶,生死攸關。一旦生病,病情危急,必須立即治療。醫生必須辨別致病原因,以及虛實、痰火、風寒、熱毒等不同病症,並仔細觀察、詢問病史,診脈,才能準確判斷病情,這是最重要的。以往治療喉疾,不重視脈診,所以療效不佳。現在分析如下:

如果脈象洪大而有力,病人氣息粗重而煩躁,這是氣血有餘的表現。治療應以散風、下氣、清火、消痰為主。散風的藥物有荊芥、防風、羌活、獨活、紫蘇;下氣的藥物有枳殼、枳實、青皮、厚朴、山楂、前胡;清火的藥物有山梔、黃芩、黃柏,嚴重時可用犀角、黃連;消痰的藥物則以膽星、蔞仁、杏仁為主。

如果脈象洪大但浮軟無力,或弦緩而澀,病人氣息虛弱而平靜,這是氣血不足的表現。治療應以涼血、生血、滋潤、消痰為主。涼血的藥物有丹皮、白芍;生血的藥物有生地、當歸;滋潤的藥物有苡仁、知母、花粉;消痰的藥物則以貝母、蔞仁、杏仁,並配合山梔、黃芩、黃柏、犀角、黃連。

如果脈象純陰或純陽,則應根據具體病症治療,不必拘泥於脈象。可以選用荊芥、防風、牛蒡、射干、黃芩、枳殼、銀花、獨活、生地、丹皮、花粉等藥物,並配合保命丹或紅內消,白天用藥吹喉,晚上含服藥物,療效顯著。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服用溫熱藥物,導致火毒熾盛,發於喉間,寒熱交替,疼痛難忍,舌頭腫脹僵硬,難以伸縮,飲食困難,脈象洪實有力,大便不通,應立即使用瀉下藥物。如果脈象洪弦而浮弱無力,則應以涼血、行血為主。如果過度使用疏風散火藥物,反而可能導致病情變化,難以治療。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長途跋涉過度勞累,傷及肺氣,導致呼吸困難,喉嚨疼痛,舌頭腫脹,下顎腫大,狀如鎖喉,但內視並非重舌,外觀也非痰毒,寒熱交作,痰涎湧出,脈象洪大而中空,面色發黃浮腫。 initially 可用防風通聖散試探,如果有效,則應改用涼血、生血、順氣的藥物治療。

還有一些症狀看似喉疾,但並非單純的喉嚨疾病,例如喉嚨疼痛、牙關緊閉、胸脅疼痛、腹脹疼痛、四肢抽搐疼痛等,這可能是由於重傷或用力過度,導致瘀血凝滯所致,應以活血化瘀為主。早期治療可獲痊癒,如果拖延五六天不治,則難以奏效。

此外,像慢性喉炎等虛弱症狀,雖然是肺經疾病,但也可能涉及其他經絡。如何判斷呢?如果喉嚨出現紅色腫塊疼痛,是肺經火盛;如果頸項肌肉腫脹僵硬,氣悶不適,這是怒氣傷肝,左關脈必洪大而弦,應清肝火、舒筋絡,並以涼血為主,藥物可用當歸、牛膝,佐以柴胡、黃芩、羚羊。如果同時右關脈微弱而緩,則脾胃虛弱,需加入白芍、茯苓,這是肝、脾、肺三經共同致病。

如果喉嚨出現紅色腫塊疼痛,舌頭顏色紫暗,或有刺痛感,或乾燥枯萎,這是心經虧損,缺乏血液滋養,導致虛火熾盛,往往伴隨思慮過度、鬱氣鬱結,左寸脈必浮洪。應以犀角(涼血)、黃連(清火)為主藥,佐以當歸(生血)、白芍(涼血),這是心肺兩經共同致病。如果喉嚨出現紅色腫塊疼痛,嘴唇乾裂,眼睛發熱,或乾嘔,這是胃經虛火熾盛,右關脈必洪弦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