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疹科類編》~ 論 (1)

回本書目錄

論 (1)

1.

2. 總論辨疹

疹症俗名麩瘡,或名糠瘡,聞人氏所謂膚疹是也。疹有二端:出於痘前者名奶疹子,出於痘後者名正疹子。痘前之疹屬邪熱,故屢出而不解;痘後之疹屬胎毒,故一出而即盡。何以言之,蓋幼童乃純陽之體,鬱積熏蒸,即為疹症。然何以屢出而不解也,蓋痘毒尚在五內,而此氣止及肌膚,所以真毒未出,不作正疹也。

若既痘之後,臟毒盡解,一遇疹氣流行,感入腑部,而胎毒盡泄無餘矣。此後不復再發,乃為正疹也。其發雖有二端,治療則惟一理,大要四物湯加減,以滋陰退陽為主耳。

古謂麻即疹也,疹出如麻成朵,痘出如豆成粒,皆象其形而名之也,夫胎毒一也。痘出於五臟,臟屬陰,陰主血,故痘有形而有汁,其症寒熱備也;疹出於六腑,腑屬陽,陽主氣,故疹有形而無漿,其症多實熱而無寒也。為症既異,則治法亦殊。痘宜內實,可用補劑;疹忌內實,只宜解散。

惟初發之時略相似耳,既出之後,痘則補氣以生血,疹宜補陰以制陽。蓋疹熱甚,則陰分受其煎熬,而血多虛耗,故治以清火滋陰為主,而不可少動其氣,若燥焊之劑,首尾當深忌也。世知痘疹所繫之重,而不知疹之殺人尤甚,方書多忽而不備,良可太息矣。

痘疹之原,皆屬於火。大抵疹喜清涼,化斑湯是也;痘喜溫補,調元湯是也。然疹痘雖皆胎毒,與天行正病相類,其實疹子全在發苗之初,但得盡出而毒便解矣。若痘須待苗而秀,秀而實,膿成而後毒解,所以治疹貴慎乎首,治痘貴慎乎尾也。然疹雖喜清涼,而初發之時亦須和暖則易出;痘雖喜溫暖,而成實之時亦畏太溫熱,則反潰爛不收。是痘之後,亦喜清涼也。

故治痘疹者,無過熱,無過寒,溫涼適宜,陰陽自和,是為得之。

疹者,痘之末疾也,惟脾肺二經受症,外應乎手足太陰,合於肌內皮毛,譬天地乖戾不正之氣,故曰疹也。發以春夏為順,秋冬為逆,以其出於脾肺二經,一遇風寒,勢必難出,且多變症,故於秋冬為不宜也。

麻疹,大抵主發肺經之熱毒者,始事也,調理補養病後之元氣者,終事也。其間或兼風,或兼痰,或傷食,並隨病宜加對症之藥。其有變症,即隨病用對症之藥,要之不亂投湯劑,則兒無事也。

王海藏云:癍疹症,前人言首尾俱不可輕下者何也。曰:首不可下,為癍未顯於表,下則邪氣不得伸越,此肺證有表而無里,故禁首不可下也;尾不可下者,為癍毒已顯於外,內無根蒂,大便不實,無一切里症,下之則癍氣逆陷,故禁尾不可下也。又言溫暖不令通風,癍若已出,身熱天暄,何必蓋覆不使之通風乎。

後人執此二句,不知天令人事通變,致誤者多。大抵以脈為主,浮中沉之診,平舉按之候,察其虛實,定其中外,則可以萬全矣。

白話文:

總論辨疹

疹子,俗稱麩瘡或糠瘡,也就是古人所說的膚疹。疹子分兩種:痘瘡發病前出現的叫奶疹子,痘瘡發病後出現的叫正疹子。痘前疹子屬於邪熱,所以反覆出現,不易消退;痘後疹子屬於胎毒,所以一旦出現就會很快痊癒。這是因為嬰幼兒屬純陽之體,體內鬱積的熱邪蒸騰,就會形成疹子。但是為什麼痘前疹子會反覆出現呢?因為痘毒還在五臟六腑內,疹子只出現在皮膚表面,真正的毒素沒有排出,所以不會形成正疹。

如果痘瘡痊癒後,臟腑中的毒素已清除,遇到疹氣流行,侵入腑部,胎毒就會完全排出。此後不再復發,這就是正疹。雖然疹子有兩種,但治療方法卻只有一種,主要用四物湯加減,以滋陰退熱為主。

古人認為麻疹就是疹子,疹子出現像麻一樣成片,痘瘡出現像豆子一樣成粒,都是根據其形狀命名的,而其本質都是胎毒。痘瘡發於五臟,五臟屬陰,陰主血,所以痘瘡有形狀,有膿液,症狀有寒有熱;疹子發於六腑,六腑屬陽,陽主氣,所以疹子有形狀,但沒有膿液,症狀多為實熱而無寒。由於症狀不同,治療方法也就不同。痘瘡宜補益,可以用補藥;疹子忌諱補益,只宜疏散。

只有在剛開始發病時症狀略微相似,一旦疹子或痘瘡出現後,痘瘡要補氣以生血,疹子要補陰以制陽。因為疹子熱盛,會傷陰耗血,所以治療以清熱滋陰為主,而不能傷及元氣,燥熱的藥物,始終都應該避免。世人知道痘瘡的嚴重性,卻不知道疹子的致死率更高,醫書多有忽略,令人惋惜。

痘瘡和疹子的根本原因,都屬於火邪。總的來說,疹子喜歡清涼的治療方法,例如化斑湯;痘瘡喜歡溫補的治療方法,例如調元湯。雖然疹子和痘瘡都是胎毒,與天行時疫相似,但實際上疹子關鍵在於初期發病,只要疹子全部出透,毒素就會消解;而痘瘡則需要等到痘疹成熟,膿液形成後毒素才會消解,所以治療疹子關鍵在於初期,治療痘瘡關鍵在於後期。雖然疹子喜歡清涼,但初期也需要溫暖才能更容易出疹;痘瘡雖然喜歡溫暖,但成熟時卻怕太溫熱,反而會潰爛不愈。所以痘瘡後期也喜歡清涼。

因此,治療痘瘡和疹子,不能過熱,也不能過寒,溫涼適度,陰陽平衡,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疹子是痘瘡的後期疾病,主要累及脾肺二經,外在表現於手足太陰經循行的部位,以及皮膚毛髮,就像天地之間乖戾不正之氣一樣,所以叫做疹子。疹子在春夏季發病為順,秋冬發病為逆,因為它發於脾肺二經,一旦遇到風寒,就難以出疹,而且容易出現併發症,所以秋冬發病是不利的。

麻疹,主要是肺經熱毒引起的,這是治療的開始;調理恢復病後元氣,則是治療的結束。其間如果兼有風邪、痰濁或傷食,則應根據病情加用對症的藥物。如果出現併發症,也應根據病情用對症的藥物,總之不要亂用湯藥,孩子就沒事了。

王海藏說:癍疹(即疹子)的初期和後期都不宜輕易使用瀉下藥物,這是為什麼呢?他說:初期不宜瀉下,是因為疹子還未完全顯露於皮膚表面,瀉下會使邪氣不能外泄,這屬於肺經證候,有表證而無裡證,所以初期禁用瀉下藥;後期不宜瀉下,是因為疹毒已經顯露於外,內無根源,大便不實,沒有裡證,瀉下會使疹氣內陷,所以後期也禁用瀉下藥。他又說:溫暖但不讓它通風,疹子已經出現,身體發熱,天氣溫暖,為什麼還要蓋起來不讓它通風呢?

後人拘泥於這兩句話,不懂得要根據天時人和而變化治療方法,因此造成很多錯誤。總而言之,要以脈象為主,通過浮沉、脈象的診斷,以及平脈、按脈的診察,觀察其虛實,確定其內外情況,這樣才能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