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治理辨》~ 痘治理辨 (2)
痘治理辨 (2)
1. 五、痘症與傷寒相似
大抵痘之初症,與傷寒相似。發熱煩躁、臉赤唇紅、身痛頭疼、乍寒乍熱、噴嚏、呵欠、痰涎,傷寒症候類有之。(此痘疹常候也。)或竄眼、驚搐、噤牙,如風之狀,或口舌、咽喉、腹痛,或煩躁、狂悶、昏睡,或自汗,或下利,或發熱,或不發熱。(此常候之中又兼有此症。)
朱氏曰:痘疹症狀雖與傷寒相似,痘疹治法實與傷寒不同。傷寒所傳,從表入里;痘疹所發,從里出表。蓋毒根於裡,若下之,則內氣一虛,毒不能出而返入焉,由是土不勝水,黑陷者有之。毒發於表,若汗之,則榮衛一虛,重令開泄,轉增瘡爛,由是風邪乘間,變症者有之。汗下二說,古人深戒。
白話文:
大致來說,天花初期症狀和感冒很像。出現發燒、焦慮不安、臉色潮紅、嘴脣泛紅、身體疼痛、頭痛、忽冷忽熱、打噴嚏、哈欠連連、咳嗽有痰等症狀,這些都是感冒會有的症狀(這也是天花常見的症狀)。或者眼睛浮腫、抽搐、咬緊牙關,像是受了風一樣,或者是口腔、舌頭、喉嚨疼痛,或是腹部疼痛,或是焦躁不安、精神恍惚、昏迷不醒,或是出汗不止,或是拉肚子,或是發燒,或是不發燒(這是常見症狀之外還夾雜著其他症狀)。
朱氏表示:天花的症狀雖然和感冒相似,但是治療方法卻完全不同。感冒是由外向內傳播,而天花是由內部向外爆發。因為毒素藏在裡面,如果用瀉藥來排便,那麼體內的元氣就會衰弱,毒素無法排出反而回到體內,因此脾臟功能受到影響,黑色沈澱的情況就有可能發生。毒素已經到達皮膚表面,如果使用解熱的方法讓汗水流出來,那樣會使肌膚更加虛弱,導致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潰瘍擴散,所以風邪趁機入侵,引發各種病徵的可能性也會增加。對於出汗和服用瀉藥兩種療法,古人都非常謹慎地告誡大家要小心使用。
傷寒與瘡熱相混,頭疼,發熱惡寒,鼻流清涕,左額有青紫紋者,感寒也。蓋感寒在表,寒極生熱,熱則瘡疹隨出。若不去其寒,則瘡疹不能出,故表症身熱而喘,宜微汗和解之。里症腹脹,大便秘,小便赤,宜微利之。煩躁渴甚者,但利其小便,胸滿食不下者,宜吐之。皆是去感寒伏熱邪氣也。
但用藥不可令太過,太過於表,則為班爛口傷爛赤;過於下,則為痞悶,為內陷,為下膿血。緣有瘡疹隨出,故用藥非感寒之比。
凡覺身熱,症似傷寒,若未經痘疹,疑似未明,且先與惺惺散或人參羌活散。一說:未發、已發,並與參蘇飲為當。痘瘡始作,身熱似傷寒,口與耳少冷,腳冷,或腹痛者,知是痘矣,當大便秘,腮頰赤。若大便自利,面青,手足冷,宜溫之。若藏府如常或秘者,可用蟬蛻散、樺皮湯、發灰飲、兔肉醬、兔毛煎湯浴之。
白話文:
如果感冒與瘡熱混合在一起,出現頭痛發熱惡寒以及鼻流清水等症狀,並且左側額頭出現了青紫色紋路,則是因爲感染了寒冷導致的症狀。因爲感受寒冷是在體表,當寒冷達到一定程度時會產生熱量,從而引發瘡疹。如果不去除寒冷因素,那麼瘡疹就無法出來,因此會出現身體表面發燙並且呼吸急促的情況,應該使用輕微出汗的方法來緩解症狀。如果是內臟出現問題,比如腹部脹滿、排便困難或者尿液顏色深紅等現象,可以採用稍微通洩的方式來治療。煩躁口乾的人只需要通過排出小便就可以改善病情。胸部飽滿食慾不振的情況下則可以通過嘔吐的方式來進行處理。這些都是爲了消除體內感受到的寒冷病氣所採取的辦法。
但是用藥的時候要注意不要過度,過量地作用於體表會導致皮膚爛掉口腔受傷甚至變成紅色;過於猛烈地下藥會形成內部阻塞,造成內陷或者是下面流出膿血的現象。這是因爲瘡疹隨時都可能爆發出來的緣故,所以使用的藥物並不像對待普通感冒那樣簡單粗暴。
一旦感覺到了身體發燒,看起來像是患上了傷寒疾病,但是如果之前沒有得過痘疹的話就會產生疑惑不確定是否真的得了這種病症。在這種情況下最好先服用“惺忪散”或是“人參羌活湯”。還有一種說法認爲,在發病前後的階段都應該服用參蘇飲作爲預防措施。痘瘡剛剛開始發作的時候,體溫升高類似於患上傷寒疾病的狀況,嘴巴和耳朵有些涼意,腳部冰冷,同時伴有腹痛的感覺,這就說明已經患有痘疹了。此時還會伴隨著大便乾燥、臉頰泛紅等情況發生。但如果患者的大便情況正常並沒有受到任何影響,而且面部呈現青色、手腳冰涼的狀態就需要進行溫補調理。另外還可以考慮使用蟬蛻散、樺樹皮湯、發灰飲、兔子醬汁以及兔毛熬製而成的洗澡水等方式來進行輔助治療。
痘疹初覺似傷寒,面與四肢俱赤,壯熱頭疼,腰背痛,足冷,眼睛或黃或赤,脈多洪數,絕大不定,大便秘,小便赤,雖是痘疹未攻皮毛穴出者,可服疏利毒氣之藥。若痘瘡已結皮毛穴間,微微自出,即不可疏利也。
白話文:
當發現孩子出現類似感冒症狀時,臉和手腳都發紅、高燒、頭痛、腰部和背部疼痛、腳部冰冷、眼睛有時會變黃或者變紅,脈搏大多強而快,甚至不穩定,大便乾硬且尿液呈深色。這可能是因為病毒尚未攻擊到孩子的皮膚毛孔而出現這些症狀。可以服用一些能夠幫助排除毒素的草藥。
如果已經看到痘痘在皮膚毛孔之間開始形成並且慢慢長出來了,就不要再使用排毒的草藥了。
2. 六、傷風、傷寒變為痘疹,是汗下失時之過
辨曰:痘之發,必動於血,血動必犯氣位而熱生矣,是氣血有礙百脈而然也。夫血載毒奔行氣分而出,斯毒有定位,人身之經絡亦必由此而虛耗錯亂矣。蓋經絡者,乃氣血之道路也,故見影后六日,氣血向外傳府,痘必七日發足。又六日,氣血向內傳藏,痘必七日歸結。為因藏府受傷,脈絡自然清理,非謂痘之能傳於經也。
痘亦借氣血傳足之餘潤而發而解,何哉?傳府氣血從外生,氣亦向外,痘至七日而發;傳藏氣血從內生,氣乃歸服,痘至十四日而斂,此其天地消長之道也。或痘出毒盛,氣血弱而不能濟其危,將何以實其虛耗哉?故經絡無傳,兒之生命不保七日。內傳外,外不足則內攻而死。
白話文:
辨曰:痘疹的發作,必定涉及到血液的運轉,當血液活動時,會侵犯氣機而導致熱邪生起,這就是因為氣血在百脈中受到了阻塞。血液帶著毒素在氣機中運行並排出體外,這樣毒素有了固定的位置,人的經絡必然因此而虛弱、錯亂。經絡是氣血流通的道路,所以,在觀察到痘疹後六天,氣血開始向外流傳到五臟六腑,痘疹通常在第七天出現。再過六天,氣血開始向內流傳到六腑,痘疹通常在第十四天收斂。這是因為內臟受到傷害,經絡自然得到清理,並非痘疹能夠傳入經絡。
痘疹也是藉助氣血向外流傳的餘潤來發作和痊癒,為何如此呢?氣血從外部流傳到五臟六腑,氣也就向外流傳,痘疹在第七天發作;氣血從內部流傳到六腑,氣歸順於內,痘疹在十四天後收斂,這是天地間物質增減的規律。若痘疹出現時,毒素旺盛,氣血弱小,無法應對危急,該如何補充虛弱的氣血呢?因此,如果經絡沒有傳播,孩子的生命就無法超過七天。若氣血從內部傳到外部,外部氣血不足,就會導致內部攻擊,最終死亡。
又七日傳外,足則傳內,內不足則外剝而死。於此足以見氣血虧而不能勝其所勝,痘之傳變如此,慎不可作傷寒治。先賢謂痘症似傷寒,必有所在,後之醫者,為此而誤多矣,蓋以不明似之義也。
白話文:
再過七天,如果病情向外發展,腳部就會向內部轉移,如果身體內部已經虛弱不堪,外部就可能脫落死亡。從這裡可以看出,當人體血液和氣力不足時,無法抵禦疾病的侵襲,天花的病程變化就是這樣,千萬不要把它當做感冒來治療。前輩醫生說天花病症有些像感冒,一定有其道理所在,但是後來的醫師因為這個錯誤很多都犯了錯,大概是他們不明白“相似”的含義吧。
3. 首尾俱不可下
首尾俱不可下及溫暖蓋覆,不令通風,皆前人所論。其曰:首不可下者,為班未見於表,下則邪氣不得伸越,此脈症有表而無里,故禁首不可下也。尾不可下者,為班毒已見於外,內無根蒂,大便不實,無一切里症,下之則班氣逆陷,故禁尾不可下也。覆蓋不令通風,以其班未出,或身表冷而惡寒,或天令寒而霜冷,故令蓋覆。若班已出,身熱天暄何必蓋覆?
大抵前人之言,隨時應變,以其所可者言之,後人不知其義,故持常而不知變也。噫!首尾俱不可下者,以其始終藏府元無凝滯也,若有一切里症及大便結者,安得不下?溫暖蓋覆,以其發在冬時也,若發在夏,班雖未出,亦不用於此矣。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提到的是關於治療疾病的一些原則和禁忌。
- 不要對頭部和尾部進行治療,因為這些部位沒有病徵表現出來,如果強行治療會阻礙病情的好轉。
- 如果身體已經出現了病症,應該避免讓病人受涼或者接觸到寒冷的環境,這樣可以幫助病情好轉。
- 在冬天的時候,為了保持身體的溫度,可以用被子等物品來保暖;但是在夏天就不必如此做。
總而言之,這個理論是根據當時的情況制定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規律。因此,在實際應用時還需要考慮當下的情況以及患者的具體狀況。
4. 可下
班點未出,內外熱盛,毒在藏府,宜微下之。又曰:痘瘡出定,大便不通,膿汁不幹,亦可下之。由此觀之,當下者,在病之始未出之前及已結痂疕之後,不可於正出之時下之也。
機按:後條痘出太盛,喘促腹滿,小便赤,手足心並腋下有汗,或亂言妄語,大便不通,宜小承氣湯。是正出之時,亦有下者。
熱盛痘瘡未見,乃可疏利,是痘未形見,間毒在藏府,宜預下之。
痘已出足,而結膿窠,尚有熱症見者,當利大小便,此恐里有餘毒未盡,因而生疾故也。
白話文:
[班點尚未出現,體內和體外都處於熱盛狀態,毒素已經進入五臟六腑,此時應該輕微地進行排泄。又有一說:當痘疹完全出現後,若大便不通暢,膿液未能乾燥,也可以通過排泄來處理。從這兩點可以看出,適合進行排泄的時間,是在病癥開始前和皮膚開始結痂之後,不可在痘疹正在出現的過程中進行。
解析:如果後述情況下,痘疹出現過多,患者感到呼吸困難、腹部脹滿,小便呈現紅色,手掌腳掌以及腋下出現汗水,或者說話胡言亂語,且大便不通暢,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小承氣湯進行治療。這表明在痘疹正在出現的過程中,也有可能需要進行排泄。
如果熱度高但痘疹還未出現,這時候可以使用疏通的方法,這是因為痘疹還未形成,間接表示毒素已經進入五臟六腑,應該提前進行排泄。
當痘疹已經充分出現,並且開始結痂,但仍然有熱症出現的情況下,應當調節大小便。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體內還有餘毒未清除,因此導致了其他疾病。]
5. 疏利與轉下不同
痘瘡屬血熱,轉下屬穀氣。蓋班毒未出,則宜疏散熱毒,導引快利,使無壅遏,何嘗以轉下為法?況疏利與轉下大異。疏利者,如三豆飲子油劑、生地黃茜根紫草湯、升麻湯之類,此皆用於痘疹未發之前也。
轉下之法,因瘡疹外熱,藏府受熱,內外皆熱,遂令正患痘疹之中,大便秘,裡急後重,小便赤澀,腹滿而喘,渴飲水漿,手掌心並腋下汗出,譫語妄言,能食,不結痂疕,此是胃中谷氣、痘疹熱毒蒸蘊之甚,方可令大便調過一二次,使里無壅遏之患而已。然亦不可過利,使內虛而瘡陷下也。
白話文:
痘疹屬於血熱,轉為下痢則屬穀氣。當班毒未排出時,應當疏散熱毒,導引通便,避免堵塞,從來不曾以轉下作為治療方法。況且疏散和轉下有著很大的不同。疏散通利的方式,像是三豆飲子的油劑、生地黃茜根紫草湯、升麻湯等,這些都用於痘疹尚未發作之前。
轉下之法,由於痘疹外熱,五臟六腑受熱,內外皆熱,因此在痘疹期間,若出現大便祕結,腹痛,小便赤澀,腹脹而喘息,口渴喝水,手掌心和腋下出汗,語無倫次,能吃東西,但沒有形成結痂,這表示胃中穀氣、痘疹熱毒積聚到了極點,才需要讓大便調順一兩次,以防止腸道堵塞。然而,也不能過度通便,以免造成內部虛弱,導致痘疹深入皮膚。
班未出前,內有熱症,可下者則下之。若班已出及結痂疕之後,或毒氣在藏,則宣利之;毒氣在肌膚,則疏散之。二者須適其宜也。
白話文:
斑點出現之前,如果有發燒等病症,可以使用通便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已經出現了斑點和皮疹,或者毒素已經進入臟腑,就應該用疏通、調理的方式進行治療;如果毒素停留在肌肉層面,就要通過散開的方式進行治療。這兩種情況都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