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奧旨》~ 卷四 (3)
卷四 (3)
1. 產婦生瘡瘍宜用補陰論
古人云:產後必大補氣血為主,其他俱從末治。可見產婦未有不虛者,虛則必用補氣補血之味。氣不補則氣衰,血不補則血少。氣血衰少者,陰不足故耳。故產婦必以補陰為先,以亡血過多,必至失陰耳。或謂陰不可以驟生,必先補氣,以氣能生血,氣旺則血旺,血旺則氣益旺矣。
不知產婦之生瘡瘍者,不可徒補氣也,補氣必至生血,血旺而瘡瘍同旺者奈何?況瘡瘍之生,皆血虧耳。血虧則陰愈虧,補陰而瘡瘍自失。蓋陰能制夫陽也,陽受制則陰日旺矣。陰旺而瘡瘍之間,有血以潤腸胃,有血以蔭筋骨,又何火毒之不盡散乎?若補其陽,有不增瘡瘍之勢哉?故補陰於產婦,勝補陽於產婦也。是以補陰於陽中,不若補陰於陰中也。
大約補陽者四,補陰者六,斷無陽旺而陰消矣。
鐸又曰:產婦生瘡瘍,當分別生產與未生產。未生產之前,胎不崩墮,血未虧也,止補陽以生氣,不必補陰以生血,少佐之消毒敗火藥則得矣。已生產之後,血大虧也,惟補陰以生血,兼且補陽以生氣,而消毒敗火之劑,不必佐之也。若慮瘡瘍之害,而不顧產婦之虛怯,一味消毒收火,鮮不誤矣。
白話文:
古人曾說:產婦在生產後,主要應大力補充氣血,其他的病症都算是次要。由此可見,產婦無一不是虛弱的,虛弱就必須使用補氣和補血的藥物。如果不補氣,氣就會衰弱;不補血,血就會減少。氣血衰減,是因為陰氣不足。因此,產婦首先應該補陰,因為流血過多,必然會導致陰氣流失。有人認為陰氣不能立即恢復,必須先補氣,因為氣可以生血,氣旺盛了,血也會跟著旺盛,血旺盛了,氣也會更旺盛。
然而,對於產婦長瘡瘍的情況,不能只補氣,補氣必然會生血,血旺盛了,瘡瘍也會跟著旺盛,該怎麼辦呢?況且,瘡瘍的產生,都是因為血液虧損。血液虧損,陰氣就會更虧損,補陰,瘡瘍自然就會消失。因為陰氣能抑制陽氣,陽氣受到抑制,陰氣就會逐漸旺盛。陰氣旺盛了,在瘡瘍之間,就有血液來滋潤腸胃,有血液來滋養筋骨,這樣,還有什麼火毒不能消除呢?如果補陽,難道不會增加瘡瘍的嚴重性嗎?所以,對產婦來說,補陰比補陽更有利。因此,比起在陽中補陰,不如在陰中補陰。
大體上,補陽的比例佔四成,補陰的比例佔六成,絕不會出現陽氣旺盛,陰氣卻衰退的情況。
我又說:產婦長瘡瘍,應該區分生產前和生產後。在未生產之前,胎兒沒有早產,血液也未虧損,只需要補陽來生氣,不必補陰來生血,稍微輔以一些清熱解毒的藥物就可以了。在生產之後,血液大量虧損,只能補陰來生血,同時補陽來生氣,而清熱解毒的藥物,就不必輔助使用了。如果擔心瘡瘍的危害,卻忽略了產婦的虛弱,一味地清熱解毒,很少不會出錯的。
2. 瘡瘍不必隨經絡用藥論
瘡瘍之生,宜分經絡,既有經絡,烏可不分哉?吾以為不必分者,以瘡瘍貴去其火毒,不必逐經逐絡而用藥也。以瘡瘍之生,有經絡之分,而用藥之妙,單以消火毒為主,以火毒去而瘡瘍自失,經絡不必分而自分也。試思解火毒之藥,不外金銀花與蒲公英之類,若必隨經隨絡而分之,亦鑿之甚矣,用藥胡可雜哉。
鐸又曰:瘡瘍之生,不在一處,若不分別經絡,則五臟七腑何以清,頭面手足何以辨?不識不知,何所據以治痛癢哉?雖金銀花、蒲公英之類,皆可散消火毒,然無佐使之藥,引之以達於患處,亦不能隨經而入之,是經絡之藥不可不用,亦不可竟用之耳。
白話文:
【對於瘡瘍治療不必嚴格按照經絡用藥的討論】
瘡瘍的產生,本來應該根據經絡區分,既然有了經絡的分別,怎麼可能不去區分呢?但我認為不一定非得區分,因為治療瘡瘍最重要的是去除火毒,並不需要針對每條經脈或每條經絡使用特定的藥物。瘡瘍的形成雖然和經絡有關,但用藥的精妙在於主要消除火毒,只要火毒被清除,瘡瘍自然會消失,經絡不必刻意區分,它們會自行適應。試想,能解火毒的藥物,無非就是金銀花、蒲公英這類的草藥,如果一定要根據經絡來分別使用,那就太過刻板了,用藥怎麼可以如此混亂呢?
然而,我又說:瘡瘍的出現不一定只在一處,如果不根據經絡來區分,那麼如何清理五臟六腑的問題,如何分辨頭面手足的差異?如果對此一無所知,又該如何判斷痛癢的原因,進行治療呢?雖然金銀花、蒲公英等藥物都能散除火毒,但如果沒有輔助藥物的協助,將這些藥物引導到病變部位,它們也不能隨著經絡進入身體,因此,經絡相關的藥物還是需要使用的,但也不能過度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