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方歌括》~ 卷五 (5)
卷五 (5)
1. 桂枝加芍藥湯
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
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桂枝加芍藥湯用於治療太陽病,因服用下瀉藥而導致腹脹疼痛的症狀。
藥方組成: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用法:將以上五味藥材,加水七升,煎煮至三升,過濾去藥渣,分三次溫服。
2. 桂枝加大黃湯
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而大實痛者。
即前方加大黃。(二兩。)
歌曰,桂枝倍芍轉輸脾。泄滿升邪止痛宜。大實痛因反下誤。黃加二兩下無疑。
述,桂枝加芍藥湯。倍用芍藥之苦降。能令桂枝深入於至陰之分。舉誤陷之邪。而腹痛自止。桂枝加大黃者。以桂、姜升邪。倍芍藥引入太陰。鼓其陷邪。加大黃運其中樞。通地道。去實滿。棗、草助轉輸。使其邪悉從外解下行。各不相背。
白話文:
桂枝加大黃湯治療太陽病之後,又反覆下瀉,導致腹部脹滿疼痛的症狀。
治療方法是在原方基礎上加大黃二兩。
歌訣說:桂枝湯中芍藥加倍,促進脾經的運化;瀉掉脹滿,升發邪氣,止痛效果好。腹部脹痛是因為反覆下瀉造成,加二兩大黃瀉下,毫無疑問。
說明:桂枝加芍藥湯中,芍藥用量加倍,其苦寒之性能使桂枝的藥力深入陰分,將錯陷的邪氣驅除,腹痛自然停止。桂枝加大黃湯中,桂枝、生薑升發邪氣,加倍的芍藥將邪氣引導至太陰經,促使陷下的邪氣上浮;加大黃則能通利腸胃,瀉去實滿之邪;大棗、炙甘草輔助藥物運轉輸布,使邪氣從體表解出,向下運行,各個方面協調一致,不互相抵觸。
3. 少陰方
論云。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此以少陰標本水火陰陽之氣。見於脈證者為提綱也。內經云。少陰之上。君火主之。又云。陰中之陰腎也。少陰本熱而標寒。上火而下水。神之變。精之處也。論中言少陰自得之病。或得太陽之標。或得君火之化。或得水陰之氣。或在於表。
或在於里。或在於經。或歸於中土。俱明神機樞轉上下出入之至理。故其方亦寒熱攻補表裡之不同。
白話文:
少陰方
古人說,少陰病的症狀是脈象微細,只想睡覺。這是因為少陰的臟腑,反映了水火陰陽的氣機變化,從脈象和病症就能看出這種變化規律。內經說,少陰之上,是心臟的陽氣主宰;又說,陰中之陰是指腎臟。少陰的本質是熱,但表現出來的卻是寒,上焦是熱的,下焦是寒的,這是神氣變化和精氣聚集的地方。文中提到,少陰病的病因,可能是自身原因,也可能是由太陽經的風邪入侵,或是心臟陽氣的變化,或是腎臟陰氣的影響,病位可能在表層,也可能在裡層,可能在經絡,也可能在脾胃。這些都說明了神氣運行的樞紐,以及氣機升降出入的道理。因此,治療少陰病的方劑,也因寒熱虛實、表裡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4.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此方主之。
麻黃(二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麻黃二兩細辛同。附子一枚力最雄。始得少陰反發熱。脈沉的證奏奇功。
蔚按。少陰病始得之。是當無熱。而反發熱。為太陽標陽外呈。脈沉為少陰之生氣不升。恐陰陽內外不相接。故以熟附子助太陽之表陽而內合於少陰。麻黃、細辛啟少陰之水陰而外合於太陽。須知此湯非發汗法。乃交陰陽法。
白話文: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初期少陰病,出現反覆發熱,脈象沉弱的症狀。
藥方組成:麻黃二兩,細辛二兩,炮製過的附子一枚。
用法:將藥材加水一斗,先煎煮麻黃,煎至減少二升,去除藥渣表面的浮沫,再加入其餘藥材,煎煮至三升,過濾去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歌訣:麻黃二兩細辛同用,附子一枚力量最為強大,治療初期少陰病,出現反覆發熱,脈象沉弱的病症,療效奇特。
說明:初期少陰病本不應該發熱,卻出現反覆發熱,這是太陽經的陽氣外洩所致;脈象沉弱,說明少陰經的生機不能上升,擔心陰陽內外不能互相溝通。因此用炮製過的附子來溫補太陽經的表陽,並與少陰經相通;麻黃、細辛則引導少陰經的水氣外達,與太陽經相通。需注意,此方並非發汗解表之法,而是調整陰陽平衡之法。
5. 麻黃附子甘草湯
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此方主之。
麻黃(二兩),附子(一枚,炮。),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甘草麻黃二兩佳。一枚附子固根荄。少陰得病二三日。里證全無汗豈乖。
蔚按。少陰病自始得以至二三日。無下利厥逆大寒之裡證。又無心中煩不得臥熱化之裡證。又無口燥咽乾自利清水腹脹不大便當急下之裡證。可知病少陰而得太陽之表熱。非汗不解。而又恐過汗以傷心腎之真液。故於前方去細辛。加甘草之補中。取中焦水穀之津而為汗。則內不傷陰。邪從汗解矣。須知此湯變交陰陽法。為微發汗法。
白話文:
麻黃附子甘草湯
治療少陰病,發病二三日,輕微發汗。因為二三日內沒有裡證(內臟病症),所以只輕微發汗。這個方劑主治此症。
藥方組成:麻黃二兩,附子一枚(炮製),炙甘草二兩。
製法: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煮沸,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三升,過濾掉藥渣,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歌訣:麻黃甘草各二兩,附子一枚效果好,少陰病發二三日,無裡證,不發汗怎能好。
說明:少陰病從開始到二三日內,沒有下痢、厥逆、大寒等裡證,也沒有心煩意亂、睡不著、熱象明顯等裡證,也沒有口乾舌燥、自利清水、腹脹、大便不通等急需瀉下的裡證。可知此病雖然是少陰病,但也兼有太陽經表證的熱象,不發汗則不能解表。但又擔心過度發汗損傷心腎的津液,所以在此方中去除了細辛,增加了補益中焦的甘草,利用中焦的水穀精華來發汗,這樣就不會傷及陰液,邪氣就能隨著汗液排出。必須知道,這個方劑是調節陰陽的變通方法,屬於輕微發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