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痘治理辨》~ 痘治理辨 (3)

回本書目錄

痘治理辨 (3)

1. 不可下

大便數日不通,熱蓄血聚,壅遏不行。熱必增劇,不得已則下之。大便既如常,有大熱症者,但利其小便,則雖熱亦不能為害矣。

大便濡泄用下藥而愈者,百中無一。雖或有之,是食積或冷熱不和互相為害,但半補半利,去其食積,分其冷熱,此非正下者也。

白話文:

[不應輕易使用瀉下藥]

幾天沒有排便,體內熱氣與血液淤積,導致腸道阻塞無法順暢排便。若體內熱氣加劇,到了非瀉不可的地步,才該考慮使用瀉下藥。然而,如果大便已恢復正常,即使仍有高燒的症狀,只要確保小便通暢,就算體溫高,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傷害。

大便稀軟,使用瀉下藥而康復的情況,可說是萬中無一。即便偶爾有這種情況,那也是因為飲食過量或是冷熱食物混吃,導致腸胃不適。治療時應採用一半滋補、一半疏通的方式,清除體內的食積,調節冷熱失衡,這並非真正的瀉下療法。

2. 已下不宜再下

瘡疹未見,已曾利之。今瘡疹始出,則內無壅滯,縱有亦已輕矣。若有熱者,但解毒則熱亦庶幾焉,再利是重虛也,五藏不可再傷。

白話文:

[病情已經不適合再進行瀉下療法],[如果在疹子還未出現時,已經使用了瀉下療法。現在疹子開始出現,那麼體內應該已經沒有什麼阻塞,就算有的話,情況也應該很輕微了。如果還有發熱的現象,只要用解毒的療法,發熱的情況也會好轉,若再使用瀉下療法,就會讓身體更虛弱,我們不能再次損傷五臟功能。]

3. 小便清不可下

此無裡熱也。大便堅、小便數,不可用承氣湯,是津液已行於小便,但用麻仁脾約丸可也。大便硬、小便少者,未可攻,此津液當還入胃中,大便自利也。陽明病,自汗出,或發汗、小便自利者,不可下,此表裡皆亡津液也。

古人治病,未有不從飲食、大小便自外而知里也。

白話文:

[小便清不可下]

這表示身體內部並無熱象。若出現大便乾硬且小便頻繁的情況,不應使用承氣湯治療,因為身體的津液已經通過小便排出了,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麻仁脾約丸。如果大便硬且小便量少,也不應進行攻下治療,因為這表示津液正返回胃部,稍後大便會自然通暢。對於陽明病的患者,如果自行出汗,或是經過發汗治療,同時伴有小便自行排出的情況,不應進行攻下治療,因為這代表身體的表裡都已經喪失了津液。

古代醫生在診治疾病時,總是會從飲食和大小便的變化來瞭解身體內部的狀況。

4. 首尾不可汗下

痘疹症候雖與傷寒相似,治法實與傷寒不同。傷寒從表入里,痘瘡從里出表。蓋毒根於裡,若下之,則內氣一虛,毒不能出,變黑歸腎,身寒耳骫反熱,眼合肚脹,其痘黑陷者有之。(黑陷不特因下,或脾土本虛,不能勝水,故用百祥丸以泄其水。)毒發於表,若汗之,則榮衛一虛,重令開泄,轉增瘡爛,由是風邪乘間,變症者有之。汗下二說,古人深戒。

表實當汗,裡實當下,要當隨時應變。察其兒之勇怯,觀其胃之虛實,審其大小便之通秘,宜汗則汗,宜下則下。當汗不汗,則表熱不解,而瘡有難出陷伏之患;當下不下,則內熱不除,而瘡有變黑歸腎之厄。故汗下二法,須當詳審。

白話文:

【對於頭尾階段,不可輕易使用發汗或瀉下療法】

疹子和痘子的症狀雖然與感冒有些類似,但治療的方法實際上與感冒完全不同。感冒是從體表進入體內,而痘疹則是從體內發散到體表。因為毒素根植在體內,如果使用瀉下的方法,那麼體內的正氣就會虛弱,毒素無法排出,反而會讓毒素變黑沉積到腎臟,造成身體寒冷、耳朵僵硬、反熱、眼睛閉合、肚子脹大,痘疹變黑凹陷的情況可能會發生。(痘疹黑陷不僅是由於瀉下造成的,也可能因為脾臟本來就虛弱,無法控制水分,因此會使用百祥丸來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毒素在體表發作時,如果使用發汗的方法,那麼營養和防禦系統會變得虛弱,再次開放排汗,反而會增加瘡口的潰爛,因此,風邪會趁機侵入,導致症狀變化的情況可能會發生。對於發汗和瀉下這兩種方法,古人有很深的警戒。

體表有實證時應當發汗,體內有實證時應當瀉下,但重要的是要根據當時的情況靈活應對。觀察孩子的膽量和勇氣,判斷他的胃口是否虛弱或強壯,檢查他大小便是否順暢或祕結,適合發汗就發汗,適合瀉下就瀉下。該發汗而不發汗,那麼體表的熱度無法解除,痘疹可能難以長出或者隱伏;該瀉下而不瀉下,那麼體內的熱度無法消除,痘疹可能變黑並沉積到腎臟。因此,發汗和瀉下這兩種方法,必須詳細審慎地使用。

5. 可汗

痘疹未出,發熱之初,非微汗,則表不解。其症令人身熱頭痛、鼻塞、咽喉不利、咳嗽、目赤、毛焦、皮膚緊而脈數,此皆熱極為瘡疹,雖順而毒亦不輕,宜微汗解散,則痘出亦輕,如水解散、控心散、麻黃湯等主之。如班已出,切勿用此,有用發散,隨汗為白珠子。有出小紅點,亦由汗而毒氣隨散,不可不知。

痘瘡發熱身疼,是時行寒熱,所感未能解也,宜麻黃湯、水解散以解肌,汗出寒熱自已,瘡疹無阻。

白話文:

[可汗]

在痘疹尚未出現,發燒初期的時候,如果不讓身體微微出汗,那麼外在的邪氣就無法釋放。這種情況會讓人感到身體發熱、頭痛、鼻塞、喉嚨不舒暢、咳嗽、眼睛紅、毛髮枯焦、皮膚緊繃且脈搏頻率加快,這些都是因為體內熱氣過盛導致的痘疹,即使病況看似順利但其毒性不容小覷。應當讓身體微微出汗來疏散體內的熱氣,這樣痘疹出來的情況也會較輕,例如可以使用水解散、控心散、麻黃湯等藥物來達成這個效果。然而,如果痘疹已經顯現,千萬不要再使用這些方法,因為一旦出汗,可能會形成白色的水泡。有時候會出現小紅點,這也是透過汗水將毒素排出的現象,這一點必須瞭解。

如果在痘疹發燒且身體疼痛的時候,這是因為受到時節性的寒熱影響,但身體還未能將之化解,應該使用麻黃湯和水解散來調節身體,一旦出汗,寒熱自然就會消失,痘疹的發展也就不再受阻。

6. 不可汗

痘稀不可表,但看所蘊熱毒之微盛耳。且痘出雖少,以足心有者為出齊,不可表也。出齊而成血泡,或結膿泡,或水泡,或至痂疕者,皆不可表也。若本稀而強表之,則為班爛,為倒靨,為虛脫,為中寒,為虛熱。

按:此言結膿窠及結痂疕之時,皆不宜汗。別條又謂正患痘疹,遇暴寒所折,膚腠閉密,寒氣結聚,以致膿窠不結痂疕者;或遇暑氣大作,與瘡熱並遏,以致膿窠不結者,若清便自調,知其在表不在裡,當微發散如升麻葛根湯、參蘇飲之類。是結膿窠之時,亦有用表散者,惟當視其症之可汗不可汗,不可以結膿窠痂疕為拘也。

白話文:

[避免發汗]

對於痘疹稀疏的情況,我們不能輕易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這主要取決於體內熱毒的輕重。即使痘疹出現得不多,只要腳底有痘疹出現,就表示已經全部發出來了,所以也不能用發汗法。痘疹完全長出後,如果形成血泡、膿泡、水泡,或是到了結痂的階段,都絕對不能使用發汗法。如果痘疹本來就稀疏,卻強行發汗,可能會導致皮膚潰爛,痘疹倒伏,或是出現虛脫、中寒、虛熱等不良反應。

根據記載,在痘疹形成膿泡和結痂的階段,都不宜使用發汗法。然而,在其他情況下,如果患者正在長痘疹,突然遭遇極度寒冷,導致皮膚毛孔緊閉,寒氣聚集,使得膿泡無法正常結痂;或者遇到高溫天氣,加上瘡熱被抑制,導致膿泡無法結痂,且大小便正常,表明病在表皮而非內部,這種情況下可以適度地使用一些散寒解表的藥物,如升麻葛根湯、參蘇飲等。也就是說,在膿泡形成的階段,還是有可能會用到散寒解表的藥物,關鍵在於要判斷患者是否適合發汗,不能一概而論,僅憑膿泡和結痂的現象就決定是否能發汗。

7. 大小二便不可不通

凡治痘疹,大小二便不可不通。一或閉焉,則腸胃壅塞,脈絡凝滯,毒氣無從而發泄,眼閉聲啞,肌肉黧黑,不旋踵而告變矣。或小兒氣實煩躁、熱熾、大便秘結,與犀角地黃湯或人參敗毒散。又紫草飲,多服亦能利之。大便秘結,內煩外熱者,小柴胡加枳殼最當,或少與四順清涼飲。

一說大便不通,少與大黃,尤宜仔細斟酌用之。有大便自利,所下黃黑,則毒氣已減,不必多與湯劑,或少與化毒湯,不用亦可。

白話文:

【對於治療痘疹,必須確保大小便暢通。一旦阻塞,就會導致腸胃積滯,血液循環不暢,使得體內的毒素無法排出,進而可能出現眼睛閉合困難、聲音嘶啞、皮膚變得暗沉,病情很快就會惡化。

若小孩症狀為氣力充沛但煩躁不安、體溫高、大便乾硬,可以給予犀角地黃湯或人參敗毒散。此外,紫草飲服用量多也能促進排便。對於內心煩躁、外表發熱且大便乾結的患者,小柴胡加枳殼最為適合,或者也可以少量服用四順清涼飲。

有一種情況是大便不通,可以少量使用大黃,但需謹慎考慮後再使用。也有患者大便自然流暢,排出的糞便是黃黑色,這表示體內的毒素已經減少,不必過度使用藥物,或可少量給予化毒湯,即使不使用也無妨。】

8. 大便不通非一症

所下大結實如慄塊者,風秘也。煩躁引飲,大便秘,小便赤,手掌心、腋下有汗者,熱秘也。嘔吐清水,不能食,面青而瘦者,冷秘也。久病不能乳食,腹不脹,不裡急後重,日夜不大便者,虛秘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大便不通暢的不同症狀並非只有一種情況,具體如下:

如果大便排出的糞便是硬塊狀,且形狀像栗子一樣堅硬,這是由風邪導致的便祕。

如果病人感到煩躁不安,並且口渴想喝水,同時伴有大便乾硬,小便呈現紅色,手心和腋下容易出汗,這是因為體內有熱毒引起的便祕。

若病人出現嘔吐清水的情況,無法進食,臉色蒼白且身形消瘦,這是因為體內寒氣過重導致的便祕。

對於長期生病的人,無法正常攝取奶或食物,但腹部沒有脹滿感,也無便意迫切或排便困難的情況,而且好幾天都沒有大便,這是因為體虛造成的便祕。

9. 嬰兒有疾服藥,但與乳母服之為要法

嬰兒有疾服藥,但與乳母服之為要法。藥必流入於乳,令兒飲之,免其慓悍毒烈熏蒸藏府。察其病中能食,不大便後重,手掌心、腋下有汗,當令大便如常;或心熱啼哭,小便不通,心神不安,當利其小便。但將此藥與乳母服之,是亦嬰兒服之也。

白話文:

如果嬰兒生病需要服藥,主要的方法是讓哺乳的母親服用藥物。因為藥物會透過母乳傳遞給嬰兒,讓嬰兒在喝奶時一同攝取,這樣可以避免藥物直接對嬰兒身體產生強烈刺激或傷害內臟。

需觀察嬰兒生病時是否仍有食慾,以及是否有排便困難的現象,如手心和腋下有汗,應確保嬰兒的排便狀況正常;或者如果嬰兒因為心煩而哭鬧,小便不順暢,心神不寧,應該幫助他順利排出小便。

只要讓哺乳母親服用這些藥物,就等同於讓嬰兒也服用了藥物。

10. 八、痘疹發熱

小兒有病發熱,日數稍久,便當預防為瘡疹。蓋熱不解,而熱毒運於肌中,變為痘疹故也。

方其發熱之初,急須表散,使毒氣出府,則成細疹矣,要在一晝夜熱退為佳。若不表散,毒氣入藏,則成痘矣,如傷寒失於解表,熱鬱而發班毒是也。非微汗,則表不解,乃痘瘡未出、表熱鬱實之時也;非微利,則里不解,在紅點未見、裡熱郁實之時也。若於痘瘡正出未收之際妄汗,則成班爛;妄下,則成陷伏矣。

大熱未見紅點,胃熱潮作,氣粗腹脹,大小便秘,煩渴譫語,脈沉滑而數,此裡熱大盛,宜微下之,則內無壅滯,痘將自出。

熱甚,與升麻葛根湯、人參敗毒散。葛根、紫蘇皆解肌藥。

才覺傷風身熱,未明是瘡不是瘡,便宜發散,用升麻湯。大熱、面赤、氣粗或大小便利,此里無熱,乃表熱未解,宜發散之。

壯熱日夜不退者,劇。痘疹未見,能食者,升麻湯。糞結燥渴者,四物湯合升麻湯加紫草或石膏。不能食,大小便如常,補中益氣湯。

身熱熾盛,則痘出愈難,乃血氣為熱壅閉,毒氣彌盛故也。大便閉、小便如血,此裡熱實也。身上破裂,或生癰疱,此表毒盛也。皆由不善解利之過。宜小柴胡加生地黃、犀角地黃湯,重者四順飲,選而用之。

凡熱不可驟遏,但輕解之。(如升麻、葛根、紫蘇之類。)若無熱,則又不能發。用藥發瘡,當以漸熱,數日瘡疹不出,誠可慮也。欲大發之,懼其瘡本稀,而成班爛、成倒靨;不發,又無以散毒熱,故錢氏論始以微發之,微發之不出即加藥,加藥不出則大發之,大發之後或出不多,或無瘡疹,脈息和平,則瘡疹本稀,不可更發。此皆用藥有漸,可謂善醫者也。

熱氣衝心,譫語妄言,宜硃砂、參、苓之類。蒸於肝,則搐搦,狀如驚癇,宜防風、羌活、天麻、金蠍、南星之類。蒸於脾,則腹脹、渴水、目腫、大便秘,宜枳殼、橘、曲、山梔、地黃之類。蒸於肺,則喘急、渴水、咳嗽、鼻乾,宜桑白皮、馬兜鈴、半夏之類。毒氣歸腎,黑靨倒入者,急用豬尾膏、活血散。

熱而實者,身熱,大便秘,小便赤澀,脈洪數,或沉大滑數,煩躁悶亂,痰壅,喜居冷處,手足心熱,手心、腋下有汗,吐利而渴,口氣熱,咽燥口乾,喘粗氣急,目睛黃赤,睡中驚悸,譫語昏甚,咳嗽痰盛,面赤頭痛,狂渴汗出,燥渴引飲,身熱腹脹,氣促,手足冷,咽膈壅塞,喉嚨腫痛,治宜清熱解毒。

冷而虛者,壯熱不渴,面青目白,睛不黃赤,懶倦昏睡,大小便利,惡冷,吐瀉,乳食不進或不化,腹脹,自汗,精神慢,氣冷,此宜甘溫之劑。

身熱脈遲,脈數為熱,脈遲為寒,此最驗也。數熱屬府,遲寒屬藏。今瘡在表屬府,而外發熱脈反遲,屬藏而為寒,是脈不應病,陽病而得陰脈也。宜溫之,以活血散、當歸散、人齒散之類。若藏寒下利脈遲者,宜甘草乾薑湯、豆乳散之類。其脈遲者,是胃氣虛冷、榮衛不足故也。

一人年十七,發熱而昏倦甚,脈大似數,與參、耆、歸、朮、陳皮大料濃煎。飲二十貼,痘出。又二十貼,膿泡成,身無全膚。或欲用陳氏本方。予曰:但虛無寒。又與前方,至六十貼而安。至正甲申正月春暖,邑間痘疫率用陳氏方,死者百餘。雖曰天數,吾恐人事亦或未之盡也。

辨曰:如初熱時,或微或盛,三二日身涼,見痘作三四次而出,又尖紅光澤,飲食如常,此其順也。順者不煩,治而自愈。初熱時,或驚悸不寧,或作寒熱,或吐瀉,或腹痛甚者,迷亂不省人事,或悶亂喘急,或連熱齊出,色不光潤,此其逆也。逆者,實則解散,虛則補益。

如氣得其圓,血得其附,鮮明潤澤,雖密可治。(此言逆中或有氣員血附,尚可治也。)使其氣也不員,血也不附,紫泡黑陷者,雖稀不治。(此言逆中更兼紫泡黑陷,決不治。)治是者豈可忽諸!

升麻湯方云未發、已發皆可服。夫未發之意,為末見紅點之前可服也,已發之意,為已結痂疕之後可服也。今人執以已發、未發皆可服,曾不知稟氣厚者則庶幾,稟氣薄者為害不淺,遂遲速失度,致於陷伏者多矣!何謂稟氣厚?能食,唇紅頰赤,渴水,睡中譫語,或時啼哭,又遇天氣暄熱,易生痘疹,逐時以少藥疏利心肺,使熱毒皆散,縱有痘疹亦輕矣。何謂稟氣怯?內無蘊熱,雖天氣暄熱,尚面青、大小便如常無熱者,則不可輕用。

,又云未能辨認,間可服之。是未見班點之前服之,能消諸蘊熱,而解毒於未然,令內消也。班點已見而服之,反使寒弱出遲,為寒中,為陷伏,所稟弱者最為大害。

丹溪曰:但見紅點,便忌升麻葛根湯,恐發得表虛也。玳瑁湯,治未出內消、已出解利並出得太盛者最良。硃砂膏,治痘已出、未出皆可服,多者可減、少者可無,硃砂為末,蜜水調服。

辨曰:有已出、未出之際,投以硃砂,言能解是毒也。噫!砂非獨用之物,性能鎮心氣而下行,大泄元氣。心乃氣血之主,俾心氣不振,榮衛勢弱,痘必變而失色。予多見蹈此難而不救,又非服食誤俗之可比,則何有解毒致稀之說哉?世用寒涼者不足語其治也,用溫熱者庶乎近理。錢、陳之下,皆不得其門而入,烏足與語治法之肯綮歟?

機按:痘之發熱,必觀小兒勇怯,若形色蒼實,大便閉澀,飲食能進,表實無汗或大熱晝夜不解,煩躁,脈促喘滿者,宜升麻葛根湯,微汗以解之。若大便二三日不通,則利大便;小便赤澀,則利小便。若形色怯弱,大小便通利,飲食少進,或表虛自汗而大熱晝夜不解者,又宜從補中益氣湯消息,或仿丹溪前例以解其虛熱。

大便不利,或四物合四君子,多加紫草;小便不利,或四君子、四物合導赤散,庶免妄汗、妄下之失。

辨曰:痘之寒熱,多主於內虛,何則未出一二日間而發者為實?此氣血與毒火相攻,氣血旺而不受邪觸故也。已發之後(指痘發後。)而發者,(指發熱也。)則為虛矣。發於毒盛者,為邪勝;(指二三日間。)發於毒少者,為虛極;(指痘出後。)發於結痂之後者,為餘毒。

或用毒藥太過,元氣虛損者,為大逆。或七日前後而獨熱者,為痘蒸氣血,氣血與毒俱盛之過也。(此當專抑其毒。或和解湯,或清涼飲。)或十四日後而獨熱者,亦為餘毒,易治。又有七日前後而毒寒者,為氣血損而獨火內郁,亦毒盛之過也,難治。(此當專補氣血,如保元湯之類。

)凡治此者,實則發散,以清其氣道;虛則補益,以固其真元。實以升麻、和解二湯主之,虛以保元或加桂主之。虛不可驟用大熱、大寒之劑,亦不可發散太過,誠恐真元一損,無復有可回之理矣!予治痘用藥,縱則縱,固則固,不使氣血少傷,縱毒入門,如穀神響應之速也!

又曰:夫痘之毒,非熱不能發;痘之出,非熱不能損。惟氣血二者之間得乎中道,斯為美矣。苟有當熱而反不熱者,有不當熱而反熱者,是皆逆之道也。當熱者,毒未出之前,宜大熱以逐其毒,非熱何能達表?當熱反不熱者,毒未出之際,惟只頭溫足冷則不能盡發其毒,致毒反攻其內。此皆氣血盛衰之使然也。

不當熱者,毒既出,宜表裡和平,長養氣血,以助毒成漿也。反熱者,毒始出,熱盛則氣血煎熬,往來不寧,不能拘收其毒,毒無出路,甚則氣泄血失之患,皆即此而立見矣。何以知其熱之盛也?(指毒始出,熱盛。)但觀氣粗麵赤,耳⿰鼻丸反熱,耳骫之間平時冷處,今皆熱者,是其症也。

然毒未出之不熱,與毒既出而大熱,治宜俱以保元湯加桂,助氣血以逐其毒。(此治反不然者。)前實以升麻湯,虛以和解湯,(此治反大熱者。)以意加減,調平氣血,尚何功之不收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