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奧旨》~ 卷八 (1)
卷八 (1)
1. 疔瘡
疔瘡之生,膏粱人居其半,皆因營衛過滯,火毒外發也,非獨節候寒溫之失令,肅殺瞬息之違和得之,故所生之處,無一定之部位。其症頗多,古今稱名不一,孫真人分一十五種,李東垣分二十三種,申《啟玄》分三十四種,其實華元化分五種盡之矣。五種者,分五臟也。稱名多者,乃象形而名之也。
名多反無一定治法,不若遵元化五疔為要。大凡疔形色赤者,心疔也;色白者,肺疔也:色青紫者,肝疔也;色黃者,脾疔也,色黑者,腎疔也。以五色辨五臟,以五臟別五疔,以五疔分治療,又何誤乎?雖然各疔之形色病狀,亦不可不細晰之也。如心疔者,俗名火焰疔,生於心臟之俞、募、經、井之端,或生於唇口、手之小指掌中。
白話文:
疔瘡的成因與分類
疔瘡的產生,富裕人家佔了一半,都是因為營氣和衛氣停滯,導致火毒外發所致。這不僅僅是因為季節寒暑失常,或是風寒突然襲擊所造成的,因此疔瘡發生的部位沒有固定的規律。
疔瘡的症狀很多,古今醫家對其命名也不一致。孫真人分為十五種,李東垣分為二十三種,申《啟玄》分為三十四種,但其實華元化將其分為五種就足以概括了。這五種分別對應著五臟。其他的眾多命名,只是根據疔瘡的外形而命名的。
名稱眾多反而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不如遵循華元化將疔瘡分為五類的原則。一般來說,疔瘡顏色發紅的,屬心疔;顏色發白的,屬肺疔;顏色發青紫的,屬肝疔;顏色發黃的,屬脾疔;顏色發黑的,屬腎疔。根據五色辨別五臟,再根據五臟區分五種疔瘡,進而針對不同疔瘡進行治療,這樣怎麼會錯呢?
雖然各種疔瘡的形狀、顏色和病症都不一樣,但也不能不仔細觀察。例如心疔,俗稱火焰疔,它會長在心臟的俞穴、募穴、經脈和井穴的部位,或長在嘴唇、嘴巴、手的小指和手掌上。
初生一點紅黃小泡,振動癢痛非常,左右肢體麻木,重則發寒發熱,心煩意亂,頭暈眼花,睡臥不安,言語昏憒,小便短少,面紅口渴,舌上有珠,此乃發於心經之病也。如肝疔者,俗名紫燕疔,生於肝臟部位、足大趾之端、脅肋之次、筋骨之間,初生便作青紫之泡,次日破流血水,三日後串筋爛骨,疼痛苦楚,重則眼紅目昧,指甲純青,寒熱交作,頭項皆痛,口苦脅疼,小便艱澀,舌強神昏,睡語驚惕,此乃發於肝經之病也。
如脾疔者,俗名黃鼓疔,生於脾臟之部位,或生於口角腮顴,眼胞上下及太陽正面之處,初生黃泡,光亮明潤,四邊紅赤,纏繞不散,或麻或癢,繃急硬強,其症不食,寒熱交作,重則噁心嘔吐,肢體木痛,煩悶乾噦,此乃發於脾經之病也。
白話文:
初生一點紅黃小泡
剛開始長出紅色小水泡,會發癢疼痛,肢體會麻痺,嚴重時會發冷發燒,心煩意亂,頭暈眼花,睡不安穩,說話不清,小便減少,臉紅口渴,舌苔上有小紅點,這是心經發病引起的。
肝疔者
俗稱紫燕疔,長在肝臟部位、腳的大拇指、肋骨之間或筋骨之間,剛長出來就呈現青紫色的水泡,隔天就會破裂流出血水,三天後會蔓延到筋骨,導致腐爛,疼痛難耐,嚴重時眼睛會發紅視力模糊,指甲呈現深青色,冷熱交替,頭和脖子都會疼痛,嘴巴苦、肋骨痛,小便困難,舌頭僵硬、神智不清,睡覺時驚醒,這是肝經發病引起的。
脾疔者
俗稱黃鼓疔,長在脾臟部位,或長在嘴角、腮幫子、上下眼皮和額頭部位,剛長出來是黃色的水泡,水泡光亮飽滿,周圍發紅,久久不散,會麻癢疼痛,皮膚會繃緊變硬,症狀會導致食慾不振,冷熱交替,嚴重時會噁心嘔吐,肢體疼痛僵硬,煩悶乾嘔,這是脾經發病引起的。
如肺疔者,俗名白刃疔,生於肺之部位經絡,手之大指,初生白泡,頂硬根突,破流脂水,癢痛難熬,易腐易陷,其症發熱咳嗽,重則腮損咽焦,毛聳肌熱,口吐濃痰,鼻掀氣急,此乃發於肺經之病也。
如腎疔者,俗名黑靨疔,多生於腎經部絡,或耳竅,胸腹腰腎偏僻之間,或生於足之小趾湧泉等穴,初生黑斑紫泡,毒串皮膚,漸攻肌肉,頑硬如石,痛入骨髓,其症寒熱不常,日輕夜重,面色䵟黑,重則手足青紫,驚悸沉困,軟陷孔深,目晴透露,此乃發於腎經之病也。
故見色之黑者;即知為腎疔,治腎而加解毒去火之味;見色之黃者,即知為脾疔,治脾而加解毒去火之味;見色之白者,即知為肺疔,治肺而加解毒去火之味;見色之青紫者,即知為肝疔,治肝而加解毒去火之味;見色之紅赤者,即知為心疔,治心而加解毒去火之味,何疔之不易散哉?猶慮五疔之色未可盡據,更將各疔之名開列於後,以便世人之辨症云。
白話文:
肺疔
又稱白刃疔,產生於肺部經絡,拇指處最初出現白色水泡,頂端堅硬且根部突出,破裂後流出脂肪和水,癢痛難耐,容易腐爛和凹陷。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嚴重時會導致腮腺腫痛、咽喉灼熱、毛髮豎直、肌肉發熱、咳出濃痰、鼻息急促等,是一種肺經疾病。
腎疔
又稱黑靨疔,多發於腎經部位的經絡,如耳孔、胸腹腰腎的偏僻部位,或腳趾小趾湧泉穴等處。最初出現黑色斑點和紫色水泡,毒素會蔓延至皮膚,逐漸侵蝕肌肉,堅硬如石,疼痛深入骨髓。症狀包括寒熱不定,白天輕微,晚上加重,面色發黑,嚴重時手腳發紫、驚悸不安、昏沉虛弱、凹陷孔洞深大、眼睛突出等,是一種腎經疾病。
判斷方法
根據顏色可以判斷疔瘡的類型:黑色表示腎疔,治療時應加入解毒去火的藥味;黃色表示脾疔,治療時應加入解毒去火的藥味;白色表示肺疔,治療時應加入解毒去火的藥味;青紫色表示肝疔,治療時應加入解毒去火的藥味;紅赤色表示心疔,治療時應加入解毒去火的藥味。哪一種疔瘡都不容易消散。考慮到五疔的顏色並非完全準確,以下羅列各疔瘡的具體名稱,供世人辨症之用。
麻子疔,其狀肉起,頭如黍麥之多,色稍黑,四邊微赤,多癢,此亦腎疔也。
石疔,其狀皮肉相堅,色如黑豆,甚硬,刺之不入,微痛,忌針砭,亦腎疔也。
雄疔,其狀疱黑,四畔仰,疱漿起,有水出,色黃,大如錢孔,形項高突,亦腎疔也。
雌疔,其狀稍黃,向里靨,亦似灸瘡,四面疱漿起,心凹,色赤,如錢孔之形,此脾疔也。
火疔,其形如湯火燒燙,瘡頭黑靨,四邊有煙漿,又如赤粟米狀,忌灸烙,此心疔也。
爛疔,其形色稍黑,有白斑,瘡潰流膿,有大小如匙而,此亦腎疔也。
白話文:
麻子疔長得像肉疙瘩,表面布滿小米粒大小的黑色顆粒,周圍泛紅,奇癢無比,這是腎疔。石疔則皮膚和肉緊密相連,顏色像黑豆,堅硬無比,針刺不入,只有輕微的疼痛,忌用針灸,也是腎疔。雄疔長得像黑色水泡,周圍隆起,水泡裡有黃色的液體,形狀高高突起,像錢孔一樣,也是腎疔。雌疔則顏色偏黃,向內凹陷,像被灸過的傷口,周圍有水泡,中心凹陷,顏色發紅,像錢孔一樣,這是脾疔。火疔的形狀就像被熱湯燙傷一樣,瘡頭呈黑色凹陷,周圍有煙霧般的漿液,也像紅色小米粒,忌用灸烙,這是心疔。爛疔則顏色偏黑,有白色斑點,瘡口潰爛流膿,大小像湯匙,也是腎疔。
蛇頭疔,又名蛇眼疔。其形頭如蛇頭,有二目似蛇眼,大痛,苦甚,多生手足指頭上,宜取去其眼系,而後上藥,亦腎疔也。
鹽膚疔,其狀如匙面,四邊皆赤,有黑粟粒,忌食鹽,此心疔也。
水洗疔,其狀如錢形,有孔,瘡頭白,里黑靨汁出,中間硬,忌飲水及水洗,此肺疔也。
刀瘡疔,其狀闊狹如薤葉大,長一寸,左側肉黑如燒烙,忌針刺、刀割,宜藥治之,此亦腎疔也。
浮漚疔,其狀曲圓,少許不合,長而狹,如薤葉大,內黑外黃,黑處刺之不痛,黃處則痛,此亦腎疔也。
牛拘疔,其狀肉色疱起,掐不破,無忌,縱不治,亦不殺人,此乃脾疔也,乃疔之最輕者。
白話文:
蛇頭疔,又叫做蛇眼疔。它的形狀像蛇頭,有兩個像蛇眼一樣的東西,非常疼痛,苦不堪言,多長在手腳指頭上。治療時應該先把它的眼狀物去除,再上藥。蛇頭疔也屬於腎疔。
鹽膚疔,長得像湯匙的表面,四邊都是紅色的,上面有黑芝麻粒,忌吃鹽,這是心疔。
水洗疔,形狀像銅錢,有孔,瘡頭是白色的,裡面是黑色的,會流出黑色的膿液,中間很硬,忌喝水和用水洗,這是肺疔。
刀瘡疔,形狀像薤葉一樣,長一寸,左側的肉黑得像燒烙一樣,忌用針刺和刀割,應該用藥治療,這也是腎疔。
浮漚疔,形狀彎彎圓圓的,有些地方不平整,又長又窄,像薤葉一樣大,裡面是黑色的,外面是黃色的。黑色的地方用針刺不痛,黃色的地方則會痛,這也是腎疔。
牛拘疔,長得像肉色的水泡,用手捏不破,沒有忌口,即使不治療,也不會致命,這是脾疔,是所有疔瘡中最輕微的。
豬疔,其形圓而小,瘡口內有油,忌食豬肉,此肝疔也。
牛疔,其形圓,瘡口內無油,疱起掐之不破,發寒發熱,忌食牛肉,此肺疔也。
狗疔,其形長而帶尖,色赤,發寒熱,忌食犬肉,此心疔也。
羊疔,其形長而色白,有寒熱,忌羊肉,此肺疔也。
驢馬疔,其形三角,頂上有黑點,根腳赤色,凸頂,有寒熱,忌食驢馬肉,此亦腎疔也。
瓜藤疔,不計其數,其形圓長如瓜形,因食瓜毒而生,忌食瓜,亦腎疔也。
豆腐疔,其狀白疱,三日內頂陷,因食豆腐,內有人汗所生,麵筋亦然,此肺疔也。
白話文:
豬疔,形狀圓圓小小的,瘡口裡面有油,忌吃豬肉,這是肝疔。
牛疔,形狀圓圓的,瘡口裡面沒有油,起泡了捏它也不會破,發冷發熱,忌吃牛肉,這是肺疔。
狗疔,形狀又長又尖,顏色紅色,發冷發熱,忌吃狗肉,這是心疔。
羊疔,形狀長長的,顏色白色,有冷熱症狀,忌吃羊肉,這是肺疔。
驢馬疔,形狀像三角形,頂端有黑點,根部紅色,凸起,有冷熱症狀,忌吃驢馬肉,這是腎疔。
瓜藤疔,數量不定,形狀圓長像瓜一樣,是因為吃了瓜中毒引起的,忌吃瓜,也是腎疔。
豆腐疔,長得像白色的泡,三天內頂部會凹陷,是因為吃了豆腐,裡面有汗液引起的,麵筋也是一樣,這是肺疔。
氣疔,其形或大或小,疱白,如有氣於內,因感怒恚之氣而生,忌氣怒,此亦肺疔。蓋肺中有毒,以制肝木也。
鬼疔,其形亦大小不一,色青,因中邪毒之氣而生,異於諸疔,此氣疔,夜甚,令人言如見鬼狀,此肝疔也。
紅絲疔,其形縷縷如絲線,周身纏擾,如手足上,則入心即死。宜松針刺去血,忌食熱物,此心疔也。
內疔,言其疔生於內,臟腑上,脛裡面,喉口內,與外疔更不同,尤為利害,此五臟之疔也。
蒲桃疔,其形黑而兼紫,如水晶光亮,故名之。疱內黑血毒水宜去之,此亦腎疔也。
楊梅疔,其形黑紫,如熏梅狀。如遍體有梅瘡,內有一二疔瘡,則遍身梅瘡皆不發矣。須針刺,其毒外泄,而梅瘡始不陷內,此亦腎疔也。
白話文:
氣疔,它的形狀大小不一,呈現白色水泡,就像裡面有氣體一樣,這是因為受到怒氣或怨氣而引起的,要避免生氣,這也是屬於肺疔。因為肺部有毒素,用來抑制肝臟。
鬼疔,它的形狀也是大小不一,呈現青色,這是因為感染了邪氣或毒氣而引起的,與其他疔瘡不同,這種氣疔在夜間症狀會加重,讓病人說話時像看到鬼一樣,這是屬於肝疔。
紅絲疔,它的形狀像一條條絲線,纏繞全身,如果長在手腳上,就會侵入心臟導致死亡。應該用松針刺破放血,要忌食熱的東西,這是屬於心疔。
內疔,指的是疔瘡長在內臟、腑臟、小腿內側、喉嚨裡面,與外表的疔瘡不同,更加危險,這是屬於五臟的疔瘡。
蒲桃疔,它的形狀呈黑色帶紫色,像水晶一樣光亮,因此而得名。水泡裡面的黑色血液毒液要清除掉,這也是屬於腎疔。
楊梅疔,它的形狀呈現黑紫色,像熏製的梅子一樣。如果全身長滿梅瘡,其中一兩個長了疔瘡,那麼全身的梅瘡都不會發作。需要用針刺破,把毒素排出體外,梅瘡就不會向內發展,這也是屬於腎疔。
魚臍疔,其形如魚肚臍之狀,多生胳膊肚、小腿肚上,乃手足太陽經分,此肺疔也。
痘疔,有小大之不同,出痘之時,忽生此小疔,則遍身痘瘡皆不起發,看其色之何如,以分五臟之疔也。
蜈蚣疔,其形長如蜈蚣,亦有頭足,發寒發熱。雖因食蜈蚣所遊之饌而得之,亦火毒在肺之故耳。治肺而加解毒去火之味,外用雄黃錠子,或蜒蚰塗之,則自安然矣。
滿大星疔,其形黑浮,起如黑豆,四畔起赤色,今日生一顆,明日生二顆,一日增至三十六,不再生,此亦腎疔也。其毒最橫,其疔最凶,必須早治。若生至三十六數,雖有仙丹,亦無可如何也。
白話文:
魚臍疔,形狀像魚肚臍,常長在手臂或小腿的肚子上,這是手足太陽經脈分佈的地方,屬於肺疔。
痘疔,大小不一,在出痘時突然出現這種小疔,全身的痘瘡就會無法發出來。根據痘疔的顏色,可以判斷是哪個臟腑的疔。
蜈蚣疔,形狀像蜈蚣,也有頭足,會發寒發熱。雖然可能是因為吃了蜈蚣爬過的食物而引起的,但根本原因還是肺部有火毒。治療時要以清肺為主,並加入解毒去火的藥物,外用雄黃錠或蜒蚰塗抹,就能痊癒。
滿大星疔,形狀黑色浮起,像黑豆,周圍泛紅,今天長一顆,明天長兩顆,一天之內最多可長到三十六顆,之後就不再長了,這是腎疔。這種疔毒性很強,非常凶險,一定要及早治療。如果長到三十六顆,即使有仙丹也無濟於事。
以上各疔,皆忌房事。倘一犯之,輕變重,重變死矣。
拔疔散,岐天師傳。統治諸疔。
紫花地丁(一兩),甘菊花(一兩),水煎服,六劑全愈。
慈姑湯,巫彭真君傳。統治諸疔,神效。
山慈姑(二錢),蒼耳子(三錢),當歸(一兩),白芷(二錢),王不留行(三錢),天花粉(三錢),水二碗,煎水一碗,加酒一杯再煎,共一杯服之,必出汗而愈。
白話文:
這些療法都禁止進行房事,一旦違反,病情可能由輕轉重,甚至危及生命。以下是兩種治療疔瘡的方子:
「拔疔散」是岐天師傳授的,可以統治各種疔瘡。
配方:紫花地丁(一兩)、甘菊花(一兩),用水煎煮服用,六劑後痊癒。
「慈姑湯」是巫彭真君傳授的,可以統治各種疔瘡,效果神速。
配方:山慈姑(二錢)、蒼耳子(三錢)、當歸(一兩)、白芷(二錢)、王不留行(三錢)、天花粉(三錢),用水煎煮,取一碗,加酒一杯再煎,合併成一杯飲用,一定會發汗而痊癒。
散疔湯,伯高太師傳。治諸樣疔瘡。
紫花地丁(一兩),連翹(三錢),夏枯草(一兩),水煎服,一劑即消,二劑全愈。
仙菊飲,巫彭真君傳。治疔瘡痛甚,無論各疔,治之皆驗。
菊花根葉共用二兩,生甘草(為末,三錢),將菊花根葉搗汁,取白布絞汁,再用滾水沖在菊花根內,仍用布瀝出汁,調生甘草末飲之,入口即愈。
白話文:
散疔湯
此方為伯高太師所傳,專治各種疔瘡。
藥材:
- 紫花地丁(一兩)
- 連翹(三錢)
- 夏枯草(一兩)
用法: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服,一劑即可見效,兩劑即可痊癒。
仙菊飲
此方為巫彭真君所傳,專治疔瘡疼痛,不論何種疔瘡,均可見效。
藥材:
- 菊花根與葉(共二兩)
- 生甘草(研末,三錢)
用法:
- 將菊花根葉搗爛取汁,用白布絞出汁液。
- 用滾水沖泡菊花根,再用布將汁液瀝出。
- 將菊花汁液與生甘草末混合飲用,入口即愈。
桑花飲,巫彭真君傳。治各疔神效。
干桑葉(五錢),生甘草(三錢),瓜蔞(二錢),當歸(五錢),榆樹皮(二錢),荊芥(二錢),紫花地丁(五錢),水煎汁一碗,飢服,服後飲酒,微醉即散。
二仙散,管勾傳。外治一切疔腫惡瘡。
生礬,黃丹等分,臨時以三稜針刺血,待盡敷之,不過三上決愈。
山海丹,太倉公傳。專治疔瘡惡瘡。
白話文:
桑花飲,是巫彭真君傳下來的方子,專治各種疔瘡,效果極佳。用五錢桑葉、三錢生甘草、二錢瓜蔞、五錢當歸、二錢榆樹皮、二錢荊芥、五錢紫花地丁,水煎取汁一碗,空腹服用,服後飲酒,微醉即可。
二仙散,是管勾傳下來的方子,用於外治各種疔腫惡瘡。取生礬和黃丹等量,臨時用三稜針刺出血,待血流盡後敷上藥,最多敷三次就能痊癒。
山海丹,是太倉公傳下來的方子,專治疔瘡惡瘡。
海馬(一對,酒炙黃),穿山甲(土炒,三錢),水銀(一錢),雄黃(三錢),兒茶(三錢),麝香(一分),黃柏(五錢),為末,同水銀再研,不見水銀星為度。遇瘡生處,將藥井水調塗,即出毒,神效。
秋葉散,岐天師傳。治疔毒初起。
絲瓜葉(十片),明礬(二錢),雄黃(二錢),先將絲瓜葉搗極爛,取汁調二味藥末,以鵝翎敷疔瘡上,隨干隨潤,一日即消。
白話文:
將海馬(一對,用酒炙烤至黃色)、穿山甲(土炒,三錢)、水銀(一錢)、雄黃(三錢)、兒茶(三錢)、麝香(一分)、黃柏(五錢)研磨成粉末,再與水銀一起研磨,直到看不到水銀顆粒為止。遇到瘡毒初起時,將藥粉用井水調和塗抹在瘡毒處,即可排出毒素,效果顯著。此方名為秋葉散,為岐天師傳授,專治疔毒初起。
另外,取絲瓜葉(十片)、明礬(二錢)、雄黃(二錢),將絲瓜葉搗碎取汁,調和明礬、雄黃粉末,用鵝翎將藥膏塗抹在疔瘡上,保持濕潤,一天即可消退。
蔥礬丸,《衛生寶鑑》。治各疔腫毒。
雪白礬石(取末,五錢),蔥白(煨熟,搗和成丸用),當歸(五錢),干菊花(五錢),煎湯送丸(五錢),即愈。孕婦不可服。
掖回散,專治疔毒,起死回生。
乳香(一錢,生研),膽礬(一錢,生研),兒茶(一錢),冰片(一錢),麝香(一錢),龍骨(一錢),共為細末,瓷器盛之。遇疔瘡初起,挑破頭,將末入些須,即解。
白話文:
《衛生寶鑑》記載的蔥礬丸,可以治療各種疔腫毒。將白礬研成粉末,取五錢,與煨熟搗碎的蔥白一起製成丸劑,再加入五錢當歸和五錢干菊花,用藥湯送服五錢丸藥,即可治癒。孕婦禁止服用。掖回散專治疔毒,能起死回生。將生乳香、生膽礬、兒茶、冰片、麝香、龍骨各取一錢,研磨成細粉,裝在瓷器中。遇見疔瘡初起,先挑破膿頭,再將藥粉敷在患處,即可解毒。
防丁散,治疔瘡勢不甚橫者,即消。
防風(一錢),生甘草(八分),金銀花(一錢五分),連翹(一錢),紫花地丁(一錢五分),天花粉(一錢),生地(二錢),玄參(一錢),赤芍(五分),水二碗,煎八分,溫服。
化疔湯
生薺苨(三兩),生甘草(三錢),水煎服一碗,頓服之,三劑全愈。
《集簡》方,治疔瘡腫毒。
端午採豨薟草(日乾,為末),每服半兩,熱酒調下,汗出即愈,極有效驗。
白話文:
防丁散主要用來治療初期疔瘡,可以有效消散疔瘡。具體方法是用防風、生甘草、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天花粉、生地、玄參、赤芍等藥材,加水煎煮,溫服。另外,化疔湯則是用生薺苨和生甘草煎水服用,可以快速治癒疔瘡。而《集簡》中記載的方子則是用端午採摘的豨薟草,曬乾研磨成粉末,用熱酒調服,可以快速出汗並治癒腫毒。
又方,治疔腫初起。
王不留行子(為末,五錢),蟾酥(三分,為末),水丸如黍米大,每三丸,酒下,汗出即愈。
蒺藜散,治一切疔毒。
蒺藜子(一升,熬,搗),以醋和,封頭上,拔根。載《外臺秘要》。
白話文:
治療疔腫初期,可以用王不留行子研磨成粉末五錢,蟾酥研磨成粉末三分,用水製成如黍米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丸,用酒送服,出汗即能痊癒。
治療各種疔毒,可以用蒺藜子一升熬煮後搗碎,加入醋拌勻,敷在頭上,拔除毒根。這些方法都記載在《外臺秘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