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長沙方歌括》~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麻黃湯

治太陽病頭疼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寒無汗而喘者。此方主之。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杏仁(七十個,去皮尖。),甘草(一兩,炙。)

白話文:

麻黃(三兩,去掉根節。),桂枝(二兩,去掉樹皮。),杏仁(七十顆,去掉皮和尖端。),甘草(一兩,炙烤過。)。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白話文:

以上四種藥物,加清水九升。先煮麻黃,煮到減少兩升後,撇去浮沫。然後加入其他藥物,繼續煮至只剩下二升半。過濾掉渣滓,服用八合。蓋上被子,待微汗出即可。不要喝粥。其餘事項與桂枝湯法相同。

按。今醫不讀神農本草經。耳食庸醫唾餘。謂麻黃難用。而不知氣味輕清。視羌、獨、荊、防、薑、蔥。較見純粹。學者不可信俗方而疑經方也。

白話文:

按語:現在的醫生不讀《神農本草經》,僅僅從庸醫的言論中得知麻黃難以使用,卻不知道麻黃氣味輕清,與羌活、獨活、荊芥、防風、生薑、蔥白等藥物相比,顯得更加純粹。學習中醫的人不可輕信普通方的說法,而懷疑經方的做法。

歌曰,七十杏仁三兩麻。一甘二桂效堪誇。喘而無汗頭身痛。溫覆休教粥到牙。

蔚按。以上俱言桂枝證。至此方言麻黃證也。方下所列各證。皆兼經氣而言。何謂經。內經云。太陽之脈。上連風府。上頭項。挾脊。抵腰。至足。循身之背是也。何謂氣。內經云。太陽之上。寒氣主之。又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是太陽之氣主周身之表而主外也。

桂枝證病在肌腠。肌腠實則膚表虛。故以自汗為提綱。此證病在膚表。邪在膚表則膚表實。故以無汗為提綱。無汗則表氣不通故喘。痛而曰疼痛之甚也。此經與氣並傷。視桂枝證較重。故以麻黃大開皮毛為君。以杏仁利氣。甘草和中。桂枝從肌以達表為輔佐。覆取似汗而不啜粥。

白話文:

桂枝所針對的病情在體表的肌肉與肌膚交界處。肌肉與肌膚交界處如果實者,那麼皮膚表面就會虛。因此以自汗作為判斷病情發展的關鍵。這種病情在體表的皮膚表面。邪氣在皮膚表面,那麼皮膚表面就會實。因此以無汗作為判斷病情發展的關鍵。沒有汗水,那麼皮膚表面的氣就無法流通,所以會喘。疼痛而非常疼痛,這是經絡與元氣同時受到傷害。如果與桂枝的病情相比,較為嚴重。因此以麻黃大量疏散皮毛作為君藥。用杏仁來疏通氣機。甘草來調和脾胃。桂枝從肌肉筋骨引導藥力到達皮膚表面作為輔助。蓋上被子好像有汗水,但實際並沒有汗水,也不吃粥。

恐其逗留麻黃之性。發汗太過也。

2. 大青龍湯

治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此方主之。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五十枚,一本,四十枚),石膏(如雞子大,碎。),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 麻黃:六兩,去節。(去除節點)

  • 桂枝:二兩,去皮。(去除表皮)

  • 甘草:二兩,炙。(經過烘烤或炒制的甘草)

  • 杏仁:五十枚。(根據另一本藥書,為四十枚)

  • 石膏:如雞蛋般大小,碎。(將石膏搗碎)

  • 生薑:三兩

  •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從張氏。節去三句。)

白話文:

將上面的七種藥物放入九升水中,先將麻黃煮沸減少至二升,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成三升,去掉藥渣,趁熱服用一升。藥服後,感覺稍微出汗即可,若汗流過多,用溫粉撲擦身體。服藥一次而汗出的,停一陣子再服第二次藥。

歌曰,二兩桂甘三兩姜。膏如雞子六麻黃。棗枚十二五十杏。無汗煩而且躁方。(一本。杏仁四十枚。甘草三兩。許宏方議云。溫粉者只用白朮藁本川芎白芷各一兩。米粉三兩。為細末。撲其身則汗止。)

白話文:

歌謠說,用二兩肉桂、三兩生薑,作成如雞蛋大的蠟丸,再加入六兩麻黃。再加十二枚大棗、五十枚杏仁,沒有汗卻煩躁的人服用這方藥。(另一個版本:杏仁四十枚,甘草三兩。許宏方議中說,溫粉只用白朮、藁本、川芎、白芷各一兩,米麵粉三兩,研成細末,把藥末撲到患者身上,汗就會止住。)

蔚按。太陽底面便是少陰。少陰證本無汗。而煩躁證少陰與太陽俱有之。若太陽中風脈浮。為肌病有欲汗之勢。緊為表實。仍不得有汗。是肌與表兼病也。發熱為太陽之標病。惡寒為太陽之本病。是標與本俱病也。太陽之氣主周身之毫毛。太陽之經挾脊抵腰。身疼痛是經與氣並病也。

白話文:

蔚認為:太陽表面的另一面就是少陰。少陰證本來沒有汗。煩躁的症狀少陰和太陽都有。如果太陽中風脈搏浮動,是肌表有想出汗的現象。脈搏緊是表實,還是不能有汗。這是肌表兼症。發熱是太陽的標症,惡寒是太陽的本症。標證和本證同時發作。太陽之氣主管全身的毫毛,太陽經脈沿著脊柱到達腰部,身體疼痛是經絡與氣同時發病。

風為陽邪。病甚而汗不出。陽邪內擾。不可認為少陰之煩躁。以致議溫有四逆湯。議寒有黃連阿膠湯之誤。只用麻黃以發表。桂枝以解肌。而標本經氣之治法俱在其中。去芍藥者。惡其苦降。恐引邪陷入少陰也。加石膏者。取其質重性寒。紋理似肌。辛甘發散。能使汗為熱隔之證透達而解。

白話文:

風為陽邪,如果病情嚴重,連汗都出不來,就是陽邪擾亂內臟。不能誤以為是少陰造成的煩躁,這會導致誤用溫熱性質的四逆湯,或寒涼性質的黃連阿膠湯來治。其實只要用麻黃和桂枝來解表就可以。麻黃能使汗液排出,驅邪於體外;桂枝能解肌,讓邪氣排出去。這兩種藥既能治標,也能治本,根治疾病的方法全在其中。去掉芍藥是因為芍藥有苦寒的性質,恐怕會讓邪氣深入少陰。加入石膏是因為石膏質地沉重,性寒,紋理和肌肉相似,辛甘可以發散,能讓汗液透出,治好因為熱氣而造成的汗出不暢的疾病。

如龍能行雲而致雨也。更妙在倍用麻黃。挾石膏之寒盡行於外而發汗。不留於內而寒中。方之所以入神也。下節言脈即不緊而緩。身即不疼而但重且有輕時。雖不若上節之甚。而無汗與煩躁。審非少陰證。亦可以此湯發之。論云無少陰證者。此者字承上節不汗出而煩躁言也。

白話文:

就好像龍能夠興雲致雨一樣。更妙的是倍用了麻黃。挾帶著石膏寒冷的作用全部施用在外,因此發汗。不留存在內部,所以不會感受嚴寒。這纔是方劑能夠神妙化的原因。下文談到脈搏並不緊張而緩慢,身體並不疼痛而只是沉重而且偶爾會覺得輕快。雖然不如上文的症狀嚴重,但沒有汗症和煩躁。仔細判斷,並不是少陰病的證候,也可以用此湯發汗治療。論述中說沒有少陰病證候的人,這個「者」字是承接著上文不汗出而煩躁的論述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