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疹心法》~ 卷之十一 (5)
卷之十一 (5)
1. 解毒類
蔓荊子,味苦辛甘,氣微寒溫。陽中之陰。太陽經藥。
主風頭痛,腦鳴,目淚出。散風邪,除目睛內痛。
擇淨以酒浸,曬乾。痘瘡頭面大腫者宜用。
密蒙花,味甘,氣平,微寒。
主青盲膚翳,赤澀多哆淚。消目中赤脈,小兒麩豆及疳氣攻眼。
擇淨花以酒浸一宿,候乾,又以蜜合調蒸之,曬乾。痘後目病用之。
訶梨勒,味苦酸,氣溫。性急善降。
開胃,澀腸止瀉痢,又治肺氣因火極郁遏,脹滿喘急咳嗽。味酸苦,故有收斂降火。
擇六稜黑色肉厚者佳。去核,痘瘡內虛泄瀉,必用之藥也。
馬齒莧,味酸,氣寒,性滑。
《肘後方》療豌豆瘡。馬齒莧燒灰,敷瘡根上,須臾逐藥出,若不出,更敷良。
用葉小者。節葉根有水銀,入藥去莖節,燒灰不去。
胡荽,味辛,氣溫。
療沙疹豌豆瘡不出,作酒噴之立出。
經驗方:小兒痘疹不出,欲令速出,用胡荽二三兩切細,以酒二大盞,煎令沸沃,胡荽便以物合定,不令泄氣,候冷去滓,微微從項以下,噴一身令遍,除面不噴。
香薷,味辛,氣微溫。
治傷暑,除煩熱,調中溫胃,利小便。肺得之則清化行而熱自下。
用莖穗葉,去根以上半,夏月出痘疹不可缺,清暑故也。
薄荷,味辛苦,氣涼,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入手太陰,厥陰經。
主賊風傷寒,發汗,通利關節,又小兒風泛,驚風壯熱。乃上行之藥,能引諸藥入榮衛。
擇葉小如金錢者佳。去莖用葉,痘疹發表藥用之。
山楂子(一名球子),味甘酸,氣溫平,陰中陽也。
消食行結氣、健胃。又摧瘡瘍,消滯血。
擇色紅肉厚,無蟲者佳。蒸,去核用。
胡麻(一名巨勝子),味甘,氣平。
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堅節骨,療疥癬,浸淫惡瘡。
擇如油麻紫黑色者佳。酒淘,浸,曬乾,炒用。痘後或爛瘡者最宜。
生大豆,味苦,氣平。
解諸毒,除胃中熱,五臟結積。
《子母秘錄》治小兒斑疹痘瘡,熟煮大豆,取汁服之。
擇黑而小者,其殼去目中麩翳。
淡豆豉,味苦,氣寒。
治傷寒時疾,發汗,主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
痘疹發表解表宜用之。擇新者、無鹽者佳。
赤小豆,味辛甘酸,氣溫平。陰中之陽藥也。
主下水,排癰腫膿血,熱中消渴,止瀉,利小便,解諸熱毒。
以此煎湯,飲之甚佳。
綠豆,味甘,氣寒。皮寒肉平。
治消渴,丹毒煩熱,風疹,解諸毒未出。
瘡疹者宜煮食,勿去皮,皮能去目翳。
丹砂,味甘,氣微寒。
痘將出密,調服解毒,令出少。
大塊光明者佳。細研水飛,用此物鎮養心神。宜生用。
朴硝,味苦辛鹹,氣寒,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也。
主諸寒熱邪氣,逐六腑積聚,破留血停痰痞滿,大小便不通,推陳致新,治天行熱疾,消腫毒,排膿,軟堅。
白話文:
[解毒類]
蔓荊子:味道苦辛帶甜,氣味微寒溫,屬陰中之陽,太陽經藥物。主治風頭痛、耳鳴、流淚,散發風邪,消除眼睛內部的疼痛。使用前需清洗乾淨,再用酒浸泡後曬乾。痘瘡患者頭面部腫脹者適用。
密蒙花:味道甘甜,氣味平和略寒。主治青盲、目翳、眼睛紅赤澀痛、流淚不止。能消除眼睛裡的紅血絲,治療小兒因麩豆或疳積引起的目疾。使用前需清洗乾淨,用酒浸泡一夜後曬乾,再用蜂蜜調和蒸煮後曬乾。痘瘡痊癒後眼睛出現疾病者適用。
訶梨勒:味道苦酸,氣味溫和,藥性急峻善於下行。能開胃,收斂腸道止瀉痢,也能治療因肺氣鬱熱導致的胸悶、喘促、咳嗽。因其味酸苦,故有收斂降火的功效。選擇六棱、黑色、肉厚的較佳。痘瘡患者內虛泄瀉時,必須使用的藥物,需去除果核。
馬齒莧:味道酸,氣味寒涼,藥性滑利。《肘後方》記載其可治療豌豆瘡。將馬齒莧燒成灰,敷在瘡根上,很快就能將藥物逼出,如果逼不出,就繼續敷。使用葉片小的,莖葉根部含有水銀,入藥需去除莖節,燒灰時則不用去除。
胡荽:味道辛辣,氣味溫和。治療沙疹、豌豆瘡不易排出時,用其泡酒噴灑,能迅速排出。經驗方:小兒痘疹不易排出時,欲使其快速排出,可用胡荽二三兩切碎,加酒兩大杯煎沸,用器物蓋住,防止藥氣散失,待冷卻後過濾,溫熱後從頸部以下噴灑全身,唯獨面部不噴。
香薷:味道辛辣,氣味微溫。治療中暑,消除煩熱,調和脾胃,利尿。肺部疾患服用此藥,能清利宣降,熱邪自然下降。使用莖、穗、葉,去除根部以上的部分,夏季出痘疹時不可缺少,因其具有清暑的功效。
薄荷:味道辛辣苦,氣味清涼,氣味輕薄,能上行,屬陽性藥物,走手太陰、厥陰經。主治外感風寒、傷寒,發汗解表,通利關節,也可用於治療小兒風疹、驚風、壯熱。屬於上行藥物,能引導其他藥物進入榮衛二脈。選擇葉片小如銅錢般大小的較佳。去除莖部,只用葉子,痘疹發表時適用。
山楂子(又名球子):味道甘酸,氣味溫和,屬陰中之陽。消食導滯,行氣健胃。也能治療瘡瘍,消散瘀血。選擇顏色紅潤、肉厚、無蟲蛀的較佳。蒸煮後,去除果核使用。
胡麻(又名巨勝子):味道甘甜,氣味平和。滋補五臟,增強體力,增長肌肉,堅固筋骨,治療疥癬、浸淫性惡瘡。選擇像油麻一樣紫黑色的較佳。用酒淘洗,浸泡,曬乾,炒制後使用。痘瘡痊癒後或患有爛瘡者最適用。
生大豆:味道苦,氣味平和。解毒,消除胃熱,治療五臟積聚。 《子母秘錄》記載可用熟煮大豆取汁服用,治療小兒斑疹痘瘡。選擇黑色、小的,其豆殼能去除眼睛裡的麩翳。
淡豆豉:味道苦,氣味寒涼。治療傷寒、時疫,發汗解表,主治寒熱、瘴氣、惡毒、煩躁、胸悶。痘疹發表時,解表宜用。選擇新鮮無鹽的較佳。
赤小豆:味道辛甘酸,氣味溫和,屬陰中之陽藥物。主治水腫,排出癰腫膿血,治療熱病引起的口渴,止瀉,利尿,解熱毒。煎湯服用效果最佳。
綠豆:味道甘甜,氣味寒涼,豆皮寒涼,豆肉平和。治療消渴,丹毒,煩熱,風疹,以及尚未發出的毒邪。瘡疹患者宜煮食,不要去除豆皮,豆皮能去除目翳。
丹砂:味道甘甜,氣味微寒。痘疹將要發出時,調服解毒,使痘疹少量排出。選擇大塊、光亮的較佳。研磨成細粉後水飛,此物能鎮靜安神,宜生用。
朴硝:味道苦辛鹹,氣味寒涼,氣味輕薄,味道濃厚,沉降下行,屬陰性藥物。主治寒熱邪氣,驅除六腑積聚,消除瘀血、痰飲、痞滿,治療大小便不通,促進新陳代謝,治療流行性熱病,消腫解毒,排出膿液,軟堅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