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奧旨》~ 卷三 (1)
卷三 (1)
1. 卷三
2. 瘡瘍生於富貴論
瘡瘍之生,無分富貴貧賤。然而貧賤之人,往往易治,富貴之家,每每難治,其故何也?蓋富貴之家,所食者燔熬烹炙之物也,居處安逸,姬妾眾多,未免逸則思樂,樂則思淫,淫則泄精必甚,泄精既甚,則腎水虧涸,水去而火必動,火動而水更衰,必至陰陽兩虧,臨壚不振。於是服熱藥以助之,又嫌藥力之微也,復修合金石等藥,以博其久戰之歡。
然而,金石之藥,止可助火而不能助氣。夫助氣之藥,舍人參無他味也。惟是富貴之人,貪歡者多,而吝惜者正復不少。用熱藥以助火,非多加人參,不足以駕馭其猛烈之威。無奈人參價高,方士勸多用人參,富貴人必有難色,乃遷就而改用他味,未免力薄勢衰,火旺無制,而腎火沸騰矣。
火勝則外勢堅舉而不肯倒,自必多入房以快欲,愈戰愈酣,火益熾而水益干,水乾則難以伏火,而熱乃化毒,結於腸胃矣。久之水涸火炎,陽易舉而亦易泄,心甚貪歡,或有忍精強戰之時,火毒乃變為膿血,每於不可思慮之處,而生癰生疽也。故貧賤之人所生者,半是陽毒,而富貴之人所生者,盡是陰瘡,以其結毒在於陰處,故所發亦在陰之部位。陽毒易消,陰毒難化,又何疑乎?雖然陰陽之毒總貴早治,治若早,皆可速愈。
但陽易清補以消毒,陰宜溫補以化毒也。
白話文:
【瘡瘍生於富貴論】
瘡瘍的產生,並不分貧富貴賤。然而,貧賤的人,往往容易治癒,富貴的家庭,卻常常難以治療,這是爲什麼呢?主要是因爲富貴人家,飲食多爲燒烤煎炒的食物,生活安逸,妻妾衆多,不免會追求享樂,樂極則思淫,過度放縱必定導致腎精大量消耗,腎精耗損嚴重,則腎水枯竭,水一缺則火必動,火動則水更加衰弱,最終導致陰陽兩虛,身體機能下降。於是服用熱性藥物來助興,但又覺得藥效太微,再製作含金屬礦物的藥物,以求持久歡愉。
然而,金屬礦物的藥物,只能助火卻無法助氣。能助氣的藥物,除了人參別無他選。只是富貴之人,貪歡的雖多,吝嗇的也不少。使用熱性藥物助火,若不多加人參,不足以駕馭其猛烈的威力。無奈人參價格昂貴,道士勸說多用人參,富貴人必定面露難色,只好將就改用其他藥物,難免藥力薄弱,火勢旺盛無制,腎臟火氣沸騰。
火旺則外部症狀堅硬挺立不肯倒下,自然會多次行房以滿足慾望,愈戰愈激烈,火勢越旺而水越幹,水乾則難以抑制火勢,熱毒便轉化爲毒素,凝結於腸胃。時間久了,水分乾涸火勢炎烈,陽氣雖易舉但也易泄,心中極度渴望歡愉,有時忍精強行戰鬥,火毒便轉爲膿血,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生成癰疽。因此,貧賤之人所生的,多半是陽毒,而富貴之人所生的,全是陰瘡,因毒素凝聚在私密處,所以發病也在陰部。陽毒容易消除,陰毒難以化解,這還有什麼疑問嗎?即便如此,無論是陰陽之毒,都應及早治療,如果治療得早,都可以快速痊癒。
但是,陽毒適合用清補法以解毒,陰毒則宜用溫補法以化毒。
3. 疔瘡形症論
疔瘡之症,其形多端,近人有分三十四種者,亦象形而名之也。其實,分五色以配五臟,庶足以包之,不必多立名色也。如疔生於心經,其色赤,其形生於心臟之俞、募、經、井之端,或手之小指,身熱心煩,睡臥不安,口乾燥,其痛應心,小便短赤,面紅紫,舌上有裂紋,或有珠子。
如疔生於肝經,其色青,其形生於肝臟之部位,或在脅肋,或在足之大趾之端,其症寒熱,頭項痛,眼中發火光,口苦脅痛,小便難而清。如疔生於脾經,其色黃,其形多生脾臟之部位,其症不食,多嘔吐。如疔生於肺經,其色白,其形多生肺臟之部位經絡,或生於手之大指,其症發熱咳嗽。
如疔生於腎經,其色黑,其形多生於腎臟經絡部位,足之小趾、湧泉等穴,其症寒熱,面色䵟。此五臟之疔也。凡見色黑者,即治其腎。凡見色白者,即治其肺。凡見色黃者,即治其脾。凡見色青者,則治其肝。凡見色紅者,即治其心。而佐之解毒托裡之藥,何疔之不盡愈乎?況因其形色,而察其經絡,尤百不失一也。
此古人所以止言五疔,而不多其名目者,誠得其要也。然吾更有兼治之法。一見諸般疔毒,除頭項之上,開手即用艾火灸之,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而止,隨用金銀花三兩、紫花地丁一兩、白礬三錢、生甘草三錢、當歸一兩,水煎服之,則各疔無不盡愈。倘人畏灸,即單以此方煎服二劑,亦無不盡愈者也。
雖有緩急之分,生死之異,皆不必問,惟色欲則斷斷宜忌,犯之不可救療,非吾方之不神也。
癰瘍疽疔,但有陰陽、內外、虛實之分,無大小之別。《外科精要》之書,乃謂二寸至五寸為癰,五分至一寸為疽者謬,以小者為疔,尤謬之謬也。灸法,上頭項禁灸,余疔無不可灸也。但服前方,實救死之法,人宜知之。
白話文:
關於疔瘡的病症,其外觀形狀多樣,近代有人將其分為三十四種,這些分類是根據其形狀來命名的。但實際上,我們可以根據五種顏色來對應五臟(心、肝、脾、肺、腎),這樣基本上就能涵蓋所有情況,不需要再設立過多的分類名稱。
如果疔瘡出現在心臟相關的經絡,其顏色會是紅色,通常生長在心臟的俞、募、經、井等穴位,或者手的小指。患者可能會感到身體發熱,心煩意亂,睡眠不寧,口乾舌燥,疼痛感集中在心臟位置,小便呈現淺紅色,臉色泛紅或紫,舌頭可能出現裂紋,甚至有小顆粒。
如果疔瘡出現在肝臟相關的經絡,其顏色會是青色,通常出現在肝臟部位,或是脅肋,或腳的大拇指。患者可能會出現寒熱交錯的症狀,頭頸部疼痛,眼睛發光,口苦脅痛,小便困難但清澈。
如果疔瘡出現在脾臟相關的經絡,其顏色會是黃色,通常出現在脾臟部位,患者可能會有食慾不振,頻繁嘔吐的症狀。
如果疔瘡出現在肺臟相關的經絡,其顏色會是白色,通常出現在肺臟部位或手的大拇指,患者可能會有發燒咳嗽的症狀。
如果疔瘡出現在腎臟相關的經絡,其顏色會是黑色,通常出現在腎臟部位或腳的小拇指,患者可能會有寒熱交錯的症狀,臉色蒼白。
對於這五臟相關的疔瘡,只要根據顏色就能判斷應對的臟器,並輔以解毒和調理體質的藥物,就能有效治療。
古人的智慧在於只將疔瘡分為五種,而不再進一步細分,因為他們掌握了治療的關鍵。但還有一個更全面的治療方法:一旦發現任何疔瘡,除了頭部,立刻使用艾灸治療,直到疼痛減輕,再配合服用特定的藥方,包括金銀花、紫花地丁、白礬、生甘草、當歸等,就能有效治療各種疔瘡。
雖然疾病的急慢性以及嚴重程度不同,但只要避免過度性行為,遵守治療原則,大部分的疔瘡都能被治癒。這不是藥方神奇,而是遵循了正確的治療方式。
對於癰、疽、疔等皮膚病變,我們主要看其陰陽、內外、虛實的差異,而不僅僅關注其大小。一些醫書將尺寸作為區分癰和疽的標準,這是錯誤的。對於艾灸治療,頭部區域不宜使用,其他部位則可自由應用。服用上述藥方,確實能救人一命,希望人們能瞭解這一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