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洞天奧旨》~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瘡瘍寒熱論

瘡瘍初起,輕者不發寒熱,重則未有不發寒熱者也。但發熱於未潰之前者輕,發熱於已潰之後者重,惡寒於未潰之前者重,惡寒於已潰之後者輕。蓋火毒發越,邪正交戰,陰弱則生熱,陽微則惡寒。似乎未潰發熱,乃陰血之衰,其陽氣正旺也,陽旺則火毒必熾,而吾以為輕者,以陽旺不至於變陰耳。

未潰惡寒,乃陽氣之虛,其陰血正勝也,陰勝則瘡肉易生,而吾以為重者,以陰勝必至於耗陽耳。已潰發熱,或疑陰變陽也,誰知乃陰虛而不能濟陽乎,故病重。已潰惡寒,或疑陽變陰也,誰知是陽虛而不能濟陰乎,故病輕也。既知寒熱之重輕,見其寒而補其陽,見其熱而補其陰,何瘡瘍之難治乎?然而寒熱無常,有晝寒而夜熱,有晝熱而夜寒,有日夜惡寒而不發熱,有日夜發熱而不惡寒。又將何法以治之哉?嗟乎!惡寒者,非寒也;惡熱者,非熱也。

見其寒,峻補其陽氣,而不必泄其陰;見其熱,峻補其陰血,而不必泄其陽,自然熱者不熱,而寒者不寒也。或曰:瘡瘍之生,皆火毒也,不消火毒,而但補其陰陽,毋乃不可乎?詎識正旺而邪自退也。況補陽之味,未嘗無消毒之味也,補陰之品,未嘗無散火之品也。否則,於補氣補血之中,而寓之消毒散火之劑,又未為不可耳。

惟是常症易治,變症難治。倘發熱而痛,惡寒而躁,又不可拘熱用補陰、寒用補陽之法,恐有寒盛格陽、熱盛拒陰之症,別當用從治之藥,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之為得也。

白話文:

瘡瘍剛出現時,輕微的不會引起寒熱症狀,嚴重的則一定會伴隨寒熱。在瘡瘍潰破前發熱的病情較輕,潰破後發熱的病情較重;在潰破前感到寒冷的病情較重,潰破後感到寒冷的病情較輕。這是因爲火毒爆發,正邪兩力在體內交戰,陰氣虛弱就會發熱,陽氣微弱則會感到寒冷。看起來,潰破前發熱是因爲陰血衰弱,此時陽氣旺盛,陽氣旺盛則火毒會更熾烈,但我認爲這是較輕的情況,因爲陽氣旺盛不至於轉爲陰虛。

潰破前感到寒冷是因爲陽氣虛弱,此時陰血佔優勢,陰氣佔優勢會使瘡口容易癒合,但我認爲這是較嚴重的情況,因爲陰氣過盛必然會導致陽氣耗損。潰破後發熱,有人可能會誤以爲是陰轉陽,其實是因爲陰虛無法平衡陽氣,所以病情嚴重。潰破後感到寒冷,有人可能會誤以爲是陽轉陰,其實是陽虛無法平衡陰氣,所以病情較輕。既然瞭解了寒熱症狀的輕重,見到寒象就補充陽氣,見到熱象就補充陰血,那麼瘡瘍怎麼會難以治療呢?

然而,寒熱症狀並不固定,有的白天冷晚上熱,有的白天熱晚上冷,有的日夜感到寒冷但不發熱,有的日夜發熱但不感寒冷。我們又該如何治療呢?唉!感到寒冷,並不是真的寒冷;感到熱,並不是真的熱。

看到寒象,大力補充陽氣,不必過度消耗陰氣;看到熱象,大力補充陰血,不必過度消耗陽氣,這樣自然熱的人就不會再熱,冷的人也不會再冷。有人會說:瘡瘍的發生,都是因爲火毒,如果不消除火毒,只補充陰陽,這難道可以嗎?但要知道,正氣旺盛,邪氣自然就會退卻。況且,補陽的食物通常都有消毒的作用,補陰的食材通常都有清火的效果。否則,在補氣補血的過程中,加入消毒和清火的藥物,也是可行的。

只有常規病症容易治療,變化病症難以治療。如果發熱且疼痛,寒冷且煩躁,就不能固守熱用補陰、寒用補陽的方法,因爲可能有寒氣過盛使陽氣受阻,或是熱氣過盛排斥陰氣的症狀,這時應該使用逆向治療的藥物,以熱治寒,以寒治熱纔是正確的。

2. 瘡瘍辨膿血論

瘡瘍治法,斷不可因循失治,致養成膿,往往火毒勢大,爛成如盆之大,而不可救療。所貴於未成膿之先,而急內消之也。然既已成膿,烏可無辨之法乎?辨法奈何?瘡有生熟,膿有深淺多少,按其瘡頭之痛與不痛、軟與不軟而知之也。微按之而輒痛者,膿淺也;大按之而痛者,膿深也:按之堅厚不甚熱痛者,未成膿也;按之軟薄而即起者,有膿也;不復起者,無膿也。有膿可針,無膿不可針也。

膿深者,可深刺,膿淺者,宜淺刺,豈可一概刺乎?近世外科醫工,動謂火毒在內,若不開刀,侵潰好肉,如肘膝樞紐關切之所,筋骨敗壞,必成廢人,斷須外泄,毋論可刺不可刺,輕用刀針。每有無膿之癰,一開瘡口,鮮血逆流,立時厥去,皆不審其膿之有無耳。夫瘡癰有陰陽之異,陽症可以刀刺,陰症切戒輕易動刀。

蓋陽症之毒淺,陰症之毒深。毒淺,一舉刀而毒易泄,必走於外;毒深,一舉刀而毒難出,反攻於內矣。及至攻於內而爛筋壞肉,則內外兩敗,艱於收拾,卒至死亡。醫者病家皆嘆瘍癰之橫也,詎知禍成於輕易之動針乎。吾非禁人之用刺法也,刺之當則死症可以變生,刺之不當則輕病必至變重。

余親見數人,皆因刺而危,幾至不救,後用參、耆、金銀花之類,大劑煎次,始得收功,故引此為戒也。

鐸又曰:辨膿之法,既已盡知,而辨血之法,又不可不知也。無膿而流血者,皆五臟之氣不充也,五臟之氣不充,則陰虛而火動矣,安得無血乎。虛火動者,瘡必流血,當審其經以救之。故肝虛而火動者,血必妄行也。心虛而火動者,血必無主也。脾虛而火動者,血必難統也。

肺虛而火動者,血必上行也。腎虛而火動者,血必浮游也。此臟氣之虛火如此,若六腑虛火之動,何獨不然?然治其臟而腑亦安,補其臟而俯亦戢。然安腑不能安臟,補臟必能補腑,故補氣即是補血,補血難以補氣。蓋氣補即是血補,氣安即是血安也。

白話文:

這篇古文主要講述了治療瘡瘍的方法,強調切勿因拖延而導致病情惡化,形成膿包。文中指出,一旦火毒蔓延,形成巨大創面,便難以救治。因此,最好在膿包形成前就進行內部消除處理。然而,一旦膿包已經形成,我們必須要有辨別膿包的方法。

辨別方法是根據瘡頭的疼痛程度和軟硬程度來判斷膿包的深度和多少。稍微按壓就感到疼痛,表示膿包較淺;用力按壓才感到疼痛,表示膿包較深。如果按下去感覺堅硬且溫度不高,疼痛感不強烈,表示還未形成膿包;如果按下去感覺軟且一按即起,表示有膿包;如果按下去不起來,表示沒有膿包。有膿包可用針刺,無膿包則不能用針刺。

對於膿包較深的,可以進行深部穿刺;膿包較淺的,應當進行淺層穿刺,不能一概而論。現代外科醫生常常認為,火毒藏於體內,如果不開刀排膿,就會侵蝕健康組織,如肘部、膝部等重要關節,造成筋骨損壞,最終導致殘疾。因此,他們通常不論是否適合,就輕易使用刀針。然而,這樣做往往會導致無膿包的瘡口一經開口,鮮血逆流,立即陷入休克,這是因為他們未能判斷是否有膿包存在。事實上,瘡瘍有陰陽之分,陽性瘡瘍可以開刀排膿,陰性瘡瘍則嚴禁輕易開刀。

這是因為陽性瘡瘍的毒素較淺,開刀排膿容易,毒素會向體外排出;而陰性瘡瘍的毒素較深,開刀排膿難以成功,毒素反而會向體內攻入。一旦毒素向體內攻入,就會腐蝕筋肉,造成內外雙重損傷,難以控制,最終可能導致死亡。醫生和患者都可能將這種情況歸咎於瘡瘍的惡劣,卻不知道問題出在輕易動刀。

我並不是禁止人們使用針刺法,而是強調,如果針刺得當,原本致命的病情可能轉危為安;但如果針刺不當,原本輕微的病情可能會變得更嚴重。

我親眼目睹過幾個病人,都是因為針刺而病情危急,幾乎無法挽救,後來使用人參、黃耆、金銀花等藥物,大劑量煎煮服用,才得以康復,所以我以此為戒。

此外,辨別膿包的方法固然重要,但辨別出血的原因同樣重要。沒有膿包而出現出血,通常是因為五臟氣血不足。五臟氣血不足,就會導致陰虛火旺,進而出現出血。如果虛火旺盛,瘡瘍必定出血,我們必須根據出血的部位來進行治療。例如,肝臟虛弱,火氣旺盛,血液運行就會紊亂;心臟虛弱,火氣旺盛,血液就失去了控制;脾臟虛弱,火氣旺盛,血液就難以統攝;肺臟虛弱,火氣旺盛,血液就向上溢出;腎臟虛弱,火氣旺盛,血液就會漂浮不定。這些都是因為臟器氣血虛弱引起的虛火,如果是六腑虛火,道理同樣適用。

然而,只要調理好臟器,腑也會得到安撫;補充臟器,腑也會受到約束。然而,安撫腑並不能安撫臟,補充臟器卻能補充腑,所以補氣就是補血,補血卻難以補氣。換句話說,補氣就是補血,氣平就是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