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洞天奧旨》~ 卷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 (4)

1. 筋疽、癆疽、齧疽

筋疽生於兩足後跟,乃崑崙之穴也。癆疽生於足小趾後,乃京骨、金門之穴也。生於崑崙之後,又名足疽。皆屬足太陽膀胱之經,是經多血少氣。癆疽五六日得潰,有膿黃白色不多者安,如黑色癢甚者難治,以其變陰也。筋疽初起三五日,如蟲蝕過,久則生蟲,經年不瘥,一名曲疽,又名冷疽,皆陰瘡也。

用大補氣血之藥,益之去濕化毒之品,亦有生者,然不能責其近功也。足疽又名齧疽,如初起赤腫有頭可刺,乃陽症也,刺之有膿黃白者易瘥;如初起便破,黑爛,即是陰症,最重,久則足墮落,急宜治之,否則不能生也。

二紫蒲公湯,巫彭真君傳。治筋疽、癆疽、足疽之陽症者,神效。

茯苓(三錢),薏仁(一兩),紫花地丁(五錢),牛膝(三錢),蒲公英(五錢),貝母(二錢),紫背天葵(三錢),當歸(五錢),生甘草(二錢),水煎服,初起者,三劑即愈。

薟薢金銀散,巫彭真君傳。治筋疽、癆疽、足疽之陰症黑爛者。

黃耆(五錢),當歸(五錢),金銀花(一兩),豨薟草(三錢),萆薢(五錢),茯苓(三錢),肉桂(一錢),水煎,急服之,亦能生。

2. 中庭疽,井疽

中庭疽生於乳之中央,在膻中之下也。井疽生於鳩尾之穴,又在中庭之下也。二穴皆屬任脈之經,任脈乃奇經八脈之一也。任脈發於會陰,而二穴又逼近心與包絡。此心與包絡之火炎燒,而腎水不足以濟之,故久而生疽也。狀如大豆,亟宜內托,三四日間若不早治,十日必死,外發出者易痊,內發入者傷膜,主死。

薜荔,巫彭真君傳。治中庭疽、井疽,神效。

人參(二錢),茯苓(四錢),白果(十個),蒲公英(五錢),薜荔藤(一兩),天花粉(三錢),山藥(四錢),黑芝麻(三錢),生甘草(二錢),連翹(二錢),水數碗,煎一碗服。二疽必須急服則易散毒輕者,二劑即散:重者,四劑始散也。

3. 合陽疽

合陽疽生於腨內委中之下、承筋之上,乃合陽之穴也。合陽屬足太陽膀胱之經,因感濕熱,蘊結成毒,久而生疽也。初宜托裡、除濕、清熱,以發其汗,使毒從汗出也。若已成形,發汗又非所宜,當排膿止痛,以生新肉也。

二金瀉熱湯,巫彭真君傳。治腨上生疽。

金釵石斛(三錢),茯苓(五錢),澤瀉(二錢),白朮(二錢),車前子(二錢),牛膝(一錢),金銀花(二兩),黃柏(二錢),生甘草(二錢),貝母(二錢),防己(五分),水數碗,煎一碗,空腹服,數劑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