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奧旨》~ 卷十四 (10)
卷十四 (10)
1. 瘡瘍腫潰諸方
莨菪子,為末,醋和敷瘡頭,根即拔出。
烏龍掃毒膏,《啟玄》。治一切癰疽發背腫毒,已潰未潰並皆治之。
文蛤(八兩,炒),多年浮粉(一斤,曬乾,入米醋浸一夜,再曬乾),蜒蚰(三十條),同搗一處,再曬,再搗成末,再炒至黑色,為細末,入瓷罐收貯。凡遇瘡疽,用醋調敷患處,留頭出毒氣,綿紙蓋之,干再用醋掃潤之。如背癰疽發憒時,痛不可忍,用熟豬腦子,去皮淨一個,搗爛,調此成膏,毒上敷之,留頭出毒氣,紙蓋之。如瘡紅紫,熱毒勢甚痛,用蜂蜜調敷更妙。
香蟾膏,祖傳。治發背疔毒。
活蝦蟆(一個,去骨),麝香五釐,共搗如膏,敷在患處,留頭。如無頭,都敷上,一二日揭去。倘未全愈,再搗敷。
烏龍膏,世傳。治陰發背,黑凹不知痛者。
老生薑(半斤,切片,炒黑),為末,略攤土地上,出火毒,少頃即用豬膽汁、明礬末調入薑末,如糊,敷在患處周圍,用紙蓋之,乾用熱水潤之。知痛時,黑水自出為妙;如不知疼,出黑水,難治。
東籬散,《孫氏集效》。治癰疽疔腫,無名惡毒。
野菊花一把(連根莖),搗爛,酒煎熱服,取渣以外敷之即愈。
收毒散,《啟玄》。治發背,一兩頭開發不住,勢在危急,即以此藥貼之甚效。
鹽霜梅(十個),山皂角(一挺,不蛀的),二味同燒灰存性,共為細末。如發熱者,米醋調塗四圍及開處,厚些,即不走開,或薑汁同醋調尤妙。如發熱者,蜜同醋調,或茶滷調,塗之立愈。
白話文:
瘡瘍腫潰諸方
用莨菪子磨成粉末,用醋調和後敷在瘡瘍上,瘡根就會很快拔出。
烏龍掃毒膏(出自《啟玄》):治療各種癰疽、發背、腫毒,無論是已經潰爛還是尚未潰爛,都能治療。取文蛤(八兩,炒過)、多年陳舊的浮粉(一斤,曬乾後浸泡在米醋中一夜,再曬乾)、蜒蚰(三十條),一起搗碎,再曬乾,再搗碎成粉末,再炒至黑色,研磨成細粉,放入瓷罐保存。遇到瘡疽,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讓膿液排出,用棉紙覆蓋,乾了再用醋潤濕。如果背部癰疽腫脹疼痛難忍,可用去皮洗淨的熟豬腦一個,搗爛,與藥膏調和後敷在患處,讓膿液排出,用紙覆蓋。如果瘡瘍紅紫,熱毒嚴重疼痛,用蜂蜜調和後敷用效果更好。
香蟾膏(祖傳秘方):治療發背、疔毒。將活蝦蟆(一個,去骨)、麝香(五釐)搗成膏狀,敷在患處,留出一個出氣孔。如果沒有膿頭,則全部敷上,一兩天後揭掉。如果尚未痊癒,再搗碎敷上。
烏龍膏(世代相傳):治療陰部發背,發黑凹陷且感覺不到疼痛的症狀。將老生薑(半斤,切片,炒黑)磨成粉末,稍微攤在土地上,去除火氣,然後用豬膽汁、明礬粉末調入薑末,調成糊狀,敷在患處周圍,用紙蓋上,乾燥後用熱水潤濕。如果感覺到疼痛,黑色膿水排出就表示藥效顯著;如果沒有疼痛感,排出黑水,則難以治療。
東籬散(出自《孫氏集效》):治療癰疽、疔腫、以及各種不明原因的惡性瘡毒。將一把野菊花(連根莖)搗爛,用酒煎熱服用,再取藥渣外敷,即可痊癒。
收毒散(出自《啟玄》):治療發背,如果膿頭已經長出來卻無法排出,情況危急時,用此藥貼敷效果極佳。取鹽霜梅(十個)、山皂角(一根,沒有蟲蛀的),兩種藥材一起燒成灰,研磨成細粉。如果患處發熱,用米醋調和後塗抹在患處周圍和膿頭處,塗抹厚一些,就能阻止膿液擴散;或者用薑汁和醋調和效果更好。如果患處發熱,可以用蜂蜜和醋調和,或者用茶滷調和塗抹,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