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洞天奧旨》~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瘡瘍秘結論

瘡瘍之發,發於火也。火發必犯於心,火即移其熱於大腸,而閉結之病生矣。夫心與小腸為表裡,宜移其熱於小腸,何故移熱於大腸乎?不知大腸雖不與心為表裡,而實與肺為表裡也。心得火毒,未有不轉移於肺者也,刑肺即刑大腸矣。況火毒最烈,肺自難受,自分其焰與大腸,而大腸屬金,最畏者火也,且火又甚酷,其爍金也必甚,則乾燥可立而待矣。

或曰:瘡瘍之火既分陰陽,陽火宜刑大腸矣,若陰火之瘡瘍,宜無犯於大腸,而何以偏多閉結耶?夫陰火者,虛火也。虛火者,半出腎肝。肝腎之火,乃雷火也,雷火最能爍水。試看濃陰大雨之時,一聞雷震,而云收雨止,正爍水之明驗。

白話文:

瘡瘍的發生,是由於火氣所致。火氣發作,必然侵犯心臟,火氣就會將熱氣傳遞到大腸,進而導致閉結的病症產生。心臟和小腸是表裡相通的,應該將熱氣傳遞給小腸,為什麼會傳遞到大腸呢?因為雖然大腸不和心臟是表裡關係,但它和肺臟是表裡關係。心臟受到火毒的侵害,一定會轉移到肺臟,傷害肺臟也等於傷害大腸。何況火毒非常強烈,肺臟承受不住,便將火氣分給大腸,而大腸屬金,最怕火。而且火氣非常猛烈,它灼燒金子一定很厲害,那麼乾燥就會立刻出現。

有些人可能會說:瘡瘍的火氣有陰陽之分,陽火應該會侵犯大腸,如果是陰火的瘡瘍,應該不會侵犯到大腸,為什麼閉結的病症特別多呢?陰火就是虛火,虛火多半來自腎臟和肝臟。肝腎的火氣,屬於雷火,雷火最能灼燒水。試想一下,當濃密的陰雲下大雨的時候,只要一聽到雷聲,雨雲就收斂,雨就停了,這正是雷火灼燒水的明證。

故雷火不動即已,動則引心包之火而沸騰,引陽明之火而震盪,火多則水涸,水涸而大腸何能潤澤乎?惟是瘡瘍之陰火,乃邪火也,何腎肝之雷火助之乎?不知邪火出於肝腎,則雷火與邪火相合,竟不能分孰為邪火,孰為雷火矣。但火有陰陽之分,而成閉結則一,治法亦可相同乎?而不可同也。

大約陽火閉結,可用攻以通之;陰火閉結,可用補以潤之也。陽火未潰之前,於攻之中而顧其脫;陽火已潰之後,於補之內即防其通。陰火未潰之前,不妨化毒以潤腸;陰火已潰之後,切戒攻毒以傷胃。蓋老幼之虛實不等,少不謹慎,便至死亡,烏可妄用驅逐峻利之藥哉!

白話文:

因此,雷火不動就已存在,一旦動起來就會引發心包的火氣沸騰,引發陽明的火氣震盪,火氣多了就會導致水液枯竭,水液枯竭了大腸又怎麼能保持濕潤呢?只有瘡瘍的陰火是邪火,哪有腎肝的雷火會助長它呢?不明白邪火出自肝腎,就會讓雷火和邪火混為一談,最終無法區分哪個是邪火,哪個是雷火。雖然火有陰陽之分,但導致閉結的機理卻是相同的,治療方法也可以一樣嗎?當然不能一樣。

大概陽火閉結可以用攻伐的方法疏通,陰火閉結可以用補益的方法滋潤。陽火尚未潰破之前,在攻伐的過程中要留意其脫落;陽火潰破之後,在補益的過程中要防範其通暢。陰火尚未潰破之前,可以化解毒素潤滑腸道;陰火潰破之後,要嚴格避免攻毒傷胃。由於老年人和幼童的虛實程度不同,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死亡,怎麼能隨便使用驅逐峻利之藥呢?

2. 瘡瘍痛癢麻木論

經云:諸痛為實,諸癢為虛。實者,邪實也。虛者,正虛也。邪實多是陽症,正虛多是陰疴。凡瘡瘍之生,腫而大痛者,陽邪之大實也;腫而微痛者,陽邪之差實也。小痛而大癢者,陽中之陰大虛也;大痛而微癢者,陽中之陰少虛也。大癢而不痛者,陰大虛而無陽也;微癢而不痛者,陰微虛而無陽也。

更有麻木而不知痛癢,為陰虛而不能通於陽,陽虛而不能運於陰也。論其輕重,似乎痛重於癢與麻木也,而孰知不然。蓋瘡瘍最重者,莫過於癢,其次則在麻木。凡陰癰初發,多起於癢。人見皮膚之癢,手爬搔之為快,往往癢變為痛,遂至敗壞決裂而不可治。蓋痛乃陽毒,而癢乃陰毒也。

白話文:

古籍記載,各種疼痛屬於實證,各種搔癢屬於虛證。實證是指外邪入侵導致的病症,虛證是指正氣不足導致的病症。外邪入侵多屬於陽證,正氣不足多屬於陰證。各種瘡瘍的發生,腫大疼痛是陽邪實證的表现;腫大微痛则是阳邪轻度实证的表现。輕微疼痛但劇烈瘙癢,代表陽氣虛弱,陰氣過盛;劇烈疼痛但輕微瘙癢,代表陽氣虛弱,陰氣略微不足。剧烈瘙癢不疼痛,代表阴气嚴重虚弱,没有陽气;輕微瘙癢不疼痛,代表阴气略微不足,没有陽气。

还有麻木不知痛癢的,是陰氣不足無法與陽氣相通,或陽氣不足無法運行到陰氣部位。論起輕重,疼痛似乎比瘙癢和麻木更嚴重,但實際上并非如此。瘡瘍最嚴重的病症,莫過於瘙癢,其次是麻木。陰疽剛開始發病時,大多表現為瘙癢。人們看到皮膚瘙癢,用手抓撓感到舒服,往往瘙癢變成疼痛,最終潰爛破裂而無法治愈。因为疼痛是阳毒,瘙癢是阴毒。

夫同是火毒,胡為陰毒烈於陽毒?大約陰癰之生,半成於鬼祟之纏人,祟憑人身,未敢驟侵,先以癢試之,故初發之時,每每作癢,及至人自爬搔,鬼無所畏,乃大肆其侵凌,故大癢而轉變為痛矣。治之法,宜於大癢之時,即用大補之藥,而佐之化毒之品。重劑以治之,則火毒隨手而散,萬不可待其大痛而後治之也。

以陰癰之生,雖成於鬼祟之纏身,然必正氣大虛,邪始得而入之也。設正氣不虛,邪將安入?故救大癢之陰癰,必須大補氣血為主。蓋陽毒可用攻毒之劑,而陰毒必須用補正之藥也。或曰:瘡瘍初起,雖發大癢,而所癢之部位不大。未必皆鬼祟之纏身,何必以補氣補血之大劑治之?然古人云:外大如豆,內大如拳;外大如拳,內大如盤,未必單言背癰也。

白話文:

火毒本質相同,但為何陰性火毒比陽性火毒更猛烈?大約是因為陰性毒瘡的產生,有一半的原因是鬼怪纏身所致。鬼怪依附在人體,不敢輕舉妄動,先以搔癢試探。所以陰性毒瘡初期,常常會發癢。等到人自己抓搔,鬼怪就不再畏懼,便大肆侵犯,導致劇烈瘙癢轉變為疼痛。治療的方法,應該在大癢時,馬上使用大補藥,並搭配解毒的藥物。用重劑治療,火毒就能隨手而散,萬萬不可等到劇痛後才治療。

陰性毒瘡的產生,雖然是由鬼怪纏身所致,但必須是因為正氣極度虛弱,邪氣才能入侵。假設正氣不虛弱,邪氣怎麼能進入體內呢?所以治療大癢的陰性毒瘡,必須以大補氣血為主。陽性火毒可以使用攻毒的藥物,而陰性火毒則必須使用補正的藥物。有人說:瘡瘍剛開始形成的時候,雖然會發大癢,但發癢的位置並不大。不見得都是鬼怪纏身,何必用大劑量的補氣補血藥物治療呢?但是古人說:「外面就像一顆豆子,裡面卻像拳頭那麼大;外面就像拳頭,裡面卻像臉盆那麼大。」這可不只單指背部的毒瘡啊。

吾以為凡生瘡瘍而大癢者,皆當作是想,豈可以所癢之部位甚小而輕視之乎?至於麻木,則非大癢可比,不妨緩緩治之,然亦宜分已未潰也。未潰之先而麻木者,邪毒壅於經絡;已潰之後而麻木者,正氣耗於肌膚,無難審量而用藥也。

白話文:

我認為凡是生了瘡瘍且奇癢無比的,都應該當作是想症來處理,怎麼可以因為癢的部位很小就輕視它呢?至於麻木,就沒辦法和劇烈的瘙癢相比,可以慢慢治療,但是也應該區分瘡瘍是否潰破。瘡瘍未潰破之前出現麻木,是因為邪毒阻塞經絡;瘡瘍潰破之後出現麻木,是因為正氣耗損於肌膚,這兩種情況都很容易辨別,用藥也就不難了。

3. 瘡瘍寒熱論

瘡瘍初起,輕者不發寒熱,重則未有不發寒熱者也。但發熱於未潰之前者輕,發熱於已潰之後者重,惡寒於未潰之前者重,惡寒於已潰之後者輕。蓋火毒發越,邪正交戰,陰弱則生熱,陽微則惡寒。似乎未潰發熱,乃陰血之衰,其陽氣正旺也,陽旺則火毒必熾,而吾以為輕者,以陽旺不至於變陰耳。

未潰惡寒,乃陽氣之虛,其陰血正勝也,陰勝則瘡肉易生,而吾以為重者,以陰勝必至於耗陽耳。已潰發熱,或疑陰變陽也,誰知乃陰虛而不能濟陽乎,故病重。已潰惡寒,或疑陽變陰也,誰知是陽虛而不能濟陰乎,故病輕也。既知寒熱之重輕,見其寒而補其陽,見其熱而補其陰,何瘡瘍之難治乎?然而寒熱無常,有晝寒而夜熱,有晝熱而夜寒,有日夜惡寒而不發熱,有日夜發熱而不惡寒。又將何法以治之哉?嗟乎!惡寒者,非寒也;惡熱者,非熱也。

白話文:

瘡瘍一開始發作,輕微的不會發燒或寒冷,嚴重的一定會有發燒或寒冷的症狀。但發燒發生在還沒潰爛之前,症狀較輕;發燒發生在潰爛之後,症狀較重;惡寒發生在還沒潰爛之前,症狀較重;惡寒發生在潰爛之後,症狀較輕。這是因為火毒發作,邪氣和正氣交戰,陰氣虛弱時就會發燒,陽氣微弱時就會惡寒。如果還沒潰爛就發燒,這是陰血衰弱,陽氣正旺盛;陽氣旺盛,火毒就會加劇,但我認為症狀較輕,因為陽氣旺盛不會轉變成陰氣。

如果還沒潰爛就惡寒,這是陽氣虛弱,陰血正旺盛;陰氣旺盛,瘡肉容易產生,但我認為症狀較重,因為陰氣旺盛會消耗陽氣。如果已經潰爛發燒,有人懷疑是陰氣轉化為陽氣,但其實是陰氣虛弱無法幫助陽氣,所以病情嚴重。如果已經潰爛惡寒,有人懷疑是陽氣轉化為陰氣,但其實是陽氣虛弱無法幫助陰氣,所以病情較輕。知道寒熱的輕重後,看到惡寒就補陽氣,看到發燒就補陰氣,有什麼瘡瘍難以治療呢?

然而,寒熱沒有規律,有白天惡寒晚上發燒的,有白天發燒晚上惡寒的,有日夜惡寒但不發燒的,有日夜發燒但不惡寒的。又該用什麼方法來治療呢?唉!惡寒的人,其實不是真的寒冷;惡熱的人,其實不是真的發熱。

見其寒,峻補其陽氣,而不必泄其陰;見其熱,峻補其陰血,而不必泄其陽,自然熱者不熱,而寒者不寒也。或曰:瘡瘍之生,皆火毒也,不消火毒,而但補其陰陽,毋乃不可乎?詎識正旺而邪自退也。況補陽之味,未嘗無消毒之味也,補陰之品,未嘗無散火之品也。否則,於補氣補血之中,而寓之消毒散火之劑,又未為不可耳。

惟是常症易治,變症難治。倘發熱而痛,惡寒而躁,又不可拘熱用補陰、寒用補陽之法,恐有寒盛格陽、熱盛拒陰之症,別當用從治之藥,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之為得也。

白話文:

看到病人體寒,就應該大力補充陽氣,不必泄掉陰氣;看到病人體熱,就應該大力補充陰血,不必泄掉陽氣,這樣自然熱的就不會再熱,寒的就不會再寒。有人可能會說:瘡瘍的產生,都是火毒引起的,不消除火毒,而只補陰陽,豈不是不行嗎?他們不知道,正氣旺盛了,邪氣自然就會退去。況且補陽的藥物,往往也具有消毒的作用;補陰的藥物,往往也具有散火的功效。否則,在補氣補血的藥物中,加入一些消毒散火藥,也是可以的。

然而,常見的病症容易治療,變化的病症就難治了。如果病人發熱疼痛,惡寒躁動,就不能一味地按照發熱就補陰、發寒就補陽的方法,因為可能會出現寒盛格陽、熱盛拒陰的情況,這時應該用從治之藥,寒因熱用、熱因寒用才是正確的。

4. 瘡瘍辨膿血論

瘡瘍治法,斷不可因循失治,致養成膿,往往火毒勢大,爛成如盆之大,而不可救療。所貴於未成膿之先,而急內消之也。然既已成膿,烏可無辨之法乎?辨法奈何?瘡有生熟,膿有深淺多少,按其瘡頭之痛與不痛、軟與不軟而知之也。微按之而輒痛者,膿淺也;大按之而痛者,膿深也:按之堅厚不甚熱痛者,未成膿也;按之軟薄而即起者,有膿也;不復起者,無膿也。有膿可針,無膿不可針也。

膿深者,可深刺,膿淺者,宜淺刺,豈可一概刺乎?近世外科醫工,動謂火毒在內,若不開刀,侵潰好肉,如肘膝樞紐關切之所,筋骨敗壞,必成廢人,斷須外泄,毋論可刺不可刺,輕用刀針。每有無膿之癰,一開瘡口,鮮血逆流,立時厥去,皆不審其膿之有無耳。夫瘡癰有陰陽之異,陽症可以刀刺,陰症切戒輕易動刀。

白話文:

治療瘡瘍,絕對不能拖延誤治,導致化膿。往往由於毒火毒勢大,潰爛成臉盆般大小,到了無法醫治的地步。因此,重要的是在化膿之前,就趕緊把膿消散掉。但是,如果已經化膿,難道沒有辨別的方法嗎?辨別的方法是什麼?瘡有生熟之分,膿有深淺多少之別,可以通過按壓瘡頭是否有疼痛、軟硬來判斷。輕輕按壓就疼痛的,膿較淺;用力按壓才疼痛的,膿較深;按壓時堅硬厚實且不怎麼疼痛發熱的,未化膿;按壓時柔軟薄弱且按壓後すぐに反彈的,有膿;按壓後不反彈的,沒有膿。有膿可以針刺,沒有膿不可以針刺。

膿較深的,可以針刺較深;膿較淺的,應該針刺較淺。哪能一概而論,都針刺呢?近世的外科醫師,動不動就說火毒在裡面,如果不切開,就會侵蝕好肉。比如肘部和膝蓋等關節要害部位,筋骨壞死,必定會變成殘廢,一定要將火毒排出體外。無論瘡瘍能不能針刺,都輕易使用刀針。經常有未化膿的癰疽,一旦切開瘡口,鮮血逆流,馬上昏厥,這都是因為沒有仔細判斷膿有無的緣故。瘡瘍有陰陽之別,陽症可以用刀刺,陰症則切忌輕易動刀。

蓋陽症之毒淺,陰症之毒深。毒淺,一舉刀而毒易泄,必走於外;毒深,一舉刀而毒難出,反攻於內矣。及至攻於內而爛筋壞肉,則內外兩敗,艱於收拾,卒至死亡。醫者病家皆嘆瘍癰之橫也,詎知禍成於輕易之動針乎。吾非禁人之用刺法也,刺之當則死症可以變生,刺之不當則輕病必至變重。

余親見數人,皆因刺而危,幾至不救,後用參、耆、金銀花之類,大劑煎次,始得收功,故引此為戒也。

鐸又曰:辨膿之法,既已盡知,而辨血之法,又不可不知也。無膿而流血者,皆五臟之氣不充也,五臟之氣不充,則陰虛而火動矣,安得無血乎。虛火動者,瘡必流血,當審其經以救之。故肝虛而火動者,血必妄行也。心虛而火動者,血必無主也。脾虛而火動者,血必難統也。

白話文:

陽症的毒性較淺,陰症的毒性較深。毒性淺,一刀劃開就能輕易排出,一定會排出體外;毒性深,一刀劃開難以排出,反而會反攻到體內。如果毒性攻到體內,導致筋骨糜爛,那麼內外都會受到損害,難以收拾,最終導致死亡。醫生和病人常常感嘆癰瘡的殘酷,但卻不知禍患是由於輕率用針造成的。我並不是禁止使用刺針法,如果刺針正確,可以把死症轉化為生機;如果刺針不當,那麼輕病也會變重。

我親自見過幾個人,都是因為刺針而危在旦夕,幾乎無法救治。後來用人參、黃耆和金銀花等藥物大量煎服,才得以痊癒,所以特別引以為戒。

鐸又說:辨別膿液的方法已經瞭解得很清楚,辨別血液的方法也不可不知。沒有膿液卻流血的,都是五臟之氣不足。五臟之氣不足,則陰虛而火旺,怎麼能不流血呢?虛火旺盛,瘡口必定流血,要仔細辨別經絡虛衰情況來救治。所以肝虛火旺,血必定亂行;心虛火旺,血必定沒有歸宿;脾虛火旺,血必定難以運行。

肺虛而火動者,血必上行也。腎虛而火動者,血必浮游也。此臟氣之虛火如此,若六腑虛火之動,何獨不然?然治其臟而腑亦安,補其臟而俯亦戢。然安腑不能安臟,補臟必能補腑,故補氣即是補血,補血難以補氣。蓋氣補即是血補,氣安即是血安也。

白話文:

肺部虛弱而有內火的人,血液容易上涌;腎臟虛弱而有內火的人,血液容易浮動不安。臟腑的虛火如此,六腑的虛火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因此,治療臟腑的虛火,六腑也會安定,補益臟腑,六腑也會平靜。然而,安撫六腑卻不能安定臟腑,補益臟腑一定能補益六腑,所以補氣就是補血,補血卻難以補氣。因為補氣就是補血,氣血安定,身體才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