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奧旨》~ 卷五 (5)
卷五 (5)
1. 耳前發
耳前發者,發於兩耳之前,乃懸釐、客主人之穴也。雖曰耳發,實生於耳之外,非生於耳之中。按:二穴屬足少陽膽經,是經多氣少血。且二穴又在面之旁,尤少血之處,故生癰最難愈。且穴雖屬少陽,而地近於耳,豈有耳不連及之理?況耳為腎之竅,懸釐、客主人乃膽之經,而膽乃腎之子也。
子為火毒所燒,腎母寧忍坐視,必求相援,而膽子畏火毒之逼,必遁入母經絡以避其害,未必不遺禍於母家也。故治之法,瀉膽之火毒,尤宜補腎之精水。倘瘡口高突,乃陽火陽毒盡發於外也,不必憂慮。設五六日後,漸長漸大,形如蜂窩,皮紫疤黑,痛如火灸。十日內刺之,有膿者尚可望生。
或刺之無膿.惟有純血流而不已,本少血而又傷其血,則木必剋土,脾胃大壞,不思飲食,或食而不知其味,此入陰之兆也。二十四日之後,恐不能保其生也。此症或發於左,或發於右,其危險同之。能於初發時急救之,皆可慶生也。
顧耳湯,巫彭真君傳。治耳前初發惡疽。
柴胡(二錢),白芍(二兩),金銀花(二兩),熟地(二兩),當歸(一兩),天花粉(五錢),生甘草(三錢),水數碗,煎一碗半,飢服,一連二劑全散。若十日之後,此方救之亦可生。然脾胃一壞。恐難救矣。
白話文:
[耳前發]
耳前發是指在兩耳前方生長的問題,具體位置在懸釐和客主人這兩個穴位。雖然稱之為耳發,但實際上它們是生長在耳朵外面,並非在耳朵內部。根據相關資料顯示,這兩個穴位屬於足少陽膽經,此經脈特點是氣多血少。而且,這兩個穴位位於臉部側邊,是血液較少的地方,因此一旦發生病變,痊癒過程會特別困難。
雖然這兩個穴位屬於少陽膽經,但它們靠近耳朵,耳朵生病時怎麼可能不影響到它們呢?再說,耳朵是腎臟的出口,懸釐和客主人屬於膽經,而膽又是腎的「孩子」。
當膽被火毒侵襲,作為母親的腎怎能袖手旁觀,必定會尋求協助。膽經受到火毒的威脅,可能會逃入腎經以躲避侵害,但這也可能對腎臟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在治療上,除了要清除膽經的火毒,更應該補充腎臟的精水。如果創口高突,這是陽火陽毒完全發作在外的現象,不必過度擔憂。
假使在五、六天後,創口逐漸增大,形狀像蜂窩,皮膚呈紫色,疤痕黑色,疼痛如火燒。在十天內刺破,如果有膿液,還有可能存活。
如果刺破後沒有膿液,只有鮮血不停流出,原本就血少的部位又受損失血,那麼肝(木)必然會剋制脾土,導致脾胃功能嚴重受損,食慾下降,甚至吃東西都嘗不出味道,這是進入陰性狀態的徵兆。超過二十四天後,恐怕生命難保。這個病症可能發生在左邊或右邊,危險程度相同。若能在初期及早救治,都有機會康復。
顧耳湯,源自巫彭真君的傳承。適用於治療耳前剛開始出現的惡性膿瘡。
配方為柴胡二錢,白芍二兩,金銀花二兩,熟地二兩,當歸一兩,天花粉五錢,生甘草三錢。用水煮至剩下一碗半,餓時服用,連續服用兩劑即可消除病竈。即使在十天後使用此方,也能挽救生命。然而,一旦脾胃功能受損,恐怕就難以挽回了。
2. 鬢髮
鬢髮者,發於左右之兩鬢,乃頭維、下關之穴也。鬢疽屬手少陽三焦相火,薛新甫云是肝膽之火,或風熱也,不可為訓。但忌用灸,尤忌見膿。查頭維、下關之穴,本屬足陽明胃經之穴。初起之時,大如癤子,次後漸大,四圍高突,頭面、眼、鼻俱浮,此陽症也。且兩鬢又近於太陽,乃陽之位也,似宜作陽症治之。
但雖是陽症,往往有變為陰症者,所以治陽又宜加入陰分之藥,以預防其變。若已潰破爛,更須陰藥倍多於陽藥,則陰之正旺,自然陽之邪難變也。倘睡中恍惚,或吐逆不止,此陽症變陰,亦死症耳。不可謂胃經是多氣多血之腑,而輕用散劑也。
理鬢湯,岐天師傳。治兩鬢生疽,無論已未潰爛,皆可治之。
金銀花(三兩),白芷(二錢),川芎(一兩),當歸(一兩),夏枯草(三錢),水煎服。未潰者,二劑即消:已潰者,四劑全愈。
蒿草飲,伯高太師傳。治鬢疽。
青蒿(一兩),玄參(一兩),生地(一兩),川芎(一兩),夏枯草(一兩),細辛(一錢),蔓荊子(一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愈。
白話文:
【鬢髮】
鬢髮指的是頭兩側的頭髮,與頭維、下關等穴位有關。鬢疽病屬於手少陽三焦相火,有人認爲這是肝膽之火,或者是風熱,但這並不完全正確。治療時要避免使用灸法,尤其要注意不能讓膿瘡出現。事實上,頭維和下關這兩個穴位,原本就屬於足陽明胃經。
在鬢疽初期,病竈大小如同癤子,之後逐漸變大,周圍隆起,甚至導致頭部、眼睛、鼻子都浮腫,這屬於陽症。並且兩鬢靠近太陽穴,是陽的位置,似乎應該按陽症來治療。
但是,雖然鬢疽是陽症,卻常常有轉爲陰症的情況,因此在治療陽症的同時,應加入一些滋陰的藥物,以防病情轉變。如果已經潰爛,更應該使用比陽藥更多的陰藥,這樣陰氣旺盛,陽邪就難以變化。如果患者在睡眠中感到模糊不清,或者持續嘔吐,這是陽症轉變爲陰症,也是危險的信號。不能因爲胃經是氣血旺盛的臟腑,就輕易使用散劑。
【理鬢湯】,這是岐天師的方子,用於治療兩鬢生疽,無論是否已經潰爛,都能有效治療。
配方:金銀花(三兩)、白芷(二錢)、川芎(一兩)、當歸(一兩)、夏枯草(三錢),用水煎服。未潰爛的,服用兩次即可消退;已經潰爛的,服用四次可以痊癒。
【蒿草飲】,這是伯高太師的方子,用於治療鬢疽。
配方:青蒿(一兩)、玄參(一兩)、生地(一兩)、川芎(一兩)、夏枯草(一兩)、細辛(一錢)、蔓荊子(一錢),用水煎服,一次服後症狀會減輕,二次服後可以痊癒。
3. 臉發
臉發者,發於面上左右,四白、巨髎之穴也。有生於鼻柱上者,雖屬於肺,亦風熱也。按:四白、巨髎,在淚堂之下,鼻之兩旁。此二穴雖屬足陽明之部位,然陽明之經,最易動火,使無陰相濟,則其火一發,多有不能止遏之時,往往變生不測。故此二穴生癰,亦大可畏。倘初起之時,色似葡萄,其形漸大,或生子母之瘡,八九日即有亡者。
可見,此瘡亦宜急治,補陰以濟陽,內托而兼化毒,實善治之法也。
護顏湯,巫彭真君傳。治臉旁鼻外生疽。
玄參(一兩),當歸(一兩),金銀花(二兩),瓜蔞(半個),生地(一兩),石膏(三錢),白芷(二錢),半夏(二錢),黃芩(二錢),水六碗,煎一碗服,五日內即散。
白話文:
【臉部發疹】
臉部長疹,通常出現在臉的兩側,即四白、巨髎這兩個穴位位置。有些疹子會長在鼻樑上方,雖然和肺部有關,但也是由風熱引起的。四白、巨髎這兩個穴位位於眼淚流下的地方,鼻子的兩側。雖然它們屬於足陽明胃經的部位,但陽明經是最容易上火的,如果沒有陰氣來調和,一旦火氣爆發,往往很難控制,可能導致無法預測的後果。因此,這兩個穴位長出膿包,也是非常可怕的。如果剛開始出現時,顏色像葡萄一樣,形狀逐漸增大,或者長出母子瘡,八九天內就可能致命。
由此可見,這種瘡應該及時治療,要滋補陰氣以調和陽氣,從內而外排毒,這是治療的好方法。
「護顏湯」,是巫彭真君所傳的方子,用於治療臉頰和鼻子周圍長出的膿包。
配方如下:玄參一兩,當歸一兩,金銀花二兩,瓜蔞半個,生地一兩,石膏三錢,白芷二錢,半夏二錢,黃芩二錢。用水六碗煎至一碗,服用後,五日內就能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