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洞天奧旨》~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兩脅雙發

脅發者,發於期門、章門之穴也,古名敗疵。謂是女子之疾,其實男女皆有之。或發於左,或發於右,此足厥陰肝經之部位也,然亦有上至淵腋、輒筋之穴者。雖二穴屬足少陽膽經,然肝膽為表裡,肝病必及膽,故不可舍肝而治膽也。夫膽多氣少血,肝多血少氣,總宜氣血雙補,決不可猛浪用熱劑也。

天下人惱怒居多,一有拂抑,便即動氣,兩脅脹滿,因而成癰。癰生於皮外者,猶癰之輕者也。更有生於脅之內者。夫脅內生癰,古人未談,世多不信,誰知脅痛而手不可按者,肝葉生癰也。肝之生癰,半成於氣惱、半成於憂鬱。憂鬱而得之者,其病緩:氣惱而得之者,其病驟。

憂鬱氣惱皆能爍干肝血,肝血既干,則肝血大燥,無血養肝,而憂鬱氣惱之無已。欲不蘊結憤恨而成癰,烏可得乎?但癰生於內,不可見也,而外則可徵。其脅之外,必現紅紫之色,而痛亦必在左而不在右,其舌必現青色。世有脅痛數日輒死者,正因生癰,毒敗而死。治之法,以平肝為主,而佐之瀉火去毒之味,萬勿因循時日,令其內潰而始救之,卒至於無功也。有脅下生疽者,在於京門、帶脈之穴間,痛癢徹心,如針刺之痛,漸潰至臍者死。

初腫脅不能轉動,面垢,百節骨痛,痛則連心,又名傳心疽。治法亦照治脅癰治之。

化肝消毒湯,岐公傳。治兩脅脹滿,發寒發熱,痛極生癰。

白芍(三兩),當歸(三兩),炒梔子(五錢),生甘草(三錢),金銀花(五兩),水煎服,十劑愈。

錦草湯,伯高太師傳。治脅上生癰,並治肝癰。

白芍(一兩),當歸(一兩),炒梔子(三錢),生甘草(五錢),錦地羅(一兩),水煎服,數劑愈。

宣郁化毒湯,岐公傳。治脾郁生脅癰。

柴胡(二錢),白芍(一兩),香附(二錢),薄荷(二錢),當歸(一兩),陳皮(一錢),枳殼(一錢),天花粉(二錢),生甘草(三錢),金銀花(一兩),水煎服,十劑愈。

金銀平怒散,伯高真君傳。治脅痛生癰。

金銀花(二兩),白芍(五錢),當歸(一兩),柴胡(一錢),白芥子(三錢),生甘草(三錢),炒梔子(三錢),丹皮(三錢),水煎服,一劑即消,二劑全痊。

白話文:

【兩脅雙發】

所謂脅發,指的是在期門和章門這兩個穴位位置發病,古稱為敗疵。以往認為這是女性專有的疾病,事實上男性也會發生。可能只在一邊發作,不管是左邊還是右邊,這都屬於足厥陰肝經的範疇。然而,也有病癥會擴展到淵腋、輒筋等穴。雖然這些穴位屬於足少陽膽經,但肝膽互為表裡,肝臟生病必然影響膽囊,因此治療時不能單獨針對膽囊,而忽略肝臟。

許多人常常生氣,一旦遇到挫折,就會感到氣憤,兩脅出現脹滿感,久而久之就形成膿腫。如果膿腫出現在皮膚表面,那還算病情較輕。更嚴重的是,有些膿腫會在脅部內部生成。關於脅內長膿腫,古人未曾提及,世人多半不相信,但要知道,如果脅部疼痛到不能碰觸,那可能是肝葉上長了膿腫。肝臟長膿腫,一半是由於生氣,另一半則是因為長期鬱悶。由鬱悶引發的病情發展緩慢,而由生氣導致的病情則發展迅速。

鬱悶和生氣都會消耗肝血,一旦肝血乾涸,肝臟就會變得非常乾燥。缺乏血液滋養的肝臟,使得鬱悶和生氣持續不斷。若想不積累憤怒,最終形成膿腫,那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內部的膿腫無法直接看到,但外部會有所表現。患者脅部的皮膚會呈現紅紫色,而且疼痛通常在左側而非右側,舌頭也會變為青色。有些人脅部疼痛幾天後突然死亡,正是因為膿腫導致中毒身亡。治療方法應以平肝為主,輔以清熱解毒的藥物,切莫拖延時間,等到膿腫內部爆發才開始救治,那往往為時已晚。

有時在京門和帶脈之間的穴道處會長出瘡,疼痛和癢感直透心肺,如同針刺一般,如果病情逐漸擴散至肚臍,則是致命的。剛開始,患者可能僅是脅部腫脹,無法轉動,面色灰暗,全身骨骼疼痛,且疼痛感會連接到心臟,這種病又稱為傳心瘡。治療方法與治脅部膿腫相同。

接下來是一些治療相關疾病的方劑:

  • 化肝消毒湯:由岐公傳授,用於治療兩脅脹滿,寒熱交加,劇烈疼痛甚至形成膿腫。

  • 成份:白芍三兩,當歸三兩,炒梔子五錢,生甘草三錢,金銀花五兩。用水煎煮服用,十劑即可康復。

  • 錦草湯:由伯高太師傳授,用於治療脅部或肝臟的膿腫。

  • 成份:白芍一兩,當歸一兩,炒梔子三錢,生甘草五錢,錦地羅一兩。用水煎煮服用,數劑即可康復。

  • 宣鬱化毒湯:由岐公傳授,用於治療脾臟鬱結導致的脅部膿腫。

  • 成份:柴胡二錢,白芍一兩,香附二錢,薄荷二錢,當歸一兩,陳皮一錢,枳殼一錢,天花粉二錢,生甘草三錢,金銀花一兩。用水煎煮服用,十劑即可康復。

  • 金銀平怒散:由伯高真君傳授,用於治療脅部疼痛和膿腫。

  • 成份:金銀花二兩,白芍五錢,當歸一兩,柴胡一錢,白芥子三錢,生甘草三錢,炒梔子三錢,丹皮三錢。用水煎煮服用,一劑即可消除症狀,兩劑即可完全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