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奧旨》~ 卷十二 (5)
卷十二 (5)
1. 妒精疳
妒精疳,乃生於玉莖,亦臊疳、袖手疳之類也。人生最妒,而精亦妒。精妒症有二種:一妒不潔之精,一妒太潔之精也。不潔之精必有毒氣,太潔之精必有火氣,故玉莖不交敗精之陰戶,斷不生疳。陰戶蓄精,尚未流出,一旦重接,鮮不生瘡矣。此等之疳,其症尚輕,外用五根湯洗之,再用首經散搽抹則愈矣,不必又用敗毒湯劑而內治之也。
首經散,岐天師傳。治妒精疳瘡,並治諸疳。
室女首經抹布燒灰,加輕粉二分、冰片一分,各研細末,搽之立效。
2. 無辜疳傷瘡
無辜疳瘡,乃鳥糞或羽毛從天下降於人身,感而生疳瘡也,蓋各鳥所食,多是蛇、蠍、蜈蚣之類,其糞最毒,而羽毛亦未嘗不毒也。小兒不知其故,或逢落或見糞墮羽可珍,手攜口銜,其毒因之而入於臟腑,久則發出於皮膚,乃生瘡生疳矣。或生於腦後,或生於項邊,結核如彈丸,推之則動,軟而不疼,歲久失治,羸瘦壯熱,便膿便血,頭骨縫開,肢體生瘡而潰爛矣。治法亦須消毒為主。
小兒得此,尤宜早治。
消辜湯,岐天師傳方。治無辜疳瘡。
天花粉(一錢),貝母(一錢),薔薇根(三錢),杏仁(十四粒),桔梗(一錢),黃礬(五分),白蒺藜(一錢),烏梅(一個),檳榔(五分),烏桕根(二錢),白芍(二錢),人參(五分),水煎服,十劑可消,大人倍之。
白話文:
【無辜疳傷瘡】
無辜疳瘡這種病,是因為鳥類的排泄物或是羽毛從空中掉落到人身上,進而引發的疾病。因為鳥類的食物,通常包含蛇、蠍子、蜈蚣等有毒生物,所以鳥類的排泄物極具毒性,甚至羽毛本身也可能帶有毒素。小孩不懂這些道理,可能在看到掉落的鳥糞或是羽毛時,會用手去摸甚至用嘴巴咬,這樣毒素就會進入他們的身體內臟。時間久了,毒素會從皮膚爆發出來,形成瘡或疳。
這種病可能在後腦勺或脖子附近生成,像彈珠大小的硬塊,可以推移且質地軟,但不會感到疼痛。如果長時間沒有得到適當治療,孩子會變得消瘦,出現高燒,排尿會夾帶膿和血,頭部的骨縫會裂開,四肢上也會生出瘡並開始潰爛。治療這種病,主要目標是要清除毒素。
小孩若得了這種病,應盡早治療。
有一種藥方叫"消辜湯",據說是由岐天師傳下的,能治療無辜疳瘡。
藥方包含:天花粉1錢,貝母1錢,薔薇根3錢,杏仁14粒,桔梗1錢,黃礬5分,白蒺藜1錢,烏梅1個,檳榔5分,烏桕根2錢,白芍2錢,人參5分。用水煎煮後服用,一般十劑就能消除病狀,成人則需加倍劑量。
3. 湮尻瘡
湮尻瘡,生於新生之兒,或在頤下項邊,或在頰肢窩內,或在兩腿丫中,皆濕熱之氣湮爛而成瘡也。夫小兒新生何遽多濕熱?雖遺尿小便,未易即干,然下身或多潮氣,不宜上身而亦沾染也。蓋因乳母繃縛手足,看顧不到,適逢天氣炎熱,蒸裹太甚,因而湮爛。身中本無濕熱,何必又治濕熱之多事乎?將伏龍肝一味,不拘多少,搗極細末,佐之滑石末少許,不可太多,摻在患處,用紙隔之即愈。
龍石散,治湮尻瘡。
伏龍肝不拘多少,為細末,滑石少許,各為極細末,和勻,摻在瘡上,外用草紙隔之,數日即愈。
白話文:
【尿布疹】
尿布疹發生在新生兒身上,可能出現在下巴下方、頸側、腋下或是大腿根部,這些部位都是因為悶熱和濕氣導致皮膚受損形成疹子。為什麼新生兒會有那麼多的濕熱呢?雖然他們的小便不易立刻乾燥,但除了下身可能會有些濕氣之外,上身不應該也會被影響到。這主要是因為母親在包紮嬰兒的手腳時,照顧不到全面,再加上天氣炎熱,包裹得太嚴密,因此導致皮膚受損。事實上,孩子本身並沒有那麼多的濕熱,我們不必刻意去治療所謂的濕熱問題。
使用一種稱為「伏龍肝」的藥材,不管數量多少,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再加入少量的滑石粉,不能加太多,然後撒在患處,用紙隔開,疹子就會好了。
【龍石散】,用來治療尿布疹。
取適量的伏龍肝,研磨成細末,再加入少量的滑石粉,各自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混合均勻後,撒在疹子上,外面再用草紙隔開,幾天後就會痊癒。
4. 落臍瘡
落臍瘡,乃小兒之症也。小兒自落臍帶之後,何便生瘡?夫臍,人之命根也,此處生瘡,多變風症,風症一成,命根將絕,去生便遠,可不亟治之乎?不知臍落生瘡,亦感染水濕而成之也。必因乳母失於照管,落臍之時,臍汁未乾,或加溺以傷之,或洗浴而不加拭揩,遂致濕以加濕,而瘡口遂至於不合也。治宜去濕為主,而少加生肌之藥,則臍復完固,無濕而瘡自愈也。
去濕生肌散,岐天師傳方。治落臍後生瘡。
茯苓(一錢),貝母(三分),枯礬(三分),草紙灰(五分),雄黃(二分),三七(三分),共為末,入在臍內,用紙包之即愈。
白話文:
【落臍瘡】
落臍瘡是嬰兒常見的一種病症。為什麼寶寶在臍帶脫落後會長出瘡呢?要知道,臍帶是人的生命之源,若在此處長出瘡,很容易轉變成風濕病。一旦轉變為風濕病,生命之源就會受到威脅,離死亡就不遠了,所以必須要及早治療。然而,很多人不知道,臍帶脫落後長瘡,通常是因為感染了濕氣所導致的。這往往是由於母親照顧不周,臍帶脫落時,臍部的分泌物尚未乾燥,或是不小心沾到尿液而受傷,又或者是在洗澡後沒有好好擦乾,導致濕上加濕,以致瘡口無法癒合。治療上應以去除濕氣為主,再輔以促進肉芽組織生長的藥物,這樣臍部就能恢復健康,沒有濕氣,瘡自然就會痊癒。
有一個叫做"去濕生肌散"的藥方,這是岐天師傳下的方子,用來治療臍帶脫落後長出的瘡。
所需藥材有茯苓(一錢),貝母(三分),枯礬(三分),草紙灰(五分),雄黃(二分),三七(三分)。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撒在臍部,然後用紙包裹起來,瘡就會好。
5. 臍漏瘡
臍中生瘡,時時流膿血,名臍漏瘡。皆不慎欲縱色,或因氣惱,而故借房幃以怡情消忿,遂至生瘡成漏也。若但治漏瘡,而不絕欲戒氣,斷有死亡之禍。必須內治為佳,縱色者,用補中益氣加熟地、山茱以治之;動怒者,亦用前方加白芍、當歸、丹皮、熟地以治。外更用艾灸臍上,加生肌散填滿臍口,一日一換,始可奏功也。
加味補中益氣湯,祖傳方。內治臍漏瘡。
人參(三錢),黃耆(五錢),白朮(一兩),當歸(三錢),柴胡(八分),升麻(四分),生甘草(一錢),陳皮(一錢),金銀花(一兩),水煎服。縱色者,加熟地一兩、山茱萸四錢;動怒者,加白芍藥一兩、當歸二錢、丹皮三錢、熟地五錢。
生肌散,外治臍漏瘡。方載後卷。
白話文:
【臍漏瘡】
在臍帶部位長出了瘡,時常流出膿血,這種情況被稱為臍漏瘡。通常是由於不節制慾望,過度縱色,或者因為情緒煩躁,藉由房事來舒緩情緒,導致身體出現問題,最終形成瘡漏。如果只治療瘡漏,卻不控制慾望和調節情緒,可能會有生命危險。最理想的治療方式是從內部調理,對於縱慾的人,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熟地和山茱萸進行治療;對於易怒的人,則用同樣的基本方子,再加入白芍、當歸、牡丹皮和熟地來治療。外部治療則可以使用艾灸在臍部上方,並使用生肌散填充臍孔,每天更換一次,這樣纔能有效治療。
【加味補中益氣湯】,這是祖傳的方子,用於內部調理臍漏瘡。
配方為:人參3錢,黃耆5錢,白朮1兩,當歸3錢,柴胡8分,升麻4分,生甘草1錢,陳皮1錢,金銀花1兩,用水煎煮服用。對於縱慾者,需額外加入熟地1兩、山茱萸4錢;對於易怒者,則需額外加入白芍藥1兩、當歸2錢、牡丹皮3錢、熟地5錢。
【生肌散】,這是用於外部治療臍漏瘡的方子,具體配方在後面的卷冊中有詳細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