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方歌括》~ 卷二 (2)
卷二 (2)
1. 麻黃湯
治太陽病頭疼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寒無汗而喘者。此方主之。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杏仁(七十個,去皮尖。),甘草(一兩,炙。)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按。今醫不讀神農本草經。耳食庸醫唾餘。謂麻黃難用。而不知氣味輕清。視羌、獨、荊、防、薑、蔥。較見純粹。學者不可信俗方而疑經方也。
歌曰,七十杏仁三兩麻。一甘二桂效堪誇。喘而無汗頭身痛。溫覆休教粥到牙。
蔚按。以上俱言桂枝證。至此方言麻黃證也。方下所列各證。皆兼經氣而言。何謂經。內經云。太陽之脈。上連風府。上頭項。挾脊。抵腰。至足。循身之背是也。何謂氣。內經云。太陽之上。寒氣主之。又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是太陽之氣主周身之表而主外也。
桂枝證病在肌腠。肌腠實則膚表虛。故以自汗為提綱。此證病在膚表。邪在膚表則膚表實。故以無汗為提綱。無汗則表氣不通故喘。痛而曰疼痛之甚也。此經與氣並傷。視桂枝證較重。故以麻黃大開皮毛為君。以杏仁利氣。甘草和中。桂枝從肌以達表為輔佐。覆取似汗而不啜粥。
恐其逗留麻黃之性。發汗太過也。
白話文:
麻黃湯
治療太陽病引起的头痛、发热、全身疼痛、腰痛、关节痛、恶寒无汗并喘息的症状。此方主治。
处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甘草(一两,炙)。
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九升,先煮麻黄,煮至减去二升,去掉药液表面的浮沫,再加入其余的药材,煮至二升半,过滤去渣,温服八合,盖好被子,微微出汗即可,无需喝粥,其余调理方法同桂枝汤。
古人对麻黄的药性认识不足,误认为麻黄难以使用,其实麻黄药性轻清,比羌活、独活、荆芥、防风、生姜、葱等药更纯正,学习者不要轻信民间偏方而怀疑经典方剂。
歌诀: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覆休教粥到牙。
以上所述皆为桂枝汤证候,此处所言为麻黄汤证候。方剂下方列举的各种症状,都兼顾经脉和气机而言。“经”指经脉,《内经》说:“太阳经脉上连风府穴,上行头项,沿脊柱下行腰部,到达足部,循行于背部。”“气”指气机,《内经》说:“太阳经脉受寒邪侵袭”,又说:“三焦和膀胱的反应表现在皮肤腠理和毛发上”,所以太阳经脉的气机主司周身肌肤表面,主外。
桂枝汤证候的病位在肌肤腠理,肌肤腠理实则皮肤表面虚弱,所以以自汗为辨证要点。麻黄汤证候的病位在皮肤表面,邪气在皮肤表面则皮肤表面实,所以以无汗为辨证要点。无汗则表气不通,所以喘息。疼痛指剧烈的疼痛。此证候经脉和气机都受损,比桂枝汤证候严重,所以用麻黄大开皮毛为君药,杏仁宣利肺气,甘草调和脾胃,桂枝从肌肉到达皮肤表面为佐药。盖被微微出汗,不要喝粥,是为了防止麻黄药性滞留,导致发汗过度。
2. 大青龍湯
治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此方主之。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五十枚,一本,四十枚),石膏(如雞子大,碎。),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從張氏。節去三句。)
歌曰,二兩桂甘三兩姜。膏如雞子六麻黃。棗枚十二五十杏。無汗煩而且躁方。(一本。杏仁四十枚。甘草三兩。許宏方議云。溫粉者只用白朮、藁本、川芎、白芷各一兩。米粉三兩。為細末。撲其身則汗止。)
蔚按。太陽底面便是少陰。少陰證本無汗。而煩躁證少陰與太陽俱有之。若太陽中風脈浮。為肌病有欲汗之勢。緊為表實。仍不得有汗。是肌與表兼病也。發熱為太陽之標病。惡寒為太陽之本病。是標與本俱病也。太陽之氣主周身之毫毛。太陽之經挾脊抵腰。身疼痛是經與氣並病也。
風為陽邪。病甚而汗不出。陽邪內擾。不可認為少陰之煩躁。以致議溫有四逆湯。議寒有黃連阿膠湯之誤。只用麻黃湯以發表。桂枝湯以解肌。而標本經氣之治法俱在其中。去芍藥者。惡其苦降。恐引邪陷入少陰也。加石膏者。取其質重性寒。紋理似肌。辛甘發散。能使汗為熱隔之證透達而解。
如龍能行雲而致雨也。更妙在倍用麻黃。挾石膏之寒盡行於外而發汗。不留於內而寒中。方之所以入神也。下節言脈即不緊而緩。身即不疼而但重且有輕時。雖不若上節之甚。而無汗與煩躁。審非少陰證。亦可以此湯發之。論云無少陰證者。此者字承上節不汗出而煩躁言也。
白話文:
大青龍湯
治療太陽經中風,脈象浮而緊,發熱惡寒,全身疼痛,不出汗卻煩躁不安的症狀。此方主治。
藥方組成: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五十枚,也有方劑用四十枚)、石膏(如雞蛋大小,打碎)、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用法用量:將以上七味藥材,用九升水先煎煮麻黃,至水減為七升,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三升,過濾藥渣,溫服一升,直到微微出汗即可。汗出很多者,用溫熱的藥粉輕撲身體。服用一次見效出汗者,就停止後續服用。(此段根據張氏方劑節錄,刪減了三句。)
歌訣:二兩桂枝、甘草,三兩生薑;石膏如雞蛋大,麻黃六兩;大棗十二枚,杏仁五十枚(或四十枚);若無汗且煩躁不安,可用此方。
(另有一說,杏仁四十枚,甘草三兩。許宏在《方議》中提到:溫熱藥粉是用白朮、藁本、川芎、白芷各一兩,米粉三兩,研磨成細末,輕撲身體可止汗。)
分析:太陽經的下方就是少陰經。少陰經的病症本就無汗,但煩躁不安的症狀,少陰經和太陽經都有。如果太陽經中風,脈象浮緊,說明肌膚病變,有想要出汗的趨勢,脈緊則表示表層實證,卻又出不了汗,這表示肌膚和表層同時患病。發熱是太陽經的標證,惡寒是太陽經的本證,也就是標本兼病。太陽經的氣主導全身的汗毛,太陽經循行經過脊柱到達腰部,因此身痛是經絡和氣血都生病了。
風邪屬陽邪,病情嚴重卻不出汗,是因為陽邪內擾,不能誤認為是少陰經的煩躁,而誤用四逆湯(溫經通陽)或黃連阿膠湯(滋陰降火)。此方只用麻黃湯發汗解表,桂枝湯解肌發表,標本兼治,經絡氣血的治療方法都在其中。方中不加芍藥,是因為擔心芍藥苦寒下行,會把邪氣引到少陰經。加入石膏,是因為石膏質地重,性寒,紋理像肌肉,辛甘發散,能使因熱邪阻隔而不能透達的汗液暢通而出。
就像龍能行雲布雨一樣,此方妙在倍量使用麻黃,配合石膏的寒涼之性,將邪氣從體表排出而發汗,不會停留在體內而導致內寒。這就是此方精妙之處。下文提到脈象不緊而緩,身體不痛,只是沉重且略感輕鬆,雖然不如上文所述病情嚴重,但不出汗且煩躁,如果確診不是少陰經證候,也可以用此方發汗。文中提到「無少陰證者」,此「者」字承接上文「不出汗而煩躁」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