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科輯要》~

回本書目錄

1. 卷一

2. 痘源(節錄聶本)

痘乃胎毒藏於命門。論胎毒者,曰欲火,曰恣食厚味,曰降生之時,口咽穢血,此皆非確論也。人之有生,受氣於父,成形於母,則胎毒亦隨之,而根於陽施陰受之始,豈待成胎之後,乃有是毒耶?又曰:胎毒藏於五臟,故有痘出五臟、麻出六腑之說。

不知胎元之成,先有命門,自命門之陽動陰靜,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月之後,五臟六腑始有定形,豈命門所藏之胎毒,至此又將陰毒遷移於五臟而為痘,復又將陽毒轉移於六腑而為麻耶?夫命門體也,五臟用也,六腑又五臟之用也。命門所藏者,陰陽之氣也。陰陽之氣,藏於命門,至深至密,形氣俱泯,必賴五臟六腑傳送時令之氣透入命門,感痘之氣而為痘,感麻之氣而為麻。時令之氣,有清有濁,胎毒有順而無逆,猶人之性有善而無惡。

痘有逆者,時令濁氣之所變,猶人之為惡,氣稟習俗之所移也。

白話文:

【痘的來源(節錄聶本)】

痘這種病源自於母體中的胎毒,藏於人的生命源頭—命門。有人認為胎毒是因為母親的慾火過盛,或是過度食用濃厚食物,或是在出生時吞下了髒污的血液,但這些說法都不夠精確。人從出生開始,就從父親那裡接受了氣,從母親那裡形成了形體,胎毒也就隨之存在,根植於生命形成之初的那一刻,怎麼可能等到胎兒完全成型後纔出現這種毒素呢?

還有人說,胎毒藏在五臟之中,因此纔有痘子從五臟發出,疹子從六腑冒出的說法。

然而,胎兒形成之初,最先有的就是命門,由命門的陽動陰靜,生成了水火木金土,直到懷孕五個月後,五臟六腑才開始有確定的形態,難道說,藏在命門的胎毒,在這時會將陰毒轉移到五臟成為痘子,再將陽毒轉移到六腑成為疹子嗎?

命門是人體的根本,五臟是命門的運用,六腑又是五臟的延伸運用。命門藏著的是陰陽之氣,這些陰陽之氣藏在命門中,既深且密,形態和氣質都被隱藏,必須靠五臟六腑傳遞的季節氣候,穿透命門,接觸到痘的氣息就會長痘,接觸到疹的氣息就會長疹。季節氣候有清有濁,胎毒只會順應不會反叛,就像人的天性只有善沒有惡。

如果痘子長得不順,那就是受到了季節氣候中渾濁部分的影響,就像是人做壞事,是受到氣質和環境習俗的影響一樣。

3. 氣血(節錄聶本)

氣體天而親上,血體地而親下,痘之出也,其高起之疱,氣之位也,上也,氣宜充焉;其四暈根腳,血之位也,下也,血宜附焉。疱尖而色白潤,是氣充而居其親上之尊也;四圍有暈而色紅活,是血附而安其親下之分也,此最吉也,可勿藥而愈。頂陷則氣反親下,此氣虧而不能充也,法當補氣;四圍根腳無紅暈,此血虧而不能附也,法當補血,此理猶易明也。其有通頂紅色成血疱者,是血反親上也,此症最險,必不能成漿,至八九日後,癢塌而死。

然此非血之獨盈,乃由氣虧而失其居尊之常,故血得以妄行,而僭居其位也,急宜大補其氣,氣充則能統血,血自不得泛溢妄行,而疱轉白矣。世人不明此理,見其疱紅,誤認為血熱,用涼血行血之劑,致令氣愈虧,斃愈速,不亦悲乎。

至於調治氣血,其氣獨虛者,固宜專補氣,不宜補血,蓋陽不能從陰,陰愈長則陽愈消也,其有血虛者,多由胃氣損傷,元氣不足所致,蓋陰必從陽,陽生則陰長也,故必以胃氣為主,補血必先補氣。

白話文:

內容翻譯如下:

氣質屬天性,傾向於上升;血液象徵大地,傾向於下沉。在發痘時,那些突出的水泡,就是氣的位置,它們位於上方,氣應該充滿這裡;而水泡周圍的紅暈和底部,是血的位置,它們位於下方,血應該附著於此。如果水泡尖端呈白色且光澤,這表示氣充盈且處於其應有的高位;如果四周有紅暈且顏色鮮活,這表示血附著於其應有的低位,這是最好的狀態,可以不用藥物就會好。如果水泡頂部凹陷,這表示氣反向下移,這是氣力不足無法充滿該位置,治療應該補氣;如果四周和底部沒有紅暈,這表示血不足無法附著,治療應該補血,這個道理比較容易理解。

然而,有些情況,水泡頂部呈現紅色形成血泡,這是血反而向上移,這種病症非常危險,一定不能形成膿液,到第八九天後,會癢且塌陷然後死亡。

但是,這並不是因為血過剩,而是由於氣不足失去了其應有的高位,所以血得以亂行,佔據了氣的位置,這時應該迅速大量補氣,氣充足就能控制血,血自然不會亂流,水泡也會轉回白色。一般人不明白這個道理,看到水泡紅色,誤以為是血熱,使用了冷卻血或活血的藥物,導致氣更不足,死亡更快,這不是很悲慘嗎?

至於調理氣血,如果只有氣虛,確實應該專門補氣,不應該補血,因為陽不能跟隨陰,陰越強壯陽就越消失。如果有血虛的情況,多是由胃氣受損,元氣不足所造成,因為陰必定跟隨陽,陽生則陰長,所以必須以養胃為主,補血之前一定要先補氣。

4. 虛實寒熱(節錄聶本)

痘瘡之虛實寒熱,與諸病有同有不同。諸病有虛者,元氣自虛也,宜補也;痘瘡有表虛,有裡虛,亦元氣自虛也,宜補也,此相同者也。諸病有實者,邪氣實也,可瀉也;痘瘡有表實,有裡實,此則元氣完固,毒氣不能為害,不可瀉,亦不必瀉也,此不同者也。諸病有虛之甚者,陰有餘,陽不足,則寒自虛生,宜溫熱之劑;痘瘡有虛之甚者,亦陰有餘,陽不足,而寒自虛生,亦宜溫熱之劑,此相同者也。

諸病有寒自外入者,外感是也,當其在表,宜發散之,久而在裡郁為熱,宜清解之;痘出而風寒外襲,宜溫而散之,或外寒入里,為吐瀉諸症,亦宜溫之而已,外不可發汗,內不可清解也。諸病有虛熱者,補其元氣,則熱自除,痘瘡亦有虛熱,當以補元氣為主,而略兼解毒,此同而有不同也。

諸病有實熱者,血氣未虧,邪氣壅盛,單用寒涼瀉之;痘瘡亦有實熱者,稟氣強,血氣盛而毒氣亦盛,亦單用清涼解之,此又相同者也。聽其聲音,觀其靜躁,視其飲食之多少,審其大小便之利澀,三歲以上者診其脈之遲速洪微,則虛實寒熱,若黑白分矣。

白話文:

關於痘瘡的虛實寒熱狀況,與其他疾病有些相似之處,但也存在差異。對於大多數疾病來說,如果出現虛弱的情況,這通常代表身體本身的元氣不足,應採用補益的方式來治療;痘瘡同樣也會出現表層虛弱和內部虛弱,這也是因為元氣不足導致的,同樣需要使用補益的方法,這一點上是相同的。

然而,當疾病出現實證時,這通常是由於邪氣過盛,我們會採取瀉下的方法來治療;但對於痘瘡來說,無論是表層還是內部出現實證,只要元氣完好無損,那麼毒氣就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因此不需要瀉下,也不必刻意去瀉下,這一點上就有所不同了。

再來,對於一些極度虛弱的疾病,可能是因為陰氣過剩,陽氣不足,從而產生寒氣,這時候應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痘瘡在極度虛弱的情況下,同樣是因為陰氣過剩,陽氣不足導致寒氣生成,也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這一點上又是相同的。

對於由外部入侵的寒氣導致的疾病,我們通常會在初期選擇發散的治療方式,但如果寒氣長時間滯留在體內,轉化為熱氣,那就要選擇清熱解毒的方式;痘瘡在出現後如果受到風寒的侵襲,我們應選擇溫暖散寒的治療方式,或者如果寒氣進入體內引發嘔吐、腹瀉等症狀,我們也只需要使用溫暖的方式來治療,不可以讓身體發汗,也不能使用清熱解毒的方式。

對於一些虛熱的疾病,我們只需補充元氣,熱氣就會自然消退,痘瘡也有虛熱的情況,應以補充元氣為主,同時輔以解毒,這一點上又有差異。

對於實熱的疾病,如果血液和氣息尚未虧損,而邪氣卻過盛,我們會選擇單純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痘瘡同樣也可能出現實熱的情況,這是因為體質強壯,血液和氣息都旺盛,同時毒氣也相當旺盛,我們也會選擇單純使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這一點上又是相同的。

通過聽病人的聲音,觀察他們的活動程度,以及看他們的飲食量,檢查他們排泄物的順暢度,對於三歲以上的病人,還可以通過診斷脈搏的快慢和強弱,就能判斷出虛實寒熱的狀況,就如同黑和白一樣明顯。

5. 闢解毒(節錄聶本)

痘與諸瘡不同,諸瘡以解毒為主,痘以血氣為主,血氣能送毒以灌膿、結痂則生,血氣不能送毒以灌膿、結痂則死。解毒之藥,多損血氣,小兒稟賦強壯,脾胃氣健,飲食如常,其氣血自旺,自能送毒氣以成功,毒不必解。

若稟賦素弱,脾胃不強,出痘時飲食減少,或瀉,或渴,或腹脹,或手足冷,或氣短促,或失聲,或痘出不快,或根窠不紅活,或色白而頂陷,或當灌膿而不灌膿,或當結痂而不結痂,皆由血氣不能送毒,當速用溫補以扶胃氣,助血氣,倘用參、耆、歸、術而力不及,即加入丁香、木香、桂、附等佐之,不可添入芩、連、蒡、翹等藥,以損藥力,此則欲解其毒而不可也。

至於血氣與毒氣並盛者,脈必洪數,痘或初出即帶紫黑,或既出而稠密、紅紫,內症則煩悶躁渴,小便赤澀,大便閉結,此屬實熱,宜清涼之劑以解毒。如大便火閉者,量入酒蒸大黃微利之。若毒氣雖盛,而血氣未旺者,以解毒為主,而兼活血養氣,則參、耆、歸、術之類不可離也。

凡解毒者,解之於既出之後,是順其欲散之勢,猶為近理;解之於未出之先,是遏其猛銳欲出之勢,其禍甚速,痘未出時,除升發微汗一劑外,凡攻裡清表、寒涼解毒之劑,當禁之,如砒、巴,勿令入口,惟人參敗毒散,能宣發毒氣出外,為無害耳。麻痘務外發,初發無時,不論是否,當以升麻葛根湯為主。

白話文:

【闢解毒(節錄聶本)】

痘疹與其他各類瘡病不同,對於其他瘡病,治療重點在於清除毒素,但對於痘疹,關鍵則是調理血氣。因為充足的血氣能推動毒素,使之灌注成膿,形成痂皮,使病人得以康復;反之,若血氣不足,無法驅動毒素,導致無法成膿或結痂,則可能危及生命。通常,解毒藥物往往會損耗血氣,然而,如果小孩本身的體質強壯,脾胃功能健全,飲食正常,那麼他們的血氣自然充沛,足以應對毒素,無需額外解毒。

倘若孩子的體質一向虛弱,脾胃功能不佳,出痘期間出現飲食減退,或是腹瀉,口渴,腹部脹滿,手腳冰冷,呼吸急促,聲音嘶啞,或是痘疹出現緩慢,痘根部位沒有紅潤活躍,顏色泛白且凹陷,該成膿卻未成膿,該結痂卻未結痂,這些都表明血氣無法有效驅動毒素。這時,應迅速採用溫補法來調理脾胃,增強血氣。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藥物,若效果有限,可加入丁香、木香、肉桂、附子等輔助,切記不可添加黃芩、黃連、牛蒡子、連翹等藥物,以免削弱藥效,這樣反而無法有效解毒。

對於血氣和毒氣都旺盛的情況,脈象必定洪大快速,痘疹可能一開始就呈現紫黑色,或是大量密集地出現,顏色深紅,患者可能感到煩躁口渴,小便色赤且排尿困難,大便乾結。這屬於實熱情況,宜用清涼藥物來解毒。如果大便火閉,可酌情使用酒蒸大黃,以輕微通便。若毒氣雖強,但血氣尚未旺盛,應以解毒為主,同時活血養氣,因此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藥物不可或缺。

總體來說,解毒應在痘疹出現後進行,順應其欲散的趨勢,較為合理;若在痘疹未出現前解毒,則是抑制了毒素欲出的猛烈勢頭,後果往往更為嚴重。痘疹未出現時,除了可用升發微汗的藥物外,所有攻下清表、寒涼解毒的藥物都應避免使用,像砒霜、巴豆等劇毒藥物,更應嚴禁。唯有「人參敗毒散」,能幫助毒素從體內排出,相對安全。麻疹和痘疹應注重外發,初期發作時間不定,無論是否確定,都應以「升麻葛根湯」為主要治療方案。

6. 痘疹避氣

腋下狐臭氣,房中淫液氣,行遠勞汗氣,溝糞濁惡氣,婦人經候氣,諸瘡腥臭氣,砒硫蚊煙氣,誤燒頭髮氣,吹滅燈燭氣,柴煙魚骨氣,蔥蒜韭薤氣,煎炒油煙氣,醉酒葷腥氣,麝香臊穢氣。

白話文:

這些是古代中醫學中認為會影響或導致痘疹病情加重的各種氣味:

  • 腋下的狐臭味。
  • 寢室中的性行為後的氣味。
  • 長途跋涉後的汗水味。
  • 排水溝與糞便的混濁惡臭味。
  • 婦女生理期時特有的氣味。
  • 各種傷口、癰腫的腥臭味。
  • 砒霜、硫磺、蚊蟲燃燒後的煙氣。
  • 不小心燒焦頭髮產生的氣味。
  • 滅燈時冒出的煙氣。
  • 燒柴和魚骨的煙味。
  • 蔥、蒜、韭菜、薤等辛香料的氣味。
  • 煎炒食物時產生的油煙味。
  • 醉酒及肉類的腥味。
  • 麝香和其它不潔物質的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