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治理辨》~ 痘治理辨 (3)
痘治理辨 (3)
1. 四、諸熱失治變為瘡疹
又曰:痘毒之火,實陰陽相亢而中。與天之沴氣,(如冬暖、夏寒,乃陰陽之偏氣。痘亦中陰陽之偏氣。)同其軌轍,莫不因時感動而發。猶鏡之取火,鏡中火雖在焉,使無日之晶光相射,則何能發也?是故治痘之要,必須加治於氣血。然氣在內而外不及,則血載毒出為外剝;氣在外而內不續,則血載毒入為內攻。
即陽道虛,陰泩從之;陰道虛,陽泩從之之義。非保元湯姜補氣血之過,則不能施其功妙,故用人參以固元,內實則能續衛氣之不足;黃耆以補表,外實則能益其元氣於有餘,而又以桂制其血。血在內,引而出之則氣從內入;血在外,引而入之則氣從外出。而參耆非桂之逐血引導則不能樹其功,桂亦非甘草平和氣血則不能緒其條理,雖則隨其土地所宜,以他藥攻之,終不能出乎四品君臣之要劑也。
錢氏曰:十太尉病痘疹。其父曰,疹未出,屬何藏府?錢曰,胎在腹六十日已成形,食母穢液入兒五藏;食至十月,滿兒胃脘;至生之時,口有不潔,產母以手拭淨,則無疾病。俗以寅連汁壓下臍糞及涎穢,此亦母之不潔,餘氣入藏中。本先因微寒入(因外感微寒,激內之穢熱。
)而成,瘡疹未出,五藏皆見病症。內一藏受穢多者乃出瘡疹。初欲病時,先呵欠頓悶,(肝。)時發驚搐,(心。)手足冷,乍涼乍熱,多睡,(脾。)面頰燥;咳嗽噴嚏,(肺。)此五藏症見也,惟腎無候,以在府下不能食穢故也。凡瘡疹,乃五藏毒,若出歸一症,則汗水泡、肺膿泡、心班、脾疹,惟腎不食穢毒而無。
瘡毒黑者屬腎,由不慎風冷而不飽內虛也,用抱龍丸數服而愈。以其別無他候,故未發出則見五藏症也,已出則歸一藏矣。
小兒初生,口中惡血,以棉裹指拭之。兒吞惡血,在胸膈者吐,以甘草;惡血入腹中,利以黃連綠豆粉。
《千金》論云:小兒初生,灌生地黃汁數蜆殼而下黑糞,則無痘疹矣。此皆防微杜漸以疏利為良也,何嘗拘於臨發熱時而後利之耶?
辯曰:前人謂痘出之由,言小兒初生時口含胎血,嚥下至於腎經,以致如此。予謂:兒在胞中,氣團於內,血護於外,內外堅固,風氣不通,惟臍帶中隨母呼吸,而水穀之氣窨入兒腹,即胞漿是也,以此長養兒體。如血走漏,其胎不成,或有墮胎者,此則損傷胎血故也。
及至降生,根蒂脫於左腎,母氣始離而授於子氣,即從丹田湧出,兒之口鼻鬱悶,不禁頭於體,故從下踴躍而出也,豈有兒含胎血之理?間有降生之際,母血太盛,灌入口鼻者有之。縱使胎血灌入口鼻而嚥下,腸胃開乳之後,亦必從大便而出矣,又豈有進入腎經之事乎?且腎有二:一為腎,一為命門,皆繫於筋之盡處、權骨兩傍,初無門路通腎。
白話文:
四、諸熱失治變為瘡疹
痘疹的發病,是因為陰陽失調,體內毒火積聚。這與天地的異常氣候(例如冬天溫暖、夏天寒冷,都是陰陽失調的表現)有著相似的機理,都因時令變化而誘發。就像用鏡子取火,鏡子裡雖然有火,但若沒有陽光照射,就無法點燃。因此,治療痘疹的关键在于调理气血。如果氣滯于內,無法透達於外,則毒血外泄,形成外在的膿疱;如果氣鬱於外,無法內斂,則毒血內侵,造成內部感染。
這就如同陰陽互補的道理:陽氣虛弱,則陰寒之氣趁虛而入;陰氣不足,則陽熱之氣乘勢而生。如果不使用保元湯等藥物來溫補氣血,就無法發揮藥效。所以要用人參來固本培元,使體內充實,以彌補衛氣不足;用黃芪來補益表氣,使體表堅固,以增強元氣;再用桂枝來調節血氣。如果血滯於內,就要引導它出來,這樣氣才能從內而外運行;如果血滯於外,就要引導它進入,這樣氣才能從外而內運行。人參、黃芪的功效,必須依靠桂枝引導血氣才能發揮;而桂枝的功效,又必須依靠甘草來調和氣血,才能使其功效得以正常發揮。雖然可以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選用其他藥物治療,但最終都離不開四種主要藥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
錢氏說:十太尉得了痘疹。其父問道,痘疹還沒長出來,是哪個臟腑出了問題?錢氏回答說,胎兒在腹中六十天就已成形,吃母體的污穢之物,這些污穢之物進入五臟;到懷胎十月,充滿了胎兒的胃脘;出生時,如果口腔不潔,產婦用手擦拭乾淨,則不會生病。民間習慣用布條沾取胎兒的黏液壓迫臍帶,清除胎便和污穢之物,這也是母親不潔淨,其餘氣進入胎兒臟腑所致。痘疹的發生,最初是因為輕微的寒邪入侵(外感微寒,刺激體內積聚的穢熱),導致體內毒素積聚,瘡疹未出時,五臟都會出現病症。哪個臟腑積聚的穢濁之物最多,痘疹就會從那個臟腑開始發作。初期發病時,先會出現呵欠、胸悶(肝);驚厥抽搐(心);手腳冰冷,時冷時熱,嗜睡(脾);面頰乾燥(肺);咳嗽噴嚏(肺)。這些都是五臟的病症表現,唯獨腎沒有明顯的症狀,因為腎在五臟之下,不容易積聚污穢之物。凡是瘡疹,都是五臟積聚的毒素,如果痘疹最終歸屬某一臟腑,就會出現相應的症狀,例如汗泡、膿泡、斑點、疹子等,只有腎臟因為不積聚毒素而沒有此類症狀。
痘疹顏色發黑,屬於腎臟病變,是由於不小心受了風寒,內虛所致,服用抱龍丸幾服即可痊癒。因為沒有其他症狀,所以痘疹未發之前,表現為五臟的症狀,而一旦發出來,就歸屬於某一臟腑了。
嬰兒出生後,口中如有污血,可用棉花裹住手指擦拭乾淨。如果嬰兒吞下了污血,滯留在胸膈部位,則應催吐,可用甘草;如果污血進入腹中,則可用黃連綠豆粉來通便。
《千金要方》記載:嬰兒出生後,灌服生地黃汁數口,排出黑便,則不會得痘疹。這些都是預防疾病的良策,注重預防勝於治療,又何必等到發熱之後才採取措施呢?
我的看法:前人認為痘疹的起因是嬰兒出生時含著胎血,吞嚥下去到達腎經,從而導致疾病。我認為:胎兒在母體內,氣聚於內,血護於外,內外堅固,風氣不通,只有通過臍帶與母體進行呼吸交換,而水穀之氣則從臍帶進入胎兒腹中,這也就是胞漿,以此來滋養胎兒。如果血液洩漏,胎兒就發育不良,甚至會流產,這都是由於損傷胎血所致。
直到出生後,臍帶與母體分離,母氣才離開,轉而由胎兒自身的元氣接替,從丹田湧出,嬰兒的口鼻因為鬱悶,所以頭部先出來,然後身體隨後出來,怎麼會有嬰兒含著胎血的道理呢?有些嬰兒出生時,如果母親血氣太盛,可能會有一些血液流入口鼻,這是有的。即使胎血流入口鼻被吞嚥下去,但腸胃開始消化乳汁後,也必然會通過大便排出體外,又怎麼會進入腎經呢?而且腎臟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腎臟本身,一個是命門,都位於筋的盡頭、脊椎兩側,根本沒有通道與腎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