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奧旨》~ 卷五 (1)
卷五 (1)
1. 背發
諸癰瘍發於背者,無非危症,不可謂背屬陽,信是陽症而輕視之也,然背之穴道甚多,苟不分言之,則經絡舛錯,未必能直中病情也。如生於大椎、陶道、身柱之穴,是發於脊之上也;生於神道、靈臺、至陽之穴者,是發於脊之正中也;生於脊中之穴者,是發於脊之中下也,皆屬督脈之經絡。
生於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之穴者,是發乾背中之兩旁也;生於膈關、陽綱、胞肓、秩邊之穴者,乃發於背後之兩旁也,皆屬足太陽膀胱之經絡。夫既是膀胱之經絡,似與督脈無甚相干。然而背脊乃河車之正路,正路之氣不通,則邊旁歧路盡行秘塞,勢必至水火無既濟之歡。
白話文:
長在背部的各種癰瘍,幾乎都是危症,不能因為背部屬於陽性,就認為是陽性病症而輕視它。但是背部的穴道很多,如果不詳細區分,就會造成經絡混淆,不一定能準確判斷病情。
例如長在大椎、陶道、身柱穴位的,是長在脊椎骨上;長在神道、靈臺、至陽穴位的,是長在脊椎骨正中央;長在脊椎骨中央下方的穴位的,是長在脊椎骨的中下段,這些都屬於督脈的經絡。
長在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穴位的,是長在背部上方的兩側;長在膈關、陽綱、胞肓、秩邊穴位的,是長在背部後方的兩側,這些都屬於足太陽膀胱的經絡。
雖然是膀胱的經絡,看似與督脈沒有什麼關係,但背脊是人體經絡的正路,正路之氣不通暢,就會導致旁邊的分支道路全部堵塞,最終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無法達到阴阳调和的狀態。
臟腑有各顧之苦,則周身前後筋脈拘急,其害有不可勝言者。故治太陽之經,必須兼治督脈,以督脈之氣可順而不可逆也。凡氣皆自上而下行,惟任督之氣自下而上。自下而上者為順,自上而下者為逆矣。且督脈,陽脈之海也。足太陽之經,原為督脈之所統領,通足太陽之氣,正通督脈之氣也。
然而,督脈氣通,而足太陽之氣亦通矣,故治之必須兼也。以上諸瘍有頭向上者,有頭向下者,有上下各有頭而開發者,或如蓮子,或如蜂窠。蓮子言其頭少,不過一二十也,蜂窠言其頭多,不止五六十也。此等癰瘍,陽症少而陰症多,總貴擁護心君,不可使火毒內攻。無奈背近於心,最易腐肉穿膜,及至穿膜,百不救一。
白話文:
內臟和五臟六腑各有其病苦,就會導致全身前後的筋脈緊繃,其危害之大難以言喻。因此治療太陽經,一定要同時治療督脈,因為督脈的氣可以順行,卻不能逆行。所有的氣都從上往下流動,只有任脈和督脈的氣是從下往上流動。從下往上流動是順行,從上往下流動是逆行。而且督脈是所有陽脈的總匯。足太陽經原本就由督脈統領,通暢足太陽經的氣,也就是通暢督脈的氣。
因此,督脈氣通,足太陽經的氣也自然通暢,所以治療時必須同時兼顧。以上提到的各種瘡瘍,有頭部朝上的,有頭部朝下的,也有上下都有頭部並且擴散的,有的像蓮子,有的像蜂窩。蓮子指的是瘡頭較小,只有一二十個,蜂窩指的是瘡頭較多,超過五六十個。這些癰瘍,陽性症狀較少,陰性症狀較多,總之要以保護心臟為首要,不能讓火毒內攻。但背部靠近心臟,最容易發生腐肉穿破膜的狀況,一旦穿破膜,就幾乎沒有救治的機會了。
必須於五日之前急早治之,以大劑酣飲,庶可奪命於垂危,返魂於將死也。凡瘡頭開展,止遏不住,不論向上、向下、向左、向右,亟宜用收毒等藥,敷而圍之,自不衝突也。如此救療,胃氣大開,斷不至死。
急消湯,岐天師傳。治背心之間先發細瘰,後漸漸紅腫,高突大痛。
忍冬藤(二兩),茜草(三錢),紫花地丁(一兩),貝母(三錢),甘菊花(三錢),黃柏(一錢),天花粉(三錢),桔梗(三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三劑全消。
白話文:
如果發現這種病症,必須在五天內盡快治療,用大量藥物猛烈地灌服,也許能從死亡邊緣拉回來。如果瘡頭不斷擴張,無法阻止,無論是向上、向下、向左或向右蔓延,都要馬上用收毒的藥物敷在患處並包紮起來,就不會繼續擴散。如此救治,胃氣會恢復,絕對不會致命。
岐黃天師傳授了一個治療背部發病的方子,叫做「急消湯」。這個方子適用於背部中央先出現細小的瘰癧,之後逐漸紅腫、凸起、疼痛的病症。
方子包括忍冬藤二兩、茜草三錢、紫花地丁一兩、貝母三錢、甘菊花三錢、黃柏一錢、天花粉三錢、桔梗三錢,用水煎服。一劑藥後症狀會減輕,兩劑藥後症狀會更輕,三劑藥後就能完全消除。
神散陽癰湯,伯高太師傳。治背疽陽癰初起。
天花粉(五錢),生甘草(五錢),茯苓(五錢),車前子(五錢),貫仲(五錢),羌活(二錢),黃芩(三錢),紫菀(三錢),生地(一兩),柴胡(一錢),水煎服,一劑即消大半,二劑全消。若已潰後,不可用矣。
變陽湯,岐天師傳。治背心初發小泡,癢甚,已而背重如山,隱隱發紅暈,如盤之火,譫語胡言,斷陰疽陰癰也,以此方救之。
白話文:
神散陽癰湯
- 伯高的老師傳授。治療背部陽性癰疽的初期症狀。
材料:
- 天花粉(5錢)
- 生甘草(5錢)
- 茯苓(5錢)
- 車前子(5錢)
- 貫仲(5錢)
- 羌活(2錢)
- 黃芩(3錢)
- 紫菀(3錢)
- 生地(1兩)
- 柴胡(1錢)
水煎服,一帖即可消退大半,兩帖可完全消退。如果已經潰爛,則不可使用。
變陽湯
- 岐天師傳授。治療背部或胸部剛發出小泡,奇癢無比,接著背部沉重如山,隱隱發出紅暈,像鍋中的火,胡言亂語,這是膿點(陰疽或陰癰)的初期症狀,可以用此方治療。
人參(二兩),黃耆(二兩),金銀花(半斤),附子(一錢),荊芥(炒黑,三錢),柴胡(二錢),白芍(一兩),天花粉(五錢),生甘草(五錢),水十餘碗,煎汁二碗,先服一碗,後再服一碗。服後陰必變陽而作痛,再用一劑而痛亦消,再服數劑全愈。
錦庇湯,伯高太師傳。治陰癰初起。
黃耆(三兩),肉桂(三錢),生甘草(一兩),荊芥(炒,三錢),天花粉(三錢),貝母(二錢),錦地羅(五錢),茯苓(一兩),水煎服。一劑即散大半,三劑全消。
白話文:
參附湯
人參(40 克),黃耆(40 克),金銀花(250 克),附子(5 克),荊芥(炒黑,15 克),柴胡(10 克),白芍(20 克),天花粉(25 克),生甘草(25 克),水約 2,000 毫升,煎煮成藥汁兩碗,先服一碗,再服另一碗。服後,陰證必定轉化為陽證而疼痛加劇,再服用一劑,疼痛就會消失,再服數劑即可痊癒。
錦庇湯
,伯高太師傳授。治療陰性癰腫發作初期。
黃耆(60 克),肉桂(15 克),生甘草(20 克),荊芥(炒,15 克),天花粉(15 克),貝母(10 克),錦地羅(25 克),茯苓(20 克),水煎服。一劑藥即可散去大半,三劑即可全部消散。
轉敗湯,岐天師傳。治背癰潰爛,洞見肺腑,瘡口不收,百藥敷之,絕無一驗,此方治之神效。
麥冬(一兩),熟地(二兩),山茱肉(一兩),人參(五錢),肉桂(一錢),當歸(一兩),忍冬藤(一兩),白朮(五錢),水煎服,五劑全愈。
收肌飲,伯高太師傳。治同前。
熟地(二兩),白朮(二兩),山茱萸(一兩),人參(一兩),當歸(一兩),生甘草(三錢),甘菊花(三錢),肉桂(三錢),天花粉(二錢),水煎服,一連四劑,瘡口自合。必須節守房事一月,否則無功。
白話文:
轉敗湯(取自岐天師傳授)
治療背部癰疽潰爛,已穿透露出肺腑,傷口無法癒合,儘管使用各種藥物治療都無效。此方證治之效如同神助。
- 麥冬(60克)
- 熟地(120克)
- 山茱萸(60克)
- 人參(30克)
- 肉桂(6克)
- 當歸(60克)
- 忍冬藤(60克)
- 白朮(30克)
以上藥材水煎服,連續服用五劑可痊癒。
收肌飲(取自伯高太師傳授)
治療症狀同轉敗湯。
- 熟地(120克)
- 白朮(120克)
- 山茱萸(60克)
- 人參(60克)
- 當歸(60克)
- 生甘草(18克)
- 菊花(18克)
- 肉桂(18克)
- 天花粉(12克)
以上藥材水煎服,連續服用四劑,傷口將自行癒合。在此期間必須禁慾一月,否則治療無效。
定變回生湯,岐天師傳。治背疽長肉,瘡口已平,偶犯色欲惱怒,開裂流水,色變紫黑,肉變敗壞。
人參(四兩),黃耆(三兩),當歸(二兩),北五味子(二錢),麥冬(二兩),肉桂(三錢),白朮(二兩),山茱萸(五錢),忍冬藤(二兩),茯苓(一兩),水煎服,四劑平復。或疑藥料太重,然變出非常,不如此多用補劑,萬難救死也。倘愈後再犯色欲,萬無生機。
補縫飲,伯高太師傳。治背癰愈後開裂。
人參(二兩),白芍(五錢),當歸(一兩),白朮(炒,二兩),麥冬(一兩),肉桂(二錢),附子(一錢),熟地(二兩),北五味(三錢),山藥(五錢),水煎服,十劑可安。
白話文:
定變回生湯,出自岐天師傳。治療背上長瘡結肉,傷口已平復,但偶爾因為色慾或惱怒而導致傷口裂開流膿,顏色變為紫黑色,肉質腐敗變壞。
藥材組成:
- 人參(四兩)
- 黃耆(三兩)
- 當歸(二兩)
- 北五味子(二錢)
- 麥冬(二兩)
- 肉桂(三錢)
- 白朮(二兩)
- 山茱萸(五錢)
- 忍冬藤(二兩)
- 茯苓(一兩)
水煎服用,四劑即可平復。有人可能會懷疑藥量太重,但病症變化的情況非同尋常,如果不使用這麼多補藥,很難挽救生命。如果痊癒後再次犯色慾,則難有生機。
補縫飲,出自伯高太師傳。治療背上癰疽癒合後開裂。
藥材組成:
- 人參(二兩)
- 白芍(五錢)
- 當歸(一兩)
- 白朮(炒,二兩)
- 麥冬(一兩)
- 肉桂(二錢)
- 附子(一錢)
- 熟地(二兩)
- 北五味(三錢)
- 山藥(五錢)
水煎服用,十劑即可痊癒。
助陽消毒湯,岐天師傳。治夏生背癰,瘡口不起,脈大無力,發熱作渴,自汗盜汗,用參耆補劑,益加手足逆冷,大便不實,喘促嘔吐,陰症似陽,此方主之。
人參(半斤),黃耆(一斤),當歸(四兩),白朮(四兩),陳皮(一兩),附子(五錢),水煎膏,作二服。連服數劑乃愈。此舍癰從症之法,蓋症出非常,不可以平常細小之藥從癰也。
起陷神丹,伯高太師傳。治症同前。
人參(二兩),白芍(五錢),當歸(一兩),麥冬(一兩),白朮(二兩),肉桂(二錢),附子(一錢),熟地(二兩),北五味(三錢),山藥(五錢),水煎服,十劑可安。
白話文:
助陽消毒湯,出自岐天師。治療夏天生長在背部的膿瘡,瘡口不生長,脈搏大而無力,發熱口渴,自汗盜汗,使用參耆補藥治療後,手腳反而冰冷,大便不成形,喘息嘔吐,陰證像陽證,使用此方治療。
人參(半斤),黃耆(一斤),當歸(四兩),白朮(四兩),陳皮(一兩),附子(五錢),用水煎煮成膏狀,分成兩次服用。連續服用幾劑就會痊癒。這是針對膿瘡從症的治療方法,因為症狀非常不尋常,不能用平常治療膿瘡的藥物。
起陷神丹,出自伯高太師。治療症狀與前者相同。
人參(二兩),白芍(五錢),當歸(一兩),麥冬(一兩),白朮(二兩),肉桂(二錢),附子(一錢),熟地(二兩),北五味(三錢),山藥(五錢),用水煎煮服用,十劑就會好轉。
歸花湯,秦真人傳。治癰疽發背初起。
金銀花半斤,水十碗,煎二碗,入當歸二兩,同煎一碗一氣服之,一日即散絕,神方也。世人亦有用此者,不能多耳。不拘陰陽之毒,飲之立愈。但過四五日,則減半效,然亦無性命之憂。對口與無名腫毒亦可用,或略小其劑可也。
白話文:
歸花湯
這是秦真人傳下來的方子,用來治療癰疽發背剛開始的時候。
材料:
- 金銀花半斤
- 水十碗
做法:
- 將金銀花用十碗水煎煮,煎到剩下兩碗。
- 加入當歸二兩,繼續煎煮到剩下只有一碗,趁熱服用。
療效:
- 服用一次,就能夠讓癰疽發背消散,是神效的方子。
- 世上也有人用這個方子,但能完全有效的不多。
- 不論是陰毒還是陽毒,服用後都能立刻見效。
- 但是過了四五天,效果就會減半,不過也不會有生命危險。
- 這個方子也可以用來治療口瘡和無名腫毒,可以稍微減少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