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洞天奧旨》~ 卷十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2)

1. 瘡瘍腫潰諸方

金銀花(三兩),生甘草(三錢),蒲公英(三錢),天花粉(三錢),當歸(一兩),酒水各一碗煎服。此方散邪解毒,全不損傷正氣,而奏效獨捷。若遇陰症瘡瘍,加人參五錢、附子一錢尤炒。若陽症瘡瘍,萬不可加。

柞木飲子,《精要》。治癰疽,未成自消,已潰自干,輕小證候可以倚伏。

干柞葉(四兩),乾荷葉蒂,干萱花根,甘草節,地榆(各一兩),共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碗,煎一碗,作二次,早晚分服。

回瘡金銀花散,《準繩》。治瘡瘍痛甚,色變紫黑。

金銀花(二兩),黃耆(四兩),甘草(一兩),上用酒一升,同入茶瓶內,閉口,重湯煮三時辰,取出去滓,頓服之。

神效托裡散,家傳。治癰疽腫毒、發背、腸癰、乳癰、時毒,憎寒壯熱,不論老幼虛實,俱效。

黃耆(五錢),金銀花(一兩),當歸(五錢),生粉草(三錢),水酒各一鍾煎服,渣搗敷患處。或俱為末,酒調服之,更效。

神散湯,世傳。治癰疽初起。

金銀花(八兩),水十碗,煎二碗,再入當歸二兩同煎,一氣服之。不拘陰陽,癰疽初起者,散毒尤速。如已四五日者,財減之半效,然斷無性命之憂。

金銀花酒,世傳。治一切惡瘡癰疽,不問發在何處,或肺癰、腸癰,初起便服之,奇效。

金銀花(五兩),甘草(一兩),水二碗,煎一碗,再入酒一碗,略煎,分三服,一日一夜服盡。重者,日二劑。服至大小腸通利,則藥力到,外以鮮者搗爛,酒調敷患處,彌佳。

黃金飲,家傳。治瘡生腿外側,或因寒濕,得附骨癰於足少陽經分,微侵足陽明經,堅硬漫腫,行步作痛,或不能行,並皆治之。

柴胡(一錢五分),金銀花(一兩),大力子(一錢),肉桂(一錢),黃耆(五錢),歸尾(三錢),黃柏(七分),炙甘草(五分),水酒各半,煎,食前服。

金銀五香湯,家傳。治諸瘡一二日,發寒熱,厥逆,咽喉閉。

金銀花(一兩),乳香(二錢),木通(二錢),大黃(二錢),連翹(一錢),沉香(一錢),木香(一錢),丁香(一錢),茴香(一錢),獨活(一錢),射干(一錢),升麻(一錢),甘草(一錢),桑寄生(一錢),上咀,水二鍾,姜三片,煎服,不拘時。

莢花湯,世傳。治癰疽未潰。

金銀花(一斤),蒲公英(八兩),綿黃耆(六兩),生甘草(一兩),川貝母(三錢),水煎,作三次,服完全愈。

金銀解毒湯,祖傳。治積熱瘡瘍,焮腫作痛,煩躁飲冷,脈洪數大實,口舌生瘡,疫毒發狂。

黃芩(一錢),黃柏(一錢),黃連(一錢),炒梔子(一錢),金銀花(一兩),水煎熱服。

金銀六君湯,祖傳。治瘡瘍作嘔,不思飲食,面黃臌脹,四肢倦怠,大便溏利。

白話文:

瘡瘍腫潰諸方

方一: 金銀花、生甘草、蒲公英、天花粉各適量,當歸適量,用酒水煎服。此方可散邪解毒,不傷正氣,療效迅速。若為陰症瘡瘍,可加人參、附子;若為陽症瘡瘍,則萬不可加人參、附子。

方二(柞木飲子): 干柞葉、乾荷葉蒂、干萱花根、甘草節、地榆等量,共研為末。每次服用適量,用水煎服,早晚各一次,適用於癰疽初期或已潰瘍的輕症。

方三(回瘡金銀花散): 金銀花、黃耆、甘草,用酒煎煮,去渣後服用,適用於疼痛劇烈、顏色紫黑的瘡瘍。

方四(神效托裡散): 黃耆、金銀花、當歸、生粉草,用酒水煎服,藥渣可搗敷患處。也可將藥材研末,用酒調服,療效更佳。此方適用於癰疽腫毒、發背、腸癰、乳癰等症,寒熱皆可服用。

方五(神散湯): 金銀花,先水煎,再加當歸同煎後服用。此方適用於癰疽初期,可迅速散毒。若已發病四五天,可減半服用。

方六(金銀花酒): 金銀花、甘草,先水煎,再加酒略煎,分次服用。病情嚴重者,一日兩劑。服用後大小腸通暢即表示藥力已達,同時可將鮮金銀花搗爛,用酒調敷患處。此方適用於各種惡瘡癰疽,包括肺癰、腸癰。

方七(黃金飲): 柴胡、金銀花、大力子、肉桂、黃耆、歸尾、黃柏、炙甘草,用酒水同煎,飯前服用。適用於腿外側瘡瘍,或因寒濕導致的附骨疽。

方八(金銀五香湯): 金銀花、乳香、木通、大黃、連翹、沉香、木香、丁香、茴香、獨活、射干、升麻、甘草、桑寄生等,加薑片用水煎服。適用於瘡瘍發病一二日,伴有寒熱、厥逆、咽喉閉塞等症狀。

方九(莢花湯): 金銀花、蒲公英、綿黃耆、生甘草、川貝母,水煎服,分三次服用,直至痊癒。適用於癰疽未潰者。

方十(金銀解毒湯): 黃芩、黃柏、黃連、炒梔子、金銀花,水煎熱服。適用於積熱瘡瘍,伴有腫痛、煩躁、飲冷、脈洪數等症狀。

方十一(金銀六君湯): 此方適用於瘡瘍導致作嘔、厭食、面黃、腹脹、四肢乏力、大便溏瀉等症狀。 (方中藥材未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