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科輯要》~
1. 卷二
2. 初熱三日治法
發熱之初,身熱和緩,或熱或退,神清氣爽,飲食如常,此不必用藥發汗,但戒葷禁風,調護而已。其有憎寒壯熱,頭疼咳嗽,鼻流清涕者,多因外感,不可不發散也。當視兒體強弱,體氣強者,用加味升麻葛根湯(一)汗之;體氣弱者,用加味參蘇飲(二)汗之,然皆不可出汗太多,恐虛其表後難起脹灌漿也。既發汗,身熱漸緩,兒頗安靜,其痘必稀(亦有痘多者血氣虛也)。
若發汗後,身熱不退,或煩躁,且勿峻攻,姑少待之,其或煩悶燥渴妄語,用敗毒和中散(三)清之,切不可用傷寒家柴胡、黃芩、乾葛、花粉等清解之劑。此藥若用差一劑,解虛其表,至七八日,漿必不行,雖極力補助,莫能救療,其痘必枯焦癢塌而死。服敗毒和中散,覺煩悶少解,即止勿服,聽其痘外出,其中自安。
或有腹痛腰痛煩悶,大熱熏蒸,眼紅唇紫,舌有黃苔,口中臭氣,狂言躁語,二便不通,惡風惡寒,嘎齒咬牙者,此其毒氣沉重,然只宜用敗毒和中散,加酒炒大黃微利之,聽其痘毒外出則諸症自退。然後看其痘,或稠密或紅紫帶黑,又議解毒可也,切不可純用寒涼,以阻遏其痘出之勢,立致內攻告變。
白話文:
[開始發燒三天的治療方法]
在發燒初期,如果體溫上升緩慢,時而發燒時而退燒,精神清晰,呼吸順暢,飲食正常,這種情況下不需要急著用藥來發汗,只要避免食用葷食,遠離風寒,好好休養身體即可。
然而,如果出現怕冷、高燒、頭痛、咳嗽、鼻水清流的症狀,通常是由於外部感染所引起,不能忽視,應該要進行發汗治療。需根據孩子的身體狀況來決定治療方式:如果體質較健壯,可以使用加味升麻葛根湯來促進發汗;如果體質較虛弱,則應使用加味參蘇飲來促進發汗。然而,無論哪種情況,都不應該讓孩子出汗過多,以免造成表面虛弱,導致後期難以恢復和滋養。
發汗後,如果體溫逐漸下降,孩子變得安靜,那麼疹子會相對稀疏(但也有疹子多的情況,這可能是由於血氣不足所致)。
如果發汗後,體溫仍然不降,甚至出現煩躁的症狀,先不要急著猛攻病情,稍微等待一下。如果孩子出現煩躁、口渴、胡言亂語的情況,可以使用敗毒和中散來清熱解毒,但是絕對不可以使用如柴胡、黃芩、乾葛、花粉等傷寒藥物。一旦錯用這些藥物,可能會導致表面虛弱,到了發病七八天時,即便再如何補充營養,也無法挽回,疹子會乾枯、癢、塌陷,孩子可能因此喪命。服用敗毒和中散後,如果覺得煩躁症狀有所緩解,就不要再繼續服用,讓疹子自然從體表排出,身體內部自然就會平靜。
有些孩子可能會出現腹痛、腰痛、煩躁、高燒、眼睛紅、嘴脣紫、舌頭上有黃色舌苔、口中有異味、胡言亂語、大小便不通、怕風怕冷、咬牙切齒等症狀,這表示體內的毒素很重。然而,這時只能使用敗毒和中散,並加入少量的酒炒大黃來輕微地利尿排毒,讓疹子的毒素從體表排出,各種症狀自然就會減輕。之後再根據疹子的稠密程度、顏色是否紅紫帶黑,進一步考慮是否需要解毒。切記,不能單純使用寒涼藥物,這樣會阻礙疹子的發出,立即導致內部攻擊變異。
3. 初熱險症
初熱時,唇淡面青,手足冷,舌無苔,精神困倦,不思飲食,二便清利,脈沉細遲緩,乃虛症也。若猶大熱灼人,心中迷悶,則元氣虛而毒氣又盛,急用調元解毒湯(八十四)。
初熱為風寒所閉,一時無表散之藥,或兒體弱,不任發散,或既服表散藥,不可再表,用桃樹皮、薑蔥搗爛,炒溫敷臍上,一炷香久,亦取其發散也。
初熱時小便如血,遍身見紫色斑點,此毒盛血熱也,宜二寶散(八十五),或犀角地黃湯(八十六)(按:小便如血,言其赤之甚耳,若果是血。必不可救)。初熱四肢僵直,不能舉動,或氣粗目閉,迷悶不醒,皆為風寒所束,毒不能宣之故也,宜蘇解散(八)加天麻、白附、全蠍、殭蠶。若元氣虛者,宜扶元祛風湯(八十七)。
初熱時遂變失聲,此風邪入肺,重則用清肺飲(八十八,),輕則用甘桔湯(八十九)。
發熱時,耳下或頸上有泡,皆寒氣風痰所結,用紫荊皮、防風、荊芥、生南星、生半夏、麻黃、白芷,共為末,酒調或醋調敷之,或用生薑磨地泥敷之,俟痘出自愈,切不可用癤毒草藥,冰伏其毒。
白話文:
在剛開始發燒的時候,如果出現嘴脣蒼白、臉色青灰、手腳冰冷、舌頭上沒有苔垢、感到精神疲憊、不想吃飯、大小便正常且清澈,脈搏深沉細微且緩慢,這顯示的是體虛的症狀。如果持續高燒不退,心裡感覺悶亂,這是因為體內正氣虛弱,同時病毒氣勢旺盛,急需服用調元解毒湯來治療。
剛開始發燒可能是因為風寒侵襲身體,如果沒有即時使用可以散寒的藥物,或者孩子體質虛弱無法承受強烈的發汗藥,或是已經服用過發汗藥不能再繼續使用,可以使用桃樹皮、薑和蔥搗碎後炒熱,敷在肚臍上方,約等於一炷香的時間,以此方式來達到散寒的效果。
在剛開始發燒時,如果小便呈現像血一樣的顏色,全身出現紫色斑點,這表示病毒非常旺盛,血液過熱,適合使用二寶散,或者犀角地黃湯。但需注意,小便如血只是形容顏色非常紅,如果真的出血,情況將會非常危險,可能無法救治。如果四肢變得僵硬,無法活動,或者呼吸急促,眼睛閉合,感到悶亂且無法清醒,這些都是因為風寒束縛,毒素無法順利排出的結果,適合使用蘇解散,並添加天麻、白附、全蠍、殭蠶。但如果元氣虛弱,應使用扶元祛風湯。
在剛開始發燒時就突然失聲,這可能是風邪進入肺部,嚴重時應使用清肺飲,輕微時則可使用甘桔湯。
在發燒時,如果耳朵下方或頸部出現泡泡,這些都是由寒氣和風痰凝結而成,可以使用紫荊皮、防風、荊芥、生南星、生半夏、麻黃、白芷混合磨成粉末,用酒或醋調和後敷在患處,或者使用生薑磨成泥敷在患處,等到疹子自然出現後就會自愈,千萬不可以使用消炎草藥,以免抑制毒素的排出。
4. 初熱逆症
初熱頭面一片紅如胭脂者,六日後死。身如熨斗,眼紅唇裂而紫黑者凶。腹中疼痛,及腰痛如杖,連尻骨俱痛者不治。如痛不甚而有止者,解腎邪可治。心窩及遍身皮內有紅塊者不治。七孔二便出血不止者必死。見紫黑斑者死。目閉無魂,昏睡不醒者死。然有為風寒所閉,昏昏好睡者,散其寒邪,宣其毒氣,則愈。
舌頭紫黑色者死。聲啞神昏者死。吐臭痰或腹脹痰鳴者死。胸高而突者死。四肢厥冷,舌卷囊縮者死。口中常如食物者凶。目閉咬牙,鼻生黑氣者死。飲食不化,形色青藍者死。唇項腫硬,神氣昏暗者死。未熱先出賊痘數粒,至熱時俱沒有者死。
白話文:
[初發熱病危象]
一開始發熱時,如果頭臉部出現一大片像胭脂一樣的紅色,預測在六天後會死亡。身體摸起來像燙鬥一樣熱,眼睛紅且嘴脣乾裂並呈現紫黑色,這是一個凶兆。如果腹部劇烈疼痛,以及腰部疼痛到好像被棍子打過,甚至連臀部骨骼都感到疼痛,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但如果疼痛不是非常嚴重,且偶爾會停止,那可能是腎臟的問題,這種情況還是可以治療的。如果胸口和全身皮膚下出現紅色塊狀物,這是無法治療的。如果七個孔(兩眼、兩鼻孔、口、兩耳)和大小便都在流血並且停不下來,這個人一定會死。如果身上出現紫黑色的斑點,這個人也會死。如果眼睛閉著,看起來好像沒有靈魂,而且昏睡不醒,這也是死亡的徵兆。然而,有些人因為被風寒封閉,會顯得昏昏欲睡,只要散去寒邪,排出毒素,病情就會好轉。
舌頭呈現紫黑色的人會死。聲音沙啞且精神混亂的人會死。如果嘔吐出有臭味的痰,或是腹部脹大,且聽得到痰音,這個人也會死。胸部高挺且突出的人會死。四肢冰冷,舌頭捲曲,睪丸縮小的人會死。如果口中總是感覺有食物殘渣,這是一個凶兆。如果眼睛閉著,咬緊牙關,鼻子周圍有黑色氣息,這個人會死。如果吃下去的食物不能消化,面色呈現青藍色,這個人會死。如果嘴脣和頸部腫脹且堅硬,且精神混亂,這個人會死。如果在發燒前就出現了幾顆異常的疹子,但在發燒時卻消失無蹤,這個人會死。
5. 見點三日治法
見點用藥,與初發略同,初發之藥,在發散而兼解毒,見點之藥,宜解毒而佐升提。凡補滯辛熱,如肉桂、附子、丁香、乾薑、茯苓、茯神、鹿茸、鹿血、白朮、半夏、淮山、棗仁、遠志、蒼朮、藿香、砂仁、豆蔻、訶子、五味之類,此時猶不敢妄投,即用黃耆、甘草,亦用生而不用炙,芍藥用赤而不用白,地黃用生而不用熟,蓋慮其滯毒氣,助毒火,以貽禍於其後也。
見點要合常期,發熱四日見標者吉,三日見標者次之,若二日即見者凶,一日見者尤凶。雖然不應出而出者固重,若應出而不出,亦不為輕。自古方書,皆詳於已出之後,而略於未出之前,深言出而稠密之危,不言留中不出之禍。不知已出之毒,外寇也;未出之毒,內寇也。
速出稠密者,外攻也;留中不出者,內攻也,內寇與外寇孰烈,內攻與外攻孰重,故痘已出而死者,必在旬日之外,未出而死者,必在六日之中,凡小兒發熱三四日而未見點者,急用捻子照之,其痘隱於皮膚之間,歷歷可指,辨其虛實寒熱而速治之,庶毒不內攻也。
痘出不快,痘至五日上,頭面胸背俱宜出矣,若猶隱於皮膚之內,欲出不出,謂之不快,此症有數等,或為風寒所閉,或為熱毒所壅,或因元氣不足,最宜詳辨。皮下之點,不甚紅紫,鼻塞聲重,咳嗽惡風,膚起雞皮,迷悶不醒而出不快者,此為風寒所閉也,宜加減參蘇飲(十一)散之,或升麻湯,用升麻、防風、川芎、蟬蛻、牛子、連翹、枳殼、麥冬、桔梗、陳皮、紫草、甘草、山楂、山甲、前胡、紫蘇,弱者加參、耆,薑蔥引,熱服。服後被蓋片時,取微汗,痘即見矣。
再用推拿以松其肌表,痘尤易出。皮下之點紅紫,或密如蠶種,或一片不分顆粒,唇紅舌黃,臍下痛,煩悶咬牙,目赤口臭,身熱大便閉,而出不快者,此為熱毒所壅,血氣不流行也,宜調元化毒湯(十)去參、耆,加小川芎清之,或加酒蒸大黃微利之,或用上升麻湯,去紫蘇加黃芩、黃連。以上二症,必從前失於解表,身無微汗,故欲出而不能。
若皮下之點淡白,唇亦淡白,倦臥,飲食減少,二便清利,身涼,手足冰冷,目閉無魂,而出不快者,此元氣不足,不能送毒出外也,宜補中益氣湯,若無人參,須加官桂、鹿茸,或溫中益氣湯(九)托之。大抵痘之不出,多屬此三症,詳審而治之,無不出矣。
又有因邪穢所觸,隱伏而出不快,其痘必癢,宜平和湯(+二)解之,外以蒼朮、紅棗或沉香、檀香、乳香等燒煙燻之(一說蒼朮乾燥不可用),以避其氣,仍看痘色暈腳,或宣之,或補之。
夏月為暑氣所遏,痘出不快,煩渴,宜人參白虎湯加糯米一撮,或五苓散(茯苓用赤者)加木通、乾葛、生薑,或辰砂益元散加車前、木通、牛子,用香薷煎水調服,暑退痘自出(凡治傷暑,宜利水,蓋暑不可汗下,當從小便解泄也)。小兒出痘之時,痘毒達於皮膚,宜熱氣透泄,不可包裹太甚,致毒氣壅鬱,其痘必多,且恐鼓動浮游之火,有夾丹、夾癮之患。
初出時,吐瀉過甚,致脾胃虛弱,痘出不快,宜理中湯加官桂,瀉不止,加茯苓、豆蔻、訶子。前有房勞,以致腎虧,痘出不快,多有腰痠腰痛,用人參、生耆、當歸、川芎、元枝、白芍、杜仲、故紙、續斷、枸杞、肉桂、炙草,煩渴者,加麥冬、連翹。
元氣本虛,毒氣又盛,大熱,痘出不快,解毒既恐傷元,扶元又恐助熱,此際最難措手,必用剖雞方托之(方見腰痛),其痘自出,此屢試屢驗,痘伏而不出,當察其報痘之的確,或二三顆,或五六顆,或上下手足有十餘顆,此為出痘無疑,否則只有身熱而無報痘之明證,乃雜病也,雜病則以雜病藥治之,出痘則以托痘藥宣之。
痘出不快,煩渴悶亂,睡不寧,咳嗽失聲,用艾葉二兩,胡椒三十粒,擂爛、水調取汁,熬膏作餅,敷臍中。痘出不快,用雞冠血和酒服。樟樹皮、柑子葉、生薑,共搗爛,加麻油炒熱,紅紙包熨遍身。水楊柳枝葉五錢,冬月桔梗,煎湯服,此方麻亦可用。痘已出復隱,勢甚危急,用紫背荷葉(取霜後貼水者),白殭蠶(取直者,炒去絲),等分為末,胡荽湯,或溫酒下。