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長沙方歌括》~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治傷寒八九日下之。胸脅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言。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此方主之。

柴胡(一兩半),龍骨(一兩半),黃芩(一兩半),生薑(一兩半),人參(一兩半),茯苓(一兩半),鉛丹(一兩半),牡蠣(一兩半),桂枝(一兩半),半夏(一兩半),大棗(六枚)大黃(二兩)

白話文:

柴胡(75克),龍骨(75克),黃芩(75克),生薑(75克),人參(75克),茯苓(75克),鉛丹(75克),牡蠣(75克),桂枝(75克),半夏(75克),大棗(6枚)大黃(100克)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此分兩照宋本玉函經及內臺方。若傷寒論。柴胡則用四兩。半夏二合。)

白話文:

以上十二種藥材,以八升水煎煮,取四升藥湯;再放入大黃,再煎煮一兩次,濾去渣滓,溫服一升。(劑量應參照宋本《玉函經》和《內臺方》。如果用於治療傷寒,柴胡用四兩,半夏用二合。)

歌曰,參芩龍牡桂丹鉛。苓夏柴黃薑棗全。棗六餘皆一兩半。大黃二兩後同煎。

內臺方議云。傷寒八九日。邪氣錯雜。表裡未分。而誤下之。則虛其里而傷其表。胸滿而煩者。邪熱客於胸中。驚者。心惡熱而神不守也。小便不利者。裡虛津液不行也。譫語者。胃熱也。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陽氣內榮於裡,不行於表也。故用柴胡為君。以通表裡之邪而除胸脅滿。

白話文:

《內臺方議》中說:傷寒八九天,邪氣錯綜複雜,表裡未分,如果誤用瀉下藥,就會損傷裡氣,而表邪乘虛而入。胸悶煩躁的,是邪熱客於胸中。驚悸的,是心惡熱而神不守。小便不利的,是裡虛津液不行。說胡話的,是胃熱。渾身沉重,不能翻身的,是陽氣內榮於裡,不能外達於表。所以用柴胡為君藥,以通表裡之邪,消除胸脅滿悶。

以人參、半夏為臣。輔之。加生薑、大棗而通其津液。加龍骨、牡蠣、鉛丹收斂神氣而鎮驚。為佐。加茯苓以利小便而行津液。加大黃以逐胃熱止譫語。加桂枝以行陽氣而解身重錯雜之邪。共為使。以此十一味之劑。共救傷寒壞逆之法也。傷寒論共十二味。一本無黃芩。止十一味也。

白話文:

以人參、半夏為臣藥。佐以生薑、大棗,使津液通暢。加龍骨、牡蠣、鉛丹,收斂神氣,鎮靜安神。為佐藥。加茯苓,利小便,行津液。加大黃,以去除胃熱,止譫語。加桂枝,行陽氣,解身重錯雜之邪。共為使藥。用這十一味藥物組成的方劑,共救傷寒壞逆之法。傷寒論一共是十二味藥。一本沒有黃芩。只有十一味藥。

2.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治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此方主之。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牡蠣(熬。五兩),龍骨(四兩),蜀漆(三兩,洗去腥。)

白話文:

  • 桂枝:150克

  • 甘草:100克

  • 大棗:12枚

  • 生薑:150克

  • 牡蠣:250克,先熬製過。

  • 龍骨:200克

  • 蜀漆:150克,先將腥味洗淨。

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一本。蜀漆四兩。)

歌曰,桂枝去芍已名湯。蜀漆還加龍牡藏。五牡四龍三兩漆。能療火劫病驚狂。

張令韶曰。傷寒脈浮。病在陽也。太陽與君火相合而主神。心為陽中之太陽。醫以火迫劫亡陽。亡其君主之陽。非下焦生陽之陽也。心為火迫。則神氣外浮。故如驚狂而不安。桂枝色赤入心。取之以保心氣。佐以龍、牡者。取水族之物以制火邪。取重鎮之品以治浮越也。芍藥苦平。

白話文:

張令韶說:傷寒脈搏浮大而快,病患的病症在陽氣上。太陽經脈與人體的君火相合,主宰人的神志。心臟是陽氣中的太陽,醫生使用火氣迫近並劫奪人體喪失的陽氣,這不是指下焦生發的陽氣,而是指心臟被火氣逼迫,神氣因此外浮,所以病人會像發狂一樣不安寧。桂枝屬於赤色藥物,可以進入心臟,使用桂枝可以保護心氣。輔以龍骨、牡蠣等水族類藥物,可以利用水族類藥物來制約火邪,使用重鎮類藥物可以治療浮越之症。芍藥苦、平,也可以用以治療浮越之症。

非亡陽所宜。故去之。蜀漆取通泄陽熱。故先煮之。神氣生於中焦水穀之精。故用甘草、大棗、生薑。以資助中焦之氣也。病在陽復以火劫。此為逆也。故曰救逆。

白話文:

此病不適合由亡陽做為症狀。所以要削除它。蜀漆具有通洩陽熱的作用。所以要先煮過它。神氣生長於中焦水穀的精華。所以使用了甘草、大棗、生薑。以幫助中焦的氣。在陽症病症中,再次以火來猛烈治療。這是逆勢而行。所以稱為救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