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洞天奧旨》~ 卷十四 (8)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8)

1. 瘡瘍腫潰諸方

一流注,筋不能伸者,用乳香、沒藥照前酒調敷,最能止痛。

一瘡口有胬肉突出者,其症有三:一曰著水,二曰著風,三曰著怒,皆有胬肉突出。宜用此膏少加南星末,以去其風,用薑汁、酒調敷周圍;如不消者,必是俗人誤以手著力擠出膿核太重,又或以涼藥冷了瘡口,以致如此,若投以熱藥則愈。

一瘡勢熱盛,不可驟用涼藥,恐涼逼住,血凝作痛,痛令瘡敗,故宜溫冷相半,使血得中和,則瘡易愈,宜此方相對停洪寶膏,用蔥湯調塗,貼之自效。

一發背、癰疽、流注,皆賴此方,終始收功最穩,妙在通變活法,取效在於掌握,更無變壞等症,況背癰乃生死相關,輕重皆能保守,能知此藥,兼陰陽而奪化之樞機,真神矣哉!

回陽玉龍膏,《啟玄》。治諸陰發背流注,鼓椎風,久損痛,冷痹風濕,諸腳氣冷腫,無紅赤色,痛不可忍者,及足頑麻,婦人冷血風等症。蓋此藥性溫熱,故治諸陰最妙。

草烏(三兩,炒),南星(炒,一兩),軍姜(煨,二兩),香白芷(一兩),赤芍(炒,一兩),肉桂(五錢),共為末,熱酒調敷。

夫人之血氣,周流一身,周而復始,無有間斷。苟臟腑虧虛,則風寒暑濕外邪,得而襲之矣。七情交感,痰涎壅滯,經絡不通,寒熱交作,兼之血脈凝泣,隧道閉阻,而成瘡瘍者多也。故瘡瘍之症,有虛有實,有寒有熱,實熱宜治,虛寒難療,必細識其經絡部位,辨明其寒熱虛實,則萬不失一也。

此方內有軍薑、肉桂,足以禦寒,能生血熱血;草烏、南星能破惡除堅,祛風化毒,活死肌,除骨痛,消結塊;赤芍、白芷能散滯血,止痛生肌;加酒行藥性,雖有十分冷症,未有不愈者。如發寒灰之焰,枯木之春也。大抵冷症則肌肉陰爛,不知痛癢,有知痛者,多附於骨,痛久則侵入骨髓,非尋常藥力所能及矣。此方祛陰毒,回陽氣,拔骨中痛如神,當減當加,活法開後。

一治陰發背,滿瘡面黑爛,四圍好肉,用洪寶膏把住,中間以此膏敷之,一夜陽氣自回,黑處皆紅。當察其紅活已透,即止此藥,卻以沖和膏收功;如欲作膿,又以南星、草烏為末,加於沖和膏內用之;如陽已回,黑已紅,惟中間一點黑而不能紅者,蓋血已死也,可用朴硝、明礬末。

又方,白丁香、硇砂、乳香末,唾調勻,點於黑紅交處一圈,上以沖和膏蓋之,次早去藥,黑死肉如割去,甘草水洗淨,方可上生肌合口藥收功,如黑肉未淨,須去為妙。

一冷流注多附骨,硬不消,骨寒而痛,筋縮不能伸屈,庸俗誤用刀針,又無膿血,只有屋漏清汁,或有瘀黑血,宜此方敷之;如稍緩,加軍薑、白芷、肉桂、草烏等分,熱酒調敷,則骨寒除而痛自止,氣溫和而筋自伸,肉亦軟而腫即消;亦不可無木臘,以其性能破堅腫,亦不可多,多解別藥性故也。

白話文:

瘡瘍腫潰諸方

筋絡受阻,無法伸展者,可用乳香、沒藥以酒調和後敷於患處,最能止痛。

瘡口有贅肉突出者,病症有三種:一為水腫,二為風邪侵襲,三為怒氣鬱結,都會導致贅肉突出。宜用藥膏,加入少量南星粉末以祛除風邪,用薑汁和酒調和後敷於患處周圍;若腫塊未消,可能是因用力擠壓排出膿核過多,或使用涼藥導致瘡口受寒,因此才會這樣,若使用溫熱藥物則可痊癒。

瘡瘍病情較為嚴重,不可驟然使用涼藥,以免寒氣阻滯血脈,導致血凝疼痛,進而加重病情,故宜溫熱與涼寒藥物兼用,使氣血平衡,則瘡瘍更容易痊癒。宜使用此方配合洪寶膏,用蔥湯調和後塗敷,貼上即可見效。

發背、癰疽、流注等症,皆可用此方治療,療效穩定可靠,妙處在於靈活運用,療效取決於對症下藥,更無惡化等症狀,況且背癰關係到生死,輕重皆能保守治療,能掌握此藥方,兼顧陰陽,掌握化解病症的關鍵,真是神妙啊!

回陽玉龍膏(出自《啟玄》),主治各種陰寒性發背、流注、鼓脹、久病疼痛、肢體寒冷麻痹、風濕痺痛、腳氣腫脹(無紅腫熱痛症狀)、疼痛難忍、足部麻木、婦女寒症等。此藥性溫熱,故治療陰寒證最為有效。

藥方組成:草烏(三兩,炒)、南星(炒,一兩)、乾薑(炮製,二兩)、白芷(一兩)、赤芍(炒,一兩)、肉桂(五錢),研磨成粉末,用熱酒調和後敷於患處。

人體氣血周流全身,循環往復,永不停息。若臟腑虛弱,則風寒暑濕等外邪便容易入侵。七情失調,痰涎阻塞,經絡不通,寒熱交替,加上血脈凝滯,經脈阻塞,就容易形成瘡瘍。因此,瘡瘍的病症,有虛有實,有寒有熱,實熱證易治,虛寒證難治,必須仔細辨別其經絡部位,明確其寒熱虛實,才能藥到病除。

此方中含有乾薑、肉桂,能禦寒,能促進血液循環;草烏、南星能破除堅硬腫塊,祛風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赤芍、白芷能活血化瘀,止痛生肌;加酒能促進藥物吸收,即使是十分嚴重的寒症,也都能痊癒。如同點燃寒灰的火焰,讓枯木再現生機。總之,寒症會導致肌肉腐爛,感覺麻木,有疼痛感者,大多是骨頭疼痛,疼痛時間長了就會侵入骨髓,這不是普通的藥力所能及的。此方能祛除陰寒毒邪,回補陽氣,拔除骨骼深處的疼痛,如同神效一般,需根據病情增減藥量,靈活運用。

治療陰寒性發背,瘡面黑爛,周圍皮膚正常者,可用洪寶膏護住周圍,中間用此膏敷於患處,一夜之後陽氣自回,黑色部位會變紅。觀察到紅潤已透,即可停止使用此藥,改用沖和膏收功;如果需要促進膿液排出,可在沖和膏中加入南星、草烏粉末;如果陽氣已回,黑色已變紅,唯獨中間一點黑色未變紅,這是因為血液已壞死,可用朴硝、明礬粉末治療。

另一個藥方:白丁香、硇砂、乳香研磨成粉末,用唾液調勻,點在黑紅交界處一圈,上面蓋上沖和膏,第二天早上取下藥物,黑色壞死組織如同割除一般,用甘草水清洗乾淨,然後再用生肌藥物收口;如果黑色組織未清除乾淨,則需再次清除。

治療寒性流注,多伴隨骨骼疼痛,硬塊不消,骨寒疼痛,筋絡攣縮,無法伸屈,庸醫誤用刀針,又無膿血,只有清澈的滲出液,或有瘀黑血液,宜用此方敷於患處;如果病情稍有緩解,加入乾薑、白芷、肉桂、草烏等量,用熱酒調和後敷於患處,則骨寒消除,疼痛自止,氣血溫和,筋絡伸展,肌肉柔軟,腫脹消退;藥方中不可缺少木蠟,因為它能軟堅散結,但不可過量,過量會影響其他藥物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