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奧旨》~ 卷五 (6)
卷五 (6)
1. 對口發
對口發者,發於風府、啞門之穴也。正對於前唇口,故以對口名之,乃督脈之火毒也。夫督脈何以有火毒乎?蓋督脈起於尻骨,過命門,夾脊而上,透於玉枕,玉枕之穴近於泥丸,泥丸之穴,最惡腎火之燒,最喜腎水之潤也。玉枕之穴,與泥丸性正相同,乃唇齒之穴也。玉枕知泥丸喜水而不喜火,遇水則引而上升,遇火則閉而不納,腎火至玉枕而不納,勢必停留於玉枕之外,而風府、啞門正其穴也,故久留而不散,遂結成火毒而生癰矣。此症之生,本是凶症,然而生於對口者猶輕,生於偏旁髮際天柱穴間者為更重。
初發之時,急宜救之。蓋天柱屬足太陽膀胱之經,雖多血少氣,然其地上近於腦,不可作陽癰治之。況此處生癰,多現無數小瘡口,以惑世人,不知從何處覓頭。急宜消之,若少遲,恐毒入於腦,邪熱上攻,不可救矣。
夫陰陽二毒,俱可內消,何可遷延等待,令其皮破腫潰而後治之乎?迨於瘡口赤腫,或變為紫黑,發寒發熱,毒勢大橫,動刀而無膿,用針而流血,通喉落首,追悔不亦遲乎?故吾願人於二三日前而早用大劑,於補血補氣之中,益之散毒散火之藥,以急治之也。
加味三星湯,巫彭真君加。治陽疽。
金銀花(二兩),蒲公英(一兩),生甘草(三錢),玄參(一兩),水數碗,煎八分服,二服即消。陽症已破者,三服膿盡生肉。
加減聖神湯,巫真君加。治陰疽。
人參(一兩),生黃耆(一兩),當歸(五錢),金銀花(三兩),白芥子(三錢),附子(一錢),一二劑止血生肉,六劑全愈。
加味三花湯,巫真君加。治對口初起。
當歸(二兩),川芎(一兩),天花粉(三錢),紫花地丁(一兩),甘菊花(五錢),水煎服,二劑全消。
或用生甜菜一把,搗,加酒釀少許,同敷瘡口,干即易之,亦頗效。然可治陽症也,若陰症難痊。吾以為甜菜非四時之物,不若前三方可頻得也。世有奇方,非余所知。
白話文:
【對口發】,這是指在風府和啞門穴位發生的病狀,這些位置剛好對著前面的嘴脣,因此被稱為對口。這是督脈中的火毒所導致的問題。那督脈怎麼會有火毒呢?督脈起始於尾骨,經過命門,夾著脊椎向上,穿過玉枕穴,而玉枕穴接近泥丸穴。泥丸穴非常不喜歡腎火的炙烤,卻喜歡腎水的滋潤。玉枕穴和泥丸穴的特性相同,都是管轄脣齒的穴位。玉枕穴知道泥丸穴喜歡水不喜歡火,遇到水就會吸收,遇到火就會關閉不接受。當腎火到達玉枕穴而無法被接受,勢必會停留在玉枕穴外,風府和啞門穴正好就在這個位置,因此火毒長時間停留無法散去,最終形成火毒,生成膿腫。這種病症本來就是惡性疾病,但如果發生在對口的位置,情況還算輕微,如果是在偏旁髮際的天柱穴之間,那就更嚴重了。
一開始發現時,應立即治療。天柱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絡,雖然血多氣少,但是它靠近腦部,不能按照一般的陽癰來治療。而且這裡生出的膿腫,常常會出現無數的小瘡口,讓人困惑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必須立即消炎,如果稍有延遲,恐怕毒素進入腦部,邪熱向上攻擊,就無法救治了。
無論是陰性還是陽性的毒素,都應該內服消炎,怎麼可以拖延,等到皮膚破裂,腫脹潰爛才來治療呢?等到瘡口紅腫,或者變成紫黑色,發冷發熱,毒素肆虐,開刀沒有膿,用針刺出血,影響到喉嚨和頭部,再後悔就來不及了。所以我希望人們能在發現的前兩三天就使用大劑量的藥物,在補血補氣的同時,加入散毒散火的藥物,進行緊急治療。
"加味三星湯",由巫彭真君改良,用來治療陽癰。
使用金銀花(二兩)、蒲公英(一兩)、生甘草(三錢)、玄參(一兩),用水煮成八分熟,服用兩次即可消炎。如果已經破損,服用三次,膿液就會排乾淨,新生肉芽。
"加減聖神湯",由巫真君改良,用來治療陰癰。
使用人參(一兩)、生黃耆(一兩)、當歸(五錢)、金銀花(三兩)、白芥子(三錢)、附子(一錢),服用一兩次就能止血,新生肉芽,服用六次就能完全康復。
"加味三花湯",由巫真君改良,用來治療對口剛開始的病狀。
使用當歸(二兩)、川芎(一兩)、天花粉(三錢)、紫花地丁(一兩)、甘菊花(五錢),用水煎服,服用兩次就能消除。
或者可以用一把生甜菜,搗碎,加上少量的米酒,一同敷在瘡口,乾了就換新的,效果也很好。但是隻能治療陽癥,如果是陰癥就很難痊癒。我認為甜菜不是四季都有的食物,不如前面提到的三種藥方容易取得。世界上可能還有其他的奇方,但那我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