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洞天奧旨》~ 卷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六 (5)

1. 尻發

尻發者,《靈樞》名曰銳疽。其狀赤堅,發於尾閭之間也,此穴乃督脈之經穴。夫尻乃足太陽之部分,夫腎與膀胱為水臟、水腑。腎為陰而主骨,腑為陽,而太陽之氣主於膚表。此處生疽,雖是太陽膀胱之火毒起發於外,亦緣少陰水氣虛耗,不能制之於內也。不能制火而督脈之路乾燥,故火升於尾閭,而水不能由尾閭而上溉,故生銳疽。

銳者,言其火毒之甚猛也,痛最難忍,艱於得膿,正無水之驗也。宜大補腎水,而加托裡之藥,少益之乳香、沒藥,以排膿止痛,庶幾有瘳乎。至於氣惱色欲,尤宜戒絕,苟一犯之,輕則成漏,重則喪亡,可不慎哉!

制火潤尻散,巫彭真君傳。治尻上銳疽。

金銀花(二兩),玄參(二兩),苦參(五錢),生甘草(三錢),熟地(八錢),山茱萸(三錢),白芥子(三錢),茯苓(三錢),乳香(一錢),沒藥(一錢),水煎服。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尻發」,在《靈樞》中被稱為「銳疽」。這種病狀呈現紅色且堅硬,通常出現在尾骶部位,也就是督脈上的穴位區域。骶部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範圍,而腎和膀胱分別是主管水液的臟器和腑器。腎藏於陰,主管骨髓;膀胱為陽,其氣主要調節皮膚和肌肉。

當骶部長出這種瘡瘍,雖然表面上看來是由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火毒從外發作,但實際上是因為腎水虛弱,無法在體內抑制這種火毒。腎水不足導致督脈缺乏滋潤,使得火熱上衝至尾骶,而腎水又無法順著督脈向上滋潤,因此形成了銳疽。

「銳」這個字用來形容火毒的猛烈,疼痛難忍,且不易化膿,這正是體內缺水的徵兆。治療時應大量補充腎水,同時使用能扶助身體內在的藥物,並加入少量的乳香和沒藥來幫助排膿止痛,這樣或許能有療效。此外,患者應該遠離情緒波動和過度性生活,一旦違反,輕則形成慢性疾病,重則可能危及生命,務必小心!

接下來介紹「制火潤尻散」,這是巫彭真君所傳的方劑,專門治療骶部銳疽。配方如下:金銀花二兩,玄參二兩,苦參五錢,生甘草三錢,熟地八錢,山茱萸三錢,白芥子三錢,茯苓三錢,乳香一錢,沒藥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2. 手背發(附手心發)

手背發者,發於中渚、液門之二穴也。二穴乃手少陽三焦經之脈,三焦無腑之形,而經脈實有形也,其脈起於關衝,而中渚、液門,即關衝之第二穴與第三穴也。是三焦既無腑,而脈即其府也。此處生疽,即近於腑之謂也,故亦至重。況手少陽又多氣少血之府,無血以化膿,往往陽變為陰。

初起之時,令人憎寒發熱,及變陰時,或作嘔吐,則可危矣。須審五善七惡,以定吉凶,治法詳照篇中之論治之。至發於手心者,乃發於勞宮之間也,其經屬包絡。初發時,紅腫高突,變成一疽,疼痛非常,晝夜無間,俗名擎疽也。多是冤孽相尋,然亦因素有火熱,蘊毒於中,乘機而竊發也。

然火盛由於水衰,不大料滋水,惟小劑滅火,未易救療。用釋擎湯、蕊珠湯重劑煎飲,則未潰者自消,已潰者自生肌而愈。

蕊珠湯,伯高太師傳。治手背生疽。

熟地(一兩),生地(一兩),麥冬(一兩),甘菊花(一兩),金銀花(一兩),四碗水,煎一碗服,連服四劑。未潰者自消,已潰者亦生肌而愈。

釋擎湯,岐伯天師傳。治手心生擎疽。

玄參(二兩),生地(一兩),金銀花(二兩),當歸(一兩),紫花地丁(五錢),貝母(二錢),水數碗,煎八分服,渣再煎服。一劑輕,二劑痛止。已潰者,再服四劑,未潰者,再服一劑,無不全愈。

白話文:

[手背長癬(附手心長癬)]

手背長癬的位置,是在中渚和液門這兩個穴位。這兩個穴位是手少陽三焦經的脈絡,三焦沒有具體的腑臟形態,但其經脈確實存在。此脈絡起始於關衝穴,而中渚、液門分別是關衝穴的第二和第三個穴位。由於三焦沒有具體的腑臟,其脈絡就代表了腑臟的功能。在這部位生出瘍疾,就是接近腑臟功能失調的意思,所以病情相當嚴重。加上手少陽三焦經是氣多血少的經脈,缺乏血液來生成膿液,往往會從陽性轉變為陰性。

在初期,病人會感到寒冷並發燒,等到病情轉為陰性,可能出現嘔吐的症狀,這時候病情就非常危險了。必須要觀察五善七惡的徵兆,來判斷病情的吉凶。治療的方法詳細請參考書中的論述。

至於手心長癬,通常發生在勞宮穴附近,這部位的經脈屬於包絡。剛開始,會看到紅腫突出,形成一個瘍,極度疼痛,日夜不停,民間稱之為「擎瘍」。這種情況往往是過去的因果報應所致,但也有可能是因為體內火氣旺盛,毒素積聚,趁機爆發出來。

然而,火氣旺盛通常是因為水份不足,如果只使用少量藥物來滅火,很難有效治療。應該使用釋擎湯、蕊珠湯的濃縮劑煎煮服用,未潰爛的瘍疾可以自行消失,已經潰爛的瘍疾也能生出新肉,達到痊癒的效果。

蕊珠湯,由伯高太師傳授。用於治療手背長瘍。

熟地(30克)、生地(30克)、麥冬(30克)、甘菊花(30克)、金銀花(30克),加入四碗水,煎至一碗後服用,連續服用四劑。未潰爛的瘍疾可以自行消失,已經潰爛的瘍疾也能生出新肉,達到痊癒的效果。

釋擎湯,由岐伯天師傳授。用於治療手心長「擎瘍」。

玄參(60克)、生地(30克)、金銀花(60克)、當歸(30克)、紫花地丁(15克)、貝母(6克),加幾碗水,煎至剩八分後服用,藥渣可再煎一次服用。服用一劑後病情減輕,服用兩劑後疼痛停止。對於已經潰爛的瘍疾,再服用四劑;對於未潰爛的瘍疾,再服用一劑,都能達到完全康復的效果。

3. 足背發(附足跟疽、足心發)

足背發者,發於衝陽、陷谷、內庭之間,乃足陽明胃經之穴也。論胃經乃多氣多血之府,疽生胃經,似乎少輕。然衝陽、陷谷、內庭,乃足陽明經穴發仞;之始,其氣血尚未旺也,況穴又在足之下,而尚未升於身之上,府為氣血之多,而經穴中之氣血,未可以多言也。故此處生疽,不可以多氣多血論,而任用敗毒攻火之藥也。

初發之時,令人發熱作嘔,痛癢麻木,俱宜照前論治之。大約於補之中,以行其散之功則得耳。又云:足背者,即足跗也。足跟生疽,又名兔齧,屬足太陽申脈,陰陽二蹻發源之所,皆由臟腑積熱也。又足心發毒者,名穿枚疽,由於腎虛,以補腎為要。

青紫飲,巫彭真君傳。治足背生癰疽,疼痛高突。

牛膝(三錢),青蒿(三錢),紫花地丁(一兩),玄參(五錢),薔薇根(五錢),當歸(五錢),炙甘草(二錢),茯苓(二錢),水三碗,煎一碗,空腹,連服數劑必消。此方初起、已潰俱效。

白話文:

【腳背長瘡(附腳後跟瘡、腳心長瘡)】

腳背長瘡,通常發生在衝陽、陷谷、內庭這些位置,這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胃經是人體內氣血旺盛的地方,若在此處生瘡,看似情況較輕。然而,衝陽、陷谷、內庭是足陽明經穴開始發病的地方,此處的氣血並未完全充盈,加上穴位位於腳下,尚未上升到身體上部,雖然胃經有著旺盛的氣血,但經穴中的氣血卻不能說是充沛的。因此,在這個地方生瘡,不能以氣血旺盛來判斷,不能隨意使用敗毒和攻火的藥物。

剛開始發病時,會出現發燒、噁心、疼痛、癢、麻木等症狀,應按照先前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大體上,在補藥中加入一些散寒的成分會更有效。另有一種說法,腳背就是腳面。腳後跟長瘡,又稱為兔齧,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和陰陽蹻脈的發源地,都是因為臟腑中積累過多的熱毒所致。另外,腳心長毒瘡,被稱為穿枚瘡,是因為腎虛引起的,治療時應該以補腎為主。

【青紫飲】,是巫彭真君所傳的祕方,能治療腳背長瘡,消除疼痛,使高突的瘡平復。

配方:牛膝(9克)、青蒿(9克)、紫花地丁(30克)、玄參(15克)、薔薇根(15克)、當歸(15克)、炙甘草(6克)、茯苓(6克)。用水三碗煎至一碗,空腹服用,連續服用幾次必見效。此方無論是在初期還是已經化膿的情況下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