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長沙方歌括》~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梔子乾薑湯

治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主之。

梔子(十四枚),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從張氏。刪去二句。)

歌曰,十四山梔二兩薑。以丸誤下救偏方。微煩身熱君須記。辛苦相需盡所長。

張令韶曰。梔子導陽熱以下行。乾薑溫中土以上達。上下交而煩熱止矣。

白話文:

治療傷寒時,如果醫生用丸藥讓病人大量瀉下,但身體的熱沒有退去,且感到微微煩躁的情況,這個方法可以處理。

梔子十四枚,乾薑二兩。

將上述兩種藥材,用水三升半煎煮,取汁一升半,去掉渣滓,分兩次服用,溫服一次。

歌訣說:十四枚梔子配二兩薑,用於因丸藥誤導瀉下的救治。若感到微微煩躁且身熱不退,請記住這一方劑,它能充分發揮辛與苦的功效。

張令韶說:梔子能夠引導體內的陽熱向下走,乾薑則溫暖中焦,使熱力向上散發。當上下氣機得以交會時,煩熱自然就能停止了。

2. 附錄家嚴新案

嘉慶戊辰。吏部謝芝田先生令親。患頭項強痛。身疼。心下滿。小便不利。服表藥。無汗。反煩。六脈洪數。初診疑為太陽陽明合病。諦思良久曰。前病在無形之太陽。今病在有形之太陽也。但使有形之太陽小便一利。則所有病氣俱隨無形之經氣而汗解矣。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白話文:

嘉慶戊辰年。吏部謝芝田先生的父親生病了。患有頭部和頸項強烈的疼痛、全身疼痛、腹部脹滿、小便不利的症狀。服用了表藥後,汗未出反而煩躁。六脈洪數。初診斷時,懷疑是太陽陽明合病。深思熟慮良久後說:以前的病症在無形的太陽經。現在的病症在有形的太陽經。只要有形的太陽經小便一通利,那麼所有病氣就會隨著無形的經氣而汗解。於是使用了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一服遂瘥。惟夜間不寐。特告曰。此名虛煩。因辛熱遺害。若用棗仁、遠志、茯神等藥。反招集其所遺而為孽。病必復作矣。用梔子豉湯。即愈。

白話文:

吃了一劑藥之後就好了。只有晚上睡不著。特別告訴他,這是虛煩的症狀,是辛熱遺留下來的禍害。如果用棗仁、遠志、茯神等藥物,反而會招集它遺留下來的根源,而加重病情。那麼病一定會復發。服用梔子豉湯,之後就痊癒了。

嘉慶己巳季春。曹扶谷明府。患頭痛項強惡寒等證。自差次回垣後。更增出寒熱往來。欲嘔胸滿等證。家嚴診其脈數中見小。按之虛不應指。駭謂之曰。陽證見陰脈。法在不治。所幸者大小便如常。神識頗清。正雖虛而尚未潰。察其胸滿欲嘔寒熱往來之證。俱是病氣欲從樞轉之象。

白話文:

嘉慶己巳年的春天。曹扶谷明府,患有頭痛、項強、惡寒等症。從他在外地被派回來後,病情更加嚴重,伴有寒熱往來、欲嘔胸滿等症。我的父親診斷他的脈象,發現脈搏數而微弱,按壓時虛而不應指。驚訝地對他說,陽證出現陰脈,按照醫學法則,這是不能治癒的。幸運的是,大小便正常,神識還算清醒。雖然病情虛弱,但還沒有崩潰。觀察他胸滿欲嘔、寒熱往來的症狀,都是病邪想要從樞轉運行的徵象。

當乘機而利導之。遂令一日服小柴胡兩劑。柴胡每劑八錢。次日再診。以上諸證雖退。而心胸懊憹不安。語言錯亂無次。實覺可憂。又診其脈略緩。遂為之喜曰。邪從樞轉而出。故寒熱等證俱平。正為邪熱所傷。故煩昏等證並見。此時須當救正。但救正二字。不讀傷寒、金匱。

白話文:

應該乘勝追擊,加以引導。於是讓病人服用小柴胡湯兩劑,每劑八錢。第二天再次診視,以上各種症狀雖然已經減退,但是仍然感到煩躁不安,說話混亂不清。這實在令人擔憂。我又診斷他的脈搏,脈搏較緩和。因此很高興地說:邪氣從樞轉(心臟)處流出,所以寒冷、發熱等症狀都已經平息。本來是因為邪氣的燥熱而引起疾病,因此出現煩躁、昏沉等症狀。此時必須拯救正氣。但是「拯救正氣」這四個字,如果不閱讀《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就不知道它的真正含義。

便以人參誤事。立主用梔子豉湯從離坎交媾處撥動神機。服後停藥。靜候三日。值陽明主氣之期。申酉為陽明正旺之時。戊癸相合自愈。果如言應期而效。

白話文:

服用人參後,出現了不適症狀。醫生決定使用梔子豉湯,從離坎交媾處撥動神機,也就是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服藥後,病人暫停服藥,靜候三天。到了陽明主氣之期,也就是申酉時分,陽明經脈最旺盛的時候,戊癸相合,病人自行痊癒。果然如醫生所言,在預期的時間內見效。

3. 真武湯

治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

白話文:

治療太陽病發汗後,如果汗出而病症不解,病人仍然發燒,心中悸動不安,頭暈,身體震顫,搖搖欲倒的情況。

此方主之。又治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自利。或嘔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此方對以下症狀有效:少陰病持續兩三天且未好轉,至四五天後,腹部疼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從下方腹瀉者。此為有水氣。患者可能咳嗽,或小便自利,或嘔吐。此方對上述症狀有效。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

白話文:

茯苓(180公克),芍藥(180公克),生薑(180公克),白朮(120公克),附子(60公克,經過炮製。)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生薑芍茯數皆三。二兩白朮一附探。便短咳頻兼腹痛。驅寒鎮水與君談。

白話文:

取這五種藥材。用八升水煎煮,取三升藥汁,濾去藥渣。溫服七合,一天三次。

歌訣說,生薑芍藥茯苓各三錢。白朮二兩,附子一錢。小便短少咳嗽頻繁加上腹痛。這方能驅寒止水,與您論述。

加減歌曰,咳加五味要半升。乾薑細辛一兩具。(一本。去生薑。)小便若利恐耗津。須去茯苓腎始固。下利去芍加乾薑。二兩溫中能守住。若嘔去附加生薑。足前須到半斤數。

白話文:

加減歌謠,咳嗽時加五味子半升。乾薑細辛各一兩。(另一版本。除去生薑。)小便若利,恐怕耗損津液。必須去除茯苓才能固腎。下痢時去除芍藥,增加乾薑。二兩溫中,能守住元氣。若嘔吐,去除附子,增加生薑。足前的分量必須達到半斤。

張令韶曰。虛者不可汗。汗後病不解而變證也。真武者。鎮水之神也。水性動。今動極不安。故亦以此鎮之。茯苓松之餘氣。潛伏於根。故歸伏心神而止悸。附子啟下焦之生陽。上循於頭而止眩。芍藥滋養營血。生薑宣通經脈。而瞤動自止。白朮所以資中土而灌溉四旁者也。

白話文:

張令韶說:虛證的人不可汗洩。如果汗後病情沒有好轉,反而出現了變證。真武湯是鎮守水神的方劑。水的特性是動盪不安的。現在動盪到了極點,所以用這個方法來鎮定它。茯苓、松毛的餘氣潛伏在根部,所以能夠歸伏心神,止住心悸。附子能夠溫補下焦的陽氣,讓陽氣循著經絡上行到頭部,從而止住眩暈。芍藥可以滋養營血。生薑可以宣通經脈,從而使瞤動自行停止。白朮可以補益脾胃,並將水液灌溉到全身。

羅東逸曰。小青龍湯治表不解有水氣。中外皆寒實之病也。真武湯治表已解有水氣。中外皆虛寒之病也。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湯者。藉以鎮水之義也。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腎也。腎為胃關。聚水而從其類。倘腎中無陽。則脾之樞機雖運。而腎之關門不開。

白話文:

羅東逸說,小青龍湯用於治療表證未解,有水氣的疾病,這種疾病是中外都是寒實的證候。真武湯用於治療表證已解,有水氣的疾病,這種疾病是中外都是虛寒的證候。真武是北方主宰水的神,用這個名字來命名湯藥,是藉助這個神來鎮壓水邪的意思。人的一身中,制約水的是脾,主宰水的是腎。腎是胃的關門,水聚集在一起,和它同類的東西相聚,如果腎中沒有陽氣,那麼脾的樞紐機關雖然運轉,但是腎的關門不打開。

水即欲行。以無主制。故泛溢妄行而有是證也。用附子之辛熱。壯腎之元陽。則水有所主矣。白朮之溫燥。建立中土。則水有所制矣。生薑之辛散。佐附子以補陽。於補水中寓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滲。佐白朮以健土。於制水中寓利水之道焉。而尤重在芍藥之苦降。其旨甚微。

白話文:

水具有流動性,而且缺乏約束。因此,它會泛濫成災,並造成水腫。使用附子的辛熱特性,可以增強腎臟的元陽之氣,使水有了約束。白朮的溫燥特性,可以建立中土的脾胃之氣,使水有了制約。生薑的辛散特性,可以輔助附子來補陽氣,在補水之中的同時也具有散水的作用。茯苓的淡滲特性,可以輔助白朮來健脾胃之氣,在制水之中的同時也具有利水的作用。但是,最重要的是芍藥的苦降特性,它的作用非常微妙。

蓋人身陽根於陰。若徒以辛熱補陽。不少佐以苦降之品。恐真陽飛越矣。芍藥為春花之殿。交夏而枯。用之以亟收散漫之陽氣而歸根。下利減芍藥者。以其苦降湧泄也。加乾薑者。以其溫中勝寒也。水寒傷肺則咳。加細辛、乾薑者。勝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氣也。小便利者去茯苓。

白話文:

人體的陽氣根源於陰氣。如果只用辛熱的藥物來補陽,不佐以苦寒的藥物來下降陽氣,恐怕真的陽氣會過分升騰而脫離陰氣。芍藥是春天的最後一朵花,到了夏天就枯萎了。用芍藥可以迅速收斂散漫的陽氣,使之歸於根源。下痢減少了芍藥,這是因為芍藥苦寒,會導致腹瀉。加入乾薑,這是因為乾薑溫中,可以祛除寒冷。水寒傷肺則咳嗽。加入細辛、乾薑,這是為了祛除水寒。加入五味子,這是為了收斂肺氣。小便通利的人去茯苓。

恐其過利傷腎也。嘔者去附子加生薑。以其病非下焦。水停於胃。所以不須溫腎以行水。只當溫胃以散水。且生薑功能止嘔也。

白話文:

擔心過於溫補會傷及腎臟。如果出現嘔吐,就去掉附子,加入生薑。這是因為這種病不是下焦的問題,而是水停留在胃中。所以不需要溫腎來幫助水往下走,而只需要溫暖胃來散去水。而且生薑具有止嘔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