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痘治理辨》~

回本書目錄

1. 痘治理辨

2. 一、原痘

魏氏曰:痘者,豆也,象其形而名之也。順其形則順,逆其形則逆,以見前人命名之義有在矣。蓋痘之為證,根於精血之初,而成於淫火之後。男女交媾,無欲不行,無火不動。欲因火生,火因欲熾,精行血就,何莫而非火之所為?且二五妙合,精血鎔治,而成藏府、皮毛、筋骨之形。夫形既成,而火即以中乎眾體,無象無臭,人可得而測耶?毒中必發,特俟其時耳。

俟時而發,必假氣血,故痘毒非氣弗領,非血弗載。使氣不盛,則何能逐其毒;血不榮,則何能任其毒?氣血領載之功不前,又烏乎能解?又若痘有稀稠,乃受火有淺深,而其吉凶生死亦皆於此焉分。或遇天行時氣擊動而發者,蓋天地之沴氣與人身之遺毒,同一橐鑰,相感而動,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之義,而又人之真氣與客氣不容並立故也。予常愍其克害生靈,非天之設,非火之罪,誠父母之過也,明者鑑之。

3. 二、預防痘疹

或遇天氣溫熱,恐發痘疹,用犀角、玳瑁二味磨汁服,或用茜草煎汁與消之。未發者令內消;已發者亦能解利,使毒氣不致太盛。

冬月應寒而反溫暖,前人推度,至春陽氣發生,與冬之伏熱相搏,必生痘疹。故於冬月見兒頭髮豎直,飲食似減,此伏熱之兆,便宜預服油劑或升麻湯、三豆飲子、消毒飲子以防之。又云:或有伏熱痘疹未出,四肢微熱,飲食似減,或時額多微熱,宜服生油劑最佳。

《外臺》方云:時行溫暖,便服油劑。

一法:七八月間,收葫蘆蔓,連根留置。十二月三十夜,取蔓絲煎湯浴兒,終身不發痘疹。

一法:取絲瓜近蒂三寸,連皮子燒灰存性,為末,砂糖拌,干吃,入硃砂末尤妙。預服之,多者令少,重者令輕。

一說:用硃砂太早,恐瘡入目。

辨曰:人傳有藥預投兒,服則終身不出痘疹,豈理也哉?痘中於有生之初,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此得人身之大造化也。人有三佰六十五骨,應期變蒸諸骨十有三次,五藏六府始能濬通;脈絡行運氣血於身。其蒸熱之時,藏府無不振動;變易之際,經絡無不疏通。又或有傷寒、風熱而泄六陽等汗,諸瘡、癰腫、丹毒,一身之間無不發泄。

其痘毒尚不能解,又何藥可以解此毒耶?雖東垣救苦散亦何益於是哉!

白話文:

[二、預防痘疹]

如果遇到天氣溫暖,擔心會引發痘疹,可以使用犀角和玳瑁兩種成分磨成汁服用,或者用茜草煎煮的汁液來消除它。對於還未發病的人,這能使其在體內就消散;已經發病的人,也能夠幫助排毒,讓病毒的影響不會太嚴重。

冬天本該寒冷卻異常溫暖的情況下,前輩們推測,到了春天,陽氣開始生長,和冬天殘留在體內的熱氣相互作用,必定會導致痘疹的出現。因此,在冬天看到孩子頭髮豎立,飲食量似乎減少,這是體內有殘餘熱氣的徵兆,應該預先服用油劑或者升麻湯、三豆飲、消毒飲來預防。另外,如果體內有潛藏的熱氣,痘疹尚未出現,四肢微熱,飲食量減少,或者偶爾額頭有些微熱,適合服用生油劑效果最好。

根據《外臺》方記載:在天氣溫暖的時候,就應該服用油劑。

有一種方法:在七八月間,收集葫蘆蔓,包括根部一起保留。等到十二月的最後一夜,取出蔓絲煎湯來給孩子洗澡,這樣他一生都不會發痘疹。

另一種方法:取絲瓜靠近蒂部的三寸部分,連皮帶籽燒成灰,保存其活性,磨成粉末,用砂糖拌和,乾吃,加入硃砂粉更佳。提前服用,可以使病情輕微,嚴重的也會減輕。

有一種說法:如果過早使用硃砂,可能會導致瘡進入眼睛。

經過辨析:有人傳說有藥物可以提前服用,就能終身避免痘疹,這可能嗎?痘疹在生命的初期,是悄無聲息的,只有當受到刺激後才會顯現,這是人體的大自然變化之一。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塊骨頭,經歷十三次的成長和變化,五臟六腑才能完全疏通;脈絡在身體中運行,血液和氣血才能流通。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臟腑都會受到震動,所有經絡都會得到疏通。甚至可能因感冒、風熱而出汗,各種瘡、膿腫、丹毒,全身上下都可能爆發。

痘疹的毒素尚且無法自行消解,又有什麼藥物可以解這種毒呢?即使東垣的救苦散也未必有效!

4. 三、痘疹當辟惡氣

仲景云:痘疹未生之間,宜辟惡氣。著人守門,勿令外人說房,恐有觸犯其中。縱得安者,亦必瘢痕。經年黑色,宜燒乳香,最闢諸惡氣。蓋榮衛遇香則行,遇臭則止故也。腋下狐臭氣、房中淫液氣、遠行勞汗氣、溝糞濁惡氣、婦人經候氣、諸血腥臭氣、硫黃蚊煙氣、吹滅燈燭氣、誤燒頭髮氣、柴煙魚骨氣、蔥蒜韭薤氣、煎炒油煙氣、醉酒葷腥氣,麝香臊穢氣,(射酒兒吃發出,兒聞瘡畜入。)已上皆不可犯,令兒變動,蓋親歷驗也。

或曰:田舍小兒犯之,都無變動者。

痘疹正出之時,必資穀氣以養其內,謹避風寒以護其外。若乳哺虧少,邪氣侵襲,為患不淺。能食童子,毋令失飢過飽、觸冒穢汙,房中多掛胡荽,以酒噴之,燒蒼朮、乳檀、降香,使榮衛得香運行甚速,無瘡爛成片、變黑陷伏、臭爛刮痛悶亂之患。

辨曰:世有生人香臭、經水、邪祟而犯之說,甚為不經。但所禁者,煎煿炒油煙,恐傷咽喉,致有不安,然亦無害耳。醫不解理,強以辛燥惡毒發泄中氣之劑投之,痘必隨起隨陷,治者見之不悟己非,反言觸犯,嗚呼!愚哉!予治痘不使內虛,故恆無變易之患,是雖觸冒,庸何傷哉?

又有避風寒、常溫暖之說,此實得治痘之要旨。如痘發之際,不拘四時,要得和暖如春,使其氣血調暢,毒可自釋。慎勿以野處船居者為比,彼則自小風寒經煉,略加遮蔽,則亦和暖矣。

白話文:

【三、痘疹應避免惡劣氣味】

張仲景提到,在痘疹尚未發出期間,應盡量避免接觸不良氣味。最好有人在門口看守,防止外人進入,以免他們身上可能帶有的異味對病患造成影響。即使病人能夠順利康復,也會留下明顯的疤痕,且這些疤痕一年後可能仍呈現黑色。這時,燃燒乳香是最有效的驅除惡劣氣味的方式。因為人體的營養和防禦系統遇見香氣會活躍,遇見臭氣則會停滯。例如狐臭、性行為後的分泌物氣味、長途跋涉後的汗水氣味、廁所或排水溝的污穢氣味、女性月經來潮時的氣味、各種血液及肉類的腥臭氣味、硫磺和蚊蟲燻殺劑的氣味、熄滅燈火後的煙霧、不小心燒焦的頭髮、燒柴及魚骨的煙氣、大蔥大蒜等辛辣蔬菜的氣味、烹煮食物時的油煙、醉酒及腥味食物的氣息,以及麝香的刺鼻氣味等,以上氣味都應避免,以免導致孩童病情轉變。這是根據實際經驗得出的結論。

有人質疑,鄉下的小孩即使接觸了上述氣味,也未必會有什麼影響。

在痘疹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必須通過飲食來滋養體內,同時在外圍要小心避免風寒的侵襲。如果母乳供應不足,或被邪氣侵擾,後果不堪設想。對於已經可以吃輔食的小孩,應避免讓他們挨餓或吃得太多,也要避免接觸髒污。在房間內多掛些香菜,並用酒噴灑,再燃燒蒼朮、乳香、檀香和降香,讓營養和防禦系統在香氣中快速運作,這樣就不會出現皮膚破爛成片、痘疹變黑沉陷、臭味熏天刮痛及精神混亂等問題。

然而,有人認為人體自然會散發香氣或臭氣,或者女性生理期或鬼神作祟等因素會影響痘疹,這些說法並不合理。真正需要注意的是烹煮時產生的油煙,因為這可能會刺激咽喉,讓人感到不舒服,但通常不會造成太大危害。有些醫生不懂這些道理,卻強行使用辛辣、燥熱和有毒的藥物來發散體內的氣息,結果痘疹反而越發越嚴重,甚至陷入危急狀態。醫生看到這種情況,卻不明白自己的錯誤,反而怪罪於病人接觸了不良氣味。唉,真是愚蠢!

我治療痘疹時,從不讓病人體力虛弱,所以不會有病情突變的問題。即使偶爾接觸到不良氣味,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此外,還有「避風寒、保持溫暖」的說法,這確實是治療痘疹的重要原則。無論何時,只要痘疹發作,就應保持室內溫暖如春,讓病人的氣血流暢,毒素就能自行排出。切勿將野外或船上的人與此相提並論,因為他們自小就經歷風寒的考驗,只要稍微遮擋一下,就能達到溫暖的效果。

5. 四、諸熱失治變為瘡疹

凡傷寒、傷風、傷食、風熱等症,均是熱也。醫者慮熱不解,將為痘疹,早為防備,乃良工也。(預防隨其虛實,或汗,或下,或解毒也。)且如發熱如瘧狀,熱作有時者,潮熱;發熱倍能飲食,唇紅面赤,大小便秘,脅下有汗者,風熱;面赤,鼻流清涕,手足煩躁,自汗惡風,左額有青筋紋者,傷風熱;手足指微冷,面青色慘,耳鼻冷,惡寒無汗,煩躁,左額有青紋者,傷寒熱;眼胞腫,右額有青筋,頭熱,壯熱胸滿,不食腹脹者,食積熱;額正中髮際有青紋,下至眉心,手掌心有汗,面青紅,獨處不安,時發驚悕,手絡微動似驚惕者,驚熱;發熱多渴,渴則瀉者,疳熱;發熱,唇上下汗出,唇中間起一白泡,及耳陰皆冷者,變蒸熱;變蒸之中,偶有時行寒疫者,則耳與陰反熱,此異氣熱也;發熱而皮膚或赤色,熱痛時時驚叫者,丹熱;發熱目閉,面色赤者,胎熱。

且此諸症皆熱也。熱毒蘊於肌中,失於治療,皆可變為痘疹。故傷寒失治,則有胃爛發班;冬溫失治,則有溫毒發班。由此而知,痘疹發熱之初,若能疏散,則不致熱鬱而成痘疹矣。

痘疹發熱則耳冷、鼽冷、咳嗽,又兼五藏見痘為異也。痘疹為內實而生熱毒,由兒在母腹中所受,非若內虛而感外寒之比。蓋古方論云風熱傷胎,生兒口禁;風冷傷胎,生兒躽啼。納汙則為血癖,胎弱則為諸癇,積驚而夜啼,蘊熱而班毒。以此觀之,子之痘疹在母腹中蘊熱毒也,非若一歲中有異氣及暴時疫之比。

痘疹多隨天氣而蒸出,緣兒在母腹中,食穢而成蘊熱,卻能隨天氣非時之暖而蒸出。如冬月應寒而反熱,謂之冬溫,亦有隨春氣暄暖而出者,有因他病發熱而蒸出者,此皆發熱於外,所蘊熱毒隨之出於肌中為痘疹。醫者不能防備,見其熱而攻其熱,殊不知因他病蒸發,而其中有瘡疹痘存焉。

方書云:瘡疹與他症相似,疑似之間,宜升麻湯;及已髮結痂疕,亦宜服解利之藥;正患瘡疹並稟受怯弱者,皆不宜用,可用獨聖散、荊芥散、安班散。紅子湯、快班散、如聖散、調中散、犀角湯、化毒湯、紫草木通湯、牛蒡散、紅綿散、消毒散、控心散、奪命散、黃耆散皆可選用。

五太尉因墜鞦韆發驚搐,醫以發熱治之不愈。錢曰:本急驚,後生大熱,當先下其熱,以大黃丸。茲乃用玉露散、惺惺丸加牛黃、腦麝解之,不愈,至三日肌膚尚熱。錢曰:更二日不愈,必發痘疹,蓋熱不能出也。他醫初用發散二三,引熱入表,表熱而痘生。其初驚時,當用利驚丸下之,而與發散,乃逆也。

後二日果痘出,以必勝散治之,七日而愈。(驚邪亦異氣也。)

辨曰:痘必感天之乖戾然後而發,而解如磁石引針、琥珀拾芥,以其性類之相感。若或以磁石感芥,琥珀應針,則不能矣。痘之解,必假其氣血,氣血弱而不能製毒,又必籍藥物氣味補益匡扶之力,非謂藥能解是毒也。

又曰:痘毒之火,實陰陽相亢而中。與天之沴氣,(如冬暖、夏寒,乃陰陽之偏氣。痘亦中陰陽之偏氣。)同其軌轍,莫不因時感動而發。猶鏡之取火,鏡中火雖在焉,使無日之晶光相射,則何能發也?是故治痘之要,必須加治於氣血。然氣在內而外不及,則血載毒出為外剝;氣在外而內不續,則血載毒入為內攻。

即陽道虛,陰泩從之;陰道虛,陽泩從之之義。非保元湯姜補氣血之過,則不能施其功妙,故用人參以固元,內實則能續衛氣之不足;黃耆以補表,外實則能益其元氣於有餘,而又以桂制其血。血在內,引而出之則氣從內入;血在外,引而入之則氣從外出。而參耆非桂之逐血引導則不能樹其功,桂亦非甘草平和氣血則不能緒其條理,雖則隨其土地所宜,以他藥攻之,終不能出乎四品君臣之要劑也。

錢氏曰:十太尉病痘疹。其父曰,疹未出,屬何藏府?錢曰,胎在腹六十日已成形,食母穢液入兒五藏;食至十月,滿兒胃脘;至生之時,口有不潔,產母以手拭淨,則無疾病。俗以寅連汁壓下臍糞及涎穢,此亦母之不潔,餘氣入藏中。本先因微寒入(因外感微寒,激內之穢熱。

)而成,瘡疹未出,五藏皆見病症。內一藏受穢多者乃出瘡疹。初欲病時,先呵欠頓悶,(肝。)時發驚搐,(心。)手足冷,乍涼乍熱,多睡,(脾。)面頰燥;咳嗽噴嚏,(肺。)此五藏症見也,惟腎無候,以在府下不能食穢故也。凡瘡疹,乃五藏毒,若出歸一症,則汗水泡、肺膿泡、心班、脾疹,惟腎不食穢毒而無。

瘡毒黑者屬腎,由不慎風冷而不飽內虛也,用抱龍丸數服而愈。以其別無他候,故未發出則見五藏症也,已出則歸一藏矣。

小兒初生,口中惡血,以棉裹指拭之。兒吞惡血,在胸膈者吐,以甘草;惡血入腹中,利以黃連綠豆粉。

《千金》論云:小兒初生,灌生地黃汁數蜆殼而下黑糞,則無痘疹矣。此皆防微杜漸以疏利為良也,何嘗拘於臨發熱時而後利之耶?

辯曰:前人謂痘出之由,言小兒初生時口含胎血,嚥下至於腎經,以致如此。予謂:兒在胞中,氣團於內,血護於外,內外堅固,風氣不通,惟臍帶中隨母呼吸,而水穀之氣窨入兒腹,即胞漿是也,以此長養兒體。如血走漏,其胎不成,或有墮胎者,此則損傷胎血故也。

及至降生,根蒂脫於左腎,母氣始離而授於子氣,即從丹田湧出,兒之口鼻鬱悶,不禁頭於體,故從下踴躍而出也,豈有兒含胎血之理?間有降生之際,母血太盛,灌入口鼻者有之。縱使胎血灌入口鼻而嚥下,腸胃開乳之後,亦必從大便而出矣,又豈有進入腎經之事乎?且腎有二:一為腎,一為命門,皆繫於筋之盡處、權骨兩傍,初無門路通腎。

況血本有形之餘物,亦母形之餘,何由含兒之口嚥下入腎,藏畜至一歲及六七歲而後始發為毒?且初生兒未經變蒸,一塊氣血,天一生水,故始生三十二日一變生癸,又三十二日一變生壬,凡六十四日氣血始通,表裡配合,足少陰、太陽二經始能用事,其胎血又豈能久留於腹,傳入於腎經哉?誠為不通之說。

又曰:淫者,欲之溢也;火者,欲之極也。夫自男女交媾,恣情肆欲,火熾淫生,縱其烈熾,火毒已遺於精血間矣!精血成孕,藏府、皮毛、筋骨,要皆此火之突然,寧不因時隨勢而發?故曰:痘之所在,皆淫火之所在也。

(又曰男女一陰一陽,各盡其道,乃得乾坤之理而成其孕,則不失天地生物之節,豈有淫火於骨肉哉?豈由食母之穢液哉?又豈藥之所能潛消哉?)男子陽盛,淫火起於氣;女子陰盛,淫火動於血。氣盛而稠者,陽毒也;血盛而稠者,陰毒也。陽毒易治,陰毒難理。於此可見,淫火遺患之不細矣!

錢氏曰:瘡疹乃五藏毒。若出歸一證,則肝水泡、肺膿泡、心班、脾疹,惟腎不食穢毒而無瘡毒。

寅卯辰時潮熱,屬肝,當出水泡。(肝之液為淚,淚出如水,其色微青而小。)巳午未時潮熱,屬心,當出班瘡。(色赤而小,以心主血。)申酉戌時潮熱,屬肺,當出膿泡。(肺之液為涕,涕濁如膿,其色微白而大。)亥子丑時潮熱,當出疹子。(色赤黃而淡,以脾裹血。)獨腎無瘡。

辨曰:痘毒出於五藏,而非獨一藏。前人言五藏各主一色,斯言謬矣!然五色固有之,而又不載各藏,治法但用辛熱解毒發散之劑,若此不過攻毒動氣之術耳!痘果可以如此一例治之哉?須察形色之淺深,辨邪正之善惡,治必固真氣以勝其毒,斯為可也。予曾試驗無失。如此者,豈有顛沛之理哉?

機按:水泡,今俗謂之水疥。膿泡,今俗謂之膿疥。疹者,今俗謂之胎麻。每兒常發三、五次,必待痘後乃止。班者,如蚊蚤所齧紅痕也,亦有發丹熛者。此皆兒所常患也。若痘,則始出皆血泡,血泡變膿泡,濃泡結痂疕而愈。未嘗見其備見四症,而後歸於一症也。

錢氏曰:瘡疹初欲出時,五藏皆見病證,先呵欠頓悶,肝也;時發驚搐,心也;手足冷,多睡,乍涼乍熱,脾也;面赤、痰嗽、噴嚏,肺也;惟腎在下,不受穢濁,獨無其症。腎之平候,耳與尻(尾骶骨。)俱冷也。耳、尻屬腎、屬水,又居臍下,若瘡黑陷,耳、尻反熱,乃變壞歸腎,其症為逆。

辨曰:痘出則各經俱動,豈有腎不相干?錢氏、陳氏所論變黑歸腎,此皆過於理也。使能究之,又何致血載毒逆經而出之理?此以保元湯加芎、桂補提其氣,氣旺則諸毒自發,黑者亦將轉而為黃,此乃王道之大也!於嘗留心於此,屢試屢驗,世醫不明其理,竟用峻利致使氣血愈虧,反因治而難救矣!

錢氏曰:一大王瘡疹,錢留抱龍丸三服,又招李醫以藥下之,其疹稠密。錢見驚曰,若非轉下,則為逆病。(恐是原無大熱,不應疹出稠密,若因轉下,則脾胃氣虛,不能運行其熱,故熱鬱而疹發稠密也。)王曰,李已下之。錢曰,瘡疹始出,未有他症,不可下也,但用平和藥,頻與乳食,勿傷風冷可也。

如瘡疹三日不出,或出不快已,則微發之;(指身熱不退兼疹不出言。)微發不出,即加藥;(如升麻葛根湯發之,不出,即用分兩加重。)加藥不退,即大發之。(加藥身熱不退,再用麻黃、黃芩等而大發之。)如大發後,身涼脈平無症者,乃瘡本稀,不可更發也。有大熱,則當利小便;(大發之後,尚有大熱,則利小便。

)小熱者,當解毒。若出快,勿發勿下,止用抱龍丸治之。瘡痂若起,能食者,大黃丸下之,(指熱尚在言。)一二行即止。今先下一日,瘡疹未能出盡而稠密甚,則難治也。縱得安,其病有三:一疥,二癰,三目赤。經三日黑陷,錢曰:幸不發寒而病未困也。遂用百祥丸,以牛李膏為助,各一大服,至五日瘡復紅活,七日而愈。

蓋黑者歸腎也,腎旺勝脾,土不剋水,故脾虛寒戰,(腎旺也。)則難治。所用百祥丸以瀉膀胱之府,府若不實,藏自不盛也。不瀉腎者,腎主虛不受瀉,故二服不效,則加寒而死。

機按:黑陷,初由誤下所致。後復用下法者,正如傷寒下早,邪入於府,復用下法之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