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方歌括》~ 卷五 (1)
卷五 (1)
1. 大承氣湯
治陽明病大實大滿。大便不通。腹痛大熱。其脈沉實者。此方主之。(此內臺方原文。與傷寒論大同小異。)
白話文:
治療陽明病的情況,當病態表現為嚴重的實質和滿脹症狀,如果出現大便不通、腹部疼痛、以及身體發熱到大熱的程度,當脈搏呈現沈實的特徵時,這就是適用這個方子的指標(此為內臺方的原始文獻,與《傷寒論》的內容大致相同)。
芒硝(三合,內臺方。三兩),大黃(四兩,酒洗。),枳實(五枚,炙。),厚朴(半斤,去皮。炙。)
白話文:
芒硝(三合,出自《內臺方》。三兩)
大黃(四兩,用酒清洗。)
枳實(五枚,炙烤。)
厚朴(半斤,去皮。炙烤。)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樸。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歌曰,大黃四兩樸半斤。枳五硝三急下云。樸枳先熬黃後入。去渣硝入火微熏。
白話文:
-
將枳實、樸硝、大黃、芒硝這四種藥材,放入一斗水。
-
首先煮枳實和樸硝,煮到五升,然後將渣滓去掉。
-
再放入大黃,煮到二升,然後將渣滓去掉。
-
最後放入芒硝,再用小火煮一兩沸。
-
將藥液分成兩次,溫熱服用。
-
如果一次服用後有排便,則剩下的藥液不需要服用。
蔚按。承氣湯有起死回生之功。惟善讀仲景書者方知其妙。俗醫以滋潤之脂麻油、當歸、火麻仁、郁李仁、肉蓯蓉代之。徒下其糞而不能盪滌其邪。則正氣不復。不能大瀉其火。則真陰不復。往往死於糞出之後。於是咸相戒曰。潤腸之品。且能殺人。而大承氣湯。更無論矣。甚矣哉。大承氣湯之功用。盡為那庸耳俗目所掩也。
白話文:
蔚先生說:承氣湯有起死回生的功效。但只有精通仲景書的人才能知道它的妙用。一般庸醫用滋潤的脂麻油、當歸、火麻仁、郁李仁、肉蓯蓉代替承氣湯。雖然能排泄糞便,卻不能清除體內的邪氣。這樣,正氣就不能恢復。不能瀉去體內過盛的火氣,則真陰就不能恢復。往往死於排便之後。因此,大家都互相告誡說,潤腸的藥品甚至能殺人,更何況是大承氣湯了。真是太可惜了!大承氣湯的功效,都被那些庸醫俗人掩蓋了。
張隱菴曰。傷寒六經。止陽明少陰有急下證。蓋陽明秉悍熱之氣。少陰為君火之化。在陽明而燥熱太甚。緩則陰絕矣。在少陰而火氣猛烈。勿戢將自焚矣。非腸胃之實滿也。若實在腸胃者。雖十日不更衣。無所苦也。仲師所云急下六證。若究省不到不敢急下。致病此者鮮有能生之。且予嘗聞之曰。痞滿燥實堅五證皆備。然後可下。噫。當下者。全不在此五證。
白話文:
張隱菴說:傷寒的六經病症中,只有陽明經和少陰經有急下證。陽明經具有強烈的熱氣,少陰經是君火的變化。如果陽明經的燥熱太嚴重,延誤治療就會陰虛耗盡。少陰經的火氣猛烈,如果不加以抑制就會自焚。這不是腸胃實滿造成的。如果真的是腸胃實滿,即使十天不換衣服,也不會感到痛苦。仲景所說的急下六證,如果研究得不夠透徹,就不敢急下,因此而致病的人很少能夠存活。我曾經聽說過,痞、滿、燥、實、堅五證俱備,纔能夠下。唉,當下之證,完全不在這五證。
2. 小承氣湯
治陽明病潮熱。大便難。脈沉而滑。及內實腹痛者。此方主之。(內臺方。原文。)
白話文:
治療陽明病症狀如潮熱、大便困難、脈象沈滑,以及內實引起的腹痛,這個方劑為主要治療方法。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炙。去皮。),枳實(三枚,炙。)
白話文:
-
大黃:四兩
-
厚朴:二兩,烤過。去皮。
-
枳實:三顆,烤過。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歌曰,樸二枳三四兩黃。小承微結好商量。長沙下法分輕重。妙在同煎切勿忘。
白話文:
以上三種藥材。用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掉渣滓。分成兩次溫服。第一次服藥後,應該去廁所排便。如果不排便的話,就全部喝完。如果已經排便了,就不要再喝了。
歌詠道,厚朴二兩枳實三兩大黃四兩。小承氣湯用於治療輕微的腸胃積滯很適合。張仲景的下法有輕重之分。巧妙在於一同煎煮不可忘記。
男元犀按。三承氣俱陽明之正方。調胃承氣。其方已載於太陽篇。故不復列。傷寒論云。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言陽明病者。胃不和也。言不吐不下者。胃不虛也。胃絡上通於心。陽明之燥火與少陰之君火相合。故心煩。可與此湯。解見太陽本方下。至於大承氣。
白話文:
男元犀說:三承氣都是陽明經的主方,調胃承氣,方劑已經收錄於太陽篇,所以這裡不重複列出。《傷寒論》說:陽明病,既沒有嘔吐、沒有泄瀉、又心煩的,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所謂的陽明病就是指胃功能不調和。所謂既沒有嘔吐、也沒有泄瀉的就是說胃不虛。胃與心脈相通,陽明的燥火與少陰的君火相合,所以心煩。可以喝這種湯藥。詳情請見太陽本方。至於大承氣。
取急下之義。陽明譫語潮熱。胃中有燥屎五六枚。及二陽並病潮熱。及陽明下後心中懊憹而煩。胃有燥屎。及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此有燥屎。及少陰證口燥咽乾。或自利清水色純青等證。俾奏功於頃刻。小承氣取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之義。陽明病熱未潮。
白話文:
用意就是有急症就瀉下。陽明譫語潮熱,這是胃中有燥屎,及二陽合併發病潮熱,及陽明瀉下後心中懊惱煩悶,胃中有燥屎,及大瀉後六七天不大便,煩悶不減輕,腹滿痛,這是還有燥屎。及少陰病證口乾舌燥,或自行排出清水一般的青色等症狀。俾迅速奏效。小承氣微和胃氣,不要讓大泄瀉下的意思,陽明熱病未潮。
大便不硬。恐有燥屎。少與此湯轉矢氣者。可與大承氣攻之。若不轉矢氣者不與。及太陽病吐下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令邪去而正不傷。論中逐條俱有深義。張令韶云。胃與大腸小腸交相貫通者也。胃接小腸。小腸接大腸。胃主消磨水穀。化其精微。內灌溉於臟腑。
白話文:
大便不硬。恐怕有乾硬的大便。少量服用這個藥湯,可以轉化大便氣。可以服用大承氣湯攻下。如果不轉化大便氣,就不服用。太陽病吐瀉發汗,稍微煩躁。小便很多。大便由於堅硬,令邪氣排出,而正氣不受損。論語中逐條都有深奧的意義。張令韶說。胃與大腸小腸相互貫通。胃連接小腸。小腸連接大腸。胃主消化水穀,化出精微的物質。內部灌溉於臟腑。
外充溢於皮毛。其糟粕下入於小腸。小腸受其糟粕復加運化。傳入於大腸。大腸方變化傳道於直腸而出。故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是大承氣者。所以通泄大腸而上承熱氣者也。故用樸實以去留滯。大黃以滌腐穢。芒硝上承熱氣。小承氣者。
白話文:
營衛之氣充滿在皮毛之間。其糟粕進入小腸。小腸接受其糟粕,再次運化。傳送至大腸。大腸再將之變化,傳導至直腸排出體外。所以說,小腸是容納食物的器官,運化食物並生成水穀精氣於焉產生。大腸是傳導糟粕的器官,將其變化送出體外。是大承氣湯的藥物,所以用樸實以去宿留瘀滯。大黃用以清除腐敗的排泄物。芒硝能升達熱氣。小承氣湯的藥物,
所以通泄小腸而上承胃氣者也。故曰微和胃氣。是承製胃府太過之氣者也。不用芒硝而亦名承氣者以此。若調胃承氣。乃調和胃氣而上承君火之熱者也。以未成糟粕。故無用枳、樸之消留滯。此三承氣之義也。承者制也。謂制其太過之氣也。故曰。亢則害承乃制。
白話文:
通泄小腸並上行承接胃氣的藥,所以叫做微和胃氣湯。這是承製胃府太過之氣的藥方。不使用芒硝卻也稱為承氣湯,就是因為這個緣故。至於調胃承氣湯,則是調和胃氣並上行承接君火之熱的藥方。因為食物還沒有成為糟粕,所以沒有必要使用枳實、厚朴這類消積導滯的藥物。這就是三種承氣湯的含義。承製的意思,就是制止其太過之氣。所以說,「極端則有害,制止才能控制」。
柯韻伯曰。諸病皆因於氣。穢物之不去。由於氣之不順也。故攻積之劑。必用氣分之藥。因以承氣名湯。方分大小。有二義焉。厚朴倍大黃。是氣藥為君。名大承氣。大黃倍厚朴。是氣藥為臣。名小承氣。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味寡性緩。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氣也。
白話文:
柯韻伯說:一切疾病都是由氣而生的,臟腑積滯,是因為氣不通暢所致。所以攻積的藥劑,一定要用具有理氣作用的藥物,因此稱為承氣導氣湯。方劑分為大小兩種,各有兩種意義。厚樸的劑量是大黃的一倍,是說理氣藥為君藥,這就是大承氣湯。大黃的劑量是厚樸的一倍,是說理氣藥為臣藥,這就是小承氣湯。藥味多,藥性猛烈,劑量大,服用後會大瀉下。藥味少,藥性緩和,劑量小,服用後可以緩和胃氣。
大小之分以此。且煎法更有妙義。大承氣用水一斗。煮枳、樸取五升。內大黃再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何哉。蓋生者氣銳而先行。熟者氣鈍而和緩。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黃繼通地道。而後枳、樸除其痞滿。若小承氣以三味同煎。不分次第。同一大黃而煎法不同。此可見微和之義也。
白話文:
大小承氣湯的區別就在這裡,而且煎煮的方法更是有微妙的意義。大承氣湯要用一斗水,將枳實、厚樸煎煮,取五升的藥液,然後加入大黃再煮,取二升的藥液,去掉藥渣,加入芒硝。為什麼這樣做呢?因為生藥的藥性猛烈,先煎煮,可以先行發揮作用。熟藥的藥性平和,後煎煮,可以和緩藥性。仲景想要讓芒硝先化解乾燥的宿便,大黃繼而疏通腸道,然後枳實、厚樸消除痞滿。如果小承氣湯將三種藥材一起煎煮,不分先後次序,雖然都用了大黃,但煎煮的方法不同。從這就可以看出藥物配伍的微妙和諧之意。
按張憲公云。承者。以卑承尊而無專成之義。天尊地卑。一形氣也。形統於氣。故地統於天。形以承氣。故地以承天。胃土也。坤之類也。氣陽也。干之屬也。胃為十二經之長。化糟粕。運精微。而成傳化之府。豈專以塊然之形亦惟承此乾行不息之氣耳。湯名承氣。確有取義。
非取順氣之義也。憲公此解。超出前人惜其所著傷寒類疏。未刊行世。憲公諱孝培。古吳人也。
白話文:
根據張憲公的說法,承擔是指以卑微的身份承擔尊貴的任務,而不是專門成就某件事。天空尊貴,大地卑微,它們都是由相同的一股氣構成的。形體受氣統御,所以大地受天空統御。形體用來承擔氣,所以大地用來承擔天空。胃是土的精華,屬於坤卦的範疇。氣是陽氣,屬於乾卦的範疇。胃是十二經脈的統帥,可以化解糟粕,運行精微物質,成為傳輸和轉化的樞紐。豈是單獨依靠那塊形體,而是唯獨依靠這股乾卦運行不息的氣罷了。湯的別名叫做承氣湯,的確含有取義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