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脈證通論》~ 姚序 (2)
姚序 (2)
1. 姚序
醫家十三科,咽喉居其一。誠以氣之出入,生死之關,事醫者不可不審求也。《內經》曰:喉主天氣,咽主地氣。咳論篇曰: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厥論篇曰: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痓。脈解篇曰:厥陰所謂甚則嗌乾熱中者,陰陽相薄而熱,故嗌乾。
骨空論篇曰: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齊下,營其上氣。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衝喉者,治其漸,漸者,上挾頤也。謬刺論篇曰: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納食。又曰:嗌中腫,不能納,唾時不能出唾。
考《內經》所言喉證者,凡謂臟腑之氣,痹著於其地而已,無所謂十八證三十六證也。惟《靈樞·癰疽篇》,岐伯曰: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喉半日死,則類喉科之乳蛾,而屬之癰疽。仲景去先聖未遠,其《金匱》、《玉函》所載雜病,並無喉證,正與《內經》相合。
李東垣、劉河間,為金元巨手,所著諸書,亦不載是證,獨朱丹溪有喉痹一門,第以臟腑為主,分經施治,則亦《內經》之支也。海寧許珊林槤得喉科書一冊於其鄉之世業是醫者,題為宋異僧所遺,以其篇第考之,即所謂十八證也。
先總論病態而系以藥,後詳方證,複列用藥禁忌,且以甘桔湯為喉證所忌,一掃俗醫誤執成方之謬,是能獨具手眼者,以其喉證為火毒上升,用藥降氣瀉火為主,即《靈樞》猛疽之意也,其以病起何經,用何藥主治,即《內經》丹溪之法也。夫善讀軒岐書者,固可隔垣洞見,何待檢閱之煩,然則此書之作,蓋為俗醫設也,且為無醫設也,俗醫與無醫,則此書之功偉矣。
珊林因舊刻之訛,重勘而精梓之,家兄聖常惜其傳之不廣也,郵寄本重鋟,因括其大凡於上。
道光辛丑閏月之望吳興姚衡書於廣州撫使者署之雨春館
白話文:
[姚序]醫學領域共有十三科,咽喉科便是其中之一。這因為氣的進出,直接關係到生死,從醫者不能不深入研究。《黃帝內經》中提到:喉部主管天氣的變化,咽部主管地氣的轉換。在咳論篇中描述:心臟咳嗽的情況,咳嗽時會感到心痛,喉嚨中會有梗塞感,嚴重時咽喉會腫脹。厥論篇中寫道:手陽明和少陽的逆亂可能導致咽喉腫脹和痙攣。在脈解篇中提到:厥陰所說的嚴重情況,就是咽喉乾燥和內部過熱,這是因為陰陽兩種力量相互碰撞產生熱量,所以咽喉會感到乾燥。
骨空論篇中說:督脈生病就治療督脈,治療部位在骨頭上,嚴重的病情在肚臍下方,要調整上部的氣息。如果患者有聲音問題,應治療喉嚨中部,位於鎖骨中間,若病情向上沖擊喉嚨,就需治療其側面,側面是指臉頰上方。謬刺論篇中提到:邪氣侵入手少陽的絡脈,會使人喉嚨阻塞。邪氣進入足少陰的絡脈,會使人咽部疼痛,無法吞嚥食物。另外,咽部腫脹,無法吞嚥,甚至無法吐出口水。
考察《黃帝內經》中描述的喉部疾病,大體都是臟腑的氣滯留在該處所致,並無所謂的十八證或三十六證。只有在《靈樞·癰疽篇》中,岐伯提到:癰疽發生在咽部,被稱為猛疽,如果不治療,會化為膿,膿不排出,堵塞喉部半天就會死亡,這類似於喉科的扁桃腺炎,屬於癰疽的一種。張仲景距離古聖先賢的年代不遠,他所著的《金匱》和《玉函》中記載的各種疾病,並沒有喉部疾病,這正好與《黃帝內經》相符合。
李東垣和劉河間,作為金元時期的醫學大家,他們所著的書籍中,也沒有記錄這種疾病,只有朱丹溪有一章節專門討論喉嚨阻塞,他以臟腑為主,根據不同的經絡進行治療,這也是《黃帝內經》的一個分支。海寧的許珊林從鄉間一個世代從醫的人那裡得到了一本關於咽喉疾病的書,書上標注為宋代一位異僧留下的,通過對篇章的考察,這正是所謂的十八證。
書中首先總結了疾病的特徵,並附上了藥物,後面詳細描述了方劑和病症,還列出了使用藥物的禁忌,並且指出甘桔湯對於喉部疾病是有害的,這一觀點打破了常規醫生對固定藥方的誤解,顯示了作者的獨到見解。書中認為喉部疾病是由於火毒上昇引起的,因此治療主要以降低氣息和清熱解毒為主,這與《靈樞》中對猛疽的理解一致。書中根據疾病起源的經絡,選擇相應的藥物進行治療,這正是《黃帝內經》和朱丹溪的方法。對於能夠熟讀古醫學著作的人來說,當然可以透徹理解,不必經歷反覆查閱的麻煩,然而這本書的編寫,主要是為了常規醫生和缺乏醫學知識的人設計的,對於這些人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是巨大的。
許珊林因為舊版的錯誤,重新校對並精心印製,我的哥哥聖常擔心這本書的傳播範圍有限,於是通過郵件寄送副本進行再版,我在這裡概括了書中的大意。
道光辛丑閏月的滿月,吳興的姚衡在廣州巡撫使的雨春館寫下了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