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洞天奧旨》~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2. 瘡瘍死生論

出生入死,半是瘡瘍,生死不知,終難治療。知其死而早為謝絕,固失好生之心,不知生而浪為醫治,亦非起死之法。所貴生死瞭然於胸中,而後因症用藥,即或功不能成,命不可奪,亦可告無罪於病人,求免禍於上帝也。

然而瘡瘍生死,最難分曉,我舉其大概言之:陰病見陽色,腮顴紅獻者,死兆也;陽病見陰色,指甲呈青者,死兆也;身熱脈細,唇吻反青,目珠直視者,死兆也;面如塗脂,色若黃土,油膩黑氣塗抹者,死兆也;唇舌焦乾,鼻生煙煤,眼神透露者,死兆也;形容憔悴,精神昏短,身形縮小者,死兆也;喘粗氣短,鼻掀睛露,語言譫妄者,死兆也;循衣摸床,遺尿失禁,撮空者,死兆也:頭低項軟,眼視無神,吸吸短氣者,死兆也;皮破無血,肉綻斕斑,麻木不知痛庠者,死兆也;齒黃色如煮豆,唇白反理無紋,耳黑焦枯不聽,人中縮而坦平,口張氣出無回閉,鼻煽相隨呼吸行,汗出如珠不散,痰若膠而堅凝,白血紅如肺色,指甲彎而帶青,神昏、神浮、神亂、神離,緇衣生滿面,黑氣慘天庭,以上皆死兆也。死症外見,斷無生理。

於必死之中,而求其再生之法,舍人參、耆、朮、當、熟、金銀花、附子,別無仙丹也。至於可生之症若何?腫高勢大而易爛易腐,此生之機也;奇疼奇痛而有神氣,此生之機也;膿臭而能進食,敗中而有紅肉,此生之機也。有生機者,用補藥而漸能奏功;無生機者,用補藥而終難建績。

然亦有大用補氣補血之藥,而益之化毒之品,亦能奪命於須臾,又不可委而棄之,使瘡鬼泣於夜臺,怨醫生之失救也。

又曰:癰疽別死有數症,其一在伏兔;其二在腓腨,即足肚也;其三在五臟之俞穴:其四在頂:其五在腦;其六在陰;其七在耳之虛處:其八在玉枕;其九在舌本;其十在垂膺,即喉管也。此十處最忌,其餘或生或死,未可必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關於瘡瘍病情判斷生死的理論。內容如下:

「從生到死,一半是由於瘡瘍造成的,如果對於病情的生死不明瞭,治療上便會陷入困難。若知道患者將逝而過早放棄治療,固然失去了救人一命的心願,但若對病情不甚明瞭就隨意治療,也不是起死回生的正道。最重要的是要清楚瞭解病情的生死轉折,然後再根據病症來開藥,即使最後仍無法挽救病情,或是生命已無法挽回,至少也能對病人說無愧於心,向上蒼表明自己已盡力而為。

然而,判斷瘡瘍的生死是最困難的。以下我將簡略地說明一些徵兆:若是陰性病卻出現了臉頰泛紅的陽性表徵,或是陽性病卻出現了指甲泛青的陰性表徵,都是死亡的前兆。身體發熱但脈搏微弱、嘴脣反而呈現青色、眼球直視,面如塗脂,面色黃如土,皮膚上出現油膩的黑色氣色,嘴脣和舌頭乾燥,鼻子像是被煙燻過,眼神空洞,體態憔悴,精神恍惚,身形縮小,呼吸急促但氣短,鼻子張開,眼睛突出,說話胡言亂語,手腳亂動,尿失禁,頭部低垂,脖子軟弱,眼神無光,呼吸短促,皮膚破裂卻無血流,肉裂開呈現斑點,感覺麻木,不知疼痛,牙齒黃得像煮熟的豆子,嘴脣蒼白且無紋理,耳朵黑色且焦枯,人中縮小且平坦,嘴巴張開,呼吸時沒有閉合,鼻翼隨呼吸煽動,汗水如珠般滴落,痰液粘稠堅硬,血色偏紅像肺部顏色,指甲彎曲且泛青,精神混亂,臉上布滿黑氣,額頭的氣色黯淡,這些都是死亡的前兆。一旦出現死亡的徵兆,基本上就無法再活著。

在必死的病情中尋找重生的方法,除了人參、黃耆、白朮、當歸、熟地、金銀花、附子等藥物外,別無他法。那麼,哪些徵兆代表可以存活呢?若是腫脹部位高且大,容易潰爛,這代表有生存的可能性;若是疼痛異常但仍有神氣,或是雖有惡臭但仍能進食,潰爛的組織中有紅色的肉,這些都代表有生存的可能性。若有生存的可能,使用補藥便能漸漸發揮效果;若無生存的可能,使用補藥也無法產生效應。

然而,即便大量使用補氣補血的藥物,若同時使用化毒的藥品,也可能在瞬間奪走性命,因此不能輕易放棄治療,讓瘡瘍的鬼魂在夜晚哭泣,抱怨醫生未能及時救治。

再者,瘡瘍致死的部位有幾個:第一在大腿前側,第二在小腿肚,第三在五臟的俞穴,第四在頭頂,第五在腦部,第六在私處,第七在耳廓,第八在玉枕,第九在舌根,第十在喉嚨。這十個部位最應避免出現瘡瘍,其餘部位則有可能生存,但也未必。」

3. 瘡瘍嘔吐論

凡治瘡瘍,皆宜顧其胃氣。蓋有胃氣則死症能生,無胃氣則輕症變重,重則與死為近矣,可不急顧其胃氣乎?惟是瘡瘍之生,多傷胃氣,其故何也?蓋火毒侵犯之也。夫火毒犯胃,何以胃氣即傷?以胃乃心與包絡之子也。火毒外不得遽發,往往內攻於心,而包絡為心之相臣,護衛甚力,不許火毒之內侵,未免號召五臟六腑同來救應。胃乃心與包絡之子,見君父有難,奮不顧身,首先勤王。

火毒甚熾,其鋒難犯,自然受創而敗,而火毒乃舍包絡,而直入於胃矣。胃入火毒,胃不自安,乃上越而作嘔,甚即大吐,皆火毒祛之也。夫同是火毒之相祛,何以有嘔吐之別?蓋嘔者有聲無物,乃火毒之傷胃氣也;吐者有物有聲,乃火毒之傷胃血也。雖嘔吐分氣血,總之皆傷胃氣耳。

胃氣既傷,自宜補胃矣。然又不可純補胃也,當觀其喜惡何如,而佐之解毒之味,則萬不失一也。如嘔吐而大便閉結,喜冷飲者,宜降火清中。喜熱飲而惡寒,便利如常者,宜養其胃。如嘔而腸鳴,腹痛作泄者,宜托裡溫中。如嘔吐後飲食頓進者,宜大補氣血。如瘡瘍未潰作嘔及噁心者,乃毒氣內攻,而胃氣素虛,竟補胃而不必散邪。

如瘡瘍已潰而作嘔及噁心者,或不食痞滿,腸鳴腹痛,大便利而作嘔,及噦聲不絕,不得安然,宜托裡溫中。是皆治嘔吐之樞機,治瘡瘍者,不可不細心而審問之也。以上分別治法,無非顧其胃氣也。胃氣安寧,服藥自然奏效,何患變症之生哉?彼陽變陰,生變死者,多是損傷胃氣耳。

夫火毒原能傷胃,況加敗毒之藥,一味呆攻,禁已虛而重虛乎。毋怪敗壞決裂,竟至於不可救已也,謂非醫殺之乎?是可深痛也。

白話文:

【瘡瘍嘔吐論】在治療瘡瘍時,都應重視病人的脾胃功能。因爲有良好的脾胃功能,即使嚴重的病症也可能轉危爲安;反之,若脾胃功能受損,則輕微的病症也可能變得嚴重,甚至接近死亡邊緣,所以怎麼能不優先考慮保護脾胃功能呢?

瘡瘍之所以會傷害脾胃功能,主要是因爲火毒的侵害。火毒爲何會傷害脾胃功能?這是因爲脾胃是心與包絡(中醫指心包)的子髒。火毒從外部難以立即發作,往往會向內攻擊心臟,而包絡作爲心臟的輔佐器官,會全力保護心臟不受火毒侵襲,這時會召喚五臟六腑一同來支援。脾胃作爲心與包絡的子髒,見主髒有難,會不顧一切地前來勤王。

然而,火毒過於熾烈,脾胃在抵抗時難免受傷,火毒於是捨棄包絡,直接侵入脾胃。脾胃受到火毒侵擾,感到不安,於是向上逆反,引發嘔吐,嚴重時會出現大量嘔吐,這都是火毒在驅逐的結果。雖然都是火毒在驅逐,但爲什麼會有嘔吐和吐的區別?這是因爲嘔吐時只有聲音沒有物質,這是火毒傷害了脾胃的功能;而吐時有物質也有聲音,這是火毒傷害了脾胃的血液。儘管嘔吐區分了氣和血,但總歸都是傷害了脾胃功能。

既然脾胃功能已經受損,理應補充脾胃。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補脾胃,應該觀察病人喜好和厭惡什麼,再輔助一些解毒的藥物,這樣纔不會出錯。例如,如果嘔吐並伴有便祕,喜歡冷飲,應該降低火氣,清理內部。如果喜歡熱飲,厭惡寒冷,排便正常,應該滋養脾胃。如果嘔吐伴隨腸鳴、腹痛和腹瀉,應該溫補脾胃。如果嘔吐後飲食突然增加,應該大補氣血。如果瘡瘍未潰爛就出現嘔吐和噁心,這是毒氣內攻,脾胃原本就虛弱,此時應該補脾胃,不必去邪。

如果瘡瘍已經潰爛並出現嘔吐和噁心,或者不進食、腹脹、腸鳴、腹痛、大便通暢但仍然嘔吐,以及噯氣聲不斷,無法安寧,應該溫補脾胃。這些都是治療嘔吐的關鍵,治療瘡瘍的人,不能不細心詢問。以上分別的治療方法,無非都是爲了保護脾胃功能。如果脾胃功能安定,服用藥物自然會產生效果,何愁病症不會好轉呢?那些由陽轉陰,由生轉死的情況,大多是損傷了脾胃功能。

火毒原本就能傷害脾胃,再加上使用損害脾胃的藥物,一味地攻擊,豈不是讓已經虛弱的脾胃更加虛弱。難怪病情會惡化到無法挽回的地步,難道這不是醫生造成的嗎?這真是令人深感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