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疹科類編》~ 論 (2)

回本書目錄

論 (2)

1. 總論辨疹

癍症與疹不同,此乃天行疫氣,其人大便硬結,熱毒流入胃中,故發癍,不可與疹同治,切不宜發表妄下。若身熱作渴時,白虎湯加大青、玄參,一劑而愈。疹有顆有形,癍隱於皮膚,無跡而且平,此分辨之法也。誤汗誤下,為禍不小。

又有一種胍疹此症兒初生及滿月時,周身發出紅點如粟米之類,其形似疹,其實非疹也。富貴之家,初生一兒,保護之心勝,一見此症,即請醫治之,誤以為疹,或令乳母服藥,或令兒服金石丹砂。不知初生之兒,腸胃未堅,清如露珠,安敢用藥;乳母產後,安敢發表清涼。

若聽俗醫妄治,是陷人於不救之地也。此症乃兒在母胞之內,乳母胎熱,兒為陰血之氣熏蒸已久,及生下忽遇陽風一逼,遂發此瘡,此名胍疹,不須治而自愈。

又有一種騷疹,凡兒未出痘之先,時行瘟疫,其乳母為瘟氣所染,兒食病乳,亦感熱病,周身發出紅點,或疑為疹,或疑為癍,二者皆非也。此是乳中熱毒入兒肌膚之間,然毒氣不出自臟腑,何畏之有,故名騷疹,蓋母病子亦病也。善治者先治其母之病,兒自愈矣。或遠避其母,擇他乳母之無病者乳之,可保無虞。

又有痘疹將收畢數日之後,稍熱一二日,遍身即出紅癍作癢,愈爬愈盛,先出大小不一,如粟米之狀,漸漸長大而成云片。此是收痂後縱欲飲食過傷,又兼風熱而成也,此名為蓋痘疹,勿以為真疹而畏之。果有積食之症,宜用三化湯,再加以防風、黃連,消食而除風熱,以免瀉痢之患。

麻疹有輕、重、不治三等症:或熱或退、五六日而後出者輕,發透三日而漸沒者輕,紅活滋潤,頭面勻淨而多者輕,頭面不出者輕。紅紫暗燥者重,咽喉腫痛不食者重,冒風沒早者重,移熱大腸變痢者重。黑暗乾枯,一出即沒者不治,鼻扇口張,目無神者不治,鼻青糞黑者不治,氣喘心前吸者不治,疹後牙疳臭爛者不治。

白話文:

總論辨疹

疹子和癍不一樣,癍是天行疫病引起的,患者大便乾燥,熱毒入侵胃部,所以長癍。癍和疹子的治療方法不同,絕對不能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癍。如果患者發燒口渴,可以用白虎湯加生地黃、玄參,通常一劑就能痊癒。疹子有顆粒狀的明顯疹點,而癍隱於皮膚,平坦無痕跡,這就是它們的區別。錯誤的發汗或瀉下療法,後果不堪設想。

還有一種叫做胍疹的疾病,新生兒或滿月兒身上會出現像小米粒一樣的紅點,看起來像疹子,但其實不是。富貴人家,生了孩子後非常小心保護,一旦發現這種情況,就急忙找醫生,誤以為是疹子,有的讓奶媽吃藥,有的讓孩子吃金石丹砂等藥物。殊不知,新生兒腸胃嬌弱,就像露珠一樣清澈,怎麼能亂用藥;產後婦女,更不能使用發汗清熱的藥物。

如果聽信庸醫胡亂治療,就會把人置於死地。這種胍疹,是因為孩子在母體內時,母親體內有胎熱,孩子長期受陰血之氣的熏蒸,出生後一遇到外界的風邪,就發病了。這叫做胍疹,不用治療也會自然痊癒。

還有一種叫做騷疹的疾病,發生在孩子還沒出痘之前,如果當時流行瘟疫,奶媽感染了瘟疫,孩子吃了病奶,也會感染熱病,身上出現紅點,有的懷疑是疹子,有的懷疑是癍,其實都不是。這是因為奶水中的熱毒進入孩子的皮膚,但毒氣沒有侵入臟腑,所以不必害怕,故名騷疹,這是母病子也病。善於治療的人,會先治療母親的病,孩子的病自然就好了。或者讓孩子遠離母親,找一個健康的奶媽餵養,就能保證孩子平安無事。

還有一種情況,麻疹快好了,過了幾天,又發熱一兩天,全身出現紅色的癍並發癢,越抓越厲害,一開始大小不一,像小米粒一樣,慢慢地長大成一片。這是因為麻疹痊癒後,飲食過度,又加上風熱引起的,這叫做蓋痘疹,不要把它誤認為是真正的疹子而害怕。如果確實有積食的情況,可以用三化湯,再加防風、黃連,消食去風熱,避免瀉痢。

麻疹分為輕、重、不治三種:發熱或退熱後五六天才出疹的是輕症;疹子發出來三天就慢慢消退的也是輕症;疹子紅潤有光澤,頭面均勻而疹子多的也是輕症;頭面不出疹子的也是輕症。疹子顏色紫暗乾燥的為重症;咽喉腫痛不食的為重症;受風疹子很快消退的為重症;熱毒移到大腸引起痢疾的為重症;疹子顏色黑暗乾枯,一出就消退的為不治之症;鼻翼扇動,張口呼吸,眼神呆滯的為不治之症;鼻子青紫,大便黑色的為不治之症;呼吸困難,胸前吸氣的為不治之症;麻疹痊癒後牙齒疼痛腐爛的為不治之症。

2. 發熱諸症

一疹發熱之初,多似傷寒,惟疹子則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胞腫,其淚汪汪,面浮腫,雙腮赤,噁心乾嘔為異耳。細看兩耳根下,頸項連耳之間,以及背脊之下至腰間,必有三五紅點,此乃疹之報標,但見此侯,即是疹子。便宜謹避風寒,戒葷腥厚味,用藥以表散之,使皮膚通暢,腠理開豁,而疹毒易出也。

一疹痘之發,雖曰胎毒,未有不由天行癘氣而發者,故用藥發散,必先明其歲氣。如時令溫暖,以辛涼之藥發之,防風解毒湯;暄熱,以辛寒之藥發之,黃連解毒湯;大寒,以辛溫之藥發之,升麻解毒湯。此因時用藥,不可差誤。若作傷寒,妄施汗下,反伐天和也。又須看人虛實,如大便秘結,煩熱甚而發不出者,以酒大黃微利之。

吐利不止,以參、芍之類補之。經云:毋實實,毋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夭人性命也。

一用前藥發散而疹即隨見,則毒盡解矣。若發不出,再用藥發之,如加味麻黃散之類,外以芫荽、酒糟蒸熱擦之,自項下至足為齊。若出現而頭面愈多者為佳,若遲延日久而不能出,則腹脹氣喘,昏眩悶亂煩躁而死矣。

一麻疹發熱之初,輕者以瀉白散合三味消毒散主之,重者以金沸草散主之。兼瀉痢者,合升麻葛根湯,以白芷代升麻用之,無不效者。即十分危症,守而勿失,終必獲濟。每見諸方皆苦寒辛涼發表之劑,不盡對症對經,恐有誅罰太過之失,用者詳之。

一發熱六七日之後,明是疹子,卻不見出。此皮膚堅厚,腠理閉密,又或為風寒襲之,或曾有吐痢之症,乃隱伏不出也,急用托裡發表之劑,麻黃湯調檉葉散發之,外用胡荽酒蘸麻刮之。如一向未大便者,毒甚,於埋伏而不出也,以七物升麻丸解之發之,解之再不出者,死症也。

一疹子初發熱時,未見出現,咳嗽百十聲不止,上氣喘急,面浮,目胞腫,宜桔梗湯、消毒散,瀉白散三方合用,納桑白皮,採鮮者多用。熱盛煩渴,加石膏末、知母、黃芩、天花粉。

一發熱之時,遍身汗出者,此毒從汗解,玄府開,疹易出也。有鼻中血出者,此毒從血解也。俱不可遽止之。若汗出太多,血出不止者,此又火甚,逼迫太過,致液妄流,血妄行矣,急以當歸六黃湯加浮小麥以止汗,茅花湯加玄參、百草霜以止血,遲則汗出多而元氣虛,血出多而精神散,為不治之症。

一疹症熱毒,失於表散,不得出而內攻眼角,及目中血出,或大便出血不止者危。緣熱毒未出,內攻五臟,五臟腐傷,以致血出,是二三日間失於發表解散之過也。若將當歸六黃湯與升麻湯並用,亦有可救者。

一發熱之時或嘔吐,或自利,或滯下者,以火邪內逼,毒氣上行則吐,下行則利,毒至甚則裡急後重而為滯下也。吐者,竹茹石膏湯主之;自利者,升麻澤瀉湯主之;滯下者,黃芩芍藥湯加黃連、生地、木通、當歸、人參、枳殼治之,或少加大黃微下之。大抵疹家吐利滯下,宜於疹家求之,不可作尋常吐利滯下治之也。

白話文:

發熱諸症

疹子發熱初期,症狀類似傷寒,但不同的是疹子會伴隨咳嗽、噴嚏、流清涕、眼皮腫脹、淚汪汪、面部浮腫、雙頰發紅、噁心嘔吐等。仔細觀察耳根下、頸項和耳後之間,以及背脊到腰部,通常會發現三五個紅點,這是疹子的先兆。一旦出現這些紅點,就表示疹子要發了。應當注意避免風寒,忌食肥甘厚味,用藥以疏散表邪為主,使皮膚通暢,毛孔開洩,疹毒才能更容易排出。

疹痘的發生,雖然說是胎毒,但沒有不是因天行疫氣而引起的。因此用藥發散時,必須先了解當年的氣候。如果季節溫暖,用辛涼藥發疹,如防風解毒湯;如果天氣炎熱,用辛寒藥發疹,如黃連解毒湯;如果天氣寒冷,用辛溫藥發疹,如升麻解毒湯。用藥必須根據季節而定,不可錯誤。如果誤認為是傷寒,妄用發汗瀉下之法,反而會損傷人體正氣。還要根據患者虛實情況用藥,如果大便秘結,煩熱嚴重而疹子發不出來,可用酒大黃輕瀉通便。

如果吐瀉不止,可用人參、白芍等補益之藥。古書上說:「不要過度滋補,也不要過度耗損。損失不足,增益有餘,都會危及生命。」

如果用上述藥物發散後,疹子隨即出現,則表示毒氣已解。如果疹子發不出來,需再次用藥發散,例如加味麻黃散等,並在外用芫荽、酒糟蒸熱後擦拭,從頸部到腳部都要擦到。疹子出現後,如果頭面部較多為佳。如果延遲多日仍發不出,則會出現腹脹、氣喘、昏眩、煩躁等症狀而死亡。

麻疹發熱初期,輕者可用瀉白散合三味消毒散治療;重者則用金沸草散治療。伴有瀉痢者,可合用升麻葛根湯,並以白芷代替升麻,效果很好。即使是十分危急的病例,只要堅持治療,最終都能痊癒。但許多方劑都偏於苦寒辛涼發表,並不完全符合症狀和經絡,恐怕會有治療過度的弊端,用藥者應當謹慎。

發熱六七天後,明確是疹子,卻不見疹子出現,這是因為皮膚厚實,毛孔閉塞,或者風寒襲擊,或者曾有嘔吐腹瀉,導致疹子隱伏不出。此時應急用托里發表之劑,如麻黃湯合檉葉散發疹,外用芫荽酒蘸麻布擦拭。如果一直未解大便,毒氣較重,疹子隱伏不出,可用七物升麻丸治療。如果解毒後疹子仍發不出,便是死症。

疹子初期發熱,未見疹子出現,咳嗽不止,上氣喘急,面部浮腫,眼皮腫脹,宜用桔梗湯、消毒散、瀉白散三方合用,並加入桑白皮(宜用鮮品),熱盛煩渴者,可加石膏、知母、黃芩、天花粉。

發熱時,全身出汗,這是毒氣從汗液排出,毛孔開洩,疹子容易出現的表現;鼻腔出血,這是毒氣從血液排出。這兩種情況都不宜驟然止住。如果汗出太多,出血不止,這是因為火邪太盛,逼迫過度,導致津液妄流,血液妄行,應急用當歸六黃湯加浮小麥止汗,用茅花湯加玄參、百草霜止血。如果延誤治療,汗出過多則元氣虛弱,出血過多則精神渙散,將成為不治之症。

疹子熱毒,如果表邪不能疏散,疹子發不出而內攻眼角,或目中出血,或大便出血不止,則非常危險。這是因為熱毒未排出,內攻五臟,五臟受損,導致出血,這是因為一兩天內未能及時發表解毒造成的。如果同時使用當歸六黃湯和升麻湯,仍有救治的可能。

發熱時,或嘔吐,或腹瀉,或裡急後重,這是由於火邪內逼,毒氣上行則嘔吐,下行則腹瀉,毒氣很重則裡急後重。嘔吐者,用竹茹石膏湯;腹瀉者,用升麻澤瀉湯;裡急後重者,用黃芩芍藥湯加黃連、生地、木通、當歸、人參、枳殼治療,或少加些大黃輕瀉。總之,疹子引起的嘔吐、腹瀉、裡急後重,應當從疹子的角度治療,不能按照普通的嘔吐、腹瀉、裡急後重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