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奧旨》~ 卷五 (4)
卷五 (4)
1. 耳後耳下發
耳後發者,發於左右耳畔,乃角孫,顱息二穴之上下也。發則耳聾、嗌腫、項痛,手之小指、肩肘俱因之而疼,蓋手少陽三焦經之火毒也。三焦經多氣少血,是經生瘡,最難奏效,況又生於耳後。未免耳屬腎經,單治三焦而不兼補夫腎,則水不足以濟火,其火毒未必不更熾也,雖消風抑火、內疏內托,隨症施治,俱是良法,而不大補其血與重填其精,恐未易遽愈也。
又有發於耳下者,乃翳風、瘛脈之穴也,名曰首疽,亦系三焦之經,實系致命之所,尤宜早治。然早治而不大補氣立,徒用化毒敗火之劑,少少輕療,治陽症尚有變陰之害,況原是陰虛火發之症,又何以濟哉?凡生此疽,多憎寒壯熱,七八日可刺,膿水黃白色可治,以其屬陽也。如黑色稀水,乃陰症也,大惡。
若發渴者即死。以上數症,皆起於積想在心,謀慮不決,鬱怒不已,致火旺蘊結,日久乃發也。故形多堅硬,頭多隱伏,未潰先黑,未膿先腐,不得外發,內攻而死也。
護耳散毒湯,巫真君傳。治左右耳後陰陽疽癰。
金銀花(二兩),當歸(一兩),麥冬(一兩),蒲公英(三錢),甘草(三錢),桔梗(二錢),半夏(二錢),川芎(五錢),水煎服,二劑輕,六劑全愈。未潰者,三劑全散。如是陰虛,色紫黑者,加人參(五錢)、生黃耆(二兩),一劑即散。已潰者,十劑全愈。
白話文:
[耳後耳下的病發]
病狀發生在左右兩側耳朵旁邊,這是位於角孫和顱息這兩個穴位的上下部位。一旦發病,會導致耳聾、咽喉腫脹、頸部疼痛,甚至連手指、肩膀和手肘也會跟著痛,這都是因為手少陽三焦經絡中的火毒所引起的。三焦經絡的特點是氣多血少,因此,如果在這條經絡上長了瘡,很難見效,尤其是它又出現在耳朵後方。因為耳朵是屬於腎經的範疇,只單純治療三焦經而不兼顧補充腎臟,那麼腎臟的水份可能不足以平衡過剩的火氣,火毒可能會更為猖獗。即使使用了消風抑火、內疏內託的療法,根據病情來施治,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但如果不大量補充血液和精氣,恐怕病情不容易好轉。
另一種情況是病狀出現在耳朵下方,這涉及到翳風和瘛脈這兩個穴位,被稱為首疽,同樣是三焦經絡的一部分,實際上是可能危及生命的區域,應該要盡早治療。然而,如果在早期治療時沒有大量補充元氣,只是使用一些解毒和降火的藥物,進行輕微的治療,對於陽性病症來說都可能有轉變為陰性病症的風險,更不用說原本就是陰虛火旺的情況,這樣又如何能有所改善呢?通常,得了這種瘡的人,大多會感到寒冷,同時伴有高燒,大概在七八天後可以進行針刺治療,如果排出的膿水是黃白色的,是可以治療的,因為這表示是陽性的病狀。但如果膿水是黑色且呈稀釋狀態,那就是陰性病症,情況非常嚴重。
如果病人感到口渴,那可能就已經無藥可救了。以上提到的幾種病狀,都是由於長期的心理壓力,思慮過多無法解決,持續的憤怒,導致體內的火氣旺盛,日積月累才爆發出來。所以,病竈通常是堅硬的,初期往往不易察覺,未潰爛前就已經變黑,未形成膿包就已經開始腐爛,無法從外部治癒,最後只能從內部攻破而死亡。
「護耳散毒湯」,這是巫真君傳下來的配方。可以治療耳後左右兩側的瘡癰。
配方包括:金銀花(二兩)、當歸(一兩)、麥冬(一兩)、蒲公英(三錢)、甘草(三錢)、桔梗(二錢)、半夏(二錢)、川芎(五錢),用水煎煮服用,服用兩劑病情就會減輕,服用六劑就可以完全康復。如果病狀尚未潰爛,服用三劑就可以完全消除。如果是陰虛,顏色呈現紫黑色的,可以加入人參(五錢)、生黃耆(二兩),服用一劑就可以消散。如果已經潰爛,服用十劑就可以完全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