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脈證通論》~ 總論 (2)
總論 (2)
1. 總論
當以山梔(清火)、黃芩為主,佐以當歸(生血)、白芍(涼血)、山藥,此胃與肺共病也。喉間紅瘰作痛,夜間舌乾口苦,湯水不進,或有咳而無痰,更兼滑精者,是腎水枯竭,虛火上炎,兩尺脈必洪數無力。當以山藥、知母、黃柏(清火),為主,佐以花粉(潤)、澤瀉、白芍、茯苓,此腎與肺共病也。
若夫肺經獨病,或吐血而成,或嗜酒而發,或脾虛而生,氣血消散,嗽重聲啞,喘急痰多,聲如曳鋸,睡臥不得,六脈洪大而浮,肺部更甚。當以苡仁、山藥、貝母、黃芩、蔞仁、牛蒡為主,佐以當歸、白芍、熟地、茯苓、丹皮、犀角、黃柏、知母。服之喉痛雖止,然不過待日而已。
更有六脈沉隱,神脫氣敗,飲食不進,步履不前,盜汗自汗如雨,脾氣溏泄,死無疑矣。若年老人喉間紅瘰作痛,或舌上生刺,或破腫,或木脹,言語不清,六脈微洪,五至有餘,飲食動靜形色神氣如常。此血少火盛,當以黃芩、丹皮、茯苓、熟地、當歸、白芍為主,佐以元參、牛蒡、枳殼、銀花、花粉、山藥、苡仁。甚則加犀角、黃連,不同前論。
若小兒痘後,或瘧後患乎此,當以犀角、黃連敗其熱毒,更以涼血補血健脾之藥為佐,朮、草、參、耆斷不可用,此外用藥與大人相同。若女人胎前患此者,先以安胎為主,次以涼血為佐,紅內消、保命丹忌用,余藥無妨。產後一月未滿者,當以熟地、當歸補血,枳殼、青皮下氣,元參、射干、牛蒡、元胡索、銀花消腫,少加黃芩、花粉以清熱,紅內消、保命丹可用,但不宜多,吹藥噙藥忌之。如經期適來,當以破血下氣之藥為主,涼血者少用,紅內消、保命丹噙藥服之,亦無忌。
茲論其大略如此,余詳各條。
白話文:
[總論]
治療肺胃、肺腎等相關疾病,應根據病症辨證施治。肺胃同病,以清瀉肺胃之火為主,輔以養血、涼血等藥物;肺腎同病,則需滋陰降火,兼顧潤肺、利水;單純肺病,則需根據不同病因和症狀,選用清熱、止咳、化痰等藥物;脾胃虛弱者,需健脾益氣;老年人病症,則需考慮血虛火盛的因素;小兒及產婦患病,需考慮其特殊生理狀況,謹慎用藥。具體用藥如下:
肺胃同病(胃與肺共病):主藥用山梔子(清熱)、黃芩(清熱),輔以當歸(補血)、白芍(涼血)、山藥(補脾益氣)。症狀:喉嚨紅腫疼痛,夜間舌乾口苦,不願喝水,可能咳嗽無痰,並伴有滑精。此為腎水枯竭,虛火上炎,脈象洪數無力。
肺腎同病(腎與肺共病):主藥用山藥(補脾益氣)、知母(滋陰降火)、黃柏(清熱燥濕),輔以花粉(潤肺)、澤瀉(利水)、白芍(涼血)、茯苓(利水滲濕)。
單純肺病:症狀:咳血、嗜酒或脾虛導致的肺病,氣血不足,咳嗽嚴重,聲音嘶啞,呼吸急促,痰多,聲音像鋸木頭一樣,難以入睡,脈象洪大而浮。主藥用苡仁、山藥、貝母、黃芩、蔞仁、牛蒡,輔以當歸、白芍、熟地、茯苓、丹皮、犀角、黃柏、知母。 雖然服藥後喉嚨痛會減輕,但效果僅能維持一天。
危重症狀:六脈沉微,精神萎靡,氣虛衰敗,飲食不進,行動困難,盜汗如雨,脾胃虛弱,此為危殆之症,預後不良。
老年人病症:症狀:老年人喉嚨紅腫疼痛,舌頭上長刺或破潰腫脹,言語不清,脈象微洪,飲食起居如常。此為血虛火盛,主藥用黃芩、丹皮、茯苓、熟地、當歸、白芍,輔以元參、牛蒡、枳殼、銀花、花粉、山藥、苡仁。嚴重者可加犀角、黃連。
小兒及產婦病症:小兒痘疹或瘧疾後患此病,需用犀角、黃連清熱解毒,再輔以涼血補血健脾的藥物,但不可用術、草、參、耆。其他用藥與成人相同。孕婦患病,需先安胎,再涼血;產後一月內,需補血、理氣、消腫,並少用清熱藥物;月經期則需以破血下氣為主。紅內消、保命丹等藥物,需根據情況謹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