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洞天奧旨》~ 卷十四 (9)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9)

1. 瘡瘍腫潰諸方

一治乳吹、乳癰等初發,切不可用涼藥,恐凝住其血,不能化乳,宜此方中加南星,薑汁、酒勻調,熱敷即消。欲急消,加草烏末,能破惡除寒。如已成癰,則用沖和膏治之,或加草烏、南星二味最妙。如破後,當觀其源,若源於冷,用沖和收功;源於熱,用洪寶膏退熱。生肌,須加乳香、沒藥。止痛,內服神效瓜蔞散治之。

一宿痰失道,癰腫無膿者,用此藥點頭,病必旁出,再作為佳;不然則元陽耗,為敗症。如遇敗症,當用玉龍膏敷之,拔毒成膿,內服通神散加桔梗、半夏、當歸、肉桂等藥;如病紅活熱驟,則用沖和膏為佳,切不可用涼藥。此藥能拔毒成膿,有膿即止,亦不可過。

一治肚癰一症,十有九死,蓋人之脾胃屬坤土,為陰,血氣潮聚,趨熱避寒,故多為內癰,不能外現,間有微影欲出,或又被冷水所觸,及服涼藥,雖有仙丹,莫能施治,可不慎乎?凡有此症,初覺腰痛,且手按之痛苦,走閃移動,則為氣塊;若推根不動,外面微有紅腫,則為內癰,急以此方拔出毒氣,作成外癰,則用沖和膏收功,內服通神散,加忍冬藤,治法如前。

若癰自能外現,不可用此方,只用沖和膏為妙,當頂用玉龍膏貼之,有頭自現自破;若流膿不快,依法用洪寶膏三分,薑汁七分,茶調敷之,膿出皆盡,內服十宣平補生肌,外則用沖和膏收功,此症陰多陽少,最能損人,如將安之際,大服補氣血藥則易愈。

洪寶膏,《啟亥》。治諸熱癰疽等毒,十分勢熱,宜用此藥,相兼用之。蓋此藥性涼,能化血,又能破腫止痛,若遇陰症陰瘡,能助痛凝血,死肌爛肉,不可用也。沖和膏性溫,玉龍膏性熱,洪寶膏性寒,三膏當參詳,臨證施治,在於活法加減也。

天花粉(三兩),赤芍藥(二兩),薑黃(一兩),白芷(一兩),共為細末,茶酒蜜湯乘熱塗之。

搗毒散,《準繩》。治瘡瘍腫毒疼痛。

大黃(三兩),白及(二兩),朴硝(四兩),共為末,井水調搽,如干再搽。若瘡口焮腫,宜用之;若腫而不痛,乃陰症也,斷不宜用。

水澄膏,郭氏。

白及(四錢),白蘞(四錢),鬱金(一對),大黃(七錢五分),黃柏(七錢五分),黃藥子(七錢五分),榆皮(七錢五分),乳香(五錢),沒藥(五錢),雄黃(五錢),共為細末,用新汲水一碗,將藥澄於水內,藥定去水,敷於腫處,上用白紙封之,用雞翎涼水潤濕。

鐵井欄,《準繩》。

芙蓉葉(重陽前收,研末),蒼耳子(端午前收,燒灰存性),同研細末,蜜水調敷。

清涼膏,家傳。治初患癰腫瘡癤,熱焮大痛。

大黃,芙蓉葉,共為細末,米醋調敷之。

《千金方》,治石癰堅硬,不作膿者。

白話文:

瘡瘍腫潰諸方

治療乳房腫塊、乳癰初期,絕對不能使用涼藥,以免凝固血液,導致乳汁無法排出。應在方劑中加入南星、生薑汁、酒調勻,熱敷即可消腫。如果要快速消腫,可以加入草烏末,能破除邪氣、寒邪。如果已經形成癰腫,則用沖和膏治療,或加入草烏、南星效果最佳。如果癰腫潰破後,要觀察其病因,如果源於寒邪,用沖和膏收口;如果源於熱邪,用洪寶膏清熱。要促進傷口癒合,需加入乳香、沒藥。止痛則需內服神效瓜蔞散。

如果痰氣阻塞,癰腫沒有化膿,可用此藥點在患處,疾病就會向旁邊擴散,再進行治療效果更好;否則元陽耗損,就會成為危重症。遇到危重症,應使用玉龍膏敷貼,拔出毒素使之化膿,內服通神散,加入桔梗、半夏、當歸、肉桂等藥物;如果患處紅腫熱痛加劇,則用沖和膏為佳,絕對不能使用涼藥。此藥能拔出毒素使之化膿,膿液排出後即可停止,也不可過度使用。

治療腹癰,十之八九都會死亡,因為人體脾胃屬坤土,屬陰,血液聚集,趨向溫熱避開寒冷,因此多為內癰,無法外顯,有時會稍微露出徵兆,或者因為接觸冷水或服用涼藥,即使有仙丹妙藥,也無法治療,不可不謹慎!凡是患此症,初期感覺腰痛,按壓時疼痛難忍,走動時疼痛加劇,這是氣塊;如果按壓時根部不動,外圍略有紅腫,則是內癰,應立即用此方拔出毒氣,使之形成外癰,再用沖和膏收口,內服通神散,加入忍冬藤,治療方法如前所述。

如果癰腫能自行外顯,就不用此方,只用沖和膏即可,可在患處頂端貼敷玉龍膏,膿頭就會自行出現並潰破;如果膿液流出不暢,按照方法使用洪寶膏三分、生薑汁七分,用茶水調勻敷貼,待膿液完全排出後,內服十宣平補生肌藥物,外用沖和膏收口。此症陰氣多陽氣少,最容易損傷身體,如果病情好轉之際,大量服用補益氣血的藥物則更容易痊癒。

洪寶膏(出自《啟亥》):治療各種熱毒引起的癰疽等症,病情十分嚴重且伴有高熱,宜用此藥,可與其他藥物一起使用。因為此藥性寒,能化解瘀血,又能消腫止痛,但遇到陰症或陰寒瘡瘍,則會加重疼痛,凝固血液,使肌肉腐爛壞死,不可使用。沖和膏性溫,玉龍膏性熱,洪寶膏性寒,三種膏藥應仔細辨證,臨證施治,關鍵在於靈活加減藥物。

天花粉三兩,赤芍藥二兩,薑黃一兩,白芷一兩,共研為細末,用茶水、酒或蜂蜜水調成糊狀,趁熱塗敷。

搗毒散(出自《準繩》):治療瘡瘍腫毒疼痛。

大黃三兩,白及二兩,朴硝四兩,共研為末,用井水調和塗擦,乾燥後再塗擦。如果瘡口紅腫,宜用此藥;如果腫而不痛,則是陰症,絕對不宜使用。

水澄膏(郭氏):

白及四錢,白蘞四錢,鬱金一對,大黃七錢五分,黃柏七錢五分,黃藥子七錢五分,榆皮七錢五分,乳香五錢,沒藥五錢,雄黃五錢,共研為細末,用新汲取的一碗水,將藥粉溶於水中,待藥粉沉澱後倒掉水分,將藥粉敷於腫脹處,上面用白紙封好,用雞毛蘸涼水濕潤。

鐵井欄(出自《準繩》):

芙蓉葉(重陽節前採收,研磨成粉),蒼耳子(端午節前採收,燒成灰保留藥性),一起研磨成細末,用蜂蜜水調和敷貼。

清涼膏(家傳):治療初期癰腫瘡癤,紅腫熱痛。

大黃、芙蓉葉,共研為細末,用米醋調和敷貼。

《千金方》:治療堅硬如石的癰腫,不化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