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洞天奧旨》~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背發

錦庇湯,伯高太師傳。治陰癰初起。

黃耆(三兩),肉桂(三錢),生甘草(一兩),荊芥(炒,三錢),天花粉(三錢),貝母(二錢),錦地羅(五錢),茯苓(一兩),水煎服。一劑即散大半,三劑全消。

轉敗湯,岐天師傳。治背癰潰爛,洞見肺腑,瘡口不收,百藥敷之,絕無一驗,此方治之神效。

麥冬(一兩),熟地(二兩),山茱肉(一兩),人參(五錢),肉桂(一錢),當歸(一兩),忍冬藤(一兩),白朮(五錢),水煎服,五劑全愈。

收肌飲,伯高太師傳。治同前。

熟地(二兩),白朮(二兩),山茱萸(一兩),人參(一兩),當歸(一兩),生甘草(三錢),甘菊花(三錢),肉桂(三錢),天花粉(二錢),水煎服,一連四劑,瘡口自合。必須節守房事一月,否則無功。

定變回生湯,岐天師傳。治背疽長肉,瘡口已平,偶犯色欲惱怒,開裂流水,色變紫黑,肉變敗壞。

人參(四兩),黃耆(三兩),當歸(二兩),北五味子(二錢),麥冬(二兩),肉桂(三錢),白朮(二兩),山茱萸(五錢),忍冬藤(二兩),茯苓(一兩),水煎服,四劑平復。或疑藥料太重,然變出非常,不如此多用補劑,萬難救死也。倘愈後再犯色欲,萬無生機。

補縫飲,伯高太師傳。治背癰愈後開裂。

人參(二兩),白芍(五錢),當歸(一兩),白朮(炒,二兩),麥冬(一兩),肉桂(二錢),附子(一錢),熟地(二兩),北五味(三錢),山藥(五錢),水煎服,十劑可安。

助陽消毒湯,岐天師傳。治夏生背癰,瘡口不起,脈大無力,發熱作渴,自汗盜汗,用參耆補劑,益加手足逆冷,大便不實,喘促嘔吐,陰症似陽,此方主之。

人參(半斤),黃耆(一斤),當歸(四兩),白朮(四兩),陳皮(一兩),附子(五錢),水煎膏,作二服。連服數劑乃愈。此舍癰從症之法,蓋症出非常,不可以平常細小之藥從癰也。

起陷神丹,伯高太師傳。治症同前。

人參(二兩),白芍(五錢),當歸(一兩),麥冬(一兩),白朮(二兩),肉桂(二錢),附子(一錢),熟地(二兩),北五味(三錢),山藥(五錢),水煎服,十劑可安。

歸花湯,秦真人傳。治癰疽發背初起。

金銀花半斤,水十碗,煎二碗,入當歸二兩,同煎一碗一氣服之,一日即散絕,神方也。世人亦有用此者,不能多耳。不拘陰陽之毒,飲之立愈。但過四五日,則減半效,然亦無性命之憂。對口與無名腫毒亦可用,或略小其劑可也。

白話文:

背發

以下列出幾種古代治療背部癰疽的方劑及其功效:

錦庇湯:治療陰癰初期。藥材包括黃耆、肉桂、生甘草、荊芥、天花粉、貝母、錦地羅、茯苓。一劑即可見效,三劑痊癒。

轉敗湯:治療背癰潰爛,傷及肺腑,久治不愈的情況。藥材包括麥冬、熟地、山茱萸、人參、肉桂、當歸、忍冬藤、白朮。五劑痊癒。

收肌飲:治療與轉敗湯相同的病症。藥材包括熟地、白朮、山茱萸、人參、當歸、生甘草、甘菊花、肉桂、天花粉。連服四劑,瘡口即可癒合。需忌房事一個月,否則療效不佳。

定變回生湯:治療背疽長肉後,因色慾或憤怒而導致瘡口裂開、流膿,顏色變紫黑,組織壞死的情況。藥材包括人參、黃耆、當歸、北五味子、麥冬、肉桂、白朮、山茱萸、忍冬藤、茯苓。四劑可使病情好轉。藥材用量較大,因病情危急,需大量補益藥物才能救治。痊癒後仍需忌房事,否則性命堪憂。

補縫飲:治療背癰癒合後再次裂開的情況。藥材包括人參、白芍、當歸、白朮、麥冬、肉桂、附子、熟地、北五味子、山藥。十劑可痊癒。

助陽消毒湯:治療夏季發生的背癰,瘡口難以癒合,伴有脈象虛弱、發熱口渴、自汗盜汗、手腳冰冷、便秘、呼吸困難、嘔吐等症狀。藥材包括人參、黃耆、當歸、白朮、陳皮、附子。煎成膏劑服用,連服數劑即可痊癒。此方針對特殊病症,需用較為強烈的藥物。

起陷神丹:治療與助陽消毒湯相同的病症。藥材包括人參、白芍、當歸、麥冬、白朮、肉桂、附子、熟地、北五味子、山藥。十劑可痊癒。

歸花湯:治療癰疽發背初期。藥材包括金銀花、當歸。一日即見效,為特效藥方。但時間過久療效會下降。 也可治療其他腫毒,但需酌情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