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奧旨》~ 卷五 (3)
卷五 (3)
1. 耳前發
耳前發者,發於兩耳之前,乃懸釐、客主人之穴也。雖曰耳發,實生於耳之外,非生於耳之中。按:二穴屬足少陽膽經,是經多氣少血。且二穴又在面之旁,尤少血之處,故生癰最難愈。且穴雖屬少陽,而地近於耳,豈有耳不連及之理?況耳為腎之竅,懸釐、客主人乃膽之經,而膽乃腎之子也。
子為火毒所燒,腎母寧忍坐視,必求相援,而膽子畏火毒之逼,必遁入母經絡以避其害,未必不遺禍於母家也。故治之法,瀉膽之火毒,尤宜補腎之精水。倘瘡口高突,乃陽火陽毒盡發於外也,不必憂慮。設五六日後,漸長漸大,形如蜂窩,皮紫疤黑,痛如火灸。十日內刺之,有膿者尚可望生。
或刺之無膿.惟有純血流而不已,本少血而又傷其血,則木必剋土,脾胃大壞,不思飲食,或食而不知其味,此入陰之兆也。二十四日之後,恐不能保其生也。此症或發於左,或發於右,其危險同之。能於初發時急救之,皆可慶生也。
顧耳湯,巫彭真君傳。治耳前初發惡疽。
柴胡(二錢),白芍(二兩),金銀花(二兩),熟地(二兩),當歸(一兩),天花粉(五錢),生甘草(三錢),水數碗,煎一碗半,飢服,一連二劑全散。若十日之後,此方救之亦可生。然脾胃一壞。恐難救矣。
白話文:
[耳前發]
耳前發是指在兩耳前方生長的問題,具體位置在懸釐和客主人這兩個穴位。雖然稱之為耳發,但實際上它們是生長在耳朵外面,並非在耳朵內部。根據相關資料顯示,這兩個穴位屬於足少陽膽經,此經脈特點是氣多血少。而且,這兩個穴位位於臉部側邊,是血液較少的地方,因此一旦發生病變,痊癒過程會特別困難。
雖然這兩個穴位屬於少陽膽經,但它們靠近耳朵,耳朵生病時怎麼可能不影響到它們呢?再說,耳朵是腎臟的出口,懸釐和客主人屬於膽經,而膽又是腎的「孩子」。
當膽被火毒侵襲,作為母親的腎怎能袖手旁觀,必定會尋求協助。膽經受到火毒的威脅,可能會逃入腎經以躲避侵害,但這也可能對腎臟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在治療上,除了要清除膽經的火毒,更應該補充腎臟的精水。如果創口高突,這是陽火陽毒完全發作在外的現象,不必過度擔憂。
假使在五、六天後,創口逐漸增大,形狀像蜂窩,皮膚呈紫色,疤痕黑色,疼痛如火燒。在十天內刺破,如果有膿液,還有可能存活。
如果刺破後沒有膿液,只有鮮血不停流出,原本就血少的部位又受損失血,那麼肝(木)必然會剋制脾土,導致脾胃功能嚴重受損,食慾下降,甚至吃東西都嘗不出味道,這是進入陰性狀態的徵兆。超過二十四天後,恐怕生命難保。這個病症可能發生在左邊或右邊,危險程度相同。若能在初期及早救治,都有機會康復。
顧耳湯,源自巫彭真君的傳承。適用於治療耳前剛開始出現的惡性膿瘡。
配方為柴胡二錢,白芍二兩,金銀花二兩,熟地二兩,當歸一兩,天花粉五錢,生甘草三錢。用水煮至剩下一碗半,餓時服用,連續服用兩劑即可消除病竈。即使在十天後使用此方,也能挽救生命。然而,一旦脾胃功能受損,恐怕就難以挽回了。
2. 鬢髮
鬢髮者,發於左右之兩鬢,乃頭維、下關之穴也。鬢疽屬手少陽三焦相火,薛新甫云是肝膽之火,或風熱也,不可為訓。但忌用灸,尤忌見膿。查頭維、下關之穴,本屬足陽明胃經之穴。初起之時,大如癤子,次後漸大,四圍高突,頭面、眼、鼻俱浮,此陽症也。且兩鬢又近於太陽,乃陽之位也,似宜作陽症治之。
但雖是陽症,往往有變為陰症者,所以治陽又宜加入陰分之藥,以預防其變。若已潰破爛,更須陰藥倍多於陽藥,則陰之正旺,自然陽之邪難變也。倘睡中恍惚,或吐逆不止,此陽症變陰,亦死症耳。不可謂胃經是多氣多血之腑,而輕用散劑也。
理鬢湯,岐天師傳。治兩鬢生疽,無論已未潰爛,皆可治之。
金銀花(三兩),白芷(二錢),川芎(一兩),當歸(一兩),夏枯草(三錢),水煎服。未潰者,二劑即消:已潰者,四劑全愈。
蒿草飲,伯高太師傳。治鬢疽。
青蒿(一兩),玄參(一兩),生地(一兩),川芎(一兩),夏枯草(一兩),細辛(一錢),蔓荊子(一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愈。
白話文:
【鬢髮】
鬢髮指的是頭兩側的頭髮,與頭維、下關等穴位有關。鬢疽病屬於手少陽三焦相火,有人認爲這是肝膽之火,或者是風熱,但這並不完全正確。治療時要避免使用灸法,尤其要注意不能讓膿瘡出現。事實上,頭維和下關這兩個穴位,原本就屬於足陽明胃經。
在鬢疽初期,病竈大小如同癤子,之後逐漸變大,周圍隆起,甚至導致頭部、眼睛、鼻子都浮腫,這屬於陽症。並且兩鬢靠近太陽穴,是陽的位置,似乎應該按陽症來治療。
但是,雖然鬢疽是陽症,卻常常有轉爲陰症的情況,因此在治療陽症的同時,應加入一些滋陰的藥物,以防病情轉變。如果已經潰爛,更應該使用比陽藥更多的陰藥,這樣陰氣旺盛,陽邪就難以變化。如果患者在睡眠中感到模糊不清,或者持續嘔吐,這是陽症轉變爲陰症,也是危險的信號。不能因爲胃經是氣血旺盛的臟腑,就輕易使用散劑。
【理鬢湯】,這是岐天師的方子,用於治療兩鬢生疽,無論是否已經潰爛,都能有效治療。
配方:金銀花(三兩)、白芷(二錢)、川芎(一兩)、當歸(一兩)、夏枯草(三錢),用水煎服。未潰爛的,服用兩次即可消退;已經潰爛的,服用四次可以痊癒。
【蒿草飲】,這是伯高太師的方子,用於治療鬢疽。
配方:青蒿(一兩)、玄參(一兩)、生地(一兩)、川芎(一兩)、夏枯草(一兩)、細辛(一錢)、蔓荊子(一錢),用水煎服,一次服後症狀會減輕,二次服後可以痊癒。
3. 臉發
臉發者,發於面上左右,四白、巨髎之穴也。有生於鼻柱上者,雖屬於肺,亦風熱也。按:四白、巨髎,在淚堂之下,鼻之兩旁。此二穴雖屬足陽明之部位,然陽明之經,最易動火,使無陰相濟,則其火一發,多有不能止遏之時,往往變生不測。故此二穴生癰,亦大可畏。倘初起之時,色似葡萄,其形漸大,或生子母之瘡,八九日即有亡者。
可見,此瘡亦宜急治,補陰以濟陽,內托而兼化毒,實善治之法也。
護顏湯,巫彭真君傳。治臉旁鼻外生疽。
玄參(一兩),當歸(一兩),金銀花(二兩),瓜蔞(半個),生地(一兩),石膏(三錢),白芷(二錢),半夏(二錢),黃芩(二錢),水六碗,煎一碗服,五日內即散。
白話文:
【臉部發疹】
臉部長疹,通常出現在臉的兩側,即四白、巨髎這兩個穴位位置。有些疹子會長在鼻樑上方,雖然和肺部有關,但也是由風熱引起的。四白、巨髎這兩個穴位位於眼淚流下的地方,鼻子的兩側。雖然它們屬於足陽明胃經的部位,但陽明經是最容易上火的,如果沒有陰氣來調和,一旦火氣爆發,往往很難控制,可能導致無法預測的後果。因此,這兩個穴位長出膿包,也是非常可怕的。如果剛開始出現時,顏色像葡萄一樣,形狀逐漸增大,或者長出母子瘡,八九天內就可能致命。
由此可見,這種瘡應該及時治療,要滋補陰氣以調和陽氣,從內而外排毒,這是治療的好方法。
「護顏湯」,是巫彭真君所傳的方子,用於治療臉頰和鼻子周圍長出的膿包。
配方如下:玄參一兩,當歸一兩,金銀花二兩,瓜蔞半個,生地一兩,石膏三錢,白芷二錢,半夏二錢,黃芩二錢。用水六碗煎至一碗,服用後,五日內就能消散。
4. 對口發
對口發者,發於風府、啞門之穴也。正對於前唇口,故以對口名之,乃督脈之火毒也。夫督脈何以有火毒乎?蓋督脈起於尻骨,過命門,夾脊而上,透於玉枕,玉枕之穴近於泥丸,泥丸之穴,最惡腎火之燒,最喜腎水之潤也。玉枕之穴,與泥丸性正相同,乃唇齒之穴也。玉枕知泥丸喜水而不喜火,遇水則引而上升,遇火則閉而不納,腎火至玉枕而不納,勢必停留於玉枕之外,而風府、啞門正其穴也,故久留而不散,遂結成火毒而生癰矣。此症之生,本是凶症,然而生於對口者猶輕,生於偏旁髮際天柱穴間者為更重。
初發之時,急宜救之。蓋天柱屬足太陽膀胱之經,雖多血少氣,然其地上近於腦,不可作陽癰治之。況此處生癰,多現無數小瘡口,以惑世人,不知從何處覓頭。急宜消之,若少遲,恐毒入於腦,邪熱上攻,不可救矣。
夫陰陽二毒,俱可內消,何可遷延等待,令其皮破腫潰而後治之乎?迨於瘡口赤腫,或變為紫黑,發寒發熱,毒勢大橫,動刀而無膿,用針而流血,通喉落首,追悔不亦遲乎?故吾願人於二三日前而早用大劑,於補血補氣之中,益之散毒散火之藥,以急治之也。
加味三星湯,巫彭真君加。治陽疽。
金銀花(二兩),蒲公英(一兩),生甘草(三錢),玄參(一兩),水數碗,煎八分服,二服即消。陽症已破者,三服膿盡生肉。
加減聖神湯,巫真君加。治陰疽。
人參(一兩),生黃耆(一兩),當歸(五錢),金銀花(三兩),白芥子(三錢),附子(一錢),一二劑止血生肉,六劑全愈。
加味三花湯,巫真君加。治對口初起。
當歸(二兩),川芎(一兩),天花粉(三錢),紫花地丁(一兩),甘菊花(五錢),水煎服,二劑全消。
或用生甜菜一把,搗,加酒釀少許,同敷瘡口,干即易之,亦頗效。然可治陽症也,若陰症難痊。吾以為甜菜非四時之物,不若前三方可頻得也。世有奇方,非余所知。
白話文:
【對口發】,這是指在風府和啞門穴位發生的病狀,這些位置剛好對著前面的嘴脣,因此被稱為對口。這是督脈中的火毒所導致的問題。那督脈怎麼會有火毒呢?督脈起始於尾骨,經過命門,夾著脊椎向上,穿過玉枕穴,而玉枕穴接近泥丸穴。泥丸穴非常不喜歡腎火的炙烤,卻喜歡腎水的滋潤。玉枕穴和泥丸穴的特性相同,都是管轄脣齒的穴位。玉枕穴知道泥丸穴喜歡水不喜歡火,遇到水就會吸收,遇到火就會關閉不接受。當腎火到達玉枕穴而無法被接受,勢必會停留在玉枕穴外,風府和啞門穴正好就在這個位置,因此火毒長時間停留無法散去,最終形成火毒,生成膿腫。這種病症本來就是惡性疾病,但如果發生在對口的位置,情況還算輕微,如果是在偏旁髮際的天柱穴之間,那就更嚴重了。
一開始發現時,應立即治療。天柱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絡,雖然血多氣少,但是它靠近腦部,不能按照一般的陽癰來治療。而且這裡生出的膿腫,常常會出現無數的小瘡口,讓人困惑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必須立即消炎,如果稍有延遲,恐怕毒素進入腦部,邪熱向上攻擊,就無法救治了。
無論是陰性還是陽性的毒素,都應該內服消炎,怎麼可以拖延,等到皮膚破裂,腫脹潰爛才來治療呢?等到瘡口紅腫,或者變成紫黑色,發冷發熱,毒素肆虐,開刀沒有膿,用針刺出血,影響到喉嚨和頭部,再後悔就來不及了。所以我希望人們能在發現的前兩三天就使用大劑量的藥物,在補血補氣的同時,加入散毒散火的藥物,進行緊急治療。
"加味三星湯",由巫彭真君改良,用來治療陽癰。
使用金銀花(二兩)、蒲公英(一兩)、生甘草(三錢)、玄參(一兩),用水煮成八分熟,服用兩次即可消炎。如果已經破損,服用三次,膿液就會排乾淨,新生肉芽。
"加減聖神湯",由巫真君改良,用來治療陰癰。
使用人參(一兩)、生黃耆(一兩)、當歸(五錢)、金銀花(三兩)、白芥子(三錢)、附子(一錢),服用一兩次就能止血,新生肉芽,服用六次就能完全康復。
"加味三花湯",由巫真君改良,用來治療對口剛開始的病狀。
使用當歸(二兩)、川芎(一兩)、天花粉(三錢)、紫花地丁(一兩)、甘菊花(五錢),用水煎服,服用兩次就能消除。
或者可以用一把生甜菜,搗碎,加上少量的米酒,一同敷在瘡口,乾了就換新的,效果也很好。但是隻能治療陽癥,如果是陰癥就很難痊癒。我認為甜菜不是四季都有的食物,不如前面提到的三種藥方容易取得。世界上可能還有其他的奇方,但那我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