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方歌括》~ 卷三 (9)
卷三 (9)
1. 大陷胸湯
治大結胸證。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
大黃(六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歌曰,一錢甘遂一升硝六兩大黃力頗饒。日晡熱潮腹痛滿。胸前結聚此方消。
蔚按。大黃、芒硝。苦鹹之品。借甘遂之毒。直達胸間之飲邪。不專蕩胃中之邪穢也。湯與丸分者。丸恐下之太急。故連滓和蜜服之。使留中之邪從緩而下。湯恐下之不急。取三味之過而不留者。盪滌必盡也。陳亮斯曰。結胸者。結於胸中而連於心下也。身之有膈。所以遮上下也。
膈能拒邪。則邪但留於胸中。膈不能拒邪。則邪留胸而及於胃。胸胃俱病。乃成結胸。如胸有邪而胃未受邪。則為胸脅滿之半表半裡證。如胃受邪而胸不留。則為胃家實之陽明病。皆非結胸也。故必詳辨分明。庶無差誤。
白話文:
大陷胸湯
治療嚴重結胸症。脈象沉而緊,心窩處疼痛,按壓時堅硬如石。
處方:大黃六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
用法:以上三味藥,用水六升,先煎煮大黃,取二升藥汁,過濾去藥渣,加入芒硝,煮沸一、兩次,再加入研磨成粉末的甘遂,溫服一升。如果藥效很快,大便暢通了,就停止服用。
歌訣:一錢甘遂一升硝,六兩大黃力量強,午後發熱潮熱,腹部脹滿疼痛,胸前凝聚,此方能消除。
註解:大黃、芒硝性味苦鹹,借助甘遂的毒性,直達胸腔的寒邪,並非單純排除胃中的穢濁之氣。湯劑和丸劑的區別在於,丸劑擔心藥效下降太快,因此連渣帶藥和蜂蜜一起服用,使滯留在體內的邪氣緩慢排出;湯劑擔心藥效下降不夠快,採用三味藥的峻下作用,徹底清除邪氣。陳亮說:結胸症是邪氣積聚在胸中,並與心窩部相連。人體有膈膜,用以阻隔上下。膈膜能阻擋邪氣,邪氣就只停留在胸中;膈膜不能阻擋邪氣,邪氣就會從胸部蔓延到胃部,胸胃都生病了,就形成了結胸症。如果只有胸部有邪氣,胃部沒有受邪,則為胸脅滿的半表半裡證;如果胃部受邪,胸部沒有邪氣滯留,則為胃家實滿的陽明病,這些都不是結胸症。所以必須仔細辨別,以免用藥錯誤。
2. 小陷胸湯
治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主之。又治心下結痛。氣喘悶者。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栝蔞實(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煎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歌曰,按而始痛病猶輕。(與手不可近大結胸證迥別。)脈絡凝邪心下成。(曰正在心下。上不至心。下不及小腹。與大結胸證又別。)夏取半升連一兩。栝蔞整個要先烹。
張令韶曰。氣分無形之邪結於胸膈之間。以無形而化有形。故痛不可按而為大結胸證。結於胸中脈絡之間。入於有形之經絡而仍歸於無形。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而為小結胸證。方用黃連以解心下之熱。半夏以疏脈絡之結。栝蔞延蔓似絡。性寒涼而實下行。所以導心下脈絡之結熱從下而降也。
若大結胸證亦用此湯。藥不及病。多死。又曰。氣無形者也。經。有形者也。以無形之邪結於胸膈之內。故用大黃、甘遂輩從有形之腸胃而解。結於脈絡之間。又用黃連、半夏輩從無形之氣分而散。此經氣互相貫通之理。
徐靈胎曰。大承氣所下者燥屎。大陷胸所下者蓄水。此所下者為黃涎。涎者輕於蓄水而未成水者也。審證之精。用藥之切如此。
白話文:
小陷胸湯
治療胸部輕微阻塞的疾病。症狀出現在心窩處,按壓時會疼痛,脈象浮滑者適用。也治療心窩部結塊疼痛、氣喘憋悶的症狀。
藥方: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淨),栝蔞實(大的果實一個)。
用法:以上三味藥材,用水六升,先煎煮栝蔞,取三升,過濾去渣,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二升,過濾去渣,分三次溫服。
歌訣:按壓才痛,病情較輕。(與手不能靠近的嚴重胸部阻塞症狀截然不同。)脈絡凝結邪氣,在心窩處形成。(即症狀位於心窩處,不上達心臟,下不到小腹,與嚴重胸部阻塞症狀又有所區別。)半夏用半升,黃連一兩,栝蔞整個果實需先煮。
張令韶說:氣分(指人體的氣機)無形的邪氣阻塞在胸膈之間,由無形轉化為有形,所以疼痛不可按壓,為嚴重胸部阻塞症狀。若邪氣結在胸中脈絡之間,進入有形的經絡,但仍歸於無形,所以症狀位於心窩處,按壓則痛,為輕微胸部阻塞症狀。方中用黃連來解心窩處的熱,用半夏疏通脈絡的阻塞,栝蔞形似蔓藤,性寒涼且向下運行,因此可以引導心窩處脈絡的結熱從下排出。
即使是嚴重胸部阻塞症狀,也可以使用此方,但若藥力不及病情,則多半會死亡。又說:氣是無形的,經絡是有形的。無形的邪氣阻塞在胸膈內,所以用大黃、甘遂等藥從有形的腸胃來疏通;若邪氣結在脈絡之間,則用黃連、半夏等藥從無形的氣分來散解。這是經絡與氣機互相貫通的道理。
徐靈胎說:大承氣湯瀉下的是乾燥的糞便,大陷胸湯瀉下的是積聚的水液,而小陷胸湯瀉下的是黃色黏稠的唾液。唾液比積聚的水液輕,尚未成形的水液。這說明審察病情精準,用藥也十分貼切。
3. 文蛤散
治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文蛤(五兩)
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湯用五合。
歌曰,水潠原逾汗法門。(太陽宜汗而以水潠之。)肉中粟起(水在皮膚。)更增煩。(熱鬱而不得去。)意中思水(里有熱。)還無渴。(水寒侵於肺。)文蛤磨調藥不繁。
男元犀按。太陽病不發汗而以水潠之。致在表之陽。反退卻於內而不得去。師取文蛤為散。味鹹質燥。以滲散其水氣。若不瘥者。用五苓助脾以轉輸之。俾仍從皮膚而散也。柯韻伯謂此等輕劑。恐難散濕熱之重邪。金匱要略云。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又云。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
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審證用方。則彼用散而此則用湯為宜。附文蛤湯。文蛤五兩。麻黃、甘草、生薑各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枚。大棗十二枚。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張令韶曰。前論內因之水結於胸脅而為大陷胸湯證。此論外因之水入於皮膚而肉中粟起。或為小結胸證。如水寒實於外。陽熱卻於內。而為虛寒結胸。無肌表之熱證者。與小陷胸以解其內之熱結。白散辛溫。可以散水寒之氣。總之。寒實於外。熱卻於內。或用苦寒以解內熱。或用辛熱以散外寒。隨時制宜。無不可也。
白話文:
文蛤散
治療陽氣受病,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用冷水沖洗,甚至灌冷水,熱邪就會被阻遏而無法排出,病情反而加重,皮膚上出現粟粒疹,想喝水卻不渴,這時就服用文蛤散。如果文蛤散沒有效果,就服用五苓散。如果因為寒邪實證造成胸部阻塞,沒有發熱症狀,就服用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也可以服用。
文蛤(五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散劑。用沸水沖泡,每次服用一寸匕(約3克),水用五合(約100毫升)。
歌訣說:「用冷水沖洗,比發汗療法更差。(太陽病應該發汗,卻用冷水沖洗。)」皮膚上出現粟粒疹(水停留在皮膚裡),病情加重。(熱邪鬱結而無法排出。)心裡想喝水(體內有熱邪),卻不渴。(寒邪侵犯肺部。)文蛤研磨調配,藥方不複雜。
男元犀註解:太陽病不發汗,而用冷水沖洗,導致表面的陽氣反而退回到體內,無法排出。因此用文蛤研磨成散劑,文蛤味鹹性燥,能滲透散佈水氣。如果沒有效果,再用五苓散幫助脾臟運化水液,使水分從皮膚排出。柯韻伯認為,這種輕劑,恐怕難以散去濕熱的重邪。金匱要略記載:渴欲飲水不止,用文蛤散主治;又說,嘔吐後,渴想喝水且大量飲水,用文蛤湯主治,也主治輕微風寒脈緊頭痛。需審慎辨證施治,因此有的用散劑,有的用湯劑較為適宜。附上文蛤湯方:文蛤五兩、麻黃三兩、甘草三兩、生薑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枚、大棗十二枚,水六升,煮成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張令韶說:前面論述內因水液停滯於胸脅而導致大陷胸湯證,這裡論述外因水液侵入皮膚,出現皮膚粟粒疹,或屬於小陷胸證。如果水寒停滯於外,陽熱內陷,形成虛寒結胸,沒有肌膚表面的熱證,就用小陷胸湯來解除體內熱邪的阻塞。白散辛溫,可以散寒邪水氣。總之,寒邪實證在外,熱邪內陷,可以或用苦寒藥來解除內熱,或用辛熱藥來散外寒,根據病情靈活運用,皆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