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科輯要》~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闢解毒(節錄聶本)

痘與諸瘡不同,諸瘡以解毒為主,痘以血氣為主,血氣能送毒以灌膿、結痂則生,血氣不能送毒以灌膿、結痂則死。解毒之藥,多損血氣,小兒稟賦強壯,脾胃氣健,飲食如常,其氣血自旺,自能送毒氣以成功,毒不必解。

若稟賦素弱,脾胃不強,出痘時飲食減少,或瀉,或渴,或腹脹,或手足冷,或氣短促,或失聲,或痘出不快,或根窠不紅活,或色白而頂陷,或當灌膿而不灌膿,或當結痂而不結痂,皆由血氣不能送毒,當速用溫補以扶胃氣,助血氣,倘用參、耆、歸、術而力不及,即加入丁香、木香、桂、附等佐之,不可添入芩、連、蒡、翹等藥,以損藥力,此則欲解其毒而不可也。

至於血氣與毒氣並盛者,脈必洪數,痘或初出即帶紫黑,或既出而稠密、紅紫,內症則煩悶躁渴,小便赤澀,大便閉結,此屬實熱,宜清涼之劑以解毒。如大便火閉者,量入酒蒸大黃微利之。若毒氣雖盛,而血氣未旺者,以解毒為主,而兼活血養氣,則參、耆、歸、術之類不可離也。

凡解毒者,解之於既出之後,是順其欲散之勢,猶為近理;解之於未出之先,是遏其猛銳欲出之勢,其禍甚速,痘未出時,除升發微汗一劑外,凡攻裡清表、寒涼解毒之劑,當禁之,如砒、巴,勿令入口,惟人參敗毒散,能宣發毒氣出外,為無害耳。麻痘務外發,初發無時,不論是否,當以升麻葛根湯為主。

白話文:

【闢解毒(節錄聶本)】

痘疹與其他各類瘡病不同,對於其他瘡病,治療重點在於清除毒素,但對於痘疹,關鍵則是調理血氣。因為充足的血氣能推動毒素,使之灌注成膿,形成痂皮,使病人得以康復;反之,若血氣不足,無法驅動毒素,導致無法成膿或結痂,則可能危及生命。通常,解毒藥物往往會損耗血氣,然而,如果小孩本身的體質強壯,脾胃功能健全,飲食正常,那麼他們的血氣自然充沛,足以應對毒素,無需額外解毒。

倘若孩子的體質一向虛弱,脾胃功能不佳,出痘期間出現飲食減退,或是腹瀉,口渴,腹部脹滿,手腳冰冷,呼吸急促,聲音嘶啞,或是痘疹出現緩慢,痘根部位沒有紅潤活躍,顏色泛白且凹陷,該成膿卻未成膿,該結痂卻未結痂,這些都表明血氣無法有效驅動毒素。這時,應迅速採用溫補法來調理脾胃,增強血氣。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藥物,若效果有限,可加入丁香、木香、肉桂、附子等輔助,切記不可添加黃芩、黃連、牛蒡子、連翹等藥物,以免削弱藥效,這樣反而無法有效解毒。

對於血氣和毒氣都旺盛的情況,脈象必定洪大快速,痘疹可能一開始就呈現紫黑色,或是大量密集地出現,顏色深紅,患者可能感到煩躁口渴,小便色赤且排尿困難,大便乾結。這屬於實熱情況,宜用清涼藥物來解毒。如果大便火閉,可酌情使用酒蒸大黃,以輕微通便。若毒氣雖強,但血氣尚未旺盛,應以解毒為主,同時活血養氣,因此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藥物不可或缺。

總體來說,解毒應在痘疹出現後進行,順應其欲散的趨勢,較為合理;若在痘疹未出現前解毒,則是抑制了毒素欲出的猛烈勢頭,後果往往更為嚴重。痘疹未出現時,除了可用升發微汗的藥物外,所有攻下清表、寒涼解毒的藥物都應避免使用,像砒霜、巴豆等劇毒藥物,更應嚴禁。唯有「人參敗毒散」,能幫助毒素從體內排出,相對安全。麻疹和痘疹應注重外發,初期發作時間不定,無論是否確定,都應以「升麻葛根湯」為主要治療方案。

2. 痘疹避氣

腋下狐臭氣,房中淫液氣,行遠勞汗氣,溝糞濁惡氣,婦人經候氣,諸瘡腥臭氣,砒硫蚊煙氣,誤燒頭髮氣,吹滅燈燭氣,柴煙魚骨氣,蔥蒜韭薤氣,煎炒油煙氣,醉酒葷腥氣,麝香臊穢氣。

白話文:

這些是古代中醫學中認為會影響或導致痘疹病情加重的各種氣味:

  • 腋下的狐臭味。
  • 寢室中的性行為後的氣味。
  • 長途跋涉後的汗水味。
  • 排水溝與糞便的混濁惡臭味。
  • 婦女生理期時特有的氣味。
  • 各種傷口、癰腫的腥臭味。
  • 砒霜、硫磺、蚊蟲燃燒後的煙氣。
  • 不小心燒焦頭髮產生的氣味。
  • 滅燈時冒出的煙氣。
  • 燒柴和魚骨的煙味。
  • 蔥、蒜、韭菜、薤等辛香料的氣味。
  • 煎炒食物時產生的油煙味。
  • 醉酒及肉類的腥味。
  • 麝香和其它不潔物質的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