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奧旨》~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五
2. 背發
諸癰瘍發於背者,無非危症,不可謂背屬陽,信是陽症而輕視之也,然背之穴道甚多,苟不分言之,則經絡舛錯,未必能直中病情也。如生於大椎、陶道、身柱之穴,是發於脊之上也;生於神道、靈臺、至陽之穴者,是發於脊之正中也;生於脊中之穴者,是發於脊之中下也,皆屬督脈之經絡。
生於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之穴者,是發乾背中之兩旁也;生於膈關、陽綱、胞肓、秩邊之穴者,乃發於背後之兩旁也,皆屬足太陽膀胱之經絡。夫既是膀胱之經絡,似與督脈無甚相干。然而背脊乃河車之正路,正路之氣不通,則邊旁歧路盡行秘塞,勢必至水火無既濟之歡。
臟腑有各顧之苦,則周身前後筋脈拘急,其害有不可勝言者。故治太陽之經,必須兼治督脈,以督脈之氣可順而不可逆也。凡氣皆自上而下行,惟任督之氣自下而上。自下而上者為順,自上而下者為逆矣。且督脈,陽脈之海也。足太陽之經,原為督脈之所統領,通足太陽之氣,正通督脈之氣也。
然而,督脈氣通,而足太陽之氣亦通矣,故治之必須兼也。以上諸瘍有頭向上者,有頭向下者,有上下各有頭而開發者,或如蓮子,或如蜂窠。蓮子言其頭少,不過一二十也,蜂窠言其頭多,不止五六十也。此等癰瘍,陽症少而陰症多,總貴擁護心君,不可使火毒內攻。無奈背近於心,最易腐肉穿膜,及至穿膜,百不救一。
必須於五日之前急早治之,以大劑酣飲,庶可奪命於垂危,返魂於將死也。凡瘡頭開展,止遏不住,不論向上、向下、向左、向右,亟宜用收毒等藥,敷而圍之,自不衝突也。如此救療,胃氣大開,斷不至死。
急消湯,岐天師傳。治背心之間先發細瘰,後漸漸紅腫,高突大痛。
忍冬藤(二兩),茜草(三錢),紫花地丁(一兩),貝母(三錢),甘菊花(三錢),黃柏(一錢),天花粉(三錢),桔梗(三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三劑全消。
神散陽癰湯,伯高太師傳。治背疽陽癰初起。
天花粉(五錢),生甘草(五錢),茯苓(五錢),車前子(五錢),貫仲(五錢),羌活(二錢),黃芩(三錢),紫菀(三錢),生地(一兩),柴胡(一錢),水煎服,一劑即消大半,二劑全消。若已潰後,不可用矣。
變陽湯,岐天師傳。治背心初發小泡,癢甚,已而背重如山,隱隱發紅暈,如盤之火,譫語胡言,斷陰疽陰癰也,以此方救之。
人參(二兩),黃耆(二兩),金銀花(半斤),附子(一錢),荊芥(炒黑,三錢),柴胡(二錢),白芍(一兩),天花粉(五錢),生甘草(五錢),水十餘碗,煎汁二碗,先服一碗,後再服一碗。服後陰必變陽而作痛,再用一劑而痛亦消,再服數劑全愈。
白話文:
背部腫瘍的發生,大多是危急的病症,不能因為背部屬陽而輕視。但背部穴位眾多,如果不仔細區分,容易混淆經絡,無法準確診斷病情。
例如,長在大小椎、陶道、身柱等穴位的腫瘍,是發生在脊椎上方的;長在神道、靈臺、至陽等穴位的,是發生在脊椎正中的;長在脊椎中下部穴位的,是發生在脊椎中下部的,這些都屬於督脈經絡。
長在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等穴位的,是發生在背部兩側的;長在膈關、陽綱、胞肓、秩邊等穴位的,也是發生在背部兩側的,這些都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絡。看似膀胱經絡與督脈關係不大,但脊椎是人體氣血運行要道,要道不通,則旁支也必然阻塞,導致氣血運行失調。
臟腑受損,則全身筋脈拘緊,其危害難以言喻。因此治療膀胱經,必須同時治療督脈,因為督脈之氣只能順行,不能逆行。人體氣血一般都是從上往下走,只有任督二脈是從下往上走。從下往上走是順行,從上往下走是逆行。而且督脈是陽脈之海,足太陽膀胱經由督脈統轄,疏通足太陽膀胱經的氣血,也就疏通了督脈的氣血。
督脈氣血通暢,足太陽膀胱經的氣血也自然通暢,所以治療必須兼顧兩者。背部腫瘍有的向上發展,有的向下發展,有的上下都有膿頭,有的像蓮子,有的像蜂窩。蓮子狀膿頭較小,只有十幾個;蜂窩狀膿頭較多,可能超過五六十個。這些腫瘍,陽證較少,陰證較多,治療應以保護心臟為主,防止毒邪內攻。因為背部靠近心臟,最容易腐蝕肌肉穿破筋膜,一旦穿膜,幾乎沒有生還的希望。
必須在發病五天內儘快治療,服用大劑量的藥物,或許能挽回生命。如果膿頭破裂,無法控制,無論向上、向下、向左、向右蔓延,都應立即使用收斂毒邪的藥物,敷在周圍,防止擴散。這樣治療,胃氣能得到調理,就不會危及生命。
以下列出文中提到的三個方劑:
急消湯(岐伯傳):治療背部中心先出現細小瘰癧,然後逐漸紅腫、隆起疼痛的方劑。
藥物組成:忍冬藤(二兩),茜草(三錢),紫花地丁(一兩),貝母(三錢),甘菊花(三錢),黃柏(一錢),天花粉(三錢),桔梗(三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更輕,三劑痊癒。
神散陽癰湯(伯高太師傳):治療背部癰疽初起。
藥物組成:天花粉(五錢),生甘草(五錢),茯苓(五錢),車前子(五錢),貫仲(五錢),羌活(二錢),黃芩(三錢),紫菀(三錢),生地(一兩),柴胡(一錢)。水煎服,一劑見效,二劑痊癒。若已潰爛,則不可使用。
變陽湯(岐伯傳):治療背部中心初起的小泡,奇癢難忍,然後背部沉重如山,隱隱發紅,如同盤旋的火焰,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判斷為陰疽陰癰,以此方救治。
藥物組成:人參(二兩),黃耆(二兩),金銀花(半斤),附子(一錢),荊芥(炒黑,三錢),柴胡(二錢),白芍(一兩),天花粉(五錢),生甘草(五錢)。水十餘碗,煎汁二碗,先服一碗,再服一碗。服藥後陰證轉為陽證而疼痛,再服一劑疼痛消失,再服幾劑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