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洞天奧旨》~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瘡瘍善惡論

瘡瘍不論大小,專論善惡。蓋大者有生之機,小者有死之兆也。惟是大小易見,而善惡難知。不知善惡者,安知吉凶乎?故善惡必須辨也。大約善有五,惡有七。吾先言其善者:起居安適,無躁動之狀,一善也;大小便如常,無諸痛苦,二善也;凡服藥餌,隨手奏效,腫易平復,無膿血之多,三善也;神清氣爽,言語響亮,四善也;飲食健旺,易於消化,口不大渴,五善也。有此五善,雖瘡瘍形大,而病實輕吉之徵也。

吾再言其惡者:口大渴呼飲,煩躁不常,腹中時痛,口中時咳,大便作瀉,小便成淋,此惡之一也;膿少血多,不腫而痛,皮肉腐壞,臭氣難聞,瘡口低陷,沿開廣闊,此惡之二也;喘粗氣短,不足以息,恍恍惚惚,如見鬼祟,此惡之三也;黑睛緊小,白睛青赤,長多斜視、上視,此惡之四也;手足無措,神氣昏暗,面目炭色,此惡之五也;見食厭惡,服藥嘔吐,不能飲食,此惡之六也;聲啞面腫,鼻黑唇青,此惡之七也。有此七惡,雖瘡瘍形小,而病實重凶之徵也。

凶者多死,吉者多生,雖然生死何常之有,往往吉變為凶,生變為死,大約皆酒色害之也。夫吉兆既可變為凶,豈凶徵獨不能變為吉?生兆既可變為死,豈死徵獨不可變為生?要在人善於悔悟,而調理又得其宜,亦可挽回於萬一也。夫調理者,慎勞絕欲居其半,節食擇藥亦居其半也。

倘病人心自悔悟,而藥餌亂投,恐非轉凶起死之法。大約瘡瘍惡症,脈無止歇而有胃氣者,必可救援。故一現惡徵,急用參、耆以救之,則胃氣不亡,可變凶為吉,轉死為生也。惟是惡徵之現,皆胃氣欲絕也,吾欲使絕者不絕,參、耆必宜多用,斷不可畏首畏尾,而些少用之也。

白話文:

【瘡瘍善惡論】

不論是瘡瘍的大或小,我們主要關注的是它的性質是善是惡。實際上,大的瘡瘍可能蘊含着生機,而小的瘡瘍卻可能預示著死亡的徵兆。雖然瘡瘍的大小容易辨別,但判斷其善惡卻困難得多。如果我們無法分辨瘡瘍的善惡,又怎能預測病情的吉凶呢?因此,辨別瘡瘍的善惡至關重要。

一般來說,瘡瘍的善相有五,惡相有七。首先,我們來看善相:

  1. 病人生活作息正常,沒有過度煩躁的表現。
  2. 大小便如常,無異常痛苦。
  3. 服用藥物後效果顯著,腫脹容易消退,膿血量不多。
  4. 精神清晰,氣息舒暢,聲音洪亮。
  5. 飲食旺盛,消化良好,口渴程度適中。

如果病人出現這五種善相,即使瘡瘍外觀較大,但實質上卻是病情輕微、吉祥的跡象。

再來,我們看惡相:

  1. 口渴嚴重,煩躁不安,腹部時有疼痛,口常咳嗽,大便腹瀉,小便頻數。
  2. 膿少血多,雖不腫脹但疼痛,皮膚肌肉腐爛,散發惡臭,瘡口凹陷且開口廣闊。
  3. 呼吸急促,氣短,精神恍惚,似見鬼魅。
  4. 眼睛緊小,眼白青紅,目光常斜視或向上望。
  5. 手腳無措,神色暗淡,面部呈炭黑色。
  6. 見食物即厭惡,服藥嘔吐,無法進食。
  7. 聲音嘶啞,面部腫脹,鼻黑脣青。

若出現這七種惡相,即使瘡瘍外觀較小,實則病情嚴重,預示兇險。

通常,兇險的病情多導致死亡,吉祥的病情多能生存。然而,生死無常,很多時候吉變兇,生變死,這多半是因爲酒色過度所致。既然吉兆可以轉爲凶兆,難道凶兆就不能轉化爲吉兆嗎?既然生機可以變成死兆,難道死兆就不能變爲生機?關鍵在於病人能夠及時悔悟並採取適當的調理措施,這樣或許還能在絕境中挽回一線生機。調理的方法,一半在於避免勞累和戒除慾望,另一半在於節制飲食和正確用藥。

如果病人自我悔悟,但亂投藥物,恐怕這不是轉兇爲吉、起死回生的辦法。對於瘡瘍的惡症,如果脈象雖不停歇但仍有胃氣存在,就有可能進行救治。所以一旦出現惡兆,應立即使用人參、黃芪等補氣藥材來挽救,這樣胃氣就不會消失,病情就有機會從兇轉吉,從死到生。當惡兆出現時,都是胃氣將要耗盡的信號,爲了防止胃氣徹底消失,使用人參、黃芪等補氣藥材的劑量必須足夠,絕對不能因爲顧慮過多而只用少量。

2. 瘡瘍經絡論

五臟七腑各有經絡,臟腑之氣血不行,則臟腑之經絡即閉塞不通,而外之皮肉即生瘡瘍矣。然經絡隱皮肉之內,何從知之?然內有經絡,外有部位,部位者,經絡之外應也。如瘡瘍生於頭頂,即屬足太陽經之病,蓋頭頂乃膀胱之部位也。生於面,即屬足陽明經之病,面乃胃之部位也。

生於頸項,即屬足厥陰經之病,蓋頸項乃肝之部位也。生於肋,即屬足少陽之病,蓋肋乃膽之部位也。生於手足心,即屬手少陰經之病,蓋手足心乃心之部位也。生於背,為諸陽。生於腹,為諸陰。臂膊即手之三陰三陽經之所行,股脛即足之三陰三陽經所屬。七竅者,五臟之竅也。

生於目,乃肝經病也。生於耳,乃腎經病也。生於鼻,乃肺經病也。生於舌,乃心經病也。生於口,乃脾經病也。不可據之外部位,以知內之經絡臟腑乎?雖瘡瘍因氣血之凝滯而生,原無定位,然凝滯於何經,即生於何經之部位,安可不即治於是經乎?或曰:跌僕刀傷,蟲獸爪損,亦能成瘡,豈皆經絡之凝滯耶?然既傷損於是經,別治他經,恐難奏效,何如專治是經之為親切乎。獨是經絡有氣血多少之異,氣血多者,易於成功,氣血少者,難於建績,又當分別之也。

若三焦、若心經、若肺經、若膽經、若腎經、若脾經,此六經,皆氣多而血少,非補血,則未潰不能化,已潰不能消也。若包絡、若小腸、若膀胱、若肝經,此四經,皆血多氣少,非補氣,則未潰不能散,已潰不能生也。若胃經,則氣血俱多,初可用消,而終亦必佐之以補氣血,則收功自速矣。

部位既明,經絡無錯,自然用藥得宜,無憂猛浪之誤治也。

白話文:

人體內的五臟七腑各自擁有對應的經絡,一旦臟腑中的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導致經絡堵塞,進而使得體表的皮膚肌肉產生瘡瘍。然而,經絡隱藏在皮膚肌肉內部,我們如何得知其狀況呢?實際上,體內有經絡,體外則有相對應的部位,這些部位是經絡在體表的反映。例如,如果瘡瘍出現在頭頂,那就屬於足太陽經的問題,因爲頭頂正是膀胱的對應部位。如果瘡瘍長在面部,則可能與足陽明經有關,因爲面部對應的是胃部。

瘡瘍長在頸部,可能是足厥陰經的問題,頸部對應的是肝臟;長在肋骨區域,則可能是足少陽經的問題,該部位對應膽囊;如果瘡瘍出現在手腳心,那可能涉及手少陰經,因爲手腳心對應心臟。背部的瘡瘍通常與陽經有關,腹部的則與陰經相關。手臂和腿上的瘡瘍則分別關聯着手部和腿部的陰陽經脈。七竅(眼、耳、鼻、舌、口)與五臟緊密相連。

如果瘡瘍發生在眼睛周圍,可能涉及肝經;耳朵附近則是腎經;鼻子問題可能與肺經有關;舌頭則關聯心經;口腔問題則可能涉及脾經。通過觀察瘡瘍出現的部位,我們可以推斷出體內經絡和臟腑的狀況。雖然瘡瘍的產生可能沒有固定的位置,但它們往往會在特定經絡的相應部位形成,因此治療時應當針對相關的經絡進行。

有人可能會問:摔傷、刀割、蟲獸咬傷等外部損傷也會導致瘡瘍,這是否意味着所有瘡瘍都是由於經絡氣血凝滯所致呢?然而,即便瘡瘍由外傷引起,既然傷害了特定的經絡,如果不針對性地治療這條經絡,效果可能不佳。治療時應當優先考慮與瘡瘍位置對應的經絡,這樣更直接有效。

經絡中氣血的多少會影響治療效果,氣血充足者容易治癒,氣血不足者則恢復較慢,治療時應當加以區分。

比如,三焦、心經、肺經、膽經、腎經、脾經這六條經絡,氣血分佈上氣多血少,治療時如果沒有補充血液,那麼瘡瘍在潰爛前難以化解,在潰爛後也無法快速消除。而包絡、小腸、膀胱、肝經這四條經絡,特點是血多氣少,治療時如果沒有補氣,瘡瘍在潰爛前無法散去,在潰爛後也無法促進新生組織生長。至於胃經,氣血都比較豐富,初期可以使用消炎藥物,但最終還是需要輔以氣血補益,這樣才能加速康復。

明確了瘡瘍出現的具體部位和關聯的經絡,用藥自然更加得當,避免了過度猛烈的誤治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