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洞天奧旨》~ 卷十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5)

1. 蛇咬瘡

蛇咬瘡最毒,不止虺蛇也。或在足上,或在頭面,或在身腹之間,疼痛異常。重者必至足腫如斗,面腫如盤,腹腫如箕,五日不救,毒氣內攻於心,而人死矣。蓋蛇乃陰毒,陰毒以陽藥解之,其毒益熾,必須用陰分之藥,順其性而解之為妙。外治之法最神者,取半邊蓮草搽而擦之,頃刻即安,隨用祛毒散飲之,三劑即全愈。

外治之方,如蜈蚣散亦神,皆可用也。若蛇誤入人孔竅之內,即以針刺其尾,則自出,不過二三針也。北直田野間一婦人小遺,蛇入陰戶,竟不知用針刺尾之法,卒至暴亡,可憫也。余故特志之,以傳世云。

祛毒散,岐天師方。內治蛇咬瘡毒。

白芷(一兩),生甘草(五錢),夏枯草(二兩),蒲公英(一兩),紫花地丁(一兩),白礬(三錢),水煎服,三劑全愈。

蜈蚣散,伯高太師傳。外治蛇咬。

白芷(一兩,取白色者),雄黃(五錢),蜈蚣(三條),樟腦(三錢),各為極細末,以香油調搽腫處,隨干隨掃,蛇毒盡出而愈。

白話文:

【蛇咬傷】

蛇咬傷是最危險的情況,不僅僅是虺蛇,任何蛇類咬傷都可能造成嚴重後果。咬傷可能發生在腳上、頭部、面部,或是身體腹部,會導致劇烈的疼痛。情況嚴重時,被咬的腳可能會腫脹得像鬥一樣大,面部腫脹如盤子,腹部腫脹如簸箕,如果五天內未得到救治,毒素會侵入心臟,最終導致死亡。

蛇毒屬陰,若使用屬陽的藥物來治療,反而會使毒素更為活躍,因此必須使用屬陰的藥物,順應其特性來化解。最神奇的外部治療方法,就是使用半邊蓮草來摩擦患部,立刻就能感到舒緩,再配合服用祛毒散,三劑就能完全康復。

另一種外部治療的神奇藥方是蜈蚣散,同樣非常有效。若蛇不慎進入人的孔竅內,只需用針刺其尾巴,蛇就會自行退出,通常只需要刺二到三針即可。曾經有位農村婦女在小解時,不慎讓蛇鑽入下體,由於不知道針刺尾巴的方法,最後不幸身亡,實在令人惋惜。因此我特別記下這個方法,希望能夠傳承下去。

「祛毒散」,是由岐天師所創的方子,用於內部治療蛇咬傷的毒素。

所需藥材包括:白芷(一兩)、生甘草(五錢)、夏枯草(二兩)、蒲公英(一兩)、紫花地丁(一兩)、白礬(三錢)。用水煎煮服用,三劑後即可完全康復。

「蜈蚣散」,源自伯高太師的傳授,用於外部治療蛇咬傷。

所需藥材包括:白芷(一兩,選用白色的)、雄黃(五錢)、蜈蚣(三條)、樟腦(三錢)。將所有材料研磨成極細粉末,用香油調和塗抹在腫脹部位,隨著乾燥再塗抹,直到蛇毒完全排出,傷口就會痊癒。

2. 蜈蚣叮瘡

蜈蚣叮人,雖不成瘡,然痛亦苦楚。蜈蚣有二種:一赤足,一黃足。黃足者,叮人痛輕而不久;赤足者,叮人甚久而痛重,以赤足之毒勝於黃足也。倘為所咬,以蝸牛之涎搽之,其痛即止。如北地無蝸牛,用雞冠血塗之。有雄黃末捻香油紙條,點火熏其傷處,立刻止痛。或以山茱萸一粒,口嚼敷之亦妙。

更有人誤食蜈蚣遊過之物腹痛者,以紫金錠研碎,薑湯調飲半錠,嘔吐而愈。

蝸牛散,治蜈蚣咬傷作疼。

雄黃末(一錢),蝸牛(一條,搗爛),敷患處即平,口嚼山茱萸一粒,敷患處即止痛。取蜒蚰塗上即止痛,神驗。

3. 蠍傷瘡

蠍傷最毒,以蠍得至陰之惡氣也。凡一螫人,痛至雞鳴乃止。即以冷水漬指並手,即不痛,水微暖便痛,即易涼水再漬,以青布拓之,實驗。蠍有雄雌,雄者痛在一處,雌者痛牽諸處。以山茱萸一粒,嚼以封之立愈,取人參嚼敷尤妙。

《千金方》,治蠍蠆叮螫。

水調硇砂,塗之立愈。

白話文:

【蠍傷瘡】

蠍子咬傷是最為劇烈的,因為它攜帶著極為陰寒的毒素。一旦被咬,疼痛會持續到天亮雞鳴時才會停止。應立即用冷水浸泡被咬的手指和整隻手,這樣可以減緩疼痛,若水溫稍微升高就會再次感到疼痛,此時應更換冷水繼續浸泡,並可用青布覆蓋在傷口上,這是經過驗證有效的方法。而蠍子分為公母,公蠍咬傷的疼痛集中在一點,母蠍則會使周圍多處產生痛感。用一顆山茱萸嚼碎後敷在咬傷處,馬上就能緩解,若使用人參來嚼碎敷在咬傷處則效果更佳。

根據《千金方》記載,治療被蠍子叮咬的療法是,用冷水調和硇砂塗抹在傷口上,可立即減輕疼痛。

以上就是處理被蠍子咬傷的應對方法。

4. 蜂叮瘡

蜂之叮人,有毒刺入肉內,即須挑去,以尿泥塗之,即止痛。

《肘後方》

青蒿嚼碎,封之即安。

白話文:

當蜜蜂叮咬人時,它的毒刺會進入到人的肉裡,這時候應該立即將毒刺挑出,然後用尿液和泥調合塗在被叮咬處,就能馬上止痛。

根據《肘後方》記載,也可以將青蒿嚼碎後敷在被叮咬的地方,就可以讓疼痛感消失。

5. 蝲蟲傷痛

蝲蟲傷人,其毒在毛,而不在口,如楊蝲、瓦蝲之類。凡有蟲而帶毛者,皆需忌之,勿使之刺人肌膚也。若一犯之,則皮膚腫痛,如火之燎矣。以淡豆豉搗敷之,但有毛外出即不痛,如毛未出仍痛,再擦之,須得毛出始安。如無豆豉,或醋,或鹽滷芝麻油洗之皆效。

白話文:

【蝲蛄咬傷】

如果被蝲蛄這類的昆蟲咬傷,需要注意的是它們的毒性主要來自身上的毛,而不是牠們的口部,像是楊蝲、瓦蝲等昆蟲都是這樣。所有身上長有毛的昆蟲,我們都需要小心避免接觸,以免被牠們的毛刺傷皮膚。一旦不慎被刺,皮膚就會出現紅腫疼痛,就像被火燒一樣。

可以使用淡豆豉搗碎後敷在受傷的地方,只要刺入皮膚的毛被排出就不會再痛。如果毛還未完全排出,仍感到疼痛,就需再次敷上豆豉,直到毛完全排出才會舒緩。若沒有豆豉,也可以用醋、鹽鹵或是芝麻油來清洗傷口,這些方法都能有效紓解症狀。

6. 蠼螋尿瘡

蠼螋尿瘡,乃蜘蛛之尿溺於人身頭上,而生瘡也。瘡如粟粒累累,似蝲蟲螫痛,或發熱惡寒,此重者也。有生瘡而人不知疼痛者,此毒不重而輕者也。磨犀角塗之最效,或以苧麻縛搓去瘡汁,再加黃金散敷上即安,或取燕窠中土,和醶醋塗之大良。

《直指方》,仁齋。治蜘蛛咬毒。

縛定咬處,勿使毒行,以貝母末酒服五錢至醉,良久,酒化為水,待瘡口出水盡,仍塞瘡甚妙。

白話文:

【蠼螋尿瘡】

這所謂的蠼螋尿瘡,其實是蜘蛛的尿液不慎滴落在人的頭部,進而導致的皮膚病變。這種瘡狀如一顆顆密集的粟粒,其疼痛感就像被蝲蟲叮咬一樣,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發燒與畏寒的症狀。但也有人即使長了瘡,卻絲毫沒有感受到疼痛,這就表示其毒性較輕微。治療方法上,可選擇磨碎犀牛角塗抹在患處,效果最佳;或者用薴麻搓揉去除瘡上的分泌物,再撒上些許黃金散,就能舒緩症狀;又或者,取自燕窩中的塵土,混合酸醋塗抹在患處,也有很好的療效。

摘自《直指方》,作者仁齋,專門介紹蜘蛛咬傷的處理方式。

首先,要先固定住被咬的部位,避免毒素擴散。然後,用酒送服五錢的貝母粉末,直至醉倒。過了一段時間,飲下的酒會轉化為水分,等到患處的水份完全排出,再將瘡口封住,療效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