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洞天奧旨》~ 卷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

1. 鼻瘜,鼻痔

鼻瘜者,生於鼻孔之內,其形塞滿竅門,而艱於取息,故名曰鼻瘜也。鼻痔者,亦生鼻內,略小於鼻瘜,狀如櫻桃、枸杞。皆肺經受毒氣不能消,濕熱壅滯而生此二病也。內治必須清肺為主,而佐之除濕降火之味,外用藥點搽,亦易愈也。

分消湯,內治鼻瘜、鼻痔。

黃芩(一錢),炙甘草(一錢),青黛(二錢),桔梗(三錢),天花粉(二錢),麥冬(二錢),天冬(二錢),連翹(三錢),苦丁香(五分),水煎服四劑。

磠砂散,外治鼻瘜、鼻痔。

磠砂(一錢),輕粉(二分),冰片(五釐),雄黃(三分),共為細末,用桔梗咬毛蘸,勤點瘜痔上,日五六次,自然漸化為水,然必須戒色欲始愈。

《千金方》,治鼻中瘜肉。

明礬(一兩),蓖麻仁(七個),鹽梅肉(五個),麝香(一字),杵丸,綿裹塞之,化水自下也。《聖濟總錄》用青蒿灰、石灰各等分,淋汁,熬膏點之,亦效。

2. 嵌指

嵌指者,雖生腳趾甲上,此蓋因踢感傷損,或靴鞋短窄,屈其甲而不得伸,以致蜷跼不安,致甲長乾肉內,內無可容,破而流水,未免步履更堅,已傷益傷而作痛,甚至於不可忍也。百治不痊者,誤認趾疳,妄用敗毒之藥,反耗氣血,而不能愈耳。須令修腳人輕輕修去肉內之甲,然後以生肌散敷之,未有不愈者矣。

《肘後方》,治足趾甲入肉作瘡,不可履靴。

礬石燒灰,細細割去甲角,用礬石末敷之,蝕惡肉,生好肉,旬日即愈,神效。

二黃礬香散,《醫方摘要》。治婦人趾甲生瘡,惡肉突出,久不愈。

皂礬,日曬夜露,每以一兩煎湯浸洗,仍以礬末一兩,加雄黃(二錢),硫黃(一錢),乳香沒藥各一錢,研勻搽之。

3. 鵝掌風

鵝掌風生於手掌之上,古書云:人生楊梅瘡時,貪食鵝肉,因生鵝掌之風。然亦有不慎房事,泄精之後,或手洗涼水,或足犯雨露,皆能感生此瘡。不獨犯於手掌,而兼能患於足面。白屑堆起,皮破血出,或疼或癢者有之,乃心腎二經乘虛而受毒也。內治用六味地黃湯,加柴胡、麥冬、白芍、菖蒲之類,治其心腎最神。外用熊脂膏塗而烘之,不一二次即愈。

加味地黃湯,祖傳。內治鵝掌風、足癬。

熟地(八兩),山茱萸(四兩),山藥(四兩),丹皮(三兩),澤瀉(三兩),柴胡(一兩),麥冬(三兩),當歸(三兩),白芍(三兩),肉桂(一兩),菖蒲(五錢),茯苓(三兩),各為末,蜜為丸。每日早晚,空腹,滾水送下各五錢,一料即愈。

熊脂膏,治數十年鵝掌風。

熊油(一兩),瓦松(三錢),輕粉(一錢),樟腦(一錢),各為末,先以甘草三錢、桂枝二錢,煎湯洗之,烘乾,以熊油調各末搽而烘之,一日三次,一連三日即愈。

4. 疥瘡(附膿窠瘡)

疥與膿窠瘡,多生於兩手、兩足,然亦有遍身俱生者。膿窠瘡癢多於痛,若疥瘡但癢而不痛者也。故疥之病輕,而膿窠之病重。大約疥瘡風熱也,膿窠血熱也。風熱者濕少,血熱者濕多。二症俱有濕,故皆有蟲也。使氣血兩旺,斷不生蟲。故治此等之瘡,必須補氣補血,佐之去風去濕,則蟲且自亡,安能作祟乎?正不必妄用熏洗之藥也。洗法尚無大害。

倘氣血大衰之人,輕用熏藥,必傷肺矣。外瘡雖愈,而火毒內攻,往往有生肺癰者,不可不慎也。

加減八珍湯,治疥瘡、膿窠。

人參(一錢),當歸(三錢),白芍(二錢),生甘草(一錢),茯苓(三錢),白朮(五錢),黃耆(三錢),熟地(五錢),生地(五錢),柴胡(一錢),川芎(八分),天花粉(二錢),水煎服,先用六劑,去柴胡,加北五味子十粒,再服六劑,無不盡愈。如有火者,加黃芩二錢。

輕桃丸,岐天師傳。治疥瘡。

輕粉(一錢),白薇(二錢),防風(一錢),蘇葉(一錢),各為細末,用油胡桃肉三錢,搗碎,研絕細,同豬板油再搗,成圓彈子大,擦瘡處,一二日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