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洞天奧旨》~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瘡瘍陰陽論

瘡瘍最要分別陰陽,陰陽不分,動手即錯。或謂陰陽者,分於氣血也。不知氣血亦分陰陽之一端,而不可執之以概定陰陽也。蓋瘡瘍有陰症,有陽症,有陰熱陰寒,有陽熱陽寒,有陰滯陽滯,有陰陷陽陷,有先陰變陽,有先陽變陰,各各不同也。

病不同而何以辨之?陽症必熱,陰症必寒;陽症必實,陰症必虛;陽症之形必高突而腫起,陰症之形必低平而陷下:陽症之色必純紅,陰症之色必帶黑;陽症之初起必疼,陰症之初起必癢;陽症之潰爛必多其膿,陰症之潰爛必多其血;陽症之收口身必輕爽,陰症之收口身必沉重。陰熱者,夜重而日輕;陽熱者,夜輕而晝重。

陰寒者,飲溫湯而作嘔;陽寒者,飲冷水而欲吐。陰滯者,色紫黑而不變也;陽滯者,色微紅而不化也。陰陷者,色黯黑而不起也;陽陷者,色紅黃而不起也。先陽變陰者,始突而不平,初害痛而後害癢也;先陰後陽者,初平而潰,始患熱而後惡寒也。

陽中之陰者,似熱而非熱,雖腫實虛,若黑而非淡,欲痛而無膿,既浮而復消,外盛而內腐也;陰中之陽者,似冷而非冷,雖虛而實腫,雖淡而似赤,若燥而寒痛,既平而實突,外淺而內橫也。陽變陰者,其人多肥;陰變陽者,其人多瘦。陽變陰者,服涼藥之過也;陰變陽者,服熱藥之驟也。

然陽變陰者多死,陰變陽者多生。以此消息之,萬不失一。苟以氣血分陰陽,或以癰為陽,疽為陰,未為通論。蓋癰疽各有陰陽,必氣血兼補而佐之消毒,始能奏功甚速。倘執陽病是氣,而不敢用補氣之藥,毋論未潰之前,火毒不能遽散,即已潰之後,肌肉何能驟生,單一味補血,無濟於事也。

必補氣以生血,則氣血兩旺,氣得血而流通,亦血得氣而充足,何懼火毒之不星散哉?倘執陰病是血,而不敢用補氣之味,尤為不可。總之,氣血不可失治,而瘡瘍必當兼用之也。惟是陰陽之症,不可不分。知是陽症,可少用金銀花化毒之品,而輕佐之補血補氣之味;知是陰症,可多用金銀花化毒之品,而重佐之補氣補血之味,自然陰變為陽而無陷滯之虞,陽不變陰而有生化之妙也。更有以陰陽分寒熱者,殺人必多矣。

夫病分寒熱,是人素稟之偏,豈可以陽為熱、陰為寒耶?故浮、洪、弦、數,本陽脈也,然陽乃氣虛而非熱。沉、細、弱、澀,本陰脈也,然陰乃血虛而非寒。辨其陰陽,而不可分為寒熱,以瘡瘍之陰陽,無非正虛邪實,故氣血可以共補也。

白話文:

在處理瘡瘍疾病時,最重要的是要區別陰性和陽性,如果無法正確辨別陰陽,治療上就會出錯。有人認為陰陽的區別在於氣和血,但事實上,氣和血只是陰陽的一部分,不能單純以氣血來概括整個陰陽理論。

瘡瘍可以分為陰證和陽證,包括陰熱和陰寒,陽熱和陽寒,陰滯和陽滯,陰陷和陽陷,以及由陰轉陽或由陽轉陰的情況,每種情況都有不同的特徵。

如何區別呢?陽證通常會發熱,陰證則常伴隨寒冷;陽證病情實在,陰證則虛弱;陽證的病竈會腫脹凸起,陰證的則會凹陷;陽證顏色鮮紅,陰證顏色偏暗;陽證一開始會疼痛,陰證則會感到癢;陽證潰爛後會流出大量膿液,陰證則會流血;陽證癒合後病人感覺輕鬆,陰證則會感到沉重。

夜間症狀加重的通常是陰熱,白天加重的則是陽熱。陰寒病人喝溫熱的湯會想嘔吐,陽寒病人喝冷水才會有此反應。陰滯病人的皮膚顏色會呈現紫色且不會改變,陽滯的則會微微泛紅。陰陷病人的皮膚顏色深黑且不會隆起,陽陷的顏色則是紅黃色。由陽轉陰的病人,病竈由突出變平坦,疼痛感會慢慢轉為癢感;由陰轉陽的病人,病竈由平坦轉為潰爛,從畏寒轉為畏熱。

在陽證中夾雜著陰證的,看似發熱卻不是真的發熱,雖然腫脹但實際虛弱,皮膚看似黑色但其實偏淡,雖想痛但沒有膿液,起初浮腫後又消退,外表看似健康但內部已腐敗。反之,在陰證中夾雜著陽證的,看似冰冷卻不是真的冰冷,雖然虛弱但實際腫脹,皮膚看似淡色但實際泛紅,看似乾燥卻有寒痛感,表面平坦但內部突出,外表看似淺顯但實際深入。

由陽轉陰的病人多肥胖,由陰轉陽的病人則多瘦削。由陽轉陰多因服用涼性藥物,由陰轉陽則是因服用熱性藥物。由陽轉陰的病人死亡率較高,由陰轉陽的病人存活率則較高。

然而,如果只從氣血角度來判斷陰陽,或者認為膿包是陽證,瘡瘍是陰證,這樣的觀點並不全面。膿包和瘡瘍都可能有陰證和陽證,治療時必須同時補充氣血,並輔以消毒,才能達到快速療效。如果因為擔心陽性病就是氣虛,不敢使用補氣藥物,無論是在病竈潰爛前或後,都會影響治療效果。單純補血也無法解決問題。

唯有補氣才能生血,使氣血兩旺。氣血充足,氣血得以流通,纔能有效對抗火毒。如果固執地認為陰性病是血虛,不敢使用補氣藥物,更是錯誤。總之,治療瘡瘍時,氣血的調理非常重要,必須同時考慮。

如果是陽證,可以適量使用如金銀花等解毒藥物,並輔以補血補氣的藥物;如果是陰證,則需大量使用解毒藥物,並重用補氣補血的藥物。這樣一來,陰證就能轉為陽證,避免病情陷入停滯,陽證也能保持穩定,促進病情的好轉。

然而,如果單純以陰陽來區分寒熱,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疾病的寒熱,與個人體質有關,不能簡單地認為陽性就是熱,陰性就是寒。例如,浮、洪、弦、數等脈象本屬於陽性,但實際上可能是氣虛而不是熱性;沉、細、弱、澀等脈象本屬於陰性,但實際上可能是血虛而不是寒性。因此,辨別陰陽不能簡單地等同於辨別寒熱。對於瘡瘍來說,無論是陰證還是陽證,其本質都是正氣虛弱、邪氣旺盛,所以氣血都可以同時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