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洞天奧旨》~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瘡瘍陰陽真假論

經曰:諸瘍痛癢,皆屬心火。似乎瘡瘍癰疽,無非陽火也。誰知陽能變陰,陰難濟陽,無有一定之規乎。夫陽火之旺,乃陰水之虧也,本是陽症,亦宜補陰以濟之。況原是陰症,反用消耗之藥,必至損陽而更涸其陰,安得不變生偏勝之禍哉?如瘡毒初起,筋攣骨痛,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非陰症似陽乎。不用溫散,而妄用寒涼,或食生冷之物,使瘡毒內陷,遂至陰極似火,甚而煩悶之症生。

苟不用溫暖之藥,則陰不能退,而陽不能回也。如瘡毒初起,色紫皮赤,腫突作痛,惡寒喜暖,非陽症似陰乎。不用寒散,而妄用辛熱,或食燔炙之味,使瘡毒外腐,遂至陽極似水,甚而昏憒之禍作。苟不用冷瀉之藥,則陽不能制,而陰不能生也。然而陽似陰者易療,陰似陽者難醫。

世有瘡瘍大爛,洞見腑臟,或見筋骨,瘡口黑陷,身不能臥,口不能食,人認為陽症之敗壞也,詎知是陰虛而不能變陽乎。夫潰爛而至於臟腑、筋骨之皆見,此從前不用補劑,使毒過於沿燒,將好皮肉盡化為瘀腐耳。口不思食,本不可救,然用參、耆、歸、熟,佐之化毒之品,亦往往有得生者。

倘日以解毒為事,絕不去補氣血之陰,則陰不能變陽,又安能死變為生哉。更世有瘡瘍將愈而不收口,百藥敷之,絕無一驗,人以為餘毒之未淨也,詎知是陰虛而不能濟陽乎。夫獨陰不生,而孤陽亦不長也。瘡瘍致膿血已淨,則陰必大虛,止補其陽,則陽旺陰虛,陽雖有濟陰之心,而陰實無濟陽之力,所以,愈補陽而陰愈虛,陰愈虛而瘡口愈難合也。倘錯疑毒之未淨,用敗毒之劑,則已虛益虛,不特損陰,而兼損陽矣。

助陽尚難補陰,況攻毒又安能濟陽哉。此皆不識陰陽之真假,毋怪施治之誤也。大約未潰之前,多有陰症似陽之病。若已潰之後,雖陽症亦作陰症治之。故俱宜用補而不可用散,此實不傳之秘訣也。

白話文:

經典上說:各種瘡痛癢癥,都屬於心火的範疇。好像瘡瘍癰疽,無不是由陽火所導致。但誰知陽能轉化為陰,陰卻難以補濟陽,並沒有固定不變的規律。當陽火旺盛時,實際上是因為陰水不足,本來是陽性症狀,但也應補充陰分以平衡。況且原本是陰性症狀,反而使用消耗性的藥物,必然會損耗陽氣,使陰分更加乾涸,怎麼可能不產生一方過盛的災禍呢?

比如瘡毒剛開始發作,伴有筋骨疼痛,這是由寒氣引起的腫脹,是八風變化的一種,難道不是陰性症狀表現出陽性嗎?如果不使用溫熱的藥物,反而胡亂使用寒涼藥物,或是食用生冷食物,會使瘡毒向內發展,最終到達陰極似火的地步,甚至出現煩悶的症狀。

如果不使用溫暖的藥物,那麼陰寒無法消退,陽氣也不能恢復。同樣,如果瘡毒初起,皮膚呈紫色,腫脹劇痛,怕冷喜暖,這難道不是陽性症狀表現出陰性嗎?如果不使用寒涼的藥物,反而胡亂使用辛辣熱性藥物,或是食用燒烤類食物,會使瘡毒向外腐爛,最終到達陽極似水的地步,甚至出現昏迷的嚴重後果。如果不使用冷瀉的藥物,那麼陽性無法得到控制,陰性也無法生成。

然而,陽性症狀表現出陰性的比較容易治療,陰性症狀表現出陽性的則較難醫治。

世人常見的嚴重瘡瘍,洞穿了內臟或露出筋骨,瘡口呈黑色凹陷,病人不能躺下,也無法進食,大家都以為這是陽性症狀的惡化。殊不知,這是因為陰虛,無法轉換為陽性。當瘡瘍潰爛到可以看見內臟和筋骨時,這是因為之前沒有使用補藥,讓毒素蔓延燃燒,將健康的皮肉都化為腐爛。病人不想吃東西,原本已經無法治救,但如果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熟地等藥材,輔以排毒的藥物,還是有可能康復。

如果只是一味地解毒,完全不補充陰性和血液,那麼陰性無法轉換為陽性,又怎能從死亡邊緣活過來呢?

另外,常見瘡瘍即將痊癒,但瘡口卻久久不癒合,使用各種藥物都無效,大家都以為這是殘留的毒素未清除。殊不知,這是因為陰虛,無法補濟陽性。單獨的陰性無法生存,單獨的陽性也無法成長。當瘡瘍的膿血已經清理完畢,陰性必定已經非常虛弱,如果只補充陽性,會導致陽性過盛,陰性更加虛弱。即使陽性有心補濟陰性,但陰性實際上並沒有能力補濟陽性。因此,越是補充陽性,陰性就越虛弱,陰性越虛弱,瘡口就越難癒合。如果錯誤地懷疑毒素尚未清除,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就會使原本虛弱的陰性更加虛弱,不僅損傷陰性,還會損傷陽性。

補充陽性尚且難以補充陰性,何況攻擊毒素又如何能補濟陽性呢?這些都是因為無法辨別陰陽的真假,才會導致治療上的失誤。大約在瘡瘍未潰破前,多有陰性症狀表現出陽性的病況。如果瘡瘍已經潰破,即使是陽性症狀,也應當按照陰性症狀來治療。所以都應該使用補藥,而不是散藥,這是真正的不傳之祕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