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洞天奧旨》~ 卷九 (4)

回本書目錄

卷九 (4)

1. 時毒暑癤

身生癤毒,乃夏天感暑熱之氣,而又多飲涼水冷湯,或好食生果寒物,以致氣不流通,血不疏泄,乃生毒癤矣。雖癰疽瘡癤多是相同,而感生瘡癤則少輕也。小兒多生此瘡,然重者身必發寒發熱,作膿而痛,盡是陽瘡。半發於頭上,間發於身體、手足,不若癰疽之症,有七惡之險。內用清暑解火,外用活血生肌膏藥、末藥,審而治之,何難速效哉?

解暑敗毒飲

香薷(二錢),蒲公英(二錢),青蒿(二錢),茯苓(二錢),甘草(一錢),歸尾(一錢),黃芩(五分),黃連(五分),大黃(八分),天花粉(一錢五分),水煎服。十歲小兒如此,大人增半,小兒五歲者減半,服後用膏藥可也。

白話文:

【時毒暑癤】

身體長出毒癤,通常發生在夏季,因感受酷熱的天氣,加上過量飲用冷水或是喜愛食用生冷水果,導致體內氣血運行受阻,血液無法正常循環,進而產生毒癤。雖然癰疽瘡癤等病狀相似,但由暑熱引發的瘡癤相對較為輕微。這種瘡多見於兒童,病情嚴重時,患者會出現發冷發熱的現象,且傷口化膿並伴隨疼痛,這些都屬於陽性瘡。它們可能出現在頭部、身體或是四肢,不像癰疽那樣,有著高風險的七種惡性變化。治療上,內部需清暑去火,外部使用促進血液循環與生肌的膏藥及粉末,只要診斷正確並按療程施治,快速見效不是問題。

解暑敗毒飲配方

香薷(6克)、蒲公英(6克)、青蒿(6克)、茯苓(6克)、甘草(3克)、當歸尾(3克)、黃芩(1.5克)、黃連(1.5克)、大黃(2.4克)、天花粉(4.5克),加水煎煮服用。對於十歲的小孩適用以上劑量,成人則需加倍,若是五歲的兒童則減半。服用後,可以使用膏藥輔助治療。

2. 齒踞

齒踞者,齒齦上長出如雞足踞,長一二寸者有之,初生之時微痛,後則痛漸重矣,往往有觸之而痛難忍者。夫齒之上齦,本屬足陽明胃經也,胃經有毒,故長齒齦也。齒之下齦,又手陽明大腸經也,倘齦下長出,屬大腸經矣。總用芫花二錢,煮絲線系之,二日即落,更用分經之藥以泄其毒,則踞落不再長也。

白話文:

【齒踞】

這所說的是,牙齦上長出像雞腳的東西,有的甚至長到一兩寸長,剛開始會有點痛,後來疼痛會逐漸加重,有時候碰到它會痛得讓人受不了。

要知道,上面的牙齦是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範疇,如果胃經中有毒素,就會導致牙齦長出異物。而下面的牙齦,則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區域,如果在牙齦下方長出,那便是和大腸經有關了。

總的治療方法是,使用二錢的芫花,煮開後用其水來煮絲線,然後將煮過的絲線綁在長出的異物上,通常兩天後異物就會自行脫落。之後再使用對應經絡的藥物來排除毒素,這樣長出的異物就不會再長出來了。

3. 白殼瘡

白殼瘡,生於兩手臂居多,或有生於身上者,亦頑癬之類也。如風癬、花癬、牛皮癬、楊梅癬,皆因毛竅受風濕之邪,而皮膚無氣血之潤,毒乃附之而生癬矣。此等之瘡,非一二劑補氣補血可以速愈也,故必須外治為妙。更有一種小兒,食母之濕乳,流落唇吻,積於兩頷間,亦生癬瘡,名曰濕奶癬,與前瘡少異。蓋風、花、牛皮、楊梅癬,多是風燥之瘡,而奶濕瘡實濕症也。

惟瘡皆白殼,無他異耳。故皆以白殼名之。大約白殼瘡,俱用治頑癬方多效,獨濕奶瘡,用粉霜散而效速,不必用頑癬之方耳。

頑癬方,岐天師、張真君傳方。載後。治白殼瘡癬。

粉霜散,治濕奶白殼瘡。

羊蹄根(三錢),輕粉(一錢),白礬(一錢),天花粉(二錢),冰片(一分),兒茶(一錢),各為末,醋調搽之,一二次即效。

白話文:

【白殼瘡】

白殼瘡大多發生在雙臂上,當然也有長在身體其他部位的情況,這種病其實和頑固性皮癬屬於同一類。例如風癬、花癬、牛皮癬、楊梅癬等,都是因為毛孔受到風濕邪氣的侵擾,導致皮膚缺乏血液和氣的滋養,於是毒素附著在皮膚上形成癬。這類瘡疾,不是服用幾次補氣補血的藥就能迅速痊癒的,因此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外部治療。另外,有一種情況是小兒吃母親的含濕氣的乳汁,乳汁滲出嘴脣,積聚在下巴兩側,也會生出癬瘡,這種被稱為濕奶癬,和前面提到的瘡有些不同。風癬、花癬、牛皮癬、楊梅癬多是風燥型的瘡疾,而奶濕癬則是濕症。

但無論哪種瘡,其表面都覆蓋著白色的殼,沒有其他異常,所以都被稱為白殼瘡。一般來說,治療頑固性皮癬的藥方對白殼瘡也很有效,只是對於濕奶癬,使用粉霜散效果更快,不必採用治療頑固性皮癬的藥方。

頑癬方,是岐天師和張真君傳下的古方,後面會詳細記載,用於治療白殼瘡癬。

粉霜散,專門治療濕奶白殼瘡。

配方如下:羊蹄根三錢,輕粉一錢,白礬一錢,天花粉二錢,冰片一分,兒茶一錢,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用醋調和塗抹患處,通常塗抹一兩次就能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