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痘治理辨》~ 痘治理辨 (2)

回本書目錄

痘治理辨 (2)

1. 五、痘症與傷寒相似

大抵痘之初症,與傷寒相似。發熱煩躁、臉赤唇紅、身痛頭疼、乍寒乍熱、噴嚏、呵欠、痰涎,傷寒症候類有之。(此痘疹常候也。)或竄眼、驚搐、噤牙,如風之狀,或口舌、咽喉、腹痛,或煩躁、狂悶、昏睡,或自汗,或下利,或發熱,或不發熱。(此常候之中又兼有此症。)

朱氏曰:痘疹症狀雖與傷寒相似,痘疹治法實與傷寒不同。傷寒所傳,從表入里;痘疹所發,從里出表。蓋毒根於裡,若下之,則內氣一虛,毒不能出而返入焉,由是土不勝水,黑陷者有之。毒發於表,若汗之,則榮衛一虛,重令開泄,轉增瘡爛,由是風邪乘間,變症者有之。汗下二說,古人深戒。

傷寒與瘡熱相混,頭疼,發熱惡寒,鼻流清涕,左額有青紫紋者,感寒也。蓋感寒在表,寒極生熱,熱則瘡疹隨出。若不去其寒,則瘡疹不能出,故表症身熱而喘,宜微汗和解之。里症腹脹,大便秘,小便赤,宜微利之。煩躁渴甚者,但利其小便,胸滿食不下者,宜吐之。皆是去感寒伏熱邪氣也。

但用藥不可令太過,太過於表,則為班爛口傷爛赤;過於下,則為痞悶,為內陷,為下膿血。緣有瘡疹隨出,故用藥非感寒之比。

凡覺身熱,症似傷寒,若未經痘疹,疑似未明,且先與惺惺散或人參羌活散。一說:未發、已發,並與參蘇飲為當。痘瘡始作,身熱似傷寒,口與耳少冷,腳冷,或腹痛者,知是痘矣,當大便秘,腮頰赤。若大便自利,面青,手足冷,宜溫之。若藏府如常或秘者,可用蟬蛻散、樺皮湯、發灰飲、兔肉醬、兔毛煎湯浴之。

痘疹初覺似傷寒,面與四肢俱赤,壯熱頭疼,腰背痛,足冷,眼睛或黃或赤,脈多洪數,絕大不定,大便秘,小便赤,雖是痘疹未攻皮毛穴出者,可服疏利毒氣之藥。若痘瘡已結皮毛穴間,微微自出,即不可疏利也。

白話文:

大體上,痘疹在初期的症狀,和傷寒非常相似。比如發燒、煩躁不安、臉色紅赤、嘴脣紅潤、身體疼痛、頭痛、忽冷忽熱、打噴嚏、打哈欠、有痰,這些都是傷寒的症狀。(這是痘疹的一般徵兆。)有的患者可能會出現眼睛刺痛、抽搐、牙關緊閉,像受到風邪一樣,或者口腔、舌頭、咽喉、腹部疼痛,或者煩躁、精神錯亂、昏睡,或者自發性出汗,或者腹瀉,或者發燒,或者不發燒。(這是在一般徵兆中,同時可能伴有的其他症狀。)

朱氏指出:雖然痘疹的症狀和傷寒很像,但是治療方法實際上是不同的。傷寒的病程是由外到內;痘疹的爆發是由內到外。因為毒根在體內,如果使用下法,體內氣力一旦虛弱,毒氣無法排出反而會深入體內,因此有可能出現黑色凹陷的情況。如果痘疹已經爆發在表面,再使用汗法,那麼營養和防禦系統就會虛弱,再次開放排汗,只會讓瘡口更嚴重,風邪也會趁機進入,導致病情變化。對於汗法和下法,古人一直嚴格告誡不要輕易使用。

傷寒和疹子熱混在一起,頭痛,發燒怕冷,鼻涕清,左額有青紫色條紋,這就是受涼了。因為受涼在體表,極度的寒冷會產生熱度,熱度高了疹子就會隨之而出。如果不除去體內的寒氣,疹子就無法爆發,所以體表的症狀,如身體發熱和呼吸困難,應該使用微汗法來調和。體內的症狀,如腹部脹滿,大便乾硬,小便色赤,應該使用微利法。如果病人非常煩躁,非常渴,只需要利尿即可。如果胸部滿悶,吃不下東西,應該嘔吐。這些都是為了去除因受涼而引起的潛在熱邪。

但是使用藥物時不能過量,過量的汗法會導致皮膚潰爛,口腔破損,口脣紅腫;過量的下法會導致胸悶,內陷,下部出血。因為疹子隨時可能爆發,所以用藥不能和普通的感冒相比。

一旦感到身體發熱,症狀類似傷寒,如果從未得過痘疹,或者疑似但還不明確,可以先服用醒神散或者人參羌活散。另一種說法是:不管是否已經爆發,都可以服用參蘇飲。痘疹剛開始的時候,身體發熱類似傷寒,嘴巴和耳朵稍微感覺冷,腳冷,或者腹部疼痛,這就可以確認是痘疹了,通常會伴有大便乾硬,兩頰紅赤。如果大便稀軟,面色蒼白,手腳冰冷,應該使用溫補的方法。如果內臟功能正常,或者大便乾硬,可以使用蟬蛻散、樺皮湯、發灰飲、兔肉醬、兔毛煎湯洗浴。

痘疹初期,類似傷寒,面部和四肢都紅,高熱頭痛,腰背疼痛,腳冷,眼睛或黃或紅,脈象大多洪大數動,極度不穩定,大便乾硬,小便色赤,即使痘疹還未攻擊到皮毛的穴位,也可以服用排毒的藥物。如果痘疹已經在皮毛的穴位之間形成,微微自行爆發,就不應該再使用排毒藥物了。

2. 六、傷風、傷寒變為痘疹,是汗下失時之過

辨曰:痘之發,必動於血,血動必犯氣位而熱生矣,是氣血有礙百脈而然也。夫血載毒奔行氣分而出,斯毒有定位,人身之經絡亦必由此而虛耗錯亂矣。蓋經絡者,乃氣血之道路也,故見影后六日,氣血向外傳府,痘必七日發足。又六日,氣血向內傳藏,痘必七日歸結。為因藏府受傷,脈絡自然清理,非謂痘之能傳於經也。

痘亦借氣血傳足之餘潤而發而解,何哉?傳府氣血從外生,氣亦向外,痘至七日而發;傳藏氣血從內生,氣乃歸服,痘至十四日而斂,此其天地消長之道也。或痘出毒盛,氣血弱而不能濟其危,將何以實其虛耗哉?故經絡無傳,兒之生命不保七日。內傳外,外不足則內攻而死。

又七日傳外,足則傳內,內不足則外剝而死。於此足以見氣血虧而不能勝其所勝,痘之傳變如此,慎不可作傷寒治。先賢謂痘症似傷寒,必有所在,後之醫者,為此而誤多矣,蓋以不明似之義也。

白話文:

解釋如下:痘疹的發作,必定是由血液的異常所引動,血液的異常會影響到氣的運行,導致熱象的產生,這就是因為氣血運行受到阻礙,影響了全身的脈絡。當血液攜帶毒素在氣分中流動並排泄時,毒素會固定在某個位置,人體的經絡也會因此變得虛弱且混亂。因為經絡,正是氣血運行的通道,所以在看到痘疹初期症狀後的第六天,氣血開始向體表的腑部傳導,痘疹通常在第七天就會全面爆發。再過六天,氣血向內傳導到臟器,痘疹也必在第七天進入收斂階段。這是因為臟腑受到了損傷,脈絡會自動進行清理,並不是說痘疹能夠直接傳遍全身的經絡。

痘疹也是藉助氣血在體內的傳導,利用其剩餘的滋潤力來爆發和恢復,為什麼呢?當氣血傳導到腑部,氣血從體表生成,氣也隨之向外,痘疹在第七天就會爆發;當氣血傳導到臟器,氣血從體內生成,氣就向內歸納,痘疹在第十四天就會收斂,這就是天地間物質增減的規律。如果痘疹爆發時毒素過重,氣血弱小無法支撐這種危急情況,那麼如何能補充其消耗的虛弱呢?所以,如果經絡無法順利傳導,孩子的生命可能都難以維持七天。如果氣血由內傳至外,外在的氣血不足,則會向內攻伐導致死亡。

同樣地,如果七天後氣血傳導至外,如果外在的氣血足夠,就會向內傳導,但如果內在的氣血不足,就會導致外在的組織剝落,進而死亡。由此可見,如果氣血虧損,無法克服其應對的困難,痘疹的傳導變化就是如此,千萬不可以按照傷寒來治療。前輩學者認為痘疹類似傷寒,但其中必然有其差異,後世的醫生們,往往因為這樣的相似性而導致許多誤診,這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理解"類似"的含義。

3. 七、治痘疹汗下宜忌

4. 首尾俱不可下

首尾俱不可下及溫暖蓋覆,不令通風,皆前人所論。其曰:首不可下者,為班未見於表,下則邪氣不得伸越,此脈症有表而無里,故禁首不可下也。尾不可下者,為班毒已見於外,內無根蒂,大便不實,無一切里症,下之則班氣逆陷,故禁尾不可下也。覆蓋不令通風,以其班未出,或身表冷而惡寒,或天令寒而霜冷,故令蓋覆。若班已出,身熱天暄何必蓋覆?

大抵前人之言,隨時應變,以其所可者言之,後人不知其義,故持常而不知變也。噫!首尾俱不可下者,以其始終藏府元無凝滯也,若有一切里症及大便結者,安得不下?溫暖蓋覆,以其發在冬時也,若發在夏,班雖未出,亦不用於此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說:

對於疾病初起和病末期,都不能進行瀉下治療,也不能過度保暖,不讓空氣流通,這是前人的觀點。所謂「首不可下」,指的是斑疹還未顯現在體表,如果強行瀉下,會導致邪氣無法從體內散出,因為此時的病症特徵是有表無裏,所以禁止在病初進行瀉下。而「尾不可下」,是指斑疹毒性已經顯現於體外,體內沒有病根,大便不成形,也沒有任何裏證,如果瀉下,會使斑疹之氣內陷,所以禁止在病末期進行瀉下。不讓空氣流通並保持溫暖,是因為斑疹尚未出現,或者身體表面冰冷且怕冷,或者天氣寒冷,所以要保暖。但如果斑疹已經出現,身體發熱,天氣又溫暖,何必再保暖呢?

大體上,前人的理論是根據情況靈活應用,他們講述的是在某種情況下的處理方式,後人卻不懂其中深意,只知道墨守成規,不知道靈活變通。唉!之所以說疾病初起和病末期都不能進行瀉下治療,是因為在整個病程中,臟腑原本就沒有堵塞的情況,如果出現了裏證以及大便祕結的情況,怎麼能不瀉下呢?保暖是因為疾病發生在冬天,如果疾病發生在夏天,即使斑疹未出,也不必採用這種方法了。

5. 可下

班點未出,內外熱盛,毒在藏府,宜微下之。又曰:痘瘡出定,大便不通,膿汁不幹,亦可下之。由此觀之,當下者,在病之始未出之前及已結痂疕之後,不可於正出之時下之也。

機按:後條痘出太盛,喘促腹滿,小便赤,手足心並腋下有汗,或亂言妄語,大便不通,宜小承氣湯。是正出之時,亦有下者。

熱盛痘瘡未見,乃可疏利,是痘未形見,間毒在藏府,宜預下之。

痘已出足,而結膿窠,尚有熱症見者,當利大小便,此恐里有餘毒未盡,因而生疾故也。

白話文:

[可下]

若斑點尚未浮現,但體內外熱氣旺盛,毒素存在於臟腑之中,應適當使用瀉下法。另有一說,若痘瘡已經穩定出現,但大便不通暢,膿汁未能乾涸,這種情況下也可使用瀉下法。從這可以得知,適合使用瀉下的時機,是在疾病剛開始尚未發出斑點前,以及痘瘡結痂後,而不是在痘瘡正在爆發的時候。

進一步解釋:在痘瘡爆發過於旺盛,伴隨呼吸急促、腹部脹滿、小便色紅,手腳心和腋下出現汗液,或有胡言亂語的情況,且大便不通暢,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小承氣湯。這說明瞭在痘瘡爆發期,也有適合使用瀉下的情況。

若體內熱氣旺盛,但痘瘡尚未出現,可以先進行通腸利便,因為痘瘡尚未顯形,但毒素可能已存在於臟腑之中,應預先使用瀉下法。

若痘瘡已經充分出現,且形成膿包,但仍存在熱症狀,應該要幫助排大小便,這可能是擔心體內還有殘留毒素未清除,導致產生其他疾病。

以上是對古文中醫理論的現代化詮釋。

6. 疏利與轉下不同

痘瘡屬血熱,轉下屬穀氣。蓋班毒未出,則宜疏散熱毒,導引快利,使無壅遏,何嘗以轉下為法?況疏利與轉下大異。疏利者,如三豆飲子油劑、生地黃茜根紫草湯、升麻湯之類,此皆用於痘疹未發之前也。

轉下之法,因瘡疹外熱,藏府受熱,內外皆熱,遂令正患痘疹之中,大便秘,裡急後重,小便赤澀,腹滿而喘,渴飲水漿,手掌心並腋下汗出,譫語妄言,能食,不結痂疕,此是胃中谷氣、痘疹熱毒蒸蘊之甚,方可令大便調過一二次,使里無壅遏之患而已。然亦不可過利,使內虛而瘡陷下也。

班未出前,內有熱症,可下者則下之。若班已出及結痂疕之後,或毒氣在藏,則宣利之;毒氣在肌膚,則疏散之。二者須適其宜也。

白話文:

【疏通與瀉下不同】

痘瘡的出現是由於血液過熱,而瀉下則多因消化系統問題。當斑毒尚未完全顯現時,應該採用方法來疏散熱毒,使其順利排出,避免阻塞,從未將瀉下作為主要治療方式。況且,疏通與瀉下兩者有著根本的不同。疏通,如使用三豆飲、油劑、生地黃茜根紫草湯、升麻湯等藥物,這些通常在痘疹未發作前使用。

瀉下的方法,主要是因為瘡疹外表熱象,加上臟腑受熱,導致內外都處於高溫狀態,使得正在經歷痘疹的患者出現大便祕結、腹部緊繃、小便色赤刺痛、腹部脹滿呼吸困難、口渴頻頻喝水、手掌心和腋下出汗、胡言亂語、胃口好但不結痂等症狀,這是因為胃中的穀氣和痘疹的熱毒蒸騰太過嚴重,此時可以考慮讓大便稍微通暢一兩次,避免內部淤積,但也不能過度瀉下,以免造成身體虛弱,導致瘡疹陷下。

在斑點未出現前,如果體內已有熱象,可採取瀉下的方式。若斑點已出現或結痂後,若是毒素在臟腑,就該使用瀉下方式排除;若是毒素在皮膚,則應使用疏散的方式。這兩種方式必須根據情況選擇最適合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