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洞天奧旨》~ 卷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5)

1. 肩臑發

肩臑發者,發於肺俞魄戶之間。《靈樞》曰疵疽,俗名之搭肩也。此處屬手足太陽之經,有瘡無串者易治,有串者難治,蓋發於左者多串,發於右亦有。無串而左右同發者,與發於背之正中者,不相上下也。當觀善惡以定吉凶,與發背治法相同,亦須分陰陽而用托裡疏下之法。倘是陰症。以治陰之法治之,不可誤也。要在臨症之時辨別之明,而用藥之斷也。

紅消散,巫彭真君傳。治肩臑生陽癰。

紅內消(三錢),秦艽(二錢),蒼耳子(三錢),紫花地丁(五錢),石韋(二錢),天花粉(三錢),天門冬(三錢),羌活(二錢),炙甘草(三錢),當歸(一兩),水煎服。初發者,二劑即消。已潰者,不可服。

治陰散毒湯,巫公傳。治肩臑生癰已潰陰症。

黃耆(一兩),當歸(一兩),熟地(二兩),金銀花(三兩),生甘草(三錢),附子(一錢),水煎服,連用數劑。倘口健思食、夜臥能安即生,否則死也。

2. 腎俞發

腎俞發者,發於腰之上,命門之旁,乃膀胱之經穴也。然其穴逼近腎堂,雖膀胱之部位,實即腎之部位也。此處斷不可生癰,而癰之生者,無不由於多服金石熱藥,及膏粱厚味,又不忍輕易泄精,遂忍耐而戰,及至精欲下走之時,或提氣縮龜,不使其遽泄,腎精不得出於精管,欲仍回舊宮而腎不受,乃壅於皮膚,變為毒而成癰也。凡癰俱不可輕用攻劑,況腎有補而無泄,更宜用補。

蓋腎得補而氣旺,氣旺則火毒難留而易散也。設於補之中,而益之託里解表之味,誰謂腎癰即不可治哉?惟因色而成癰,覆成癰而犯色,未有不死者矣。至於氣惱,亦須同忌。以肝為腎之子,肝有怒氣,必耗腎水,腎虛復耗,瘡必難痊,然終不及犯色欲之凶,為更烈也。

補腎祛毒散,巫真君傳。治腎俞生癰。

忍冬藤(四兩),熟地(三兩),豨薟(三錢),天花粉(二錢),草烏頭(二錢),肉桂(二錢),水煎汁一碗,空腹服。未破者,二服即消;已潰者,即去黑爛,十服乃愈。

3. 腰下發

腰下發者,發於兩腰之下,乃膀胱中膂之腧穴也。初起時,發熱焮痛,百節疼痛,昏沉不知人。蓋膀胱與腎有別,毒發於膀胱,與毒發於腎經,其輕重必異。然膀胱之氣,一遵腎之氣而行,膀胱中膂之腧穴生癰,必腎中先自有火毒也。火之有餘,必水之不足,邪之甚旺,必正之大虧。

水不能濟火,正不能祛邪,恐有倒陷之禍。倘有膿無血,此正足以敵邪,水足以濟火也,無難治療。如無膿出,血水流而不收口者,此無陰之兆也,必大補其精而內托之,始有生機,否則難治。

九靈湯,伯高太師傳。治腰眼生疽疼痛。

熟地(二兩),山茱萸(一兩),白朮(二兩),防己(一錢),紫花地丁(一兩),荊芥(炒黑,三錢),生地(五錢),丹皮(五錢),生甘草(三錢),水數碗,煎一碗服。一劑輕,四劑全愈。

兩治散,岐伯天師傳。治腰下發癰,昏沉疼痛。

白朮(一兩),杜仲(一兩),當歸(一兩),金銀花(三兩),防己(一錢),豨薟草(三錢),水數碗,煎服。一劑輕,二劑痛止,五六劑全愈。若已潰甚者,多服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