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奧旨》~ 卷十四 (3)
卷十四 (3)
1. 瘡瘍腫潰諸方
人參(一錢),白朮(土炒,一錢),茯苓(一錢),半夏(薑製,一錢),陳皮(一錢),炙甘草(五分),金銀花(二兩),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如過食冷物,致傷脾胃,本方加藿香、砂仁。
消毒神聖丹,仙傳。治背癰,或胸腹、頭面、手足之疽,五日內服之即散。
金銀花(四兩),蒲公英(二兩),生甘草(二兩),當歸(二兩),天花粉(五錢),水煎服,一劑即消,二劑全愈。
散寒救陰至聖丹,仙傳。治癰疽,瘡色黑暗,痛亦不甚,但覺沉沉身重,瘡口不突起,現無數小瘡口,以欺世人,此方服之甚效。
附子(三錢),人參(三兩),生黃耆(三兩),當歸(一兩),金銀花(三兩),白芥子(二錢),水煎服,外貼至聖膏,生肌末藥五錢貼之,一日兩換始可。蓋陰症瘡瘍,多生於富貴膏粱之客,功名失志之人,心腎不交,陰陽俱耗,又加憂愁怫鬱,嗔怒呼號,其氣不散,乃結成大毒。毋論在背在頭,在腹在脅,在手在足,俱是危症。
若用此方,又用至聖膏藥,無不全生。蓋陽症可以涼解,而陰症必須溫散也。
立消湯,仙傳。治癰疽發背,或生頭項,或生手足臂腿,腰臍之間,前陰糞門之際,毋論陰毒陽毒,未潰即消,已潰即斂。
蒲公英(一兩),金銀花(四兩),當歸(二兩),玄參(一兩),水煎,飢服。此方既善攻散諸毒,又不耗損真氣,可多服、久服,俱無礙也。即治肺癰、大小腸癰,無不神效。
通氣散,《啟玄》。治一切癰疽發背,流注折傷,能救敗壞瘡症,活死肌,彌患於未萌之前,拔根於既愈之後,此劑之功,妙不可言。
生首烏(五錢),當歸(三錢),赤芍(二錢),白芷(二錢),茴香(一錢),烏藥(炒,一錢),枳殼(炒,一錢),木通(一錢),甘草(二錢),忍冬藤(一兩),水酒煎服。
一腦疽對口,去木通,加羌活、藁本;如虛弱,加人參、黃耆。
內疏黃連湯,易水。治嘔吐心逆,發熱而煩,脈沉而實,腫硬瘡瘍。
黃連(一兩),赤芍(一兩),當歸(一兩),檳榔(一兩),木香(一兩),黃芩(一兩),梔子(一兩),薄荷(一兩),桔梗(一兩),甘草(一兩),連翹(二兩),上共為末,每服一兩。大便秘澀,加大黃一錢。
內外復煎散,易水。治腫焮於外,根盤不深,形症在表。
地骨皮(二兩),黃耆(二兩),防風(二兩),赤芍(一兩),黃芩(一兩),白朮(一兩),茯苓(一兩),人參(一兩),甘草(一兩),防己(一兩),當歸(一兩),桂枝(五錢),先用蒼朮一斤,煎至三升,去蒼朮,入前藥再煎,作三四次,終日服之。此除濕熱之劑也,如或未已,仍服。
白話文:
人參、白朮、茯苓、半夏、陳皮、炙甘草、金銀花、薑、棗等藥材水煎服用。若因食用寒涼食物損傷脾胃,可加藿香、砂仁。
消毒神聖丹,據說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方子,用於治療背癰,或胸腹、頭面、手足等部位的疽,服用五天內就能消散。藥方包含金銀花、蒲公英、生甘草、當歸、天花粉,水煎服,一劑見效,二劑痊癒。
散寒救陰至聖丹,據說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方子,用於治療癰疽,症狀表現為瘡色暗黑,疼痛不劇烈,但感到沉重,瘡口不突出,出現許多小瘡口。此方效果顯著。藥方包含附子、人參、生黃耆、當歸、金銀花、白芥子,水煎服,外敷至聖膏和生肌藥。此類陰症瘡瘍多發生於富貴享樂、功名失意、心腎不交、陰陽兩虛,又加憂愁鬱悶、憤怒之人,氣機不暢,形成毒素。無論長在背部、頭部、腹部、脅肋、手足,都屬於危症。若配合至聖膏藥,則可痊癒。陽症可用清熱方法治療,陰症則需溫散。
立消湯,據說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方子,治療癰疽發背,無論長在頭項、手足臂腿、腰臍之間、前陰或肛門附近,不論陰毒或陽毒,未潰爛則消散,已潰爛則收斂。藥方包含蒲公英、金銀花、當歸、玄參,水煎,空腹服用。此方能攻散毒邪,又不傷元氣,可多服、久服。亦能治療肺癰、大小腸癰,療效顯著。
通氣散,出自《啟玄》一書,治療各種癰疽發背、流注跌打損傷,能救治潰爛瘡瘍,使壞死組織再生,能預防疾病,也能鞏固療效。藥方包含生首烏、當歸、赤芍、白芷、茴香、烏藥、枳殼、木通、甘草、忍冬藤,水酒煎服。治療腦疽,則去掉木通,加入羌活、藁本;若體虛,則加入人參、黃耆。
內疏黃連湯,出自易水,治療嘔吐、噁心、發熱煩躁、脈沉實、腫硬瘡瘍。藥方包含黃連、赤芍、當歸、檳榔、木香、黃芩、梔子、薄荷、桔梗、甘草、連翹,研末服用。若大便祕結,可加 大黃。
內外復煎散,出自易水,治療外在腫脹,病根不深,病症在表面的情況。藥方包含地骨皮、黃耆、防風、赤芍、黃芩、白朮、茯苓、人參、甘草、防己、當歸、桂枝,先用蒼朮煎煮,去渣後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數次,終日服用。此方能去除濕熱,若病情未癒,可繼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