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長沙方歌括》~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梔子乾薑湯

治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主之。

梔子(十四枚),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從張氏。刪去二句。)

歌曰,十四山梔二兩姜。以丸誤下救偏方。微煩身熱君須記。辛苦相需盡所長。

張令韶曰。梔子導陽熱以下行。乾薑溫中土以上達。上下交而煩熱止矣。

2. 附錄家嚴新案

嘉慶戊辰。吏部謝芝田先生令親。患頭項強痛。身疼。心下滿。小便不利。服表藥。無汗。反煩。六脈洪數。初診疑為太陽陽明合病。諦思良久曰。前病在無形之太陽。今病在有形之太陽也。但使有形之太陽小便一利。則所有病氣俱隨無形之經氣而汗解矣。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一服遂瘥。惟夜間不寐。特告曰。此名虛煩。因辛熱遺害。若用棗仁、遠志茯神等藥。反招集其所遺而為孽。病必復作矣。用梔子豉湯。即愈。

嘉慶己巳季春。曹扶谷明府。患頭痛項強惡寒等證。自差次回垣後。更增出寒熱往來。欲嘔胸滿等證。家嚴診其脈數中見小。按之虛不應指。駭謂之曰。陽證見陰脈。法在不治。所幸者大小便如常。神識頗清。正雖虛而尚未潰。察其胸滿欲嘔寒熱往來之證。俱是病氣欲從樞轉之象。

當乘機而利導之。遂令一日服小柴胡兩劑。柴胡每劑八錢。次日再診。以上諸證雖退。而心胸懊憹不安。語言錯亂無次。實覺可憂。又診其脈略緩。遂為之喜曰。邪從樞轉而出。故寒熱等證俱平。正為邪熱所傷。故煩昏等證並見。此時須當救正。但救正二字。不讀傷寒、金匱。

便以人參誤事。立主用梔子豉湯從離坎交媾處撥動神機。服後停藥。靜候三日。值陽明主氣之期。申酉為陽明正旺之時。戊癸相合自愈。果如言應期而效。

3. 真武湯

治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

此方主之。又治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自利。或嘔者。此方主之。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生薑芍茯數皆三。二兩白朮一附探。便短咳頻兼腹痛。驅寒鎮水與君談。

加減歌曰,咳加五味要半升。乾薑細辛一兩具。(一本。去生薑。)小便若利恐耗津。須去茯苓腎始固。下利去芍加乾薑。二兩溫中能守住。若嘔去附加生薑。足前須到半斤數。

張令韶曰。虛者不可汗。汗後病不解而變證也。真武者。鎮水之神也。水性動。今動極不安。故亦以此鎮之。茯苓松之餘氣。潛伏於根。故歸伏心神而止悸。附子啟下焦之生陽。上循於頭而止眩。芍藥滋養營血。生薑宣通經脈。而瞤動自止。白朮所以資中土而灌溉四旁者也。

羅東逸曰。小青龍湯治表不解有水氣。中外皆寒實之病也。真武湯治表已解有水氣。中外皆虛寒之病也。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湯者。藉以鎮水之義也。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腎也。腎為胃關。聚水而從其類。倘腎中無陽。則脾之樞機雖運。而腎之關門不開。

水即欲行。以無主制。故泛溢妄行而有是證也。用附子之辛熱。壯腎之元陽。則水有所主矣。白朮之溫燥。建立中土。則水有所制矣。生薑之辛散。佐附子以補陽。於補水中寓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滲。佐白朮以健土。於制水中寓利水之道焉。而尤重在芍藥之苦降。其旨甚微。

蓋人身陽根於陰。若徒以辛熱補陽。不少佐以苦降之品。恐真陽飛越矣。芍藥為春花之殿。交夏而枯。用之以亟收散漫之陽氣而歸根。下利減芍藥者。以其苦降湧泄也。加乾薑者。以其溫中勝寒也。水寒傷肺則咳。加細辛、乾薑者。勝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氣也。小便利者去茯苓。

恐其過利傷腎也。嘔者去附子加生薑。以其病非下焦。水停於胃。所以不須溫腎以行水。只當溫胃以散水。且生薑功能止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