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治理辨》~ 痘治附方 (16)
痘治附方 (16)
1. 痘治附方
一百二十三、勻氣湯,取餘毒後調理。桔梗(洗,干、五兩),甘草(炙,二兩),白乾薑(一分),縮砂,陳皮(去白),茴香(洗,各一兩),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用霜木瓜或紫草鹽煎湯調下。
一百二十四、豆乳散,治痘疹間偶滑泄不止,甚者宜服。肉豆蔻(一枚),乳香(一豆大),為細末,米飲調下。
一百二十五、姜附湯,治痘半出、半不出,或出盛時卻下利,肢厥嘔逆,腹脹吃噫,急與理丸、四逆、姜附湯之類。不須疑,已試驗也。大便自利、腹脹者,是熱毒被冷所搐,不能出則為下利。其毒小,得出則為腹脹,當此以理中丸、四逆、姜附等溫之,則利止,熱毒復出,脹自消,瘡亦自出矣!又有痘疹半出或不出,或出盛時大便不通,小便赤澀,喘粗腹脹,唇齒乾,口燥渴引飲,譫語者,當急下之。此是毒氣壅瘀,欲出而出不辦,故腹脹。下之,熱毒散、榮衛伸,則里脹消、外瘡出,合溫、合下,皆得其宜。若下膿血而腹脹者,又非此症,宜南金散、乳香豬血膏、理中丸、姜附湯之類。
一百二十六、七珍散,調胃進食,滋養榮衛。人參,白朮,茯苓,山藥,黃耆(蜜炙),甘草(炙),白扁豆(炒,各等分),為細末,每服抄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至六分盞,連滓溫服,無時。加粟米,名八珍散。昔人患不食,諸藥不效,用此數日,飲食大進。脾土居中,燥濕皆非所宜,但得其中,則水升火降,脾受穀味矣!
一百二十七、薤白湯,治痘疹下利黃赤、膿血及身熱。薤白(切半盞),豆豉(一盞),山梔子(十枚),水五盞,煎薤白爛為度,去滓,量大小服。解去惡積也。
一百二十八、活血散,認是瘡症不出,或出遲,或倒靨。白芍葉(炒),為細末,溫酒調服。如欲止痛,用溫熱水調服,此調榮衛藥也。大抵痘疹氣勻則出快,榮衛無阻則氣行矣!芍藥主時行寒熱,消癰腫,則治瘡疹矣!經云:足得血行;目得血明;手得血握。《活人書》云:感寒,脈大尺弱,兩足拘攣,為下焦血少,用白芍藥六兩、甘草半兩煎湯三服,遂腳伸能行,此亦活血行榮衛也。
一百二十九、人齒散,治瘡疹,已出不快、既出倒靨、瘡疹作熱、脈反遲,或攻皮膚而出遲,或面額赤,脈不洪大,或服涼藥過多,血澀氣弱而出不快,隱隱在皮膚間。以酒調服之。錢乙治瘡疹倒靨,入麝香,酒調服之尤佳,或加赤小豆七粒、薄荷酒調服之。若黑色者,名鬼瘡子,用獖豬血調下二錢,移時再服。用人齒脫落者,磁瓶固濟,大火煅,令通赤,候冷取出為末,薄荷酒調服半錢。良久脈平毒散,瘡如粟米而出,此為發出瘡疹之藥。昔有患瘡疹已出而稍遲,遂用正氣散加白芍藥,又用胡荽酒、猴黎酒。尚出遲,渠家謂藥太緩,夜來自燒人齒五枚,酒調服之,一身瘡疹盡出。予聞大駭,再診其脈已微,觀腦後並兩腳盡白色,是榮衛弱、毒氣少而藥力太過,陽氣少而無以應接,故無血色也。陽氣盡出於外則裡寒,寒氣成濕,濕必濡瀉,急以二氣丹為小丸,服至半兩,水瀉二日方止。又服內補散治瘡痘,痘成班爛,遍體成片,將息月餘方愈,此因人齒散表過故也。如傷寒發汗,須看榮衛之淺深;瘡疹表出,須看蘊熱之多少。若蘊熱少而用藥過,則為班爛;故已出未快者,宜活血散、猴黎酒、葡萄酒之類;既出而倒靨與稟受弱者,須人齒散,則藥病合宜而相當也。不爾則病輕藥重,反以為累。後人不究毒氣輕重,一概用藥,因此夭橫者多矣!人齒治乳癰破腫出箭鏃,則表瘡疹宜矣!若誤用,早為班爛、為虛脫、為重寒,不可不知。前云服人齒散,脈微而瘡色白,為外陽微也,濡瀉為內陰盛也。先用二氣丹,後尚濡泄,若用之遲,豈不虛脫?又有田舍及市井小兒患痘,行走當風,狂服硝黃,無害者,恐富貴之稟,非負荷者比,各隨宜而治。
白話文:
痘治附方
一百二十三、勻氣湯:痘疹痊癒後調理身體。方劑:桔梗五兩(洗淨曬乾)、甘草二兩(炙炒)、白乾薑一分、縮砂、陳皮(去白)各一兩、茴香一兩(洗淨)。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或一錢,用霜木瓜或紫草鹽煎成的湯水送服。
一百二十四、豆乳散:治療痘疹期間偶爾腹瀉不止的方劑,症狀嚴重者適用。方劑:肉豆蔻一枚、乳香一小粒,磨成細末,用米湯送服。
一百二十五、姜附湯:治療痘疹發出不完全,或發出過程中出現腹瀉、手腳冰冷、嘔吐、腹脹、呃逆的方劑。此方與理中丸、四逆湯類似,效果已驗證。大便自行腹瀉、腹脹者,是因熱毒受寒而收縮,無法排出體外而導致腹瀉。毒性較輕則表現為腹脹,此時應用理中丸、四逆湯、姜附湯等溫熱藥物,腹瀉即可停止,熱毒重新排出,腹脹自然消退,痘疹也將自然發出!若痘疹發出不完全或未發出,或發出過程中出現便秘、小便赤澀、呼吸困難、腹脹、口乾舌燥、神志不清者,應及時使用瀉下藥。這是因為毒氣鬱結,想排出卻無法排出,導致腹脹。瀉下藥能使熱毒散開,疏通經絡,則腹脹消退,痘疹發出,溫熱與瀉下並用,才能達到最佳療效。若瀉下膿血後仍腹脹,則非此症,宜用南金散、乳香豬血膏、理中丸、姜附湯等。
一百二十六、七珍散:調理腸胃,促進進食,滋養身體。方劑:人參、白朮、茯苓、山藥、蜜炙黃耆、炙甘草、炒白扁豆(各等份)。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盞,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至六分盞,趁熱服用,隨時可服。加入粟米則稱為八珍散。古人因病不食,各種藥物均無效,服用此方數日後,食慾大增。脾土居於中焦,燥濕皆非所宜,只要脾土調和,則水升火降,脾胃就能吸收食物精華。
一百二十七、薤白湯:治療痘疹腹瀉,瀉下物呈黃赤色或有膿血,並伴有發熱。方劑:薤白切碎半盞、豆豉一盞、山梔子十枚,加水五盞,煎煮至薤白爛熟,去渣,依病情服藥。此方能去除積滯。
一百二十八、活血散:治療痘疹發出不順利、發出延遲或痘疹內陷。方劑:炒白芍藥葉磨成細末,溫酒送服。若需止痛,可用溫水送服。此方能疏通經絡。痘疹氣血通暢則發出迅速,經絡無阻則氣血運行順利。芍藥能治時行寒熱,消散癰腫,故能治療痘疹。經書記載:「足得血則行,目得血則明,手得血則握。」《活人書》記載:感受寒邪,脈象為尺脈微弱,雙足拘攣,是下焦血虛,服用白芍藥六兩、甘草半兩煎成的湯藥三次後,腳能伸直行走,這也是活血行氣的例子。
一百二十九、人齒散:治療痘疹發出不順利、痘疹內陷、痘疹發熱、脈象反而遲緩;或痘疹滯留皮膚而發出延遲;或面部發紅,脈象不洪大;或服用涼藥過多,導致血瘀氣弱,痘疹發出不順利,隱隱約約地滯留在皮膚裡。用酒送服。錢乙治療痘疹內陷,在方劑中加入麝香,用酒送服效果更好,或加入赤小豆七粒,用薄荷酒送服。若痘疹發黑,稱為鬼瘡,用獖豬血調服二錢,過一段時間再服用。用脫落的人牙,用磁瓶盛裝,用大火煅燒至通紅,冷卻後磨成粉末,用薄荷酒送服半錢。久之脈象平和,毒氣散去,痘疹如粟米般發出,這是促進痘疹發出的良藥。曾有一人患痘疹,發出緩慢,於是服用正氣散加白芍藥,又服用胡荽酒、猴黎酒,痘疹仍發出緩慢,其家人認為藥效太緩,夜間自行燒人牙五枚,用酒送服,全身痘疹全部發出。我聽到後大為驚駭,再次診脈,發現其脈象微弱,頭後部和雙腳都呈白色,這是因為榮衛虛弱,毒氣少,而藥力過強,陽氣不足以應付,所以沒有血色。陽氣外洩則內寒,寒邪化為濕邪,濕邪則必致泄瀉,於是急用二氣丹作成小丸,服用至半兩,腹瀉兩日後才停止。又服用內補散治療痘瘡,痘瘡成片潰爛,遍佈全身,休養一個多月才痊癒,這是因為人齒散用量過多所致。如同傷寒發汗,需根據榮衛的虛實;痘疹發出,需根據蘊熱的多少。若蘊熱少而用藥過多,則會導致痘瘡潰爛;因此痘疹已發出但緩慢者,宜用活血散、猴黎酒、葡萄酒等;痘疹已發出但內陷或體質虛弱者,宜用人齒散,這樣才能藥物與病情相符。否則,病輕藥重,反而加重病情。後人不明毒氣輕重,一概用藥,因此夭折者眾多!人齒能治療乳癰破潰,則痘疹表證亦可治!若誤用,則易導致痘瘡潰爛、虛脫、重寒,不可不知。前面提到服用人齒散,脈象微弱而痘疹顏色發白,是外陽虛弱;腹瀉是內陰盛。先用二氣丹,之後仍腹瀉,若用藥延遲,豈不虛脫?又有農村和城鎮兒童患痘,行走當風,大量服用硝石和黃連,卻無害者,恐怕是體質強健,非一般人所能比,各應根據情況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