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奧旨》~ 卷十一 (1)
卷十一 (1)
1. 風熱瘡
風熱瘡,多生於四肢、胸脅。初起如疙瘩,癢而難忍,爬之少快,多爬久搔,未有不成瘡者。甚則鮮血淋漓,似疥非疥。乃肺經內熱而外感風寒,寒熱相激而皮毛受之,故成此症也。世人以防風通聖散治之,亦有愈者,然鐸更有治其外而自愈,紀之以便不願服藥之男婦也。
三聖地膚湯,岐天師方。
地膚子(一兩),防風(二錢),黃芩(三錢),煎湯一大碗,加豬膽二個,取汁和藥同煎,以鵝翎掃之,即止癢,癢止而瘡亦盡愈。
白話文:
風熱瘡的中醫解說與治療
風熱瘡,多發於四肢和胸部兩側。初期表現為像疙瘩一樣的疹子,奇癢無比,抓撓後稍微舒服,但抓的時間久了,幾乎都會變成瘡。嚴重時,會流出鮮血,看起來像是疥瘡,但又不完全是。
這病症的根源是肺經內有熱氣,同時又受到風寒的侵襲,寒熱交替,導致皮膚受損,最終形成風熱瘡。
民間常用防風通聖散來治療,也確實有治癒的案例。不過,我發現一個外治法,能使風熱瘡自行痊癒,特此記錄下來,方便不願服藥的男性和女性。
三聖地膚湯,出自岐天師(古代醫學家)的方子。
藥方:
- 地膚子:一兩
- 防風:二錢
- 黃芩:三錢
做法:
- 將上述藥材煎煮成一大碗湯。
- 加入兩個豬膽,一起熬煮取汁,並將藥汁和取出的膽汁混合。
- 用鵝毛輕輕掃拭患處,即可止癢。
- 癢止後,瘡也會慢慢痊癒。
2. 黃水瘡
黃水瘡,又名滴膿瘡,言其膿水流到之處,即便生瘡,故名之也。此瘡生在皮毛之外,不在肌肉之內。雖是脾經濕熱,亦由肺經乾燥,脾來顧母,本以濕氣潤母也,誰知此濕有熱,熱得濕而生蟲,欲救母而反害母之皮膚也。治法內服除濕清熱之藥,而佐之涼血之味。血涼而熱退,熱退而水更清,亦易行也,濕熱兩除,何蟲不死?又得外治以解其鬱,毒又何能長存乎?故隨洗而隨愈也。
安體散,岐天師方。內治黃水瘡。
茯苓(三錢),蒼朮(二錢),荊芥(二錢),防風(一錢),黃芩(一錢),當歸(五錢),蒲公英(二錢),半夏(一錢),水煎服四劑。
白話文:
黃水瘡,又叫滴膿瘡,因為膿水會流到哪裡,哪裡就會生瘡,所以才這麼叫。這種瘡長在皮膚表面,並不在肌肉裡。雖然是脾經濕熱,但也跟肺經乾燥有關。脾經原本應該用濕氣滋養肺經,但濕氣帶有熱,熱氣讓濕氣產生蟲子,想救肺經反而傷害了皮膚。治療方法是內服祛濕清熱的藥,並搭配涼血的藥。血涼了熱氣就會退,熱退了水也會變得乾淨,更容易排出來。濕熱都消除了,蟲子自然就死了。再加上外治方法,讓鬱結消散,毒素就無處可藏,所以洗一洗就能治好了。
舒解丹,岐天師傳。外治黃水瘡神效。
雄黃(五錢),防風(五錢),荊芥(三錢),苦參(三錢),水煎湯,取二碗,洗瘡即愈。
粉黃膏,章云樵傳。治黃水瘡。
蛤粉(一兩),石膏(五錢),輕粉(五錢),黃柏(五錢),共為細末。暑天用無根水,秋冬用麻油調敷。
白話文:
舒解丹
此方為岐天師所傳,專治黃水瘡,效果極佳。
藥材:
- 雄黃 五錢
- 防風 五錢
- 荊芥 三錢
- 苦參 三錢
用法: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取藥汁兩碗,用以洗滌瘡口,即可痊癒。
粉黃膏
此方為章云樵所傳,亦為治療黃水瘡的良方。
藥材:
- 蛤粉 一兩
- 石膏 五錢
- 輕粉 五錢
- 黃柏 五錢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夏季用無根水調和,秋冬則用麻油調和,塗抹患處。
3. 傷守瘡
傷守瘡者,言不守禁忌也。凡生瘡毒,必須堅守房帷,無論大小,皆宜如此。大瘡毒而不守禁忌,必致喪亡;小瘡毒而不守禁忌,必至痛苦。今名傷守者,猶言小瘡癤也。醫生錯云傷手,豈搔抓能害之乎?凡犯色欲,其瘡口必黑黯,痛如刀割,腐爛必深,非大補精血神氣,萬難奏效。
內服加味補中益氣湯,或加味十全大補湯以補之,外用末藥敷之,始可轉危為安,變死為生也。
補中益氣加金銀花湯,祖傳。治不慎色欲。
人參(五錢),黃耆(一兩),柴胡(一錢),升麻(五分),生甘草(一錢),當歸(五錢),陳皮(五分),白朮(五錢),金銀花(一兩),加棗二枚,水煎服。如虛極者,倍加參、耆、歸、術;寒虛者,加附子、肉桂各一錢,余不必加。
白話文:
如果得了瘡病,就要堅決遵守性生活的禁令,無論病情輕重都應如此。如果是嚴重的瘡病而又違反了這個規定,就會導致死亡;即使是輕微的瘡病而違反了這個規定也會帶來很大的痛苦。現在所說的“傷守”就是指輕微的小癤腫的意思。醫生說這是因爲不小心劃破皮膚造成的傷害嗎? 無論是誰只要觸碰過這種疾病的人, 都會發現他們的傷口變得非常黑暗而且疼痛難忍; 如果繼續放任不管的話還會出現潰爛的情況發生呢!所以必須要通過內服藥物和外部塗抹藥膏來治療才能轉危爲安並恢復健康啊!
補中益氣湯加入金銀花後可以用來治療那些沒有好好控制自己慾望而導致生病的人們哦~ 只要按照下面的方法來做就可以了:
人參(約15克), 黃芪 (約30克), 柴胡 (約5克), 升麻 (約2.5克), 生甘草 (約5克), 當歸 (約15克),陳皮 (約2.5克), 白朮 (約15克), 金銀花 (約30克); 加入兩顆紅棗一起煮沸後再服用即可! 如果身體特別虛弱或者寒冷虛脫等症狀比較嚴重時還可以再增加一些參、芪、歸等藥材以及適量地添加一些附子或是肉桂等等其他材料進去使用啦~ 不過一般情況下還是儘量不要隨便亂加比較好吧...
加味十全大補湯,祖傳。治傷守瘡。
熟地(一兩),川芎(二錢),當歸(五錢),生黃耆(一兩),白朮(五錢),茯苓(二錢),甘草(一錢),肉桂(一錢),白芍(二錢),人參(二錢),金銀花(一兩),水煎服。
救敗丹,岐天師傳。外治傷守。
人參(二錢),三七根末(三錢),孩兒茶(三錢),乳香(一錢),白殭蠶(二錢),輕鬆(一錢),發灰(二錢),各為細末,摻於膏藥內貼之。若不用膏藥者,乾摻妙,豬油調搽亦妙。
白話文:
加味十全大補湯,是祖傳的藥方,用來治療外傷感染。藥材包括熟地一兩、川芎二錢、當歸五錢、生黃耆一兩、白朮五錢、茯苓二錢、甘草一錢、肉桂一錢、白芍二錢、人參二錢、金銀花一兩,水煎服用。
救敗丹是岐天師傳下的藥方,用於外傷感染的外部治療。藥材包括人參二錢、三七根末三錢、孩兒茶三錢、乳香一錢、白殭蠶二錢、輕鬆一錢、發灰二錢,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摻入膏藥中敷於傷口。若不用膏藥,可以直接將藥粉撒在傷口上,或用豬油調和後塗抹傷口。
4. 手足丫毒瘡
手足丫毒瘡,雖生於手足,名同而丫宜辨也。生於手丫者,屬手經;生於足丫者,屬足經。然手足亦宜辨也。生於手足之背丫者,是三陽經;生於手足之掌丫者,是三陰經。看其何經,而用何經之藥,托裡調中,更加引經之味,則計日可以奏效矣。倘內既服藥,而外復加敷藥以箍其毒,則毒不走散,一出膿而即安,尤治法之神也。
手足丫毒近於井穴,最宜早治,萬勿因循,至輕變為重也。
全消飲,岐天師傳。治手足丫毒瘡。
當歸(三錢),生黃耆(三錢),紅花(二錢),生地(三錢),荊芥葉(一錢五分),貝母(一錢),茯苓(二錢),黃柏(二錢),地骨皮(三錢),菊花根(一把),水煎一碗,急服數劑,無不內消。若失治,一至潰爛,多費時日矣。然肯服此方,亦不大潰。
白話文:
手足丫毒瘡的治療
手足丫毒瘡,雖然都長在手足,但名稱相同,卻要區分「丫」的位置。長在手丫的,屬於手經;長在足丫的,屬於足經。
除此之外,手足也要區分。長在手足背面的丫,屬於三陽經;長在手足掌面的丫,屬於三陰經。
根據毒瘡所在的經脈,選用對應經脈的藥物,內服調和臟腑,並配合引經之味,就可以很快見到效果。
如果內服藥物同時外敷藥膏封住毒瘡,毒氣就不會散開,一旦膿液排出就會痊癒,這便是治療的精髓。
手足丫毒瘡靠近井穴,最應該及早治療,切勿拖延,以免輕症轉為重症。
全消飲
這是岐黃天師傳授的治療手足丫毒瘡的藥方:
- 當歸(三錢)
- 生黃耆(三錢)
- 紅花(二錢)
- 生地(三錢)
- 荊芥葉(一錢五分)
- 貝母(一錢)
- 茯苓(二錢)
- 黃柏(二錢)
- 地骨皮(三錢)
- 菊花根(一把)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成一碗,分數次服用,療效顯著。
如果錯過治療時間,導致潰爛,就會耗費更多時間。但只要願意服用此方,潰爛的程度也不會太嚴重。
箍毒神丹,岐天師傳。外治手足丫毒瘡。
地榆(二錢),天花粉(一錢),菊花根(一把),生甘草(一錢),芙蓉葉(十四葉),蒲公英(鮮者,一把),將乾研末,搗鮮藥取汁,調之敷上,則毒不走開,內自化矣。
白話文:
地榆、天花粉、菊花根、生甘草、芙蓉葉和蒲公英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然後用新鮮的藥材榨出汁液來調勻後塗抹在患處,這樣可以防止毒素擴散,讓它自己消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