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治理辨》~ 痘治附方 (18)
痘治附方 (18)
1. 痘治附方
一百三十六、甘露飲,解胃熱。痘瘡已發後,餘熱溫壯,齒齦宣腫,牙痛不能嚼物,飢而不欲食,煩熱面黃,及病後瘡疱。乳母俱可服。
甘草,山茵陳,石斛,枳殼(麩炒),枇杷葉,黃芩,生地黃,麥門冬(去心等分),為粗末,每服抄二錢,水一盞,煎至八分,食後溫服。(牙齒動搖,牙齦腫熱,含漱並服。)
一百三十七、槐花散,治班瘡,餘熱不退。赤小豆,槐花(各炒二錢),麝香(少許),為細末,每服半錢,蜜湯調,服無時。
一百三十八、淨心散,治痘出欲盡,便服之。如入眼,即自退。蛇脫(一條,燒灰),皂角(不蛀者十莖,燒灰),為細末,每服一錢,小兒半錢,熱水調下,加甘草半錢,生用。
一百三十九、青金丹,治瘡疹病後,取下餘毒。滑石子,白丁香(研過),天南星,青黛(細羅),輕粉,水銀(各二錢,先以鉛二錢,銅銚熔化,便入水銀拌和,瀉地冷用),上川巴豆(去皮心膜,七十三片,無缺損者,用井水浸一宿,懸當風吹乾,爛研),上藥和勻,軟飯丸如梧桐子大,巴豆不去油,依形症用湯使。傷寒後取積痰,煎蔥白湯下。疳蟲,牛肉汁下。驚風,肚中緊硬、面青黑,金銀、薄荷、蔥白湯下。因傷著肚中及腹皮上,微熱,腹脹,夜間作熱,似疳又不是疳,面青黃色,眼微黃,腹中有積,用皂子二七粒,灰內煨過,水一盞,煎至半盞,送下。有積,作瀉,魚鮓湯下。氣積,炒茴香湯下。周歲,十四丸;二歲,十八丸;七歲,二十四丸;看大小加減。須是四更初天明通下積來,盡時可依形症用藥補之。臨服,恐先吐下涎來,不妨。
一百四十、黃芩散,治瘡出盡,恐毒入目,極妙。黃芩、山梔子、黃丹(等分),細末,牛蒡子葉取汁,調塗頂門。
一百四十一、燈心湯,治痘後煩喘,小便不利。燈心(一把),鱉甲(醋煮黃,二兩),銼散,每服一兩,水八合,煎取四分服。量大小加減。
一百四十二、黃耆散,治壯熱不退,涼肌膚散熱。黃耆場,柴胡,乾葛,甘草(炙,各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薄荷三葉,水半盞,煎至三分,約三呷,潔心服之。發熱頻,日未退,恐是瘡疹,量其虛實用之。
一百四十三、硃砂膏,治驚積,驚熱,病後可常服。硃砂(半兩),硼砂,馬牙硝(各三分),珍珠(末一錢),玄明粉(二錢,已上並研),片腦,麝香(各一錢),各為末,一處拌和,用好蜜煉成膏。諸般驚,用藥一黃豆大,金銀薄荷湯少許化下。如遍身潮熱,甘草煎湯化下。一月內小兒不通下藥,用乳調塗乳上,令兒吮之。
一百四十四、宣風散,治身熱煩渴,腹滿而喘,大小便赤澀,面赤,霍亂。若大吐,當利小便,不吐者宜此。檳榔(二個),陳皮(去白),甘草(炙,各半兩),黑牽牛(四兩,半生半炒),為細末。三兩歲,蜜湯調下半錢;已上者一錢,食前服。
白話文:
痘治附方
一百三十六、甘露飲:治療胃熱。痘瘡發出後,餘熱仍在,身體壯熱,牙齦腫痛,牙痛無法咀嚼食物,飢餓卻不想吃東西,煩熱面黃,以及痘瘡癒後。哺乳婦女皆可服用。
配方:甘草、茵陳蒿、石斛、麩炒枳殼、枇杷葉、黃芩、生地黃、去心麥門冬(各等量),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盞,煎至八分,飯後溫服。(牙齒鬆動、牙齦腫熱者,可含漱藥汁再服用。)
一百三十七、槐花散:治療麻疹,餘熱未退。
配方:炒赤小豆、炒槐花(各二錢)、麝香(少許),研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用蜜湯調服,隨時服用皆可。
一百三十八、淨心散:治療痘瘡將要痊癒時服用。若入眼,則痘疹自行消退。
配方:蛇蛻(一條,燒成灰)、不蛀皂角(十莖,燒成灰),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小兒服用半錢,用熱水調服,並加入生甘草半錢。
一百三十九、青金丹:治療瘡疹病癒後,清除餘毒。
配方:滑石子、研磨白丁香、天南星、細羅青黛、輕粉、水銀(各二錢,先用鉛二錢、銅銚熔化,再加入水銀拌和,冷卻後使用)、去皮心膜上川巴豆(七十三片,無損者,用井水浸泡一夜,懸掛通風處吹乾,研磨成泥)。將以上藥物混合均勻,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軟飯丸。巴豆不用去油,依據症狀用湯藥送服。傷寒後取積痰,用蔥白湯送服;疳蟲,用牛肉汁送服;驚風、腹部緊硬、面色青黑,用金銀花、薄荷、蔥白湯送服。因外傷導致腹部或腹皮微熱、腹脹、夜間發熱,似疳積卻又不是疳積,面色青黃,眼微黃,腹部有積聚,用皂角二十七粒,用灰煨過,加水一盞,煎至半盞,送服。如有積聚需瀉下,用魚鮓湯送服;氣積,用炒茴香湯送服。一歲兒童服用十四丸;二歲,十八丸;七歲,二十四丸;可根據年齡大小增減。必須在四更天至天明之間服用,將積聚瀉下後,可根據症狀服用補藥。服用前,如有先吐涎液的現象,不必擔心。
一百四十、黃芩散:治療痘瘡痊癒後,擔心毒氣入眼,療效極佳。
配方:黃芩、山梔子、黃丹(等量),研成細末,用牛蒡子葉汁調和,塗抹在百會穴(頂門)。
一百四十一、燈心湯:治療痘瘡後煩躁喘息,小便不利。
配方:燈心草(一把)、醋煮黃鱉甲(二兩),切碎。每次服用一兩,加水八合,煎至四合服用。可根據年齡大小增減。
一百四十二、黃耆散:治療壯熱不退,清涼肌膚散熱。
配方:黃耆、柴胡、葛根、炙甘草(各等量),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加薄荷三葉,水半盞,煎至三分,約三口服用,清心服用。若發熱頻繁,一天內熱度未退,可能是瘡疹,需根據虛實情況用藥。
一百四十三、硃砂膏:治療驚癇、驚熱,病後可長期服用。
配方:硃砂(半兩)、硼砂、馬牙硝(各三分)、珍珠末(一錢)、玄明粉(二錢,以上研磨)、冰片、麝香(各一錢),研成細末,混合均勻,用蜂蜜煉成膏劑。各種驚癇,每次服用藥膏黃豆大小,用金銀花、薄荷湯少許化開服用。若全身潮熱,用甘草湯化開服用。一月內小兒不通下藥,用母乳調和塗抹在乳頭上,讓孩子吮吸。
一百四十四、宣風散:治療身熱煩渴、腹脹喘息、大小便赤澀、面紅、霍亂。若嘔吐厲害,應先瀉下小便;不嘔吐者,宜服用此方。
配方:檳榔(兩個)、陳皮(去白)、炙甘草(各半兩)、黑牽牛子(四兩,一半生一半炒),研成細末。三歲以下兒童,用蜜湯調服半錢;三歲以上,每次服用一錢,飯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